收藏 分销(赏)

八宿拉鲁卡岩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81454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宿拉鲁卡岩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宿拉鲁卡岩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宿拉鲁卡岩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美术天地67八宿拉鲁卡岩画研究美郎宗贞南吉道吉樊瑶【摘要】八宿拉鲁卡岩画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青藏高原东麓最南端,是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本文从多文明并接与比较的视角,对八宿拉鲁卡岩画的风格属性、年代、多文明复合的岩画特点做了分析。认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的拉鲁卡岩画以凿刻为主,内容上与藏西、藏北等地的岩画具有鲜明的延续性特征,多反映狩猎、畜牧的生活。同时又深受我国西南岩画的影响,形成了多文明复合的岩画风格。对我国西南地区早期文明的互动、交通路线、人口的流动提供了线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关键词】八宿拉鲁卡;岩画;风格中图分类号:J 2

2、1 9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I S S N 1 0 0 4-6 8 6 0(2 0 2 3)0 4-0 6 7-0 0 9从早期的国外藏学研究者弗兰克(A.H.Francke)、图齐(Tucci)等人在20世纪初期发现的西藏岩画,到20世纪末,国内的藏学事业和西藏考古工作的逐步发展,西藏的岩画研究迎来了学术热潮,至今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发现“西藏的岩画点已接近150处,超过1000副的独立画面,近万个单体图像”a。几乎遍布青藏高原的所有区域,体现了早期青藏高原文明的活跃发展和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拓殖与生存、流动区域。岩画刻画了那个时代他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3、带有明显的思维特征。青藏高原的岩画是生活和过往曾停留在高原的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和记录方式,是西藏古代部族通行的原始的“艺术语言”b,是研究西藏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本文系西藏大学“学科领军岗位”聘期阶段性成果。a汤隆皓.西藏岩画研究回顾J.中国藏学,2018(04):188-192.b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50.c意杜齐.西藏考古M.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20.一、西藏岩画研究的发展早期西藏的岩画研究始于国外藏学家。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弗兰克在印属拉达克一带地表上发现了刻有动物图案的岩画,开始向外界介绍这些岩画的内容。之

4、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在藏南江孜一带也发现了一些刻画着骑马武士和动物的西藏古代岩画。图齐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跟西藏的佛教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年代上可能比佛教更加久远。他在1967年出版的 西藏考古 一书中记录了岩画的内容:“雕刻在巨大花岗岩上的雕刻物一般是动物,经常出现的是大角野山羊,还有骑在马背上的人,进行战斗的武士,后期还有塔的雕刻物”c。20世纪中期,意大利学者彼得 奥夫施莱特(Peter 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68Aufshnaiter)在一篇考古报告中也提到了西藏拉萨附近刻有动物图像的岩画。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西藏岩画。国内的青藏高原岩画研究则

5、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5年西藏文物考古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现了日松区任姆栋和日土区鲁日朗卡岩画、多玛区恰克桑岩画三处岩画点,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a。此后,考古人员陆续在藏南、藏西、藏北、藏东南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发现的岩画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区域,西藏岩画研究也正式拉开序幕。199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出版 西藏岩画艺术b收录记载了西藏境内发现的30多处、近60个地点和300多组画面。青藏高原区域岩画的发现,“标志着藏民族主要的聚居区是我国岩画分布地带中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填补了中国边疆北方游牧岩画在青藏高原区域的空白。二、西藏岩画分布西藏岩画

6、几乎遍布整个青藏高原,但是根据岩画的集中分布情况,国内学者大致将岩画分为藏西、藏北、藏南、藏东等四大岩画集中点。然而,正如李永宪先生所说的岩画的分布“不能用今天的国界或政区界线来划分,必须要看与自然环境(如河流、山脉)的关系”d,张亚莎也采用“没有采用行政县名,而直接采用了湖区的名称(行政区域放在括号说明)”e的形式。所以,岩画的分布并不能简单a仵君魁,张建林.西藏日土县古代岩画调查简报J.文物,1987(02):44-50.b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c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41.d夏吾卡先.西藏史前考古前

7、沿动态及其研究方法访著名考古专家李永宪教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9-27.e张亚莎.西藏的岩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36.f美路易斯 亨利 摩尔根.古代社会 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5.g夏吾卡先.西藏史前考古前沿动态及其研究方法访著名考古专家李永宪教授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2):19-27.地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命名而是要分析自然生态与早期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联系。结合青藏高原整体的自然地理范围和青藏高原岩画分布上的特点分析,总体上,青藏高原的岩画点主要以山脉冰川为核心,形成冰川融水流域的岩

8、画。“在原始时代,谷物即使实际存在,也还没有为人类所知晓;而狩猎又太无保证,始终不能成为维持人类生活的专门手段。人类依靠鱼类食物才开始摆脱气候和地域的限制,他们(这时候他们正处在蒙昧状态中)沿着海岸或湖岸、沿着河道四处散布,可以遍及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f。所以,从目前的青藏高原的岩画分布情况来看,青藏高原岩画以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横断山脉等三大山脉为核心,形成“带状”g高原冰川融水流域岩画。因此,从整体意义上,青藏高原的岩画主要由三大岩画群形成,西边以冈底斯山脉为核心的环喜马拉雅山脉岩画群、北方以环昆仑山脉形成的昆仑山脉岩画群、青藏高原东部地带以祁连-横断山脉为核心形成的岩画群。其中,冈底

9、斯山脉为核心的环喜马拉雅岩画群主要指现分布在日土县境内,以及日土县以东革吉、改则、措勤县一带,日土县以南札达盆地一带,日土县以北以新藏公路为轴的地带等四个区域和拉达克区内的岩画点及冈底斯山脉东端雅江流域的多吉扎岩画、孜孜荣岩画、色沃等岩画集中点。北方则以环昆仑山脉形成的昆仑山脉岩画群主要指青藏高原的北部,这个地带大体上是以昆仑山山脉为核美术天地69心自西向东横贯西藏中部的申扎县至尼玛县一带岩画点和班戈县至当雄县一带岩画集中点,绕着惹雍措围和纳木措藏北两个最著名的大湖形成了一个东西长、南北狭的条状岩画分布带。同时还包括现新疆自治区区内昆仑山背面岩画集点。祁连、横断山脉为核心形成的岩画群主要指现今

10、青海省境内通天河一带的岩画集中点。三、八宿拉鲁卡岩画(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八宿县(地处东经96239728,北纬29403101)隶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八宿拉鲁卡()岩画位于八宿县政府所在地白马镇城以南30千米处的巴冬村牧场上。八宿拉鲁卡位于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汇聚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重要的交通要道。拉鲁卡岩画与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之谜、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百慕大三角区、远古玛雅文明遗址等许多人类文明之谜齐聚在北纬30 度附近。a(二)岩画图像八宿拉鲁卡“岩画分布于尼布索容山南麓的岩石上面,共有近20幅画面和700多个画像

11、”b。有人物、动物、符号、藏文等。动物种类有:牦牛、鹿、驴、羊、鸟、狼、马等;符号有:太阳、月亮、塔、雍仲、经幡、酥油灯、八宝图案等;藏文以六字真言为主,亦有零星“嗡”字等。表现狩猎、放牧、战斗、祭祀、射箭、舞蹈等场面。1.人物八宿拉鲁卡岩画局部。人物体高26厘米,呈a陈富强.北纬30度J.当代电力文化,2020(12):86-87.b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63.c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拉日 甲央尼玛,普布.昌都地区八宿县拉鲁卡岩画调查报告(八宿县文化局提供);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

12、94:166.d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拉日 甲央尼玛,普布.昌都地区八宿县拉鲁卡岩画调查报告(八宿县文化局提供)。正面直立状。头呈圆形,身着袍衣,有两道横线,左手执弓,右臂弯曲,腰挂箭囊,两腿间有生殖器,可能表达某种武士形象。(图1)图1c八宿拉鲁卡岩画。画面0.60.5米,左侧一人作舞蹈状,其两腿间有生殖器;正中一经幡直立,其下一人;右侧上方有二人,一人双手执一长矛,另一人作行走状,其下有一方形符号;右下角为一“雍仲”符号。(图2)图2d2.动物牦牛:八宿拉鲁卡岩画局部。牦牛体长32厘米、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70高22厘米,头有弯角,腹下垂长毛,呈行走状。(图3

13、)图3a鹿:八宿拉鲁卡岩画局部。鹿体长10厘米、高20厘米,枝角呈“V”形,分枝向外。八宿拉鲁卡岩画局部。下端一猎人持弓箭向右,其右上方有一羊,羊后有猎犬追逐。左侧有未完成的动物(鹿)。(图4)图4b八宿拉鲁卡岩画局部。一人骑于鹿上,骑者圆头有一独辫上扬,身着长袍,一手握缰,一手执鞭;鹿体肥硕,双枝角呈圆形相交。(图5)a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拉日 甲央尼玛,普布.昌都地区八宿县拉鲁卡岩画调查报告(八宿县文化局提供)。b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63.c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拉日 甲央尼

14、玛,普布.昌都地区八宿县拉鲁卡岩画调查报告(八宿县文化局提供);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67.d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岩画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69.图5c3.人物、符号、塔八宿拉鲁卡岩画。画面0.80.4米,左侧上方为一鹿,其下有藏文文字,文字下有一人物,凸肚、双辫,似为女性;正中一执弩人物,其右为一佛塔。(图6)图6d4.棋盘八宿拉鲁卡岩画上的棋盘呈正方形,纵横线各10条,经专家鉴定这种棋叫十字棋也叫孔明棋。(图7)美术天地71图7a(三)八宿拉鲁卡岩画的风格属性西藏自治区因属

15、我国的西南地区,故而,在此前的岩画研究中多数学者将青藏高原地区的岩画分类到西南岩画系统去描述b。事实上,“西藏岩画在整体风格上都更加接近于以牧猎文化为主调的北方岩画系统”c。作为欧亚文明交流交融的十字路口,深受到来自亚欧草原游牧文明影响和渗透。“从目前已知的不多的考古遗存看,青藏高原与欧亚北方大草原的经济文化交往,早在青铜时期就已经开始;至于青藏高原与更为西边的西亚文明的往来,大抵早在铜石并用时期也已经出现”d。吕红亮指出,“以日姆栋为代表的西藏西部岩画可归入欧亚草原岩画传统,西藏西部的岩画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岩画在主题风格上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构成一个确实存在的 西喜马拉雅岩

16、画区”e。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在 梵天佛地第四卷 江孜及其寺院 第一册的“佛寺总论”中,特a图片来源:笔者现场调研拍摄;并引用拉日 甲央尼玛,普布.昌都地区八宿县拉鲁卡岩画调查报告(八宿县文化局提供)。b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5-88;陈兆复,刑琏.世界岩画亚非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54-61.c黄平,霍守义.论西藏岩画的风格特征和美学价值J.美术大观,2010(10):30-31.d张亚莎.西藏岩画的发现J.西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68-75.e吕红亮.喜马拉雅岩画欧亚草原因素再检讨J.考古,2010(10):76-85,109.

17、f意图齐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梵天佛地(第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96.g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51.别提到锡金江孜商道上发现的岩画,虽然这些岩画在内容上并没有那么的丰富,但是这些岩画与拉达克的岩画很相似。图齐认为,“这些岩画很有可能是藏史中大量记载的中亚游牧部落的奇袭的描述”f。总体上,八宿拉鲁卡岩画同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岩画一样,仍然延续了北方草原游牧岩画的风格,畜牧和狩猎的图像依然是八宿拉鲁卡岩画的重要内容,占据主导地位。人物图像都以单个或两个人的方式出现,没有出现共同祭祀等群体社会活动和体现农耕生活的多人口群居岩画图像。并且,八宿拉鲁卡岩

18、画中鹿、人物等图像都完美继承了藏北、藏西的岩画风格。尤其有作为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种群、更新世就生活在亚欧大陆的古老牛种。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牦牛形态生动多样,尤其牦牛腹部垂下长毛的表达方式与阿里地区的日土县塔康巴岩画和日土县革吉县盐湖岩画中的牦牛形象完全一致。因此,总体上,八宿拉鲁卡岩画属于以狩猎与畜牧生活为主的北方草原游牧的岩画风格。(四)八宿拉鲁卡岩画形成的年代八宿拉鲁卡岩画的刻画方法均属于露天凿刻类岩画。岩画因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多重刻画。李永宪认为,凿刻类岩画基本上是用尖的金属工具或密度极高的石质工具在岩石上敲琢而

19、成g。所以,八宿拉鲁卡岩画的形成时间可能不会早于西藏的早期金属时期,约距今30002000年之间。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武士形象以简练朴素的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72刻画方式,基本利用线条表现造型,“主要是对其体形特征和动作姿态予以表现、不太注重对细部末节(如眼、耳、嘴、指等)的刻画,所以对动物种属和人物身份的判断识别,主要是依据其体形和动作姿态的特征”a。从制作技术特征上看,“敲琢法岩画在表现手法上比较简单、拙朴,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物体整体外形特征的认识和观察,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岩画制作方法”b。但是,岩画中圆形的头部、长方偏梯形的上窄下宽的躯体,用两条线分成格子型来塑造人体武士形象

20、。腰间似乎带着弯曲腰刀,手持弓弩、摆着准备射击的动作。说明当时能够熟练运用金属武器,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早期金属时期,这类岩画在时间上基本不会早于西藏的早期金属时期。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牦牛主要以轮廓表现的简笔画风格、以通体凿刻为主,线条表现朴素简单,高耸的背,双线勾勒的四肢,以及前文所述腹部垂下长毛的牦牛岩画风格,张亚莎教授认为这种风格年代上限应该不超过距今2500年c。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牦牛比起藏西、藏北的牦牛形象,失去了后者四肢短粗有力、头部小而尾大、圆形牛角和勃勃的生命力。总体上,性格温顺,没有早期的野性凶猛,体现了动物的社会性。尤其,在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并无发现猎牦牛等更多有关狩猎采集相关

21、的岩画图像。所以笔者猜测,应该是反映了当时已逐渐脱离了早期简单的狩猎采集生活。可能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实现初步的牦牛驯化。此期,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多次出现骑马、骑a罗徕.西藏岩画的文化内蕴与审美品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285-287.b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52.c张亚莎.西藏的岩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201-202.d张亚莎.西藏的岩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185-191.e 郭周虎,颜泽余,次旦格列.西藏纳木错扎西岛洞穴岩壁画调查简报J.考古,1994(07):607-618;李永宪.西藏原始艺

22、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165-167;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5.牦牛等内容。八宿拉鲁卡岩画与西藏其他地方一样有多个猎鹿、骑鹿及鹿单独的图像。岩画中的鹿没有同藏西、藏北岩画中出现的鹿那样,鹿躯以旋涡图案做装饰,线条柔美、鹿体优雅、生动,鹿的角、唇、眼、蹄等刻画细节十分精美,造型健美,与雅江和通天河流域鹿的岩画风格较为相似。这类鹿的刻画方式仍然简单朴素,由线条刻画鹿体轮廓、鹿角,并没有刻画鹿的眼睛、鼻子、嘴、蹄等细节,应该与牦牛、武士等其他岩画出自同一群体的手笔。八宿拉鲁卡岩画的鹿都基本上是线刻,用极简的一

23、些线条刻画鹿的形象,即简笔画,以线造型,线条用凿击法或划痕法加工,印痕浅而密,色呈灰白,鹿的背部和臀部隐约可见凿击的斑纹。体现了鹿的“朴素风格”,张亚莎教授认为这种鹿的“朴素风格”是公元前第1个千纪期间,流行于亚欧草原的鹿的风格,在青藏高原以藏西地带为核心逐渐向青藏高原四处传播的同时逐渐本土化,精美的刻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表达形式上形成了这种简单朴素的风格,其年代应该在距今25002400年左右d。但总体上,八宿拉鲁卡岩画中鹿的形象是对藏西、藏北鹿的继承和模仿,属于同一种岩画风格。八宿拉鲁卡岩画中还有塔的图像。关于这些塔形岩画出现的年代,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它归类于西藏的佛教文化e,其出现的年代

24、也应该在89世纪甚至更晚。学界目前对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佛教的传入是在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之后。二是松赞干布时美术天地73期的佛经藏译是佛教真正传入吐蕃的标志”a。在779年,西藏正式出现第一座佛教寺院及剃度出家的佛教僧人,所以,凡出现塔形图案的岩画,普遍认为,其年代也就相应地晚至吐蕃王朝时期,甚至更晚。但是,西藏“早期塔形墓,是受到原始苯教丧葬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晚期塔形墓,则深受佛教文化影响”b。所以,岩画中塔形图案主要出现在前佛教时期,唯独大量出现塔的建筑属于佛教文化时期。因此,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发现的塔形主体上应当属于苯教文化的产物,只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对于

25、塔形图案旁边出现了藏文经咒,并不排除六字真言为后来增补的可能,尤其是部分塔形图案旁边也存在雍仲符号,有些表现形式上相对古老,六字真言经咒并不一定能够成为岩画断代的唯一标准。确实,与其他岩画内容相较而言,塔图形的出现,在整个西藏高原岩画发展序列中,应当是相对晚出的一种岩画文化现象。对比在青藏高原岩画所有的象征性符号中,塔形图案与雍仲、树木、日月等古老符号,确实缺乏更古老的特征。张亚莎教授提出,高原苯教塔形祭坛图案的出现,大致应在公元后第一千纪c。在之后1500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渐完善,形成了从上到下最后形成了由小到大的“五阶梯固定式”。在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塔”的主体部分固定为五阶梯式,图像也从最底

26、层到最上层形成了从大到小的固定形态,说明苯教的符号也基本上走向完善和固定化。温森特贝莱萨认为苯教石祭坛的“五阶梯”可能代a张云,林冠群主编:西藏通史 吐蕃卷(下)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631.b夏吾卡先.吐蕃塔形墓的起源与原始塔葬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41-145.c张亚莎,龚田夫.西藏岩画中的“塔图形”J.中国藏学.2005(01):70-79.d引自张亚莎,龚田夫.西藏岩画中的“塔图形”J.中国藏学,2005(01)70-79.JohnVincentBelleza:AntouitesofUpperTibet:AnInventoryofPre-Bu

27、ddhistArchaeologicalSitestheHighPlateauon(Findin8softheUpperTibetCircumnavigationExpedition,2000),AdroitPublishers,Delhi-110053,2002.e英施奈尔格鲁夫.苯教九乘 导论A.褚俊杰译王尧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六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76-77.f何贝莉.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桑耶寺人类学考察M.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22:318.表着苯教宇宙观构成的五元素水、火、金、木、土d。从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塔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塔的

28、形状更接近佛教的塔。塔下部由五块大石构成,大石严格地按照下大上小的形制,五层塔基上出现覆钵形圆坛,圆坛上还有一圆柱。我们不能因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而断言此类岩画形成时间晚于89世纪。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在3世纪左右,佛教就盛行于青藏高原周边的于阗等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佛教瑜伽师和隐修者,并且很可能还有印度教苦修者在佛教被吐蕃法王正式引入西藏之前已经在西藏西部的村民中传播印度的教典和修法,而这种 非正式 的接触甚至持续了数百年”e。“只是,即便我们承认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可以追溯至象雄文明时期、雍仲苯教形成之时,却也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佛苯关系,能用后世总结的 佛苯之争 或 佛苯融合来形容”f。总之

29、,在吐蕃王室还没有正式推崇佛教之前,佛教就逐渐渗透到西藏文明当中并对早期西藏的宗教文化、信仰崇拜等产生了影响。所以,八宿拉鲁卡岩画中的塔形图,有可能属于前佛教时期的图像,但同时也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时间上大致不会早于5、6世纪左右。除了单个鹿的形象,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出现骑鹿岩画,鹿角风格夸张,枝角呈圆形相交,一人骑于鹿上。虽然从卡若遗址出土的考古资料推测,藏东地区在距今45004000年左右以农耕为主,可能因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4 期74转为游牧a。但是,这种骑鹿的图像所呈现出混合经济的可能性很小。藏东地区因自然生态因素,鹿相对较少,青

30、藏高原的游牧也主要以牦牛、马、羊为主要牲畜。没有同亚欧高纬度地区那样形成驯鹿的游牧生活。因此,这类骑鹿的图像大致与后期苯教巫师的形象有关,可能表达某种宗教观念。同时,八宿拉鲁卡岩画中体现了早期苯教对自然界的朦胧混沌的意识观念,表现为对天、地、日、月及图腾等事物的崇拜。因此,综合八宿拉鲁卡岩画中人物、牦牛、鹿及塔形图等图像分析,八宿拉鲁卡岩画的形成时间最早在约距今3000年左右,可能不会早于西藏的早期金属时期。此后又一直经历反复刻画,甚至后期有藏文字母出现。(四)八宿拉鲁卡岩画复合的文明与文化共识过去,人们因受到山川河流等自然因素的阻碍,人口流动与文明传播相对有限。但是,早期的人类也并没有被大自

31、然完全束缚。早期青藏高原东麓的先民们通过藏东三江流域沿雅鲁藏布江西进至高原腹心地带,并向南联通四川与云南山地。这条线路由于其充分利用了高原复杂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河谷通道,既可陆行,亦可水往b。所以,在早期的岩画风格上“西藏西北部的岩画具有中国北方狩猎游牧岩画的特色,同时,由于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其地与云南、四川等省相接,古代西南夷文化亦对西藏地区有所渗透,其部分岩画的风格特点又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岩画相近”c。八宿拉鲁卡岩画因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虽然以游牧狩猎的北方草原岩画为主,但是同时又汇聚了南方农耕文明的岩画内容。与青藏高原其他地方的岩画相比较,八宿拉鲁卡岩画中人物和宗教图像占据多数,狩猎和畜

32、牧的图像占比较少,可以明显a霍巍.西藏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考古学探索J.考古,2013(04):2,57-67.b霍巍.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J.中国藏学,2013(02):5-24.c陈兆复,刑琏.世界岩画亚非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53.感受来自西南方岩画系统的影响。尤其,在八宿拉鲁卡岩画中发现了棋盘,这种棋盘呈正方形,纵横线各10条,经专家鉴定,这种棋盘叫十字棋也叫孔明棋。相传,孔明棋是在三国时期由诸葛孔明发明,后来在国内失传已久。有人说是三国时代孔明所发明的益智棋,失传后辗转流传至日本、欧美,成为外国普及的益智游戏。从目前的八宿拉鲁卡岩画来看,这类棋艺在内地失传,却可

33、能通过藏东六江流域逐渐向西传播,在青藏高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所以,八宿拉鲁卡岩画在不同文明的融合下,内容和风格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岩画风格,呈现出北方草原游牧岩画和西南农业岩画复合的独特岩画风格,诠释了我国西南地区早期文明的互动和人口的流动。并且,为早期青藏高原东麓的雪域先民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人民存在共同的娱乐竞技与文化共识提供了线索。文化的共识与认同是最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是民族的情感纽带。八宿拉鲁卡岩画中体现出早期青藏高原东麓的先民就同长江中下流域享有共同的娱乐竞技,形成共同的文化意识,为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四、结论八宿拉鲁卡岩画的风格属性总体上呈现了北方草原游牧狩猎

34、的岩画风格。岩画中驯马、驯牦牛等的图像占比比例要比狩猎岩画图像的占比高,说明当时的生产方式已经脱离了简单的狩猎采集方式,转入相对成熟的生产型狩猎,也能熟练使用箭弩、刀等相对成熟的金属道具,岩画的形成年代基本上不早于早期金属时期。而八宿拉鲁卡岩画因位于青藏高原东麓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因地理位置因素受到不同程度其他文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复合型多元岩画风格。美术天地75Basu Laluka Rock Painting StudyMonlan Tsondrui,Namgayl Dorje,Fan YaoAbstract:Basu Laluka Rock Paintings are

35、located along the Nujiang,Lancang River,Jinsha River Basin,and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se regions also mark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ere Chinas multi-ethnic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and mingling have occurr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u Lal

36、uka rock paintings in terms of style,era,and integration of multi-civilizations from a multi-civi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lens.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Basu Laluka is mainly rock carving;the contents are continuations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Xizang rock paintings,with themes such as hunting an

37、d animal husbandry life.At the same time,these Basu Laluka paintings were influenced by those in southwestern China,forming an integrated multi-civilization rock painting style.It ha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provides clues to the interaction of civilizations,transportation routes,and population flow.Keywords:Basu Laluka,Rock Painting,Style也就是说,早期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西南农业文明也在这里完成了对话交流、人口往来,相互学习欣赏、彼此吸收借鉴,加深情感共鸣,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诉求。同时,为整个西南地区早期的文化交流、人口迁徙、交通路线等问题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作者:美郎宗贞,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南吉道吉,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民族学(藏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樊瑶,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经济)2022级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强巴次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