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山市双塔学区 集体备课表 三 年级 数学 备课表教学内容(课题)什么是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P39主备教师饶玉和使用教师课型 新授课共(1)教时第(1)教时上课时间( )月( )日第()节课时教学目标定 位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2在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积极探究,从而体验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创新的愉悦。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用多种策略比较图形面积
2、的大小。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方格纸预习设计1. 预习3941页,什么是面积? 2。剪一个长方形,并用彩笔涂出它的面积。3.比较1元和5角的硬币,哪个的表面面积大?教学预案板块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学习清单课前修正一创设情境二动手操作三应用提高四总结反思一、创设情境,获取新知(15分钟)1“面积”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听到过吗?你能谈谈你心目中的“面积”吗?2活动:摸一摸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5分钟)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39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当学生回答发生争论时,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呢?5提问: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如
3、果用大小不同的格子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为什么?6画一画,说一说说说通过这次动手画,你发现了什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1教材练一练第二题, 2教材练一练第3题、第4题,自己数一数,同桌说一说。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5分钟)说一说:什么是物体面积?怎样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学生畅所欲言摸书的封面(语文、数学)说说感觉观察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2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比一比。3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4小组汇报: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展示有创意的作品,学生评价。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比较出结果的?学生汇报自己的说法作业设计:作业本板书
4、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教后札记:“预案和课堂生成的比较”、“教学偶得”(两者可以二选一记录)(注:主备教师可以不写课前修正,使用教师必须补充课前修正才可使用。江山市双塔学区 集体备课表 三 年级 数学 备课表教学内容(课题)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P42主备教师饶玉和使用教师课型 新授课共(1)教时第(1)教时上课时间( )月( )日第()节课时教学目标定 位1、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2、 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3、 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
5、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课前准备教师: 课件 学生:小方格预习设计1.知道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吗?2.剪出6个1平方厘米、4个1平方分米、1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平且找找身边有哪些东西的面积与这些单位面积相当。3.你知道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吗?教学预案板块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学习清单课前修正一、动手测量,体会必要性。二、建立方面积单位表象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五学习致用一、动手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1、诊断预习情况(3)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获
6、得那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4、 教师小结: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主要原因是:正方形能密铺整个图形,测量是做到不重叠、不遗漏,而且操作简单方便。5、 讨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相同数学书的封面,为什么量出不同的数值?6、 师生共同小结:统一面积单位才能量出同样的结果,猜想测量课本封面面积是一般选用怎样的面积单位?二、(一)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1、 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讲解。3、 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二) 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1、 测量课桌面
7、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为什么?2、 认识1平方分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讲解。4、 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5、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解决,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引导讲解。问题一:度量房间等更大物体面的面积时,该用什么面积单位?问题二:1平方米有多大?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师生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五、学习致用44页的练一练2、说一说3、议一议(1)先预测什么图形选为测量单位更简便合理一些,说说自己的理由。(2)小组汇报本组选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结果,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8、2、举例: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 举例: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作业设计:作业本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后札记:“预案和课堂生成的比较”、“教学偶得”(两者可以二选一记录)(注:主备教师可以不写课前修正,使用教师必须补充课前修正才可使用。江山市双塔学区 集体备课表 三 年级 数学 备课表教学内容(课题)摆一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P45主备教师饶玉和使用教师课型 新授课共(1)教时第(1)教时上课时间( )月( )日第()节课时教学目标定 位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
9、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预习设计1 课前看书45面,自己先估一估图1、2、3的面积约有多大?2 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一摆看看长方形1、2、3到底有多大?通过摆一摆你能总结出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说一说。教学预案板块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学习清单课前修正一创设情境二引导探索三、拓展应用一、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0、公式。二、引导探索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长/cm长/cm面积/cm图图图3、各组组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表。4、(1)用12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5、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 = 长 宽三、拓展应用1、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7、小组讨论正方形面积公式总结方法1、先估计2、小组合作,用1cm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 数这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记录1、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2、各组组长将操作结
11、果记录下表。3、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2)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作业设计: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作业本板书设计: 面 积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b s=aa 教后札记:“预案和课堂生成的比较”、“教学偶得”(两者可以二选一记录)(注:主备教师可以不写课前修正,使用教师必须补充课前修正才可使用。江山市双塔学区 集体备课表 三 年级 数学 备课表教学内容(课题)铺 地 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p47主备教师饶玉和使用教师课型 新授课共(1)教时第(1)教时上课时间( )月( )日第()节课时教学目标定
12、位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题。课前准备教师: 学生:预习设计1.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2.熟记长度有关单位及进率。3通过铺一铺47页知道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关系。教学预案板块教师活动及内容学生学习清单课前修正一引导探索二探索应用三总结提升一、引导探索解决下题: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 积是25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 好。 观察图:想一想
13、:1公顷有多大?介绍公顷。二、探索应用 1、2米 =( )分米3分米 =( )厘米500厘米 =( )分米2、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1)绿化面积是多少?(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4、下图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1)绿化面积是多少?(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5米(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三、总结提升说一说面积计算的方法,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想一想:1米 = ( )分米口头回答独立计算介绍方法同桌交流作业设计: 作业本板书设计: 1公倾=( 10000)米 1米 =( 100 )分米1分米 =( 100 )厘米教后札记:“预案和课堂生成的比较”、“教学偶得”(两者可以二选一记录)(注:主备教师可以不写课前修正,使用教师必须补充课前修正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