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55507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ch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6,No.1Feb,2024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朱玲琳,廖怀高摘要:思政课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知识论视角的分析,思政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实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知识的建构性吁求其更具学理性,知识的社会性追寻其更具感染力,知识的复杂性呼唤其更具针对性,知识的实践性期待其更具实效性。“大思政课”是在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互构中赋能学理性,在空间与时间的联通共享中生发感染力

2、,在知识与信念的转化提升中确证针对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增强实效性。新时代“大思政课”关注立德树人,应实现知识供需平衡,以信念构建为内在要求,以“宏微共促”为现实展开,以实践回归为价值归宿。关键词:“大思政课”;知识论;思政课;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24)01012009收稿日期:2023-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9VSZ069)。作者简介:朱玲琳(1999),女,四川乐山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mail:;廖怀高

3、(1972),男,四川中江人,硕士,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段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将思政课置于新的社会现实,主张以思政课为依托,创新育人方式,发挥理论的实践作用,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思政课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基本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重建理论知识是必然要求,回归立德树人是根本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仍然存在着知识讲解不透彻、知识实现效果不理

4、想的问题。“大思政课”所提倡的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是对知识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实践性的理性认知,也是对讲出更加具有学理性、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新时代思政课的时代应答。知识论蕴含了思政课建设的依据,掌握“大思政课”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1.015120朱玲琳,廖怀高: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的知识论要义,找准思政课与知识论的交点,创新思政课育人方式,对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一、追根溯源:知识论蕴含“大思政课”的基本遵循“大思政课”是聚焦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旨在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步入新发

5、展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这一形势下,思政课的澄清认识、铸魂育人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纷繁复杂,知识本身具有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实践性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知识的建构性吁求更具学理性的“大思政课”人是历史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经过主体积极构建形成知识,建构就是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关系,产生互动在人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知识论研究的是知识的生成机制问题。知识创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知识创新,二是知识更新2。知识创新是知识由无到有,当然也是基于前期丰厚的知识基础之上;知识更新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原有

6、的知识进行更新形成新的知识或者是丰富原有的知识。因而,在思政课中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拥有知识是基础,思政课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思政课理论知识讲清楚、讲透彻。只有将思政课基本知识讲清楚,学生在既得知识基础之上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同,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强调的是将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直接的理论灌输,而大学阶段则强调学生具有更为宏大的理论视野,更加注重理论性,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证学生在知识创新和更新的过程中不出现偏差。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将知识前后连贯地运用,正是基于知识的建构性。“大思政课”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回应

7、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互构。(二)知识的社会性追寻更具感染力的“大思政课”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与周围社会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知识与人的本质不谋而合,知识是人脑产生的,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知识论中,社会环境对知识的生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环境与知识生成关系密切,拥有良好的、开阔的教育环境,会使教育者思维更加开放和活跃,教学过程中也能使教育者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知识的生成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社会环境既包含时间的延续也包括空间的拓展。空间上,思政课一般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场域,虽然偶尔会有实践活动,但欠缺联动社会因素,没有真正地实现走出去;时间上,思政课一般只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

8、知识的传授,课堂内与课堂外区分明显,缺乏课堂主阵地在时间上的延续。正是缺少对社会大环境的关照与回应,使思政课的知识存在一种“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缥缈之感。因而,思政课的知识不仅要讲清楚讲透彻,还需要将社会资源运用起来,在生活中讲思政课,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3。“大思政课”在实践过程中践行了时间与空间的联通共享。(三)知识的复杂性呼唤更具针对性的“大思政课”知识从结构和内容来说都是十分复杂的。就其内容来说,知识可以分为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而单从思政课这一门学科来看的话,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9、传统的思政课知识主要是纯理论的知识讲授,注重知识的单121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向性灌输,没有充分考虑到知识的复杂多维性。思政课是培养人的学科,“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政课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敏锐的时代嗅觉,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时代知识、经验知识、历史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理论知识讲得更加透彻,也更加让知识入耳、入脑、入心,让知识达到浸润人心的效果。当然,理论知识与其他知识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要考虑到课程目标与两个知识是否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只有将知识讲透彻,将理论阐释清楚,才能够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因此,思政课教学既

10、要将课程理论知识讲清楚也要有效结合课堂之外的知识,实现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自觉联想理论与时代的关系,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大思政课”所遵循的知识与信念的转化提升正是对知识复杂性呼唤思政课更具针对性的回答。(四)知识的实践性期待更具实效性的“大思政课”知识是实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求知活动,并不是静态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才能够正确认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至于陷入感性直观的错觉中。同时,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能生成知识,亦能检验知识。他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

11、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去得到合理的解决。”4间接知识是在前人的实践中生成的,但已获得的知识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知识可以推进人类发展,盲目的感性直观则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政课是极具理论性的学科,思政课要想彻底地说服人,第一要义就是要具有理论性,且要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理论验证其科学性以及实现其强大力量还必须付诸实践。一方面,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来源于时代和生活;另一方面,学生获得已有的知识后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回应,回归于现实生活。既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又用实践的伟力推动学生,促进知识在学生端的实现,进

12、而实现知识的最大价值,知识的实效性也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大思政课”在实施中践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就是对思政课更具实效性的回答。二、立本思变:“大思政课”的知识论要义知识论内在地规定了知识实现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奠定了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思政课的价值实现就是知识在学生端的实现,学生悦纳并信仰思政课知识。在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互构赋能“大思政课”的学理性,在空间与时间的联通共享生发“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在知识与信念的转化提升确证“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增强“大思政课”的实效性,因而塑造教学中知识的新旧相连、空间的多维构建、对时代的回应、人的知行耦合,这样一个立体多维的

13、闭环教学,切实提升了思政课的育人效能。(一)新旧联系: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互构赋能“大思政课”学理性知识具有建构性,在知识论中,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类,分为高阶思维和低阶思维,高阶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角色”和“填充内容”之间的绑定(role-filler binding)使先验知识与新信息发生连接,形成一对一的映射关系,生成适应新问题的推论5。“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站在大格局的层面对思政课知识做出了一个部署,贯穿大中小学,贯通各个专业,“大思政课”学理性所蕴含的知识论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2朱玲琳,廖怀高: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其一,

14、学生的获得感。知识论强调要建立“知识树”,任何知识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旧知,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将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在新知与旧知的碰撞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回应老师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实现对自己以及对思政课所授知识的认可。其二,教学内容的贯通与连续性。思政课知识具有内在逻辑,书本上的各个具体内容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要使内容相互连贯起来,教师在上课过程当中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而且确保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牢固掌握,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生也会更好地配合新知教学。高校的思政课授课对象是不同专

15、业的学生,特别是理科专业的学生,由于对思政课知识的逻辑较为模糊,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虽传授但不接受的现状,要使前后知识互相回应和贯通,需要用理论和逻辑说服人。其三,学生阶段认知的差异。大学、中学、小学都有思政课,但是理论的传输方式具有差异性,思政课要注重学理性,也要注重学理灌输的正确方式,中小学只注重理论的单纯讲授,而大学则强调学生在既得知识的基础之上,拥有广阔的视野,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实现自身的审视,如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将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宏大视野,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大思政课”通过新知与旧知的融合互构,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二)多维构建:空间与时

16、间的联通共享生发“大思政课”感染力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6。开展思政课要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时间与空间是思政课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探求思政课发展路向的内在尺度。知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必然包含时间与空间。“大思政课”在教学主客体与教学时空的关系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同一时空下的课堂教学形态。老师与学生处于同一时空状态下,这也是当下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渠道。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是,能够比较直接地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与理论教育。思政课立足的关键点就是利用课堂这一场域,在课堂上要将理论知识阐释清楚,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化的

17、学习方式,这是学生树立正确知识观、价值观的基点。其二,时空分离的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在这一教学形态中,老师和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场域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场域,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使教学时间得到了延伸。“大思政课”所提出的建设新时代思政课的要求打破了以往的思政课教学的固化思维,冲出了固定的时空具象,形成了固定时空教学与随机教学时空结合,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结合,呈现出立体化的时空特征。可让学生自己制作访谈提纲,进行社会调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综合了以前的和现在的知识要素,使思政课的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时间与空间。其三,时空交融下的课堂教学形态。在这一教学形态下,教师使用虚

18、拟教学技术,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播放视频、VR进行虚拟实践,在现实与虚拟的交融中,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方式下,可以避免一些亲身实践的局限,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就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同时老师可以运用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和教育智脑来协助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这种时空状态下,课堂的维度被拓宽,思政课的知识也得到延展。“大思政课”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联通共享,生发了思政课的感染力。(三)回应时代:知识与信念的转化提升确证“大思政课”针对性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命题和理论的形式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规律;信念是知识内化到主体意识内123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部的知识,它已经包含主体对

19、这类知识的深切了解、评价和情感态度,是一种心灵意志状态7。思政课讲授知识是必要条件,而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信念是必须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这样的历史任务,思政课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信念尤为必要。“大思政课”针对性所蕴含的知识论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时代性与使命感。当今中国面临“两个大局”,“大思政课”立足于两个发展大局,对思政课发展提出新要求。一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思政课要结合时代要求,引入时代话题,讲述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现状,将国家前途命运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另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20、局,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但是我们成为世界强国的路还是充满荆棘与坎坷,中国强起来的路注定不平凡,要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富强中国的使命意识。其二,政治话题的针对性。思政课是我们向学生传播国家意识与国家政策最重要的途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针、政策,内化于心,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思政课要善于挖掘、发现时代热点话题,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认识社会的能力。例如,多选一些英雄楷模故事,讲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迹,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感动等等,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

21、到触动,也可以将党的政策理论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探讨,使学生认同党的政策理论。其三,红色基因的感染性。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奋斗历史、初心使命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叙事价值、说理价值和铸魂价值8。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发挥着引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十分强调信念建构的重要性,信念生成需要感染、需要共情,思政课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有针对性地讲解课程内容与红色事迹之间的关系,同时开展主题教育,邀请先进党员讲述他们的故事,用真诚打动学生,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促使千禧一代将自身梦想的实现定位于时代的坐标中,从而为大学生强化

22、理论认同、进行价值塑造。“大思政课”通过知识与信念的转化提升,确证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四)知行耦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增强“大思政课”实效性“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时代新人,时代新人应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素养9。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传授的是理论知识,理论是经过别人证实的知识,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理论,还需要经过经验证实,经过经验即实践证实过的理论更加深刻,成为学生信服的真理,理论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其一,学生实际需求的重要性。知识的立足点是实践,思政课要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生动形象的人,是具有需

23、求的人,他们具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能满足于学生一定的需求。学生学习知识,是希望所学知识可以用、有作用。因而,思政课教学不应给学生一种“曲高和寡”、远离尘嚣的感觉,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教学中学有所得。其二,理论学习与鲜活实践的结合。思政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抽象。但是,学生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实践具有社会性,学生与实践几乎没有距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实践、走124朱玲琳,廖怀高: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近实践

24、、走进实践、最终参与实践,将书本理论知识与鲜活实践相结合。思政课知识植根于广袤的实践沃土之中,应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理论的力量。其三,落脚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从未停止,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网络领域,一些错误思潮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这是亟须回答与解决的问题。应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以社会实践素材回应学生的困惑与疑问,时代与社会的问题最终要在时代与社会中解决。因此,“大思政课”要扎根于实践,走向田野,贴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用中国人民自己书写的时代画卷来解决实际问题。“大思政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三、固本创新:知识论

25、指导“大思政课”的前进路向“大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知识论蕴含“大思政课”的基本遵循,知识论所蕴含的丰富哲理给予思政课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知识论的指导下,“大思政课”的实践理论和前进路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大思政课”的知识供给:从“供需矛盾”到“供需适配”新时代赋予了青年一代新的担当与使命,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要求思政课更具前瞻性。“95”后“00”后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活泼成了他们的新标签。思政课需要回应学生需求,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实际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高质量的思政课知识供给。其一,优化思政课教育

26、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质量供给。思政课教育要做到“精”“专”结合,思政课面对的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性,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思政课的专业性,又要精心设计、深挖素材,避免与学生专业课知识的重复,突出思政课的价值塑造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总画面,其中各个细节还或多或少地隐藏在背景中10。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联系历史与时代背景,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深化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其二,创新知识供给方式,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中介,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与教学方法之间存在很大的

27、关联,要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学过程应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由单向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理想效果。可以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其三,优化整合知识资源,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随着时代变化的系统,要将时代化、现代化的知识融入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充实思政课的“知识树”。同时思政课还包括人类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要想将思政课知识讲解透彻,就要拓展知识,引入多

28、方面教育资源,所以思政课老师在讲授思政课知识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去延伸和拓展思政课的知识,以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不同学生的需求。(二)“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从知识传递到信念建构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1。从思政课的育人属性来看,从传递知识上升到信念建构的维度是应有之义。单纯的知识传授意义正在慢慢消125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减,如果教师还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将书本知识简单教授给学生,就不能实现思政课育人育心、价值塑造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可能面临被知识引擎取代的危机。其一,以文化人,使优秀文化在学生心中悄然生长。思政课的

29、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文化人,将优秀传统文化、建党精神、时代精神融入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掘优秀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将优秀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熔铸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既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于无声中传达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渐进渐化地影响与感染学生。以优秀文化传达为起点,以多种多样文化载体为中介,最终达到思政课育人目的。其二,落实落细,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思政课是代表国家发声的课程,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为重要使命,要向学生传播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国家形象,树立正确国家观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党和国家

30、根据时代变化发展要求,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思政课作为连接国家与青年学生的重要媒介,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清晰,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民族发展大义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个人理想熔铸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之中。其三,真信真行,使复兴大任在学生心中扎稳扎牢。在面对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建设国家、复兴中国的后备军、主力军,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向度,思政课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理论,使学生在心灵和认知上感同身受,还要使学生以知导行,将信念落实于行动之中。思政课教师要启发学生的道德和行动觉悟,引导学生积极践行道德责任、完成使命任务,将心怀祖国、心怀家乡的情怀融入日常行为之中。挖掘特色素材

31、,回应时代使命任务,使学生在时代变化中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三)“大思政课”的现实展开:从囿于课堂到“宏微共促”知识论中强调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与环境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大思政课”是一种新的理念上的思政课,强调开放、多元,包容性强。思政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思政课知识的生成与讲授与社会大环境密切联系,所以讲好思政课必须开放课堂场域,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从内要拓展内涵,从外要拓展时空,整体上要深挖资源。其一,拓展内涵,将社会资源引入思政大课堂。思政课不再局限于单纯书本知识的灌输,构成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知识来自人民、来自历史、来自时代,归根结底是扎根于实践的土壤。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植根于

32、亿万劳动人民群众谱写或正在谱写的生活实践中。拓展思政课内涵,善用“社会大课堂”,要将各种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将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社会大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因时而变、因时而新。其二,拓展时空,让思政课堂走入社会大天地。要推进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提升课程的育人情怀和实践温度,深入发掘其他课程的育人因素,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资源,要拓展时空,不仅要在学校中讲思政课,还要让思政课走出去,向社会场域延展,善用“社会大课堂”,使思政课走进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形象的良性互动。要去社会中讲好思政课,有利于凝聚教

33、育合力,增强思政课的魅力与说服力。其三,深挖资源,将育人元素运用于教学过程。善用“社会大课堂”,就是要善用社会资源、历史资源、时代资源、实践资源。善用社会资源,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广袤的、丰富的、生动鲜活的社会资源;善用历史资源,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改革创新,用好各种“四史资源”,让历史说话。善用时代资源,将时代元素注入思政课中,引领学生感悟时代变迁的震撼,126朱玲琳,廖怀高:回归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知识论省思领会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与过去相比,思政课的环境、对象都变了,要让思政课赶上时代的快车,把握时代的脉搏。善用实践资源,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无数鲜活生动的实践案

34、例,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实践,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悟得真知、增长才干。(四)“大思政课”的价值归宿:从直观学理到实践回归思政课知识主要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思政课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于学生,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知识,并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的有效互动,让思政课知识不再是纯理论的灌输,而是能够触及灵魂、点燃激情的鲜活思想。其一,廓清知识,引导学生走近实践。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使学生清楚,理论知识与经验(实践)知识的区别,尽管理论知识是经过他人检验过的知识,但是学生还需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验证知识,只有经过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才能真正让自

35、己信服;同时,激发学生走近实践的热情,中华大地拥有广阔的土地、多样的文化、多彩的民族以及亿万实践着的人民,他们的实践是生动的、形象的、鲜活的,我们要走近他们,让学生了解人民的实践,引导学生走近实践。其二,激发热情,引导学生走进实践。“大思政课”提出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到火热的实践当中。走进社会、走进人民,倾听人民内部的声音,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理论知识的力量,感悟党和国家的强大,提升学生感悟时代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从知识传递的维度看,掌握知识始终是课程的主要目标。思政课向学生传授的往往是规范性的社会知识和反思性的人文知识。对于反思性人文知识的传

36、授,则更要围绕日常生活实践中关于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学生通过田野访谈与基层社会中的民众进行对话,最终在基层社会的生活实践中将规范性的社会知识和反思性的人文知识吸收内化。其三,检验真理,回归实践转化。思政课知识的学习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思政课知识的走向知识实践化。思政课知识是回应时代、立足社会的知识,扎根于广袤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思政课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理论知识,按照知识行动论的要求,思政课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还要形成一个闭环,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方式,让理论知识回归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解释社会现象、实现理论价值。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体验真理的力

37、量,实现思政课知识在学生端的实现,在走向社会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在阔步新征程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四、结语思政课担当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面对国内国际的复杂形势,思政课更应该发挥其引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站在大格局的立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教育合力。坚持重点导向,精选教学内容,思政课知识供给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要求,推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在时代的不断推进中,将理论知识与时代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知识的入耳、入脑、入心,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真信真行,实现启智润心、涵育斗志、坚定信念的效果。同时扎根实践,坚持开门办思政课

38、,从广袤的实践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在实践中悟得真知,在时代变革中,感悟时代、坚定信仰,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7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2 江畅,宋进斗.重新认识知识论的性质J.江汉论坛,2022(7):49-59.3 党波涛.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1-4-4(9).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5 马淑风,杨向东.什么才是高阶思维?以新旧知识关系建立为核心的高阶思维概念框架J

3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1):58-68.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7 张践明.知识信念行为关系之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5):130-134.8 冯淑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110-116.9 曹清燕,王璞.基于公共空间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8):68-73.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0.1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40、课程J.求是,2020(17):4-16.Returning to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the 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ZHU Linglin,LIAO Huaigao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key course based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which fosters souls and cultivates virtuous

41、 people.Bas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have weak effect on knowledge rea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calls for stronger scientific rationality,the social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 bigger appeal,the complexit

42、y of knowledge for more precise targeting,and the practicality of knowledge for better effect.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ims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in the integration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old knowledge,to generate appeal in the connection and s

43、haring of space and time,to confirm the pertinen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and belief,and to enhance practical effec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new era stresses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It sho

44、uld realize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knowledge,intern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viction,practice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and root in the value of practicality.Keywords: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epistemolog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