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51835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 言本人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其选题的背景依据: 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减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人在写作该论文时,参考了张军的现代产权经济学、伍中信的产权与会计、吴晓求的证券投资学、薛祖云的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等书籍,翻阅了股市投资分析、财会月刊,收集该论文所需的上市公司财务数

2、据资料。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揭示,从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产权制度、委托代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制度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和对策。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摘要)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特征,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对性进行论述。通过“蓝田股份”会计造假的实例分析,揭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并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3、进行了研究。阐明了由于产权不明晰、委托代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制度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等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明晰产权、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培育有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和规范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执法力度和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的规范等一系列的改进对策。以便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资源配置的状况与效益;评估企业财务

4、状况与经营成果;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资本保值增值情况。社会公众对财务报告的关心充分表明,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资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一)、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按一定程序和方法所描述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及其结

5、果。会计信息是一种有供给又有需求的商品,会计信息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信息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生产凝结着人类的一般劳动,即会计人员从审核、填制凭证到编制报送会计报告过程中的劳动占用和劳动的一般耗费;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则体现在其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等方面的有用性。当会计信息被利用后,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这些信息了解企业过去所发生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财富流动及存量,在此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从而制定有关投资、信贷和其他决策,而这些决策的结果最终将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会计信息的潜在的使用价值因而就变成现实的使用价值。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提供财务报告,从财务报告中取得

6、有用的经济信息,并且通过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评价,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和从事经营管理提供依据。财务报告要符合用户的需要,方能发挥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一般包括: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一致性、可比性、重要性。1、 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决策有用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与企业有着利害关系的有关各方面在其进行经济决策时的需要。与企业有着利害关系的有关方面包括:所有者、债权人、政府机关、职工等。决策有用性指明了会计提供信息的目,即能够帮助决策者选择更佳的方案,改变其决策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投资风险等,那么会计信息也就具备了相关性的质量。在我国,决策有用性不仅要求会计能够满足个别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

7、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宏观调控的需要等等。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记录应当以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要内容属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和资料可靠,使会计信息足以令人信赖。可靠性还要求会计信息应当如实表达、衡量、叙述所要反映的事项,并在这过程中不渗杂个人的偏见。3、 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为使各个会计期间所陈述的财务报告在前后一贯的基础上加以编制,会计人员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应在前后各期相一致。其目的在于会计报表因编制基础一致,而使各期所陈报的会计

8、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以避免信息使用者将会计程序或方法变更的影响误解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实际变化。4、 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各企业,尤其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的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该采用同样的会计程序或方法。这样,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在各企业间进行合理的比较,进而有效地判断各企业的经营得失和理财业绩。5、 重要性重要性,是指会计计量、计算的精确程序和财务报告陈报内容的详简程序,应视会计信息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程度而有所区别。按重要性提供会计信息,还在于会计信息是有代价的,如果提供信息所花费的代价超过它们所能带来的效用,那么,这些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其重要性价值。其中可靠性(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

9、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信息质量最显著的特征。(二)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所谓会计信息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损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

10、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差别。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

11、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存货计价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

12、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三) 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明显地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

13、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称为“假帐算算”。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帐假算”。 从是否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

14、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1)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从中得到个人利益。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

15、常重要的地位,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 。信息失真,难为的给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

16、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1)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和程度: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根据吴联生(2001)年统计和估计,1984年到1999年共16年中有15年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而其中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绝大多数是国有公司。(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1,经济交易失真。指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2,会计核算失真。指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

17、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可分为原始凭证失真、会计帐簿失真和会计报表失真。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指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3)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1,操纵利润。公司通过多计收入、少计成本、提前确认收入或滞后确认成本的方法来虚增利润或通过相反的操作手法来虚减利润,或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2,调节资产。包括通过虚假的资产评估和虚拟资产的方法虚增企业资产和通过加速折旧、隐瞒债权的方法虚减企业资产。3,其他方法。如为了逃税虚减应纳税所得和增值税销项税额,虚增进项税额等等。(二) 从“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揭示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现称为ST生态农业

18、,证券代码:600709。早在公司称为蓝田股份时,就有人对其“惊人”的业绩提出过质疑,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其黑幕曝光之前,它一直维持着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公司,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就颠倒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规: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蓝田股份1999年和2000年公布的年报净利润分别高达5.13亿元和4.32亿元。直到2001年业绩造假被揭露,公司于2002年4月公布的2001年年报才显示追溯调

19、整后的1999年和2000年净利润实际分别为-1069万元、-2288万元。而2001年公司“实事求是”地披露了财务数据:主营业务收入5568万元,仅为2000年调整前的3%;净利润-8035万元。调整后公司是连亏三年。蓝田股份1999年2001年财务指标(元%)2001年2000年1999年每股收益-0.18097115每股净资产-0.105488393净资产收益率19812928蓝田股份1999年2001年经营业绩单位:万元2001年2000年1999年主营收入5568184090185142主营利润5983072659其它利润16-515利润总额5015561480净利润-8035431

20、6251302总资产283765234243股东权益217841175225资本公积34081340812000年虚增利润:45450万元(43162+2288),实际亏损为:-2288万元;1999年虚增利润:52371万元(51302+1069),实际亏损为:-1069万元;2000年每股收益:公布数据为(0.97元),实际每股收益为:-0.05元;1999年每股收益:公布数据为:(1.15元),实际每股收益为:-0.02元。从以上数据表明:蓝田股份的会计信息造假猖狂到极点对于蓝田股份造假一案,所引发的银行业信贷危机才是真正的“耸人听闻”。目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民生、交

21、通、中信、浦发等银行起诉蓝田及有关联公司的案件触目惊心。其中,以中国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北京朝阳支行为原告的4单总标的为3亿元人民币的讼案,已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结。至2002年6月止,北京二中院共受理与蓝田股份相关案件11件,涉及标的6亿余元,审结6件,涉及标的4.4亿余元。据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及成因的调查报告披露,蓝田股份“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高达22亿元”。仅在蓝田股份案中,国有或非国有的商业银行的22亿元贷款就这么蒸发了。如果不是会计信息的造假,蓝田股份公司就不可能从银行贷到巨大的款项,国家的资金就不会因此而流失,造成巨额损失。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留给人们

22、的教训是沉重的,同时也是令人深思!在蓝田股份触目惊心的造假面前,我们还能仅仅停留在对上市公司中财务数据的表层分析上吗?“蓝田股份”会计造假案暴露出我们的会计信息市场存在着缺陷。人们不禁会问。这一切是怎么的发生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值得参与吗?中国会计信息还可信吗?实际上,这些都是市场失灵后人们的正常反应。市场信息必须是完整的、充分的、公开的、透明的、真实的、准确的,这一点上,审计机构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负责“蓝田股份”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理它有能力也有责任制止“蓝田股份”的这种欺诈行为。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负责审计“蓝田股份”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履行其应有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没有保

23、持其应有的职业操守,一份虚假财务报告加上注册会计师“无保留意见“的证明,造就了“蓝田股份”的狂涨。依据其业绩增长及其他财务信息投资者却造成了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它对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蓝田股份”事件暴露出另一问题就是市场监管不力。从琼民源、相续有红光实业、郑百文、亿安科技、中科创业、蓝田股份等一系列重大证券违规操作案件,每一件都是在最后事情已发生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证监会才开始立案调查。以亿安科技庄家操纵案件来说,从1999年10月25日到2000年2月17日,短短的70个交易日,亿安科技由26.01元几乎不停歇地上涨到了126.31元,涨幅达486%。在2月15日那天,亿安科

24、技突破百元大关,成为自1992年沪深股票实施拆细后首只市价超过百元的股票,引发了市场极大的震动。亿安科技自查处涉嫌操纵股价案后,亿安科技由最高126.31元跌止最低8.45元,跌幅达到93.31%。令投资亿安科技的投资者面临巨大的损失,部分投资者甚至可能倾家荡产。这么多恶性案件的发生,监管机构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证券市场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如果上市公司提供的是虚假的财务报告,将诱导社会资源向绩差公司流动,扭曲市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进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一旦社会投资者对市

25、场失去了信心,将导致资本市场的崩溃。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完善资本市场、重塑市场信用秩序的重要课题。(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产权不明晰。著名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就是指使自已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因而企业的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产权关系人。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首先,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

26、先,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缺位,国有企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当企业领导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者的权能急剧膨胀,加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国有资产操纵和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产生短期行为,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由于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自身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机制,加上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权,对企业的监督十分低效。第三,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债权人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因此,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并不很重视,故企业的领导者便使会计转向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信息。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产权

27、不明晰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产权缺少明确归属。产权归属明确是确定会计监督权的前提条件,产权归属明确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产权必须属于一定的产权主体;二是产权必须有有效的代理。从第一方面看,只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人才会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因而才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所以只有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才能明确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拥有监督权。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从历史上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产权归属是明确,国家是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企业

28、原材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销售,利润上交国家,企业本身没有任何剩余索取权,因而国家对企业拥有完全监督权,国家通过银行、财政、计划、企业的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产权行使监督权,这一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相对不突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放权让利到承包。租赁经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才显现出来,究竟原因在于产权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过程中,产权归属不明确,突出表现在企业经营权的归属问题。由于这种权利归属的模糊现象,导致一方面在强调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原有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也未能建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就比较突出。从第二方面来看,共有产权由于属多人所有,在产权

29、主体内无法避免个人成果被集体分享,加之交易费用过高,各产权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就每一问题达成协议,因而必须选出代表以代理他人产权。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共有产权的代理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目前所说的国有企业产权虚置也正是指产权缺少有效代理。近年来,我们强调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大大削弱,而新的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又尚未完全到位,产权虚置问题自然显得比较突出,企业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监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产权归属不明导致企业会计监督权缺位,厂长(经理)把持企业,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内部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往往与利润最

30、大化的目标背道而驰,而扭曲会计信息正是内部人追求自身效用的手段。第二,产权界定不明确。产权界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产权主体拥有的权利明确,当其产权受到侵害时,产权主体之间便可通过交易达成协议,以确定损害方应为此付出的代价,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例如:承包经营,产权界定是基于短期利润指标,承包人就倾向于通过少提或不提折旧;已将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追逐短期利润,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产权界定是确定会计

31、信息监督权限的前提,产权与监督权如不对等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二是委托代理关系不协调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代理人成为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

32、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1) 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2) 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 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4) 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有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之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已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

33、公款),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因此,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已利益的行为。所有者对于企业状况的了解程度不可能比得上经营者,所有者只清楚经营者大致的经营状况。这样,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处于优势地位,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双方对于这种情况是清楚的。由于这种博弈双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所有者就不能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企业获利能力、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作出可靠的判断,也没有一定的标准去选择众多

34、的经营者。因而所有者就可能按照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来决定其愿意接受的企业业绩从而选定经营者。由于兼并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企业经营者为了避免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从经理人市场中被淘汰而利用信息优势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三是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各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理想的会计制度要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

35、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自身的工作规律。会计法规的制定应符合会计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尤其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必须符合会计科学的一般规律。如果会计法规缺乏科学性,就会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给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

36、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处。四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证券市场发展十余年来,非流通股比例过大,国有股“一股独大”所带来的企业所有者监督权、管理权难以顺利实施,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低下、业绩滑坡等弊端越来越突出。股权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形成股东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两个层次的法人化改革:一是企业层次的法人化改革,即公司制度改革;二是所有者层次的法人化改革,即国有资本的法人化出资主体的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在企业层次上进行了法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成了公司,但并未触及国有资本出资主体的改革,国有资本的运作无人承担责任的局面依然存在。我国上市

37、公司的资本结构中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了三分之二,居绝对控股地位,这些公司的总经理多数由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任命,他们一般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中小股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不明,企业经营者缺乏积极性,从而使得企业的业绩难以提高。但作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受制于诸多指标的约束,特别是利润指标的约束,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为了应付有关考核,经营者采取造假的办法来提高企业的业绩。由于公司

38、的治理机制不健全,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佳,为了能长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获得配股资格,利润操纵、粉饰业绩便成为他们的首选,披露虚假信息便在所难免。五是股市承担了企业解困的重任,造成某些企业“包装上市”。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证券市场有两个功能: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而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为改革国有企业服务。这是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融资功能的股市应为国企发展筹集资金,为国企改制提供服务。这些企业上市后,由于底子差,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变,上市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圈钱”。为了能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查,就伪造会计信息欺骗

39、证监会,造成了一批质量不高的企业“包装上市”,有的企业上市当年就发生了亏损。而伪造会计信息成为现实的原因是经理层注重短期利益,铤而走险。为什么经理人会注重短期利益?因为经理人和股东的博弈近似一次性博弈,上市公司缺乏成长潜力,虚假包装上市严重,没有未来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惊夺短期收益是明智的选择。还有一个原因是,伪造虚假信息成本较低,目前,中国对中小股东的民事赔偿制度尚是空白,这就使虚假会计信息的伪造成为现实。六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家进一步考察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

40、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已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已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已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

41、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着调

42、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前银行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

43、;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即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从股东角度分析,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

44、益。例如:某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投资机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七是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在组织中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在许多国有企

45、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积极性。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经营绩效得不到正常的机制补偿,久而久之,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就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改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

46、“为所欲为”行为。这样,造成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国有企业“穷庙富方丈”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监督失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普遍失真,虚盈实亏、资不抵债的现象不能得到及时防范和治理,直至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管理者贪赃枉法的事件被揭露后才发现。从而,说明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八是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于首位的是企业

47、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管理者,他们拥有权力,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会计人员按照企业负责人的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

48、好处等。否则,企业负责人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叫不执行其意的会计人员下岗。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九是我国法律环境的缺陷。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一般来说,要想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虚假会计信息的非法性。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和判定标准要有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这就要求制定会计法规不仅要有原则要求,还要制定体现各种原则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为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会计法规模糊两可,操作性不强,其贯彻执行就会大打折扣,虚假会计信息就会乘虚而入。我们虽然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但如果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或疏于对会计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财经会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