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山东省诸城一中初中部 孙培森教案背景: “生物圈中的人”是课标确立的“人与生物圈”主线中两个最大的主题之一。强调生物圈中的人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人的食物都来源于生物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和利用。因此,在设计此教案时,力求使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生物圈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节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
2、而本节课的内容容量大,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学生理解,本节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活动、分析讨论、演示实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树立起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教学方法:设置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人每天都需要很多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同学们是否思考过,食物在我们体内是怎样消化和吸收的呢?【学前检测】食物中含有 、 、 、 、 、 等六类营养成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功能。重点
3、难点: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能力目标:能举例说明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情感目标:理解认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认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再探究中发现和提高。【重难点解决问题】消化系统的组成一、自学:学生独立阅读P9图3、15和P10上段文字,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消化器官的功能。二、互学:1、每小组7名成员分角色扮演消化系统器官,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如:我的名字是口腔,是所有食物进入体内经过的第一个器官,我利用牙齿、舌、唾液将食物嚼碎进入下一器官2、教师最后让所有扮演的角色按消化系统
4、的位置由上到下顺序“手拉手”连成一条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三、用学:1、在消化道中,没有消化功能的是 、 ;最大的消化器官是 ;最长的消化器官是 。2、在消化系统中除了消化道外,还需要消化腺的参与。消化腺分为消化道内消化腺和消化道外消化腺, 最大的消化腺是 ,肝脏主要功能是 ,胆囊的功能是 。食物的消化在口腔内的消化一、导学:每位同学拿起桌上的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有何感受?(同位交流)总结:馒头越咀嚼越有甜味。二、互学:结合P10探究活动,完成下表 年级 班 组一、 提出问题: 二、 作出假设:三、 制订计划: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 的3块,将其中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切碎拌
5、匀,另一块不做处理。2、用清水漱口,将1块 的脱脂棉含在口中约1分钟后,用 取出脱脂棉将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3、取3支洁净的试管处理: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2毫升唾液不搅拌后,一起放入 的温水中5分钟。四、 观察的现象: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五、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三、用学:1、消化分为 消化和 消化。2、在以上探究活动中属于物理消化的是 、 ;属于化学消化的是 。食物在胃中的消化一、 自学:阅读P12资料及P13上段文字,掌握胃的功能。1、胃可以分泌一种 物质,覆盖在胃的表面,防止被胃酸腐蚀。2、胃
6、腺可以分泌胃液,呈 性,可对 (营养物质)具有初步消化作用。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一、 导学:教师演示“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实验,讲解操作步骤,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学生讨论总结出:胆汁具有乳化作用,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师:胆汁的乳化属于化学消化还是物理消化?二、 互学:完成下表 口腔 胃 小肠淀粉 蛋白质 脂肪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自学:通过观看多媒体,完成以下问题:1、 叫吸收。2、胃能吸收 ;小肠吸收 ;大肠吸收 。二、互学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它有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总结梳理】: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达标检测】1、右图为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最大的消化腺是
7、,它能分泌 ,促进 消化。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是 、 、 ;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消化腺是 和 。 和 三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淀粉酶。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是 。某人患胆结石,需要做手术,其手术部位是 。2、右图是人体消化道某部位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你能说出这是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吗?在这个部位中有几种消化液?分别是什么?皱襞与绒毛有什么作用?这个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教学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