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4321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34∕T 717-2023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CCS B 0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7172023代替 DB34/T 717-2007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wheat with rice stubble for high grain yield 2023-03-01 发布 2023-04-01 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4/T 7172023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DB34/T 717-2007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与 DB34/

2、T 717-2007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2007 版的 2);b)增加“3 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c)更改了“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的相关指标(见第 4 章,2007 版的 3);d)删除“秸秆还田”,其内容调整到 5.2.1(见 5.2.1,2007 版的 4.3.5);e)更改了“适墒耕整”相关内容(见 5.2.3,2007 版的 4.2.2);f)删除“施肥方法”部分内容(见 5.3.3,2007 版的 4.3.4);g)更改了“种子处理”的相关药剂内容(见 5.4.2,2007 版的 4.4.2);h

3、)更改了“播种期”品种类型和播种时间(见 5.4.3,2007 版的 4.4.3);i)更改了“基本苗”相关技术参数(见 5.4.4,2007 版的 4.4.4);j)删除“追施腊肥”(2007 版的 4.5.1.4);k)更改了“化学除草”相关内容(见 5.5.1.2,2007 版的 4.5.1.2);l)更改了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内容(见附录 A,2007 版的附录)。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省农科院作

4、物研究所、蚌埠市农技推广中心、庐江县农技推广中心、阜南县农技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令娟、吴子峰、张文静、康子领、葛军、杨森、张军、刘培玉、黄雨、杜祥备、江勇、张琦、吴晨阳、贾训强、张发勤、张贤菊、徐爱玲、王凯、魏宏伟、王智、王敏、郭标。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07 年首次发布为 DB34/T 717-2007,2023 年第一次修订。DB34/T 7172023 1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稻茬麦栽培技术规程的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稻茬麦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

5、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3302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产量指标:400 kg500 kg/667m2;穗数:35万/667m2 37万/667m2,穗粒数:35 粒40 粒

6、,千粒重:38 g42 g。5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高产、优质、耐穗发芽、抗(耐)赤霉病等综合抗性较强的半冬性、春性品种。整地 5.2.1 秸杆还田 水稻秸秆留茬高度15 cm,粉碎(10 cm)后均匀铺撒在田表,切碎长度合格率90,秸秆入土率90。DB34/T 7172023 2 土壤墒情适宜时,机械旋耕灭茬 1 遍2 遍;对秸秆量大的田块需翻耕或反转旋耕灭茬,撒施速效氮肥,每 100 kg 秸秆增施 1 kg 尿素,或者每 667m2用 2 kg 秸秆腐熟剂均匀撒在粉碎的秸秆上;无明显秸秆集堆现象。5.2.2 整地方式 机械旋耕或

7、免少耕直播,每隔 2年3年深翻耕整地一次。5.2.3 适墒耕整 水稻收获前 10 d12 d 断水,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旋耕深度,深耕 25 cm 或深旋 15 cm 以上,土壤含水量低于 35时,应用镇压装置,提高整地质量。5.2.4“三沟”配套 开好畦沟、腰沟、田头沟,深度分别达到 0.25 m、0.25 m 和 0.35 m 左右,畦面宽 2 m3 m,田外大沟深 0.6 m0.8 m,做到内外沟配套,主沟通河,确保能灌能排。施肥 5.3.1 施肥原则 秸秆全量还田,选用小麦专用缓释肥,科学施用氮肥,补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用微肥。肥料合理使用应符合 NY/T 496 的规定。5.3.

8、2 施肥量 每 667m2施商品有机肥 150 kg200 kg;纯氮 13 kg15 kg,五氧化二磷 5 kg6 kg,氧化钾6 kg8 kg,氮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比为 6:4 或 7:3,磷、钾肥均作基施用;缺锌的土壤施硫酸锌 1 kg。5.3.3 施肥方法 深耕整地:深施基肥,犁地时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旋耕机条播的推荐选用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浅旋耕整地:把肥料均匀撒施在稻板茬上,浅旋碎土整平后进行小麦播种。追肥方法:机械追施或叶面喷施。播种 5.4.1 种子质量 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5.4.2 种子处理 使用 27苯咯噻、或 23苯咯吡、或 31

9、.9戊吡种衣剂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及蚜虫;全蚀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可添加 1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纹枯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可使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种衣剂,如 24噻呋酰胺悬浮种衣剂。地下害虫较多的田块,可使用含有噻虫胺种衣剂,如 30噻虫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标准按 GB/T 15671 的规定执行。DB34/T 7172023 3 5.4.3 播种期 沿淮地区半冬性品种 10月15日10月25日,春性品种 10月25日11月5日;江淮地区春性品种 10月25日11月10日;沿江地区春性品种 11月1日11月15日。5.4.4 基本苗 适期播种条件下,半冬性品种基本苗 20万/667m222万

10、/667m2,春性品种基本苗 22万/667m226万/667m2。随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 2 d,播种量增加 0.5 kg/667m2。尤其秸秆还田与整地质量较差麦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最多不超过预计穗数的 80;特别晚播的,要单苗成穗栽培,基本苗不超过 35 万。5.4.5 播种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每 667m2计划基本苗、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确定每 667m2实际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 80计算,整地质量高、墒情足按 85计算,差的按 75计算。播种量按公式(1)计算。(1)式中:SR 播种量,kg/667m2;BS 基本苗,万/667m2;No 每kg种子数量

11、,万;SP 种子净度,;GP 发芽率,;ER 田间出苗率,。5.4.6 播种方式 旋耕施肥播种开沟一体机播种,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行距 20 cm23 cm,播深 3 cm5 cm;土壤墒情不足播种前灌“跑马水”造墒。播种质量要求,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田间管理 5.5.1 冬前管理 5.5.1.1 壮苗标准 小麦进入越冬期时,主茎 5 叶 1 心至 6 叶 1 心,单株分蘖 2 个3 个,次生根 4 条6 条,每 667m2总茎蘖数 50万60万,叶色葱绿。5.5.1.2 化学除草 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施药时日平均气温应稳定在 8以上。播

12、后苗前,选用 11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进行土壤封闭处理。DB34/T 7172023 4 在冬前或早春,小麦 3 叶5 叶期、杂草 2 叶4 叶期,选用 25环吡异丙隆+5唑啉草酯防治看麦娘、罔草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含有氯氟吡氧乙酸,或氟氯吡啶酯,或双氟磺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猪殃殃、牛繁缕等阔叶杂草;防治方法见附录A。5.5.1.3 控制旺苗 播种量偏大,有旺长迹象的田块,冬前或小麦拔节前进行化控。5.5.2 中后期管理 5.5.2.1 早春划锄 条播田于返青、起身期及早划锄,消灭杂草,增温保墒,中耕 1 次2 次。5.5.2.2 化学调控 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起身期用矮壮素、多效唑等进

13、行化控;每 667m2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20 g30 g,兑水 30 kg 喷雾,或每 667m2用矮壮素 15 ml20 ml,兑水 30 kg40 kg 叶面喷施。5.5.2.3 追施拔节肥 于拔节始期每 667m2 追施尿素 8 kg10 kg,确保穗大粒多。长势弱的田块,返青期趁雨雪每 667m2可追施尿素 4 kg5 kg,促进麦苗均衡生长。5.5.2.4 根外追肥 小麦成熟前 20 d,每 667m2 叶面喷施 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kg。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开展“一喷三防”。5.5.2.5 清沟排水 疏通“三沟”,保证排水畅通。6

14、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农药的合理用量和安全间隔期应符合 GB/T 8321.10、NY/T 3302的要求。防治对象 病害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白粉病为主;虫害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草害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时期及方法见附录A。7 适时收获 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DB34/T 7172023 5 附录A (资料性)小麦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表A.1 小麦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药剂名称 施用方法 防治时期 纹枯病 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 每 667m2用 80 ml100 ml,兑水量 3

15、0 kg40 kg 均匀喷雾 返青拔节期预防,或病株率达10 24噻呋酰胺悬浮剂 每 667m2用 20 ml25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白粉病 22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每 667m2用 32 g48 g,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孕穗至扬花期,当上部 3 张功能叶病叶率达 5左右时,或病株率达 15左右时,为防治标准 33多酮可湿性粉剂 每 667m2用 90 g120 g,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赤霉病 48氰烯戊唑醇 每 667m2用 40 ml60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抽穗扬花期,连续防控 2 次,间隔 5 d

16、7 d 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 每 667m2用 60 ml+50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30丙硫菌唑 每667m2用40ml50ml,兑水量30kg40kg均匀喷雾 锈病 30唑醚戊唑醇 每 667m2用 25 ml30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孕穗至灌浆期,病害初发期及时防控 30氟环唑 每 667m2用 20 ml25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蚜虫 1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 每 667m2用 10 ml15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返青拔节期、抽穗灌浆期,蚜虫初发期施药 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每

17、 667m2用 4 ml6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麦蜘蛛 5阿维菌素悬浮剂 每 667m2用 4 ml8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返青拔节期,害螨初发期施药4联苯菊酯 每 667m2用 30 ml50 ml,兑水量 30 kg40 kg 均匀喷雾 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 11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呋草酮 每 667m2用 60 ml8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 60吡酰异丙隆悬浮剂 每 667m2用 150 g180 g,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 禾本科杂草 25环吡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 每 667m2用 160 ml25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冬前或早春杂草 2 叶4 叶5唑啉草酯乳油 每 667m2用 60 ml8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冬前或早春杂草 2 叶4 叶DB34/T 7172023 6 防治对象 药剂名称 施用方法 防治时期 阔叶杂草 20双氟磺草胺氟氯吡啶酯水份散粒剂 每 667m2用 5 g6.5 g,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冬前或早春杂草 3 叶4 叶402甲4氯异辛酯双氟磺草胺悬乳剂 每 667m2用 80 ml100 ml,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冬前或早春杂草 2 叶4 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