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7629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语文科普文阅读训练题科普文阅读训练题(参阅历界模拟,稍有删改,认真独立完成) 高三语文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

2、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内

3、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

4、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2010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

5、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2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分) 3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

6、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则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时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

7、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时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度和色彩)和视干细胞(感受弱度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在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官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

8、笑,可见,视锥细胞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干细胞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国眼科专家康茨韦奇和泰勒通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品目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像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结论。4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那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歧是什么?(3分)5根据本文表述,在哪几种情况下欣赏着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3分)6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

9、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在 海 底 装 上 “眼 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

10、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l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探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

11、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l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第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

12、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及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

13、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7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分)8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儿个阶段?(5分)9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6分)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英赫胥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

14、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

15、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像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

16、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

17、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

18、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10文中那“一棵豆子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1

19、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12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6分)五(2009年山东,有删改)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读数时代(节选)南帆我们的祖先很少斤斤计较地把数字放在眼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以后可以慷慨地存而不论了。这就是气魄。“举一反三的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左传之中的这句话也很有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们都只想说到“三”为止。士别三日,三寸之舌,三缄其口,三脚猫-古人数到三之后似乎就没什么耐心了。如若要将他们的眼

20、睛晃得花起来,把“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就够了。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数字无非是涉笔成趣,不必认真。杜甫的古柏行极言树之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后世一个呆头呆脑的读者数字主义脾气发作。他算过“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这棵树不是太细了吗?这当然只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阵哄笑。我们的祖先活在诗意之中。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这时,78或者l06这些单调的数字产生不了什么意趣。

21、睡于所当睡,醒于不可不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日子之中有什么可数的?我们的祖先大约很少数到一千之外-他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东西超得过一千.不可胜教的时候,他们就用“千军万马”“多如牛毛”或者“过江之鲫”来打发-他们才不想为数字费神。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猜测、想像、面壁构思、电光石火般的灵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数据来.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选举票数、考试分数、工资级别、退休年龄、雨量多少毫米、时速多少公里、导弹锁定了4号目标、地球上每天消失20个物种、发出问卷调查表2万张、回收l3672张

22、、82的人倾向于使用甲图案作为会标、6的人倾向于乙图标、4的人倾向于丙图标、2的人提出自己的方案、数字、数字、数字、谁都明白,数字仅仅是一些符号。可是多少人意识到,这些符号的组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迷魂阵?我想提到的第一个例子是电话。只要伸出手指在一台小机器上按几个数字,这台小机器之中就会响起另一个人的声音-即使这个人远隔干山万水.这像不像古代术士手中的魔术?我们口袋里的纸币也是一大怪物.古人用的是金元宝、纹银或者铜钱,托在手心沉甸甸的。现在好了,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标明几个数字,就可以扛回面包、牛肉或者电冰箱。银行无非是一个巨型数学家。一大批银行职员在各种纷杂的数字之间算来算去,居然就算出了火车、轮

23、船和高速公路.对于那些只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老实人说来,这的确匪夷所思.当然,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100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飙升为180元,也可能只剩下l0元。这是什么道理?运气好的时候,某些数字会发酵吗?运气差的时候,会有一只怪兽跳出来吞掉一些数字吗?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数据跟踪和调查,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炒家终于动手了。伏击泰国,挥戈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觊觎新加坡、缅甸、香港,一场猝不及防的金融风暴迅猛地摧毁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秩序和生活信心.全球为之震撼惊悚。然而,没有军队,没有硝烟,没有枪

24、声,没有导弹和航空母舰,只有一系列数字在电子屏幕上疯狂地跳动:汇率,股市,债务,贷款,外汇储备,收支赤字数字突然成为一种新的魔咒,法力无边。它们哪里还是一些平静地趴在纸张上的符号!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 13理解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含义。 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 14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列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 如果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那么,可怕的时刻就来临了。 15一位读者读过杜甫的古柏行后,算出“四

25、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作者引述这一事实在文章中有何作用?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这时的数字就是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如何理解?六 阅读下文,完成l618题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 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千差万别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划分为4种力,即引力、电磁力、维持原子核的强作用力和产生放射衰变的弱作用力。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重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它把基本粒子(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结构)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与玻色子。“标准模型”的

26、出现,使得各种粒子如万鸟归林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但是这一“家园”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该模型无法解释物质质量的来源。 为了修补上述理论大厦的缺陷,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设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尔后所有的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种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统一于“标准模型”之下,构筑成大千世界。 “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都已被实验所证实,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整个“标

27、准模型”的基石.因此,寻找该粒子,被比喻为寻找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圣杯”。 自从彼得希格斯四十年前预言这一粒子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实验中发现该粒子从而证实其存在,但至今所有努力均告失败。l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在其与泰雷西合著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问题?的结尾充分流露出了科学家们对终极前景的渴望,他这样写道:“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炫目的光芒,一束光亮照亮了我们这位沙滩主人.在巴赫的小调弥撒曲庄严、高潮的和弦配乐下,也可能是在斯特拉温斯基的短笛独奏春之祭中,天空中的光慢慢地变成了上帝的脸,微笑着,但带着极度甜蜜的悲伤表情。希格斯玻色子因此被人们称为“上帝粒子”,充

28、满了神秘色彩。 有了更好的探寻工具,发现“上帝粒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的逻辑并没有错。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间接证据使研究者认为希格斯玻色子很可能存在.但是另外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希格斯玻色子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出场的,它是否存在迄今依然未知。即便有,也未必就一定能发现.这样的事实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们并不该因此而回避这一事实。而且实际上,“标准模型”并非是惟一的有关理论体系,早有科学家另行提出了“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等。 现在,在瑞士日内瓦的地下,一个长达27公里的世界最大科学设备(LHC)正在逐渐成型。科学家普遍期望在这一对撞机的帮助下,能够在前所未有的对撞能量下取得包括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在内的

29、新发现. 必须承认,有了希格斯玻色子,“标准模型”将会更完美,物质质量起源之谜也将会揭开。但即便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也不会妨碍未来人类另辟蹊径继续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寻找“上帝粒子,追寻科学“圣杯”是无数科学家虔诚的目标,但科学家们并非是对“上帝粒子”本身保持虔诚,他们的虔诚,只属于追寻科学真理本身. (选自当代科普,有删改)16文章以“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17本文所谈的是较为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读完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5分) 18物理学家霍金说:“这(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对整个标准模型颇具审判意味的粒子。”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霍金这样

30、说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B D (A项,“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不正确,依据为原文第2段“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的观点为”。C项,对“人事”的解说不正确,依据为原文第4段“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小而至于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E 项“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不正确,依据为末段首句“内经基本观点,与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2依据阿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

31、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到启迪。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三:4(1)相似之处:都以人的眼腈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都认为视杆细胞能够收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2)主要分歧:视锥细胞能否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5 (1)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 (2)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然后在席上画作; (3)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

32、干扰因素增加.6 有意义,艺术与科学联姻,有助于科学的把握艺术规律,使审美活动理性化。 没意义,用自认科学方法对艺术进行分析不是审美,无法解读作品意蕴。三、 7参考答案:将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每一点2分)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 8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三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测

33、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方法点拨:答此类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法,第一,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第二,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9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自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

34、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及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难。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简明、连贯、条理清晰;第二,既要联系文本,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四 10(4分)文中的那“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无生气、简单的(1、分),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非常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1分),长成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1分),逐渐凋谢,然后又循环表现(1分)。11(5分)

35、因为“豆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也十分相似(2分),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2分);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2分),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12(6分) 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喻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喻作大厦的倒塌(2分),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非常生动而形象. 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

36、程比喻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2分),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听众、读者能听易懂(2分)。 句三: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把“宇宙状态比喻作“所有的战士都依次”“阵亡”的“斗争的一幕(2分),准确地解说了“宇宙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采用的喻体生动形象,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科学实验表达效果(2分)。 (写出句子中为使语言生动而使用的修辞手法,2分:结合说明对象或目的进行分析,2分:指出其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2分。)五13 这里的“潇洒”是指古代的

37、诗人对于数字不太在意,只注重诗意的表达.这里的“精耕细作”指人们对于数字高度重视,力求精确.14这句话使用了对偶、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句子音节和谐,富于美感,又形象地说明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诗意之中,不太看重数字。 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数字和公式”当作有人的思想情感的物体,能够“组织起一场暴动,这样写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一大批数字和公式组织起一场暴动”,把“数字和公式”当作人在写,此为拟人。15:这件事情说明有些人不懂我国古代诗人诗意地看待和使用数字,作者引述这件事使文章更生动有趣.“这时的数字”指金融风暴时的数字,它与“国家、政府、家庭和生命”息息相关.六16(1)借用

38、莱德曼的说法,表达了科学家们对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强烈追求与渴望;(2分) (2)运用比喻,形象写出了希格斯玻色子在“标准模型”的重要地位和对探寻物质质量起源的意义;使读者对文章所谈的较为深奥的科学问题产生阅读兴趣。(2分)17(1)行文清晰明了。作者介绍希格斯玻色子,既注重了把希格斯玻色子放到模型系统中让人获得认识,又从科学家历年来对它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说明,(1分)介绍全面,条理分明,逻辑严密(1分)。 (2)语言浅显生动.作者介绍深奥的物理学问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分)形象化的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2分)。18希格斯玻色子是整个“标准模型”的基石和最后需要找到的粒子,(2分)如果它被发现和找到,将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作最后的完善,使“标准模型”将会更完美,物质质量起源之谜也将揭开;(2分)如果希格斯玻色子不能发现和找到,科学家们有可能会否定粒子物理学理论的“标准模型”,促使科学家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另辟蹊径的研究(2分)。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