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序电力生产关系国计民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中国南方电网(以下简提前: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企业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一直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安全生产这一“生命线”,狠抓安全风险管理,在努力提升设备健康水平同时,着力提升管理软实力。在固定资产规模和售电量不停增加、负荷屡创新高情况下,企业保持了安全生产局面连续稳定,保障了五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电力供给,践行了企业“主动负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给”使命和承诺。安全生产是企业头等大事,做好风险控制是实现安全生产关键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包含企业内部、外部多个原因,所以系统地强化风险意识、加强
2、风险管控,是提升驾驶现代化大电网能力必由之路。企业经过近五年努力,在借鉴国际优异安全管理理念基础上,应用“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和连续改善”思想和标准,紧密结合电网企业生产实际,于探索建立了含有南方电网特色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每亩,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一整套管理内容和方法表现了系统防范风险,安全关口前移管理特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全方面推行四年多来,职员安全风险意识得到深入强加,风险管控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得到深入实,关键安全生产指标连续向好,为企业科学发展、友好发展、安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风险控制为根本,以PDCA闭环管理为标准,系统地提出了安
3、全生产管理具体内容,指明了风险管控目标、规范要求和管理路径,为管理和作业规范化提出了具体工作指导。体系遵照国际通用“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控制、风险回顾”风险管控模型,提出了电网、设备、作业、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管控内容、目标和路径,强调事前风险分析和评定、事中落实管控方法、事后总结回顾和整改,最终达成风险超前控制和连续改善目标,充足表现企业“一切事故全部能够预防”安全理念。全方面推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中长久发展战略关键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安全管理要求有效载体,是建立安全生产长久有效机制效路径,是支撑企业做强做大和理大举措。期望企业广大干部职员深入提升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认真落实风险管
4、理各项要求,为实现企业“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国际优异电网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 目 录1 安全管理11.1 安全生产方针11.2 安全生产责任制21.3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31.4 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51.5 安全生产会议61.6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81.7 安全生产文件和数据控制和管理101.8 步骤和改变管理14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151.10 供给商和承包商管理171.11 安全科技201.12 工余安健环202.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222.1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总体标准222.2 电网风险评定272.3 设备风险评定292.4 作业风险评定302.5 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
5、评定333. 应急和事故管理/事件管理353.1 应急管理353.2 事故/事件管理394. 作业环境434.1 标识管理434.2 划线管理444.3 通风454.4 照明和能见度464.5 建筑物、构筑物474.6 内务管理484.7 消防管理484.8 安保管理505. 生产用具515.1 个人防护用具515.2 工器具535.3 特种设备545.4 测试设备555.5 用电设备565.6 爬梯、平台及脚手架585.7 机动车辆586. 生产管理606.1 计划和设计606.2 工程建设626.3 新设备投运及并(联)网管理656.4 系统运行管理686.5 用户管理756.6 设备运行
6、管理776.7 作业过程控制826.8 物资和仓储管理857. 职业健康887.1 职业健康管理887.2 人机工效908. 能力要求和培训928.1 职员选聘928.2 能力和意识提升939. 检验、审核和改善969.1 检验969.2 审核979.3 纠正和预防1011 安全管理1.1 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表现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宗旨和方向和企业连续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承诺,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方向。规范要求链接1.1.1 安全生产方针制订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订安全生产方针。 制订方针应表现: 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承诺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 企业对安全、健康、环境及连续改善承诺
7、 用户、职员、社会和其它相关方需求 方针应简练并和企业关键业务相适应。 方针应清楚传达管理层对安健环管理承诺,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发。9.2.31.1.2 安全生产方针传达和沟通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任何修订均须通知企业全部职员。 全部职员应熟悉并了解安全生产方针。 管理层可经过下列等方法传达方针: 在整个企业中公布、张贴 作为职员入职培训及再培训内容 印刷在安全工作手册中 在会议中强化 安全生产方针应向相关方传输,并可方便地获知。 应向公众披露安全生产方针。1.9.21.9.38.2续表规范要求链接1.1.3 安全生产方针回顾和修订 管理层每十二个月最少对安全生产方针回顾一次,以保持适应性。同时
8、确保对公众、股东关注问题适时回顾。 若出现其它须修订之处,安全生产方针须立即修订。1.8.29.2.39.31.2 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确保企业内安全生产职责、权限得到要求和沟通。规范要求链接1.2.1 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 企业应制订各级、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包含以下内容: 安全生产职责及其到位标准 权限和义务 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内容时应考虑: 落实、落实政策法规行动 组织、参与安全生产活动 实施安全生产巡视、检验 参与风险评定研究 参与体系内审 对评定发觉问题处理 对纠正行为实施进行回顾 参与应急演练和救援 参与安全事故调查1.7.1续表规范要求链接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回
9、顾 日常事务,包含和相关方沟通安全生产问题 职员有权拒绝工作现场和条件不满足安健环要求工作。 职员有权拒绝工作现场和条件不满足安健环要求工作。 企业应建立职员拒绝标准: 标准应确保职员拒绝事件得到客观调查 在安健环条件不符合要求情况下,标准应确保职员拒绝工作不受四处罚或问责 经评定工作现场和条件满足安健环要求, 职员应返回工作。 职员拒绝事件调查结果应反馈给相关人员。1.7.11.2.2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沟通 企业应逐层沟通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各级、各岗位人员应熟悉并了解自己职责及其到位标准、权限和义务。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修订应书面通知职员。1.9.21.2.3 安全生产责任制回顾 企业
10、应最少每十二个月对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定和回顾,对发觉问题、不足按程序进行纠正或更新。 企业应每十二个月或改变发生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适宜性进行评定和回顾,必需时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1.5.11.8.291.3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目标:确保企业对全部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依从。规范要求链接1.3.1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需求识别 企业应建立标准,识别、获取、融入、回顾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并确保其依从。 应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有效路径。 识别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时应考虑: 国家法律法规 省、部委及地方法规 行业标准和要求 国际通例 应建立适用法律法规和其
11、它要求数据库,并对其版本、类别、适用条款、融入制度等进行动态管理。1.7.21.3.2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融入 为确保法律依从性,全部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应融入企业制度和标准。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融入时应关注其具体要求,并确保融入充足性和操作性。1.5.11.6.11.78.21.3.3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依从 企业应识别不符正当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事项并立即给予纠正。 企业应对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依从性进行综合审核和正式评定。91.3.4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回顾 企业应确保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任何改变得到: 识别 获取 融入 沟通 企业应立即更新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数据库。1.8.29.31.4 安
12、全生产目标和指标目标: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焦点和方向。规范要求链接1.4.1 目标和指标设置 企业应基于发展战略目标,依据所需要控制风险,识别关注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 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时应关注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系统性,内容充足性和权重适宜性。 企业在设置目标和指标时应关注以下原因: 上级下达目标和指标及相关方要求 连续改善要求 管理评审结果 绩效评定结果 风险评定结果 相关方满意度 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优异水平 实现目标所需资源 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测量能够是定量,也能够是定性可考评、测评。 安全生产目标应表现: 改善安全生产管理努力和行动 对事故、事件控制期望 对生产运行
13、指标控制期望1.5.29.2.31.4.2 目标和指标实施和监测 企业应制订实现目标和指标实施计划,包含: 目标、指标层层分解1.5.26.6.49.19.2 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制订完成目标、指标工作计划 企业应定时对目标、指标和对应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应涵盖: 安全指标。 生产运行技术指标。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1.4.3 目标和指标回顾 每十二个月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制订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回顾,并在需要时立即修正或更新。 每十二个月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回顾。 定时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实施过程进行绩效评定。1.5.21.8.29.2.31.5 安全生产会议目标:为企
14、业提供一个反应、讨论和处理安全生产问题平台。规范要求链接1.5.1 安全生产会议策划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会议标准,明确会议类别、组织和实施要求、处理和跟踪。 安全生产会议类别及召开频率: 每六个月最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每十二个月最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每个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议 依据风险改变需要不定时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1.3.2 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1.5.2 安全生产会议组织实施 安全生产会议组织和实施应明确: 召开时间和地点 主持人和参会人员 会议目标和议题 会议材料准备要求 会议实施资源需求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关键内容包含: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管理方向和方法。 研究、确
15、定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并评定其完成情况。 确定控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方法和计划。 研究、处理安全生产中突出问题。 监督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计划实施情况,并进行考评。 安全生产工作会关键内容包含: 对企业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认可和奖励。 公布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公布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工作计划。 安全生产分析会关键内容包含: 督促落实年度安全生产方法计划月度实施情况。 对上月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回顾。 对上月风险控制方法实施效果进行评定。 对影响安全生产目标、指标风险进行分析。 协调部署月度安全生产关键工作。 安全生产专题会关键内容包含: 依据企业风险改变和面临风险
16、进行分析、评定。 制订控制计划和实施要求,落实所需资源。1.21.41.9.29 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1.5.3 安全生产会议跟踪和回顾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会议中明确工作任务进行跟踪监督。 企业应定时对安全生产会议策划、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及会议效果进行回顾,并对发觉不足进行改善。9.31.6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目标: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必需资源保障。规范要求链接1.6.1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 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委员会,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统一领导。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置安全管
17、理人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1.3.23.1.21.6.2 安全管理人员配置和任命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数量应满足安全管理工作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数量和企业规模和安全管理任务相适应。 生产性车间(工区、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其它车间、班组(工地)设兼职安全员。8.19.1.23.1.2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全部划分安全区应设置安全区代表- 依据企业风险和管理区域确定安全区代表,通常不少于 1:50 比率。- 明确安全区代表责任范围和职责,用平面图或书面方法指明检验范围并在工作场所展示- 全部职员应知晓安全区代表任命条件及其职责 专业搭配合理,分工
18、明确 最高管理者应按管理范围和区域书面任命下列职位: 安全区代表 内部审核员 事故/事件调查员 法律要求需增加职位及和风险/影响评定相关职位 有条件企业要配置专职医生、职业卫生员、专职护士。 被任命人员需清楚了解并承诺推行被任命职位职责和义务。1.6.3 安全管理人员资质 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要求,被任命人员应含有相关技术水平和资格。 被任命人员应分级参与下列培训: 法律法规要求各项资质培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及审核员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危害辩识和风险评定培训 事故调查和分析技术培训 安全管理岗位和职责培训 必需时,应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能力水平。8.23.1.21.7 安全生产文件和
19、数据控制和管理目标: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规范要求链接1.7.1 安全生产文件制订 企业应建立、实施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文件。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下面原因或要求: 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 认可国际标准 风险评定结果 步骤管理和控制要求 相关方要求 和企业发展相关外部信息 企业管理通例 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效力和效率评定原因: 针对性 合理性 合理性 功效性(如处理速度)。 流转和闭环。 所需资源。 功效性(如处理速度) 流转和闭环 所需资源1.2.11.3.12.1.22.4.33.1.31.7.2 安全生产文件控制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文件识
20、别和控制程序,识别和控制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主索引表1.3.21.9.23.1.3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文件颁布和实施时间 文件版本和编号 文件同意 文件发放控制 文件解释权 文件改变和废止管理 强制性文件、法律法规要求和外部文件接收、处理和反馈要求 文件保留要求1.7.3 安全生产文件回顾 企业应每十二个月对安全生产文件及其管理步骤进行一次回顾,回顾内容包含: 文件适用性和针对性,必需时修订或废除文件,要以受控方法处理废除文件,处理时须考虑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影响。 文件全方面性,必需时新增文件,新增文件要以受控方法处理。 文件接收、处理、保留和反馈管理有效性和立即性,确保关键安全生产文件
21、必需能被需要人获取182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1.7.4 安全生产数据及其分析和应用 企业应识别需要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和统计,识别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管理活动要求 生产运行过程 作业活动要求 和相关方往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和统计控制程序,程序控制应考虑下列原因: 数据和统计完整性、正确性和立即性 数据和统计可追溯性 数据和统计存放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 数据和统计维护方法 获取信息统计 安全生产数据和统计关键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数据和统计- 安全生产会议纪要- 步骤管理信息- 运行分析- 事故调查汇报- 检验数据和统计- 纠正和预防行动统计- 采购和发包过程信息- 承包商和供给商信息-
22、 技术档案和图纸资料1.21.41.51.81.91.101.11234567.1.28.1.28.29.29.3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培训统计- 其它 安全生产作业活动数据和统计- 内、外部不符合/事故- 设备、设施和工器具检验维护和校验- 任务观察- 许可统计- 应急演练- 其它 生产运行数据和统计- 设备和电网运行数据- 电网运行方法及保护运行数据- 可靠性分析- 设备、设施缺点数据- 设备变动信息- 其它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数据和统计- 管理评审摘要- 系统审核- 危害辨识、风险评定和关键任务分析- 职业健康检验和监测- 环境原因登记和监测- 其它 数据和统计要求:真实、完整、齐
23、全、正确、立即。 企业应对安全生产数据和统计进行统计分析,为电网运行、设备管理、作业控制等管理决议和绩效提升提供数据支撑。1.8 步骤和改变管理目标: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步骤优化,控制改变带来风险,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规范要求链接1.8.1 步骤管理 企业应识别安全生产及风险管理过程,依据精简、高效标准,制订工作和管理步骤。 步骤应表现管理目标、关键、关键步骤、不符合项处理反馈,使生产及管理过程处于闭环管理状态 步骤应和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相适应 步骤应和标准相匹配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发生改变时,应修订管理或控制步骤。 每十二个月回顾步骤效率,必需时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步骤或步骤。1.8.21
24、.8.2 改变管理 企业应识别以下改变可能带来风险: 管理方面- 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章引发改变- 企业机构引发改变- 步骤改变 生产条件- 人员引发改变- 作业环境引发改变- 电网结构及运行方法发生改变- 生产设备及设备参数发生改变- 作业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引发改变- 相关方引发改变1.1.31.2.31.3.41.4.31.7.31.8.13.1.72.145678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必需时,企业应成立教授组或问题处理小组,针对改变应完成安健环风险评定、缓解、控制行动: 采取适用安健环控制方法 更新作业指导书、程序、要求并已符合强制性要求 更新培训要求并对受影响相关人员进行针对
25、性培训 更新应急处理程序 对包含到全部风险进行回顾 企业应每十二个月回顾改变管理情况,必需时按程序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标准。 改变管理需文件化,并保留改变过程相关统计。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目标:确保企业信息交换、传输快捷、有效。规范要求链接1.9.1 沟通建立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沟通标准,沟通标准应包含内容、对象、时机、方法、职责,确保信息得到立即沟通和传输。 安全生产沟通内容: 国家和各级政府最新公布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 上级下发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要求 企业制订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制度 国家、行业相关安全生产事故信息 内部安全生产信息、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简报、简讯等
26、职员对安全生产提议和埋怨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相关方需求和企业潜在风险影响 沟通方法能够是会议、简报、简讯、报表、联络单、网络、广播、交谈、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1.9.2 内部沟通 企业应立即、有效地将安全生产信息传达成各层次相关人员。 企业应按月、季或年公布内部、外部安全生产信息。 企业应定时搜集内部对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和提议。 沟通方法和时机 责任人应每个月和职员就安全生产关键内容进行计划性对话,计划性对话应是:- 一对一方法- 必需提前做好计划- 处理特定或和职员相关安健环问题 在要求时间召开小组安全会议,讨论小组安全生产问题,搜集小组职员关心问题和提议 向职员分配任务时,责任人应用沟通
27、技巧,正确说明任务步骤:- 激发任务接收者对任务爱好- 清楚说明要实施任务及其要求,必需时进行演示- 必需时对她们完成任务能力进行测试1.1.21.2.21.5.21.7.21.8.21.9.41.12236.5.391.9.3 外部沟通 企业应立即、有效地将相关信息向相关方进行传输。 企业应立即将组成重大风险外部原因向相关方通报。 企业应定时召开用户座谈会,通报相关安全生产情况。 企业应向承包商和供给商及其它进入企业相关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要求或标准。1.10.3236.5.26.5.39.2.4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1.9.4 合理化提议 企业应建立合理化提议制度,听取职员、用户、相关方和承
28、包商意见及提议,制度应激励职员提出提议。 合理化提议可经过下列方法提出: 填写提议表 当面提出提议 经过安全区代表提出 经过电话、E-mail 提出提议 其它方法 企业应设置提议箱并放在生产场所醒目位置,应常常搜集提议书。 全部职员应熟悉合理化提议制度具体内容,了解提议渠道、方法。 企业应对搜集提议进行登记,统计处理结果并适时反馈。 应让职员体会到管理层是以公平方法来评审所提出各项提议,从而增强职员对提议机制信心。1.9.29.1.21.10 供给商和承包商管理目标:管理和供给商和承包商相关风险规范要求链接1.10.1 评价和选择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供给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 正当经营资质2
29、.1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按期提供产品和质量确保能力 经验、信誉 产品在企业运行情况 价格、交货期、交付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 供给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健环表现 企业应依据供给商评价结果和招投标要求选择供给商。 企业应建立标准对承包商进行评价和资质审查,评价和审查内容应包含: 法律法规许可资质。 承包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承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安健环表现。 承包商职员培训和能力证实资料。 承包商职员保险证实资料 承包商工伤率、职员赔偿费用等资料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应考虑: 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风险和招投标要求。 承包商安健环资质、内部管理和业绩。 承包商在企业安健环表现。 承包商遵守强制性要求能力。 承
30、包商满足企业安健环要求能力。 承包商保险程序是否充足。 保持供给商和承包商评价、选择相关统计。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1.10.2 协议管理 企业应和确定供给商、承包商签署正式供货、工程或服务协议,协议最少应明确以下内容: 需依从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供给商和承包商必需遵守企业安全生产要求 双方责任和义务 争议事项处理方案1.10.3 过程控制 企业应对供给商和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风险进行识别并控制。 企业应在供给商和承包商进入现场工作前进行全方面安全技术交底,并和供给商和承包商指定人员协调安健环事宜。 企业应对供给商和承包商现场工作进行过程控制,过程控应关键关注以下步骤: 作业许可 过程检验 沟通和
31、协调 应急处理 统计及签章1.9.32.1671.10.4 履约(诚信)评价 企业应建立供给商、承包商履约评价标准,供给商、承包商履约评价内容应包含: 产品、工程或服务所达成技术标准 产品、工程或服务所达成质量标准6.2.26.8.5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供货、工程服务水平。 供货、工程或服务期间,其安健环表现 供给商、承包商履约评价结果应作为以后业务需要时选择依据。1.11 安全科技目标:经过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开发,提升对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能力。规范要求链接1.11.1 安全科技研究 企业应激励开展安全生产方面关键性技术难题科学研究。 安全科技项目研究应以降低企业风险为目标。2.1.31.
32、11.2 安全科技应用和评价 安全科技结果(包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等)应用前应进行风险评定和分析,并制订其风险控制方法。 定时对应用效果进行回顾,必需时修订相关标准和制度。2.11.12 工余安健环目标:培养工余安健环及其防护意识,促进安健环社会效应。规范要求链接1.12 工余安健环 企业应开展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形式可考虑: 讲座 挂图、手册 宣传栏 电子传媒 活动日 工余安健环意识宣传内容可考虑: 家居安全 交通安全 疾病防范 环境保护 身心保健1.9.21.12.2 经验分享 企业应激励职员汇报工余安健环事故/事件,交流、分享安健环经验。 企业应搜集和分享受参考价值和
33、教育意义外部事件,作为工余安健环宣传内容。1.9.22.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2.1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总体标准目标:应用规范、动态、系统方法去识别及评定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风险,确定风险控制策略,实现风险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收程度。规范要求链接2.1.1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总体要求 企业应建立风险评定管理程序,明确以下内容: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管理、实施责任。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步骤、内容和方法。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动态、闭环管理要求。 企业应根据以下步骤开展风险评定: 确定风险评定对象。 危害辨识。 确定风险描述,即列出危害可能引发风险具体结果信息。 确定风险种类和范围。 查找可能暴露于风
34、险人员、设备及其它信息。 列举控制风险现有方法。 分析危害转化为风险可能性、频率和后果严重性。 量化风险结果并划分风险等级。 对不可接收风险制订控制方法。1.8.11.10.11.10.31.11.28.2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评定所制订控制方法有效性和经济性。 风险评定结果和合理控制方法审核。 制订后续行动提议。 企业应对所管辖区域内和区域外全部危害进行识别,确定危害名称、类别。 企业应基于危害辨识进行风险评定,确定风险种类、范围和等级。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定时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宜评定方法,并确保方法一致性、可反复性和可审核性,同时应不停探索新科学风险评估方法。 企业在开展风险评定过程中应确保:
35、经过培训,使职员掌握危害辨识和风险评定方法。 职员清楚其暴露场所安健环危害、风险及后果,熟悉其控制方法。 评定范围应涵盖企业全部工作场所、生产活动过程。 全员参与,必需时邀请技术教授、相关方参与,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风险评定结果应文件化,并给予公布。重大风险问题应立即提交安委会。 企业应每十二个月或当内部和外部改变产生时,对风险评定进行回顾和更新。 企业应为风险评定提供必需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保障。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2.1.2 风险评定和概述 企业开展风险评定类别包含: 基准风险评定。 基于问题风险评定。 连续风险评定。 企业应进行全方面基准风险评定,作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连续改善基准。基准风险
36、评定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社会责任。 相关方要求。 地理环境。 可能紧急事件。 常规和很规情况。 现有管理方法和方法。 步骤特点和相互之间影响。 安健环危害及其累积影响。 作业活动技术含量和复杂性。 作业活动职员信息。 作业环境和作业用具。 设备关键程度。 职业健康要求。 历史事故/事件回顾。 企业应基于基准风险评定量化结果进行排序,建立风险概述,风险概述应包含人身、设备、电网、职业健康、环境影响、社会责任等企业关注内容。1.7.41.9.21.9.31.10.31.11.23.1.14.1.34.2.34.3.24.4.24.5.14.6.24.7.34.8.26.1.16.1.2
37、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风险概述最少应包含以下信息: 危害名称及信息描述 风险种类和范围 风险值及排序 可能暴露于风险人员、设备及其它信息 现有及提议控制方法 方法经济性和有效性判定 实施方法责任人和时限 风险概述应含有可审核性及连续性。 企业风险概述应用于: 指导人力资源人优化组合。 企业步骤、制度、标准制订和修订。 新设备选型、计划检修、技术改造等。 电网计划、运行方法安排。 作业过程风险控制和工作环境改造。 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职员培训。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风险评定,并基于风险评定结果动态更新企业风险概述: 发生事故、意外或未遂事件。 生产过程中所暴露高风险问题。
38、 新或更改设计、计划、设备或工艺等。 职员或相关方要求。 新风险评定技术和方法应用。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企业应利用以下方法开展连续风险评定,识别危害原因及其风险,立即采取控制方法: 计划任务观察。 作业前评定。 安全区代表检验。 日常巡查。 交接班检验。 内、外部审核。 使用前检验。 安全技术交底。 企业应在定时或发生改变时,对风险概述进行回顾、更新。2.1.3 风险控制总体标准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定结果制订控制方法,制订方法应考虑: 可行性和适用性。 可操作性。 经济性。 资源保障。 控制方法可能带来新风险。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方法应遵照下列次序: 消除/终止。 替换。 转移。 工程。 隔离。4
39、.1.34.2.34.3.24.4.24.5.14.6.24.7.34.8.26.1.16.1.2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行政管理。 个人防护。 企业应对风险控制方法效果进行评定、回顾。2.2 电网风险评定目标:识别电网潜在风险,为控制电网风险提供依据,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规范要求链接2.2.1 电网危害原因识别 企业应确定电网危害辨识方法,基于现有电网运行环境,识别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内外部危害原因。 外部原因:- 地域特征影响;- 自然灾难影响;- 污秽(污闪)影响;- 外力破坏影响;- 其它。 内部原因:- 电网结构;- 一、二次设备;- 运行方法;- 电源;2.12.32.
40、4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负荷;- 频率和电压;- 有功和无功;- 继电保护;- 安稳系统;- 通信及自动化;- 作业行为;- 其它。 企业在进行电网危害辨识时可结合以下技术方法: 系统静态稳定分析。 系统动态稳定分析。 系统暂态稳定分析。 负荷特征分析。 其它。2.2.2 电网风险评定要求 企业应针对识别危害原因确定电网风险评定方法,对现有电网进行基准风险评定。 当企业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基于问题电网风险评定,并基于风险评定结果动态更新电网风险概述: 运行方法改变(施工、设备故障、新设备投运等); 特殊运行方法; 突发事件(自然灾难、外力破坏、恐怖攻击等); 电网事故/事件 特殊保电时期;6.4续表 规范要求链接 其它。 电网风险评定结果应作为系统运行管理驱动,输出给生产、计划和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物资等部门(单位)落实防范方法。2.3 设备风险评定目标:识别设备潜在风险,并采取控制方法,避免和降低事故及其损失。规范要求链接2.3.1 设备危害原因识别 企业应确定设备危害辨识方法,系统分析设备可能存在故障,确立故障分析模型,识别设备危害原因。 建立设备故障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