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2663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 2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章明莫羚卉子吴尤Z H A N GM i n g,M OL i n g h u i z i,W UY ou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B u i l d i n g F i e l d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 i nM u l t i pl eD i m e n s i on sI n s i g h t sfr omO r i g i n a lD e s i g nS t u d i oP r a c t i c e摘要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

2、模式,从功能导向转为人文与生态导向的新阶段,提质(高品质城市空间建设)与增效(存量空间释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正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两大新需求。当前中国在该领域的实践处于初期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仍缺乏完备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基于此前研究团队在“大环境观”理念指导下持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的大量一线实践,文章初步构建了“场域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场域基础设施”具有复合、协作、多元、动态的特征,并总结出基础设施设计场域的4 个关键要素,包括:物质空间、参与主体、政策法规、工程技术。通过对多个近期建成的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实践项目的解读,进一步完善四要素的内涵建设,并强调在城市基

3、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耦合的基础上叠加城市公共服1 引言城市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维持了现代城市的正常运转,塑造着城市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着力于与公共空间耦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顺应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相关研究的开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以上海市为例,自2 0 1 5 年中央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集约发展,盘活存量、提高质量,2 0 17 年上海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并明确了“城市更新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的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方针。2 0 2 2 年,务的重要增效作用。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公

4、共空间;“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多主体协作;机制创新A B S T R A C TT h es h i ftnC h i n a sur b a nd e v e l opm e n tfr omq u a n t i t yt oq u a l i t ya n dfr omfu n c t i on or i e n t e dt oh u m a n i s t i ca n de c ol og i c a lfoc u su n d er l i n e st h en e e dforh i g h-q u a l i t yu r b a ns pa c ec on s t

5、r u c t i ona n de ffi c i e n tl a n du s e H ow e v e r,t h ec ou n t r y Spr a c t i c e si nt h i sfi e l da r es t i l li nt h e iri n fa n c y,w i t hal a c koft h e or e t i c a lfou n d a t i ona n dm e t h od oI og i c a Ig u i d a n c e D r a w i n gonO r i g i n a lD e s i g nS t u d i o。

6、Se x pe r i e n c ei nur b a ni n fr a s tr u c t ur ea n dP u b I i cS pa c ec on s t r u c t i on,t h ea r t i c l epr e s e n t st h epr e l i m i n a r yfr a m e w or kfor”fi e l d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i t sc om pos i t e,c ooper a t i v e,d i v er s e,a n d“十四五

7、”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发布在“+三五”的基础上,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民生的要求。“十三五”中关注基础民生需求,以“保障”为要,提出应提高“整体保障水平”确保“基本民生需求充分保障”。及至“十四五”的建设规划,已将“民生优先”提至工作原则中,并且明确了要“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提质需求,这也表明新时期城市建设工作以“提质增效”为要求。原作设计工作室通过在全国逾十个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台州等)中的大量实践(包括上海市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苏州河黄浦区段、深圳茅洲河、深圳观澜河、d y n a m i cfe a t u r e s I ti d e

8、n t i fi e sfou rk e ye l e m e n t s:ph y s i c a ls pa c e,s t a k e h ol d er s,pol i c i e sa n dr e g u l a t i on s,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t e c h n ol og y T h ea n a l y s i sofr e c e n tpr oj e c t sfu r t h e rr e fi n e st h e s ee l e m e n t sa n dh i g h l i g h t st h ei m por t a

9、 n c eofe ffi c i e n tpu b l i cs e r v i c e si nu r b a ns pa c e s K E YW O R D SU r b a n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I n t e g r a t i on;P u b l i CS pa c e;F i e I dl n fr a s tr u c t ur e;M u I t i-d i m e n s i on a lC on s t r u c t i on:M u I t i-s t a k e h ol d e rC ol l a b or a t i on;

10、M e c h a n i s mI n n ov a t i on中图分类号:T U-0 9 8 1;T U 9 8 4文献标识码:AD O I:10 13 7 17 j c n k i t a 2 0 2 3 0 2 0 6 2文章编号:10 0 5 6 8 4 X(2 0 2 3)0 2 0 0 6 2 0 6引文格式:章明,莫羚卉子,吴尤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 J 时代建筑,2 0 2 3(2):6 2-6 7 台州椒江、杭州钱塘江等)发现: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耦合是实现城市空间存量释放,同时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转型的趋势。当前,此类实践主

11、要是试点型或示范性的少数项目,相关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也仍处于初期阶段,基于工程学视角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惯例”。但这种建设“惯例”往往缺少对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的综合考虑,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破坏,以及城市空间中的“孤岛”和城市肌理的割裂,因此亟须寻找解决途径。基于大量具有开创性的一线实践,原作设计工作室提出了“场域基础设施”的概念:通1 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多义性2 闸桥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复合3 实现闸桥功能逐步叠合的设计策略4 与城市共享的基础设施空间1 M u l t i fu n c t i on i n gu r b a n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s pa

12、c e2 I n t e gr a t i onof s l u i c eb r i d g ea n dur b a npu b l i cs e r v i c efu l n c t i on s3 D e s i g ns t r a t e g yofgr a d u a l l yov e r l a ppi n gs l u i c eb r i d g efu n c t i on s4 I n fr a s t r u c t ur es pa c es h ar e dw i t ht h epu b l i c过综合统筹与其关联的物质空间、参与主体、政策法规与工程技术等

13、4 个关键要素【2 1,构建高品质、多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并明确了“场域基础设施”在组织和构建城市空间的进程中具有复合性、动态性、协作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实践中,尝试从建筑、规划和景观的视角拓展基础设施的内涵,包括生态、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补充。城市中的不同要素被视为一整套彼此关联的系统,基础设施作为连通城市空间的复杂系统,呈现出“流动”的状态”1。美国城市土地学会强调从多维度的视角寻找策略与经济可行性之间的平衡。从“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将景观视为城市的基本单元,衍生出“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的新方向”5】。“场域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与特征性之间复合构建出了实践项目的多维特性:空间的多义性、协作的

14、多元性、规则的灵活性、技术的动态性。2 空间的多义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由于具有较高的工程专业性和功能专一性,由职能部门垂直管理、设计建设单位垂直承建,导致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认识维度囿于其工程性功能上,而未能直接与城市日常生活的高品质空间建设联动。从建筑、景观及相关学科视角重新看待城市基础设施的物质空间要素成为了必然要求。着眼物质空间,形态、功能、文化与生态的四个维度上的叠合构成了基础设施空间的多义性。原作设计工作室在黄浦江贯通工程项目(图1 a)中将作为防灾基础设施的防汛墙的形体隐于连续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之中;白莲泾M 2游船码头”3(图1 b)的建设项目中实现了码头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园的复合

15、;浦江贯通工程示范段中的雨水花园”1(图1 C)也成为了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园复合的典型案例。原作设计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6 3工作室通过长期的大量一线实践与研究已证明基础设施能够通过复合化转型,成为积极塑造多样化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重要支撑。将原本不具有公共开放属性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三种主要的方式,包括开放部分优化、整体功能分时转化、封闭技术体开放”1。椒江闸桥,控制着永宁河河1 3 水流,跨洲头,衔两岸,串联着洲头两侧河道的两个闸1 3(图2)。原闸桥仅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存在,功能单一。场地位

16、于椒江提升改造示范段中的先行改造段,改造设计策略着眼于释放基础设施的空间多义性,通过叠合城市公共服务构筑“场域基础设施”,以促进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改造后的闸桥,将城市慢行道引入其中,从沿洲头的纵深向河1 3 建造了供市民漫游的百米长廊,极大地扩展了市民的活动空间(图3)。原本无法亲近的河口滨水区域终于被打开,市民得以进入并使用同期改造的海塘驳岸湿地、工业文化遗存保留空间、生态护坡绿地等丰富的公共空间。通过立体分层使用,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的共享,在两座闸1 3 之间是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滨水驿站,实现了水利设施的复合化使用,形成了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形态(图4)。这种将公共服务与城市基础

17、设施叠加的新形态为打开既往作为封闭技术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新模式上的探索。中石化上海市第一加油站(以下简称“第一加油站”)”1 的改造更新是对加油站这一基础设施类型既有开放部分的高度优化,在“场域基础设施”的理念下实现了对既有模式的改变和固有品质的提升。苏州河畔的第一加油站处于沿岸空间的重要公共动线中,滨河步道之所及使得人行可达的范围与之相交,原本“排斥”行人的加油站流线必须被改变,这使得加油站6 4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1 2具有了“两面性”。物质空间上,临河一面完全打开并叠加了多义的公共服务空间(图5),滨水小广场为人们提

18、供了可以停留的空间,人们可以随心闲步至对外开放的首层精品超市,二层飘出的咖啡香更是改变了加油站的固有“邻避”印象;临街一面则以简洁有力的全新形态示人(图6),一改加油站固有的“红棚子”形象,在当前存量更新的语境中,为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性基础设施更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上海黄浦江沿线的宁国路轮渡站【9 1 改造采用立体分层使用的方式实现了既有开放空间优化。轮渡站建筑的常见布局模式为首层主要为乘客候船通行及相关服务空间,上部楼层为站点管理办公用房。而该站点在黄浦江贯通工程中与城市慢行系统接通,需兼具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由此需改变既有布局,实现空间的多义转型。宁国路轮渡站将管理办公用房布置在首层

19、,完全将二层平台开放为公共空间,并将城市慢行系统通过人行栈桥引入二层与之连接,有效激活了这一城市公共服务节点(图7)。在上海杨浦滨江更新改造中,打捞局码头实现了水利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的分时转化(图8)。平日作为滨水公共空间的亲水节点,有作业需求时则可直接为打捞局正常使用。通过分时共享释放了基础设施空间的多义性,为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的存量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原作设计工作室在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项目(图9)中探索了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封闭技术体开放的可能性。原址中地铁停车场的建设横亘于城市与龙城公园之间,使大片城市自然资源无法有效地与城市连接。为将该基础设施所占据的城市空间释放,团队将地铁停车场屋面空间

20、完全开放为城市公共体育公园,并利用既有地形高差实现了空间的自然过渡。3 协作的多元性面对存量模式下复杂的城市更新项目类型,传统模式下业主方、设计方和管理方构成的三方关系难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破题的关键在于寻求“多元系统+多元主体”的新模式,以一体化设计策略实现既有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利用。该议题具体涉及两个方面的突破:空间方面,实现堤岸内外两侧1、堤顶堤底的多元系统设计整合;机制方面,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多元主体管理协作。以上海提出的“一江一河”(以黄浦江4 5k m、苏州河4 2k m 贯通范围为核心段)发展计划为参照,总结了过去十余年来的发展和建设经验,针对遇到的壁垒和挑战予以积极回应”0

21、 川。“一江一河”集中体现了城市在软、硬建设方面的创新,包括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复合功能统筹、多元主体共建、历史文化展示和生态环境提升等维度的议题”2。1”。基于此,成立了上海市“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发展专家委员会,吸纳了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和跨行业背景的专家,打破部门和单位间的壁垒,推动合作机制创新。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先行段)是浙江省台州市“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的示范项目,在提升椒江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植入复合城市功能,实现堤塘防汛安全和公共空间品质综合提升。空间方面,可供游憩的公共空间被严格限制在堤内,严重地影响了滨水岸线及其腹地的城市生活与水岸的关联性。因此,需进行堤内与堤外空间一体化

22、设计,实现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生活秀带”的转变。一体化设计所面向的不同对象的组合也是多样的,如闸桥与驿站、泵站与堤岸、公园与湿地,最终形成连续性的功能复合的空间载体,即紧密围绕堤岸基础设施植入复合功能的“超级海塘”的概念。设计巧妙借用了既有场地条件,将已有的空间格局作为抓手,实现政策规定方面的创新。根据设计初期对于场地条件的分析,认为有突破常规防汛规范的可能性。堤外存在一个硬质的码头,曾经是沙场,之后被弃置,成为场地中独特的工业遗存。这些空间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模糊地带,是拆是留成为了可以探讨的问题,也蕴藏着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功能的可能性(图1 0)。机制方面,多元主体协作问题从城市宏观行政区域渗

23、透至微观场地空间,即使是单一节点的设计,也需要面对多个不同的管理单位。如何不受制于多主体“各自为政”,避免造成空间上的割裂,是项目推进中的巨大挑战。设计师更趋向于统筹者的角色,这并不等同于让渡专业性,而是以专业性的视角,融合多学科、多工种”。进而,弥合不同部门间的鸿沟,建立基础性的共识,并且与决策者制定服务于构建“人民城市”理念的目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协作平台。相应地,在制定符合总体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的时候,需要综合评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当性地突破既有规范、条例和其他限制性因素,探索复杂要素问的新关系。以椒江南岸滨江公共空间的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挑战为例,不同部门问

24、的分管协作存在壁垒,集中表现在作陌粼5 加油站临河侧叠加了多义的公共空间6 加油站临街侧结合开放的城市景观7 宁国路轮渡站将城市公共慢行系统与轮渡码头功能并置8 实现功能分时转化的杨浦打捞局码头9 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将交通基础设施开放成城市公共体育公园1 0 被弃置的沙石堆场和工业驳岸成为场地中独特的工业遗存1 1 封闭的闸桥基础设施和砂石场工业用地转变成为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12 承载城市活动的立体化设计策略提升公共服务价值5 G a ss t a t i onont h er i v e r s i d ei n c or por a t e sm u l t i fu n c t i on

25、 i n gpu b l i cs pa c e s6 G a ss t a t i onont h es t r e e ts i d ei n t e g r a t e sw i t ht h eope nu r b a nl a n d s c a pe7 N i n g g u oR oa dF e r r yS t a t i onj u x t a pos e st h eur b a npu b l i cs l owt r a ffi cs y s t e mw i t hfe r r yd oc kfu n c t i on s8 Y a n g puS a l v a g

26、 eB u r e a ud oc ka c h i e v e st i m e s h a r i n gfu n c t i ont r a n s for m a t i on9 V i b r a n tV a l l e yi nS h e n z h e nL on g c h e n gP a r kope n su pt r a 怖c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ur n si n t oapu b l i cs por t spa r k10 A b a n d on e ds a n dfi e l da n di n d u s t

27、r i a lw h a r fb e c om eu n i q u e为基础设施的防汛墙及周边空间的划分和管理方面。首先,是改变工程性质。水利部门不予立项是依据防汛规范,受制于此,距离蓝线一定范围内不能进行建设。破题的策略在于促使项目改变性质,联合水利部门共同推动,以水利工程的类型立项并作为建设主体。其次,是通过设计实现基础设施的集约式、复合化发展。设计师需要在满足提升防汛安全目标的同时,综合性地设想未来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控制造价。公众参与也是体现多元协作的重要方面,对于公众而言,见证了场地由封闭的闸桥基础设施和砂石场工业用地转变成为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变化(图1 1)。同时,设计针对既

28、有建筑和工业遗存采用“向史而新”的再生策略,让市民留住了城市记忆,使新旧共生的公共空间能够在包容城市历史的同时承载新的城市生活。闸桥同时叠加了公共服务的功能,将水闸与党建驿站的功能相结合,成为立体化地承载城市活动的节点,并且作为多层级的游赏椒江的观景平台,创造了综合的公众利益(图1 2)。倡导“多元系统+多元主体”的新模式,设计师需要创造性地提出能够协调和平衡多方利益的方案,并始终争取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于“人民城市”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场域基础设施”强调重新调和多主体问的关系,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在推进过程中采取“先试先行”的策略,积极探索面向多元系统和多元主体的创新模式,并实现对于既有

29、设施的集约式、复合化利用。该案例集中体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目标,通过提出“超级海塘”的概念,促成了“水利+”的集约式发展建设理念,突出市政、景观、建筑和文旅等复合化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场域基础设施”的内涵,通过水利、规划、绿容、交通、安全等多主体的通力协作,构建多元协作机制,实现多维度的资源整合与创新。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6 54 规则的灵活性上海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也开始作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相关部署,配合市场与监管机制协同作用。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城市中心区的有机更新方面,2 0 1 5

30、 年出台了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I)以适应存量开发的需求,尤其针对历史风貌片区。办法提出用制定城市更新单元的方式来进行城市设计研究评估,反向推动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调整,对于增加风貌保护对象、为地区提供公共性设施或公共开放空间的更新实践,给出了“允许用地性质的兼容与转换”“地块边界调整”“建筑高度适当调整”“存量补地价”“扩大用地方式”等多种灵活操作手段。2 0 1 7 年,为了配合办法的实施,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o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另一面直指土地的复合、综合利用。2 0 1 8 年,关于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强度”“

3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绩效”“全面提升土地综合承载容量和经济产出水平”的策略,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紧接着,在2 0 1 9 年初的上海市第七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加强土地复合利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被再次强调,成为当下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趋向。2 0 1 4 年后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有着相对具体的实施手段,但仍旧缺乏实践案例将其加以运用与示范。叠合生长是原作自2 0 1 6 年以来参与的4 个上海城市中心区项目的共同特征,意味着垂直方向上划分土地使用性质或土地使用权属,是对土地复合利用的实践。上海杨浦滨江改造示范段中,当贯通的慢行系统延续至此时,将与水厂外设于江中的

32、防撞桩相交 1 6 o由于水厂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且现行的管理规范等难以覆盖特殊情形,以往叼F鎏j)1 _ 翻1_ 函i 粤鬯曼刘6 6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当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其产生矛盾时,往往为其让步,以较为“便捷”的方式完成建设。但在该案中,上海的浦江贯通政策将城市居民的利益优先级前置,为规则变通提供了基础语境,最终设计方案得以实现将栈桥直接架设于水厂的防撞桩之上(图1 3),而不必绕行,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叠合和垂直权属划分,打开了“场域基础设施”涵括多维要素的新局面。在南苏州路排水系统提标工程中(图1 4),

33、原作设计工作室尝试突破沿河泵站仅作为泵站使用的限制,通过分层开放,实现了空间上的多主体使用。泵站所需的工程设施及附属用房基本设置于地面层以下,开放的上部空间中嵌入了城市公园绿地、市民休闲驿站、文化活动中心以及综合商业体。由于用地属性为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原本依现行规范无法实现多重功能并举,当前项目的推进已经突破了单一土地属性的限制,向土地属性复合化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后续的推进中,由于用地属性限制了后期多功能运营相关证照的下发,在此又形成了一个值得探讨规则灵活性的契机。台州椒江的“超级海塘”概念得以实现也正是因为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突破了固有规则的限制,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并未由于堤的建设而被硬性

34、切分为“堤内”与“堤外”,而将原本仅作为水利工程性空问的“堤外”向城市开放,在常时作为公共空间为人民所共享(图1 5)。5 技术的动态性工程技术的进步促进创新的应用方式,在重大项目中的应用创造出新型的功能复合模式,拓展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原作设计工作室提出的建设黄浦江入长江1 3 的江1 3 闸工程方案,首创岛闸合一水工设施模式,若实现,将建成黄浦江上唯一的人工岛公园。这一提案将“水闸”这一原本囿于河1 3 此类小范围专用型设施,扩展成为具有空间统领性的,超出固有场地尺度的“场域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的可利用性和共享性得以在更大的层面上被探讨。当基础设施以“巨构”的体量出现时也塑造了其所占据空

35、间的人们的活动方式。此提案中,为了在江1 3 闸不同作业时期都尽可能保证滨水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开放性,设计中的“岛闸合一”通过防汛墙顶、跨岛交通桥以及开闭不同状态的江1 3 闸,形成了不同的亲水游线。台州椒江的“超级海塘”既形成了公共活动空间,也构成了多级湿地净化体系(图1 6),团队创新地提出并设计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沉水植物塘”的工艺流程。由取水泵站及预处理后,永宁河水将通过水平潜流湿地处理,由给水管统一至下沉的表面流湿地,再经水泵进入消毒设施,用于景观戏水池;后经紫外线消毒,以跌水的形式作为景观用水流出;戏水池换水时经管道,水被汇入下沉表面流湿地,由沉水植物塘保持并强化水

36、质净化效果,最后经出水监测房排入椒江。其中水平潜流湿地在形态上采用了上升椎体、下沉椎体和梯田湿地三种,通过台地式的多层叠加形式和蛇形水流增加了有效净化面积。在实践中采用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创新实现形式与工艺流程,有效促进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优化,进一步向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型(图1 7,图1 8),实现“场域基础设施”对城市更新的长效提升作用。另一方面,工程技术的进步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建成空间的形态和开放度。在深圳观澜污水厂、龙华调蓄池等项目中,积极采用了新的底泥处理技术设备,有效提升了单一工程性设施设备的空间利用率,促成了地面或屋面空间的完全开放。在第一加油站、上海虹1 3 区加油站等项目

37、中,由于采用了悬挂式加油机或卡片式加油机等新型设备,在该类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了新的空间形态,实现了自由平面布局或更适合历史街区的强秩序感空间节奏。此外,工程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尤其针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危险性的设施的负面影响消除具有明显作用。基础设施的开放度提升和空间形态更新都有助于消除城市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这也为城市持续更新留下了良好的基础。1 3 架设于水厂防撞桩之上的栈桥1 4 苏州河泵站通过土地性质复合策略实现多重功能并置1 S 向城市开放的“堤外”空间1 6 复合多功能的基础设施被打造成“超级海塘”公共空间1 7 结合既有工业

38、遗存设施的亲水活动空间1 8 城市公共活动为空间增加新的日常性1 3 W a t e r fr on tpr om e n a d epl a t for mb u i l ta b ov et h ew a t e rpl a n t Sa n t i-c ol l i s i onpi l e s1 4 S u z h ouR i v e rP u m pi n gS t a t i ona c h i e v e sm u l t i-fu n c t i onj u x t a pos i t i ont hr ou g hm i x e d u s es t r a t e g i

39、e s15,”B e y on dt h eD i k e”s pa c eope nt ot h ec i t y16 M u l t i fu n c t i on a|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t r a n s for m e di n t oa”S u pe rS e a w a l l”pu b l i cs pa c e17 W a t e r s i d ea c t i v i t ys pa c ei n c or por a t i n ge x i s t i n gi n d u s t r i a lr e m a i n s18 A d

40、d i n gn e we v e r y d a yl i fet ou r b a npu b l i ca c t i v i t ys pa c e s6 总结与展望本文综合“场域基础设施”的复合、协作、多元、动态特征,以及物质空间、参与主体、政策法规、工程技术的关键要素,结合大量且多类型的实践,提出多维建构的4 个方面:多义性空间方面,针对不同的空间类型,在已有的3 种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基础设施叠合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多元性协作方面,通过结合多元系统和多元主体的模式,寻求时间与机制层面的突破,进而影响政策制定和精细化治理的创新;灵活性规则方面,针对垂直权属和运营维护的具体议题,采取更具

41、针对性的“叠合生长”的策略,探索空间划分、土地性质、管理运维等多维复合;动态性技术方面,积极应用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转换为空间营造的有利条件,同时,尝试突破固有场地范围的限制,发挥生态服务的多维效益,为城市带来生态、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收益。在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耦合的转型过程中,推行“先试先行”需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并克服既有限制条件。如何从项目策划和立项阶段就系统性地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策略,突破多主体分管协作存在的壁垒,优化协作机制,对于设计师仍是巨大的考验。新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具有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场域基础设施”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存量模式下的城市更新的新挑战,共同探索以基础设施复

42、合化、集约式模式为导向的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新范式。(致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的王绪男博士为本文提供了一手资料和信息,特此感谢!)(图片来源:图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注释:、j-关于堤岸内外两侧的定义,现行规范与常规认知存在一定矛盾,本文将“外侧”统一为从堤顶朝河道中心线方向的延伸,“内侧”则为从堤顶朝城市方向的滨水区域及其腹地。参考文献:章明,吴尤“场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研究【J 园林,2 0 2 3,4 0(0 3):4-1 1 2 章明,莫羚卉子城市基础设施的新日常【J】园林,2 0 2 3,4 0(0 3):2 1 2 8【3】詹姆斯科纳,艾

43、利森赫希景观之想象【M】慕晓东,吴尤,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1【4】W A L D H E I MC T h eL a n d s c a peUr b a n i s mR e a d e r M N e wY or k:P r i n c e t on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P r e s s,2 0 0 6【5】B E L A N G E RP L a n d s c a pea sI n fr a s t r u c t u r e:AB a s eP r i m e r M N e wY or k:R ou t l e d g e,2 0

44、16【6】张洁,章明,孙嘉龙城市水岸边的“弧”步舞上海白莲泾M 2 游船码头的形式解读【J】时代建筑,2 0 1 9(0 2):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6 76 8-l 【7】章明,张姿,秦曙,等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上海,中国 J】世界建筑,2 0 1 9(0 1):1 3 0-1 3 3 8 张姿,王绪男,章明可以触摸的风景改变基础设旌既有模式的中国石化第一加油站 J】建筑学报,2 0 2 2(1 0):2 4 2 9【9】王绪男即时急时及时风景宁国路轮渡渡口的预制装配式快速建造设计实践【J 建筑技艺,2 0 1 9(6):

45、5 8 6 3 1 0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一江一河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1 1 1】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 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2 1【1 2】赵宝静,朱剑豪,邹钧文水岸让城市更美好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J】建筑学报,2 0 1 9(8):1 6【1 3】朱剑豪“一江一河”示范下的长三角滨水地区发展建筑实践,2 0 2 0(1):2 0 2 7 1 4】章明,鞠曦,张姿“八合一”理念下城市滨水空间营造的六个维度【J】中国园林,2 0 2 2,3 8(0 5):3 1 3 8【1 5】

46、叶晨阳确保全市水利事业发展持续稳定向好【N】台州日报。2 0 2 3-0 5-1 0:0 0 2【1 6 章明,王绪男,秦曙基础设施之用:杨树浦水厂栈桥设计 J】时代建筑,2 0 1 8(0 2):8 0 8 5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窒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章明,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莫羚卉子,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吴尤,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收稿日期:2 0 2 3-0 3 1 0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