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汇报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本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现实状况和特点,对农村人口转移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面临困境提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政策提议。关 键 词农村;人口转移;政策提议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地理或空间上转移。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多年来,本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紧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根据“能快则快、又快又好、愈加快愈加好”总要求,以落实落实国发2号文件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四化同时”推进显
2、著加紧,越来越多农民脱离传统农业生产,从事二、三产业,加紧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域农民增收新路子。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战略意义1.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全方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突破口本市人口62在农村,城镇收入差距大,制约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本市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637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7.38元,城镇收入比为3.681。因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享受到城里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城市就业,进而缩小收入差距。所以
3、,加大农村人口转移,降低农村人口比重,是缩小城镇收入差距关键内容,是全方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战略布署。1.2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加紧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现在,本市城镇化水平只有38,和全国50%水平相比相差更大,和实现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加紧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降低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首先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劳动力起源;其次对刺激全市经济发展有着关键作用。1.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关键途经受本市喀斯特地形地貌影响,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供电、供水、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架通,平均每户成本费用远高于城镇。,本市农村拥有通讯设施中,9
4、8%是移动电话,电脑拥有量只占2.63%,接通自来水只有极少数村能做到,大部分全部使用小水窖、小山塘等方法取水。农村宅基道路占地面积平均高于城镇居民,本市山区地形,土地担心,但农民习惯于住房宽大,还有很多辅助用房,即使是独户村也要修一条进出道路,所以每户占地全部在500乃至上千平方米,是城市家庭数倍。假如将分散农户迁往城镇或撤并,就能腾出很多土地,能够缓解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担心难题。1.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提升农民素质良好渠道生活环境改变是精神面貌改变关键原因。城市生活有利于进城农民克服农村部分不良习性;城市信息渠道广泛、人员接触广泛能够开阔进城农民视野,启发心智;城市优越教育条件、医疗保健
5、条件和丰富文化生活,完善基础设施,能够增加进城农民知识水平,陶冶情操,改善进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迁居城镇,能够使农民愈加快地从传统社会人变为现代社会人。2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现实状况和特点现在,本市农村人口转移方法关键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即城市扩建或就地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进企业工作,这在城市边缘郊区比较显著;二是“离乡不离土”,即外出打工或办企业搞经营,这在地处偏僻、二三产业不发达乡镇特征显著。依据调查分析关键有以下多个特点。2.1转移规模大速度快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时期,在这十年中,很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农村人口不停向城镇和
6、中心城区转移流动。从本市农村人口转移总量、规模和趋势来分析,转移人口规模逐年增大,速度展现加速态势。,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15600人,十年来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总数达45.3万人,平均每十二个月增速达23%, 比增加231.9。2.2转移行业集中从农村人口转移行业分布看,转移人口就业行业比较集中,市内转移关键集中在工业、商业、服务业;市外转移关键集中在建筑、服务业等,占转移人口百分比高达80,男性关键从事建筑、住房装修、水电安装,女性关键从事制鞋、餐饮、电子装备等工作。2.3转移方向差异大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性,人口数量、方法流向差异较大。人口转移总体规律是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向经济发达地域转移
7、。- , 全市共输出劳动力46.5万人, 其中跨市输出约25.5万人, 占输出劳动力人数54.8% ; 农村劳务输出关键区域是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市),其中转移到云南约6万人。在市内转移仅占45.2%。同时,从市外转移到本市人口约4.3万人,其数量仅占外出人口9.3%,人口出现了负向转移。2.4转移自发性本市人口转移现在仍以自发、自愿为主,很多经济较落后镇乡和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工程建设整体移民、地质灾难村移民及其它有组织或强制性移民数量不多。本市城镇化关键是集中搬迁、城市扩张和学生外地就学等,大多数还是自发性外出务工转移向城市。3本市农村人口转移可行性分析3
8、.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伴随农业良种化、产业化、专业化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停提升,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下劳动力,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据统计,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1.5万左右,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30万,但这种外出务工大全部是一个临时性转移,是一个离土不离乡转移,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处理农村生产关系。3.2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多年来,本市主动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经济发展活力不停增强,服务领域不停拓宽,承载能力不停提升,发展空间不停延伸。,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4.8%,二三产业正处于
9、工业化中期,以钢铁、煤化工、电力、制造业为主体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经济发展宽广市场,为农村剩下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其次来看,大量农村剩下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助推了城市服务业发展。3.3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界限经纬分明,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界限严格,对农民进城作了很严格限制。多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进城务工儿女一样享受跟城市户口儿女一样入学待遇,就近入学,农村户口一样能够在城市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企业老板,成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为农民进城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在劳动用工制度
10、、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全部为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发明了现实条件。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困境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观念落后,竞争优势不足首先,本市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轻易转移,尤其是老年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本市有农业人口229万,劳动力人口为155万,其中,初汉字化程度占2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4%,参与过技能培训仅占17%。现在,约有22劳动力人口实现了转移,沉淀在农村人口,则关键集中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和劳动能力弱劳动年纪人口、老年或学龄人口。其次,求稳怕变思想仍然存在。大多数农民不愿离开熟悉村庄和乡邻,到陌生地方居住便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谋生
11、。即使已在城里做小生意和打工为生,也不愿轻易把家搬离农村,认为后路不能断,一旦城里难于生存,能够“打道回府”。总体上讲,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能力和内在动力显著不足,尤其是地处高山和深山村人口,转移难度更大。政策体系不健全,成为城镇“玻璃门”尽管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然而在部分具体问题上,仍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部分农村人口多依靠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煤矿、焦化厂、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首先农民工难以享受对应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其次她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举目无亲,她们很多权益受到歧视甚至侵害。另外
12、,因为办理进城户籍、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生活条件差和拖欠工资等问题困扰,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三难”问题还没有处理,医疗、工伤、保险、计生等政策和城市存在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主动性,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发展。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歧视,造成农民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镇“两栖”农民。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转移速度矛盾在新形势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尽管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本市每十二个月新创办企业较多,但因为这些企业规模有限,又基础是资本密集型,所以就业容量有限,就业空间仍然狭窄,岗位不足,或就业岗位门槛较高,但农村人口进不去;商品房、出租
13、房价格虚高,据了解,本市商品房价格集中在每平方3800左右,城郊商品房在3000左右,出租房价格集中在每平方85元/年,每个月租房费差不多花去工资二分之一还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压力巨大。另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停改善,农民不再渴望成为“城里人”。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因为土地分散于各家各户,传统种植模式下,每亩地年均纯收益通常不超出500元,回报率低、收入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农业发展出路,但因为受旧思想观念、流转机制不健全、转移就业空间小和多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很多农民仍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解放出来。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着农民外出打工。5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政策提议根据全方
14、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城镇化率应达成50%以上。本市要逐步取消户籍城镇分置制度,建立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和以身份证管理为关键人口流动制度,确保人口自由流动和正当迁徙权,确保每十二个月以平均2.9%速度转移,每十二个月转移农村人口9.28万,才能确保城镇化率达成50%以上。5.1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深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门槛,实施放宽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和户籍管理措施等“三个”放宽政策。只要有正当稳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起源之一条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配偶、未婚儿女、父母均可在市中心城区落户。也能够自由、自愿迁移户口到城镇。取消大中专毕业生落户限制。只要是六盘水籍
15、农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从军义务兵和士官全部许可在城镇实际居住正当稳定住所或县级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落户,要吸引外市籍优异农村人口到本市县落户。探索推行城镇人口“居住证”制度。5.2建立住房保障机制一是支持在城镇购置自有住房。进入城镇“农转非”人口,有用工单位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符合条件可申请购置经济适用房。在城镇购置住房,在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方面给优惠或减免。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价格,并整合农村、城镇相关项目资金,统筹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调动农民进城镇购房居住主动性。二是改善在城镇居住条件。激励用人单位利用空置房、空闲地,改造、建设关键用于处理“农转非”人口居住问题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
16、省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相关税费减免政策。从而改善农转非人口在城镇居住条件。三是实施保障房租售并举制度。根据“先租后售、自愿购置、有限产权、规范管理”标准实施租售并举,在优先确保住房困难家庭承租权益前提下,租赁期满两年后,承租家庭可自愿申请购置其承租公共保障房。5.3建立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农业人口转户进城后,享受城镇居民一样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创业。一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创业就业政策和方法,继续推行创业有补助、就业有指导政策,将创业就业打造成“一把手”工程,为推进全民创业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深化政策支持体系。深入完善降低
17、创业门槛、注册登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支持方法,许可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创业基地,从根本上降低创业成本。三是深化创业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高校创业指导站,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和转移就业培训,有效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送和在岗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培训机构,拓宽培训渠道,采取全方位培训方法对创业者进行培训,提升初级创业者创业能力和创业者管理、经营能力,提升创业“存活率”。四是深化创业服务体系。依靠六盘水微型企业发展网,开设创业论坛,搭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等在线
18、服务;发挥六盘水创业促进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对创业者注册登记、开业经营、培训咨询、融资贷款进行“保姆式”服务,做到时时可咨询、四处有服务。5.4落实完善医疗及养老保险政策一是为“农转非”人口建立城镇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灵活就业人员,可在正当稳定住所地自愿选择参与城镇居民基础医疗保险、城镇职员基础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二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员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主动做好进城“农转非”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域转移接续工作,方便转移接续和享受待遇。三是完善养老保险措施。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转移人口,应根据要求参与企业职员基础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可自由选择参与城镇居民养老
19、保险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符合要求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可参与城镇职员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5.5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一是保障儿女接收公平义务教育。进入城镇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儿女,和当地学生享受相同“免补”政策和其它优惠政策。二是提供更多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机会。农村转移人口儿女,含有初中以上学历或相同学历,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与全市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用,和其它在校学生享受相同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不能因儿女在校或学籍、户籍不满期限等理由视为考试“移民”对待。5.6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一是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标准,保留农民
20、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承包期内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二是规范农村土地确权。深入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薄,妥善处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确、登记薄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协议、权属证书全方面落实到户,依法给予农民愈加充足而有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保留宅基地及农房权益。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组员在城镇落户,保留宅基地及自有农房权益,并严格实施一户一份宅基地政策及标准,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四是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组员在城镇落户,原已享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人员,保留转户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量资产
21、收益分配权。5.7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一是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在5年过渡期内生育政策和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二是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享受户籍迁入地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孕产妇,可在户籍迁入地申请享受户籍迁入地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国家防治艾滋病“四免一关心”政策。三是落实转户居民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及国家要求无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或配套资金。5.8完善基础公共服务依靠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类公创办事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建立“农转非”人口进城落户、创业发展绿色通道。加紧幼稚园、中小学、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接收“农转非”人口
22、儿女入学能力。加紧小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步伐,提升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以公共租赁房为关键保障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转非”人口根据要求处理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和医疗困难,强化对“农转非”人口社会救助。5.9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城镇一体化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构设置,综合各部门农村人口转移管理职能,建立新农村人口转移管理载体。二是培育多样化社会服务组织。激励城镇非政府组织发展,给予她们社会管理功效,使政府从大量公共服务中退出来,减轻政府社会管理负担,增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激励城市社会组织延伸服务到农村。三
23、是建立新型小区管理体制。根据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公共资源标准,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小区体制转变。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推进“撤村建居”,逐步建立现代新型小区。四是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结合“天网”工程,建立全市人口数字档案,推进“数字六盘水”建设,把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信息完整、功效齐全数据中心,全方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增强“农转非”人口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5.10加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居环境,关键打造“5个10工程”,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吸引力。首先,要增强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要扩容。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实现农村人口向
24、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分流,使农村人口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常住人口和永久性劳动者。杜绝累加式、摊大饼式发展模式,不仅新建城区要功效区划明确,方便居民生活和就业,旧城区改造时也要突出功效特点,进行重新整合。二要提质。建成市级“七馆四中心”,县级“四馆两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加紧推进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建设,满足市民休闲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根据城镇计划容量,把加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效、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关键任务,增强城市综合功效,配套完成改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改善扩大医院、学校、休闲、文化场所,亮化美化城镇。5.11深入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工程依靠住房、土地、就业、社保和产业园区政策,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含有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地域农民,结合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实现人口再分布、产业再布局、资源再配置。推进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处理她们生存发展问题,达成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课题组组员:总指导:李新益指导:张云长成员:李玲执笔:张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