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 由于传统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技能与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升级产生的新岗位新需求不再高度匹配,文章以智能制造产业链链主企业一线所需要的岗位类型、技术技能以及职业理念为出发点,提出以校企共建的特色产业学院作为人才孵化器,培养具备智能制造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精准就业,达到特色产业学院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的最终目的。通过建立特色产业学院和链主企业互通互融,建立培养体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岗位实际需求的从业人员,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链与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与时俱进、共同发展。关键词特色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链;精准就业中图分类号 G718.5文
2、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10-0001-04白雪清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10 月 第 10 期基于岗位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中国制造 2025 明确提出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总方针,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内的人才需求进一步从数量、质量以及类型上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1-2。粤、浙、苏等区域内的职业院校率先与当地的大中小企业建立了特色产业学院,旨在培养一批符合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变革,制造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对
3、人才的技术技能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4。随着制造业产品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升级,具有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好、安全系数高的智能化工业生产设备不断出现在生产线上5。传统的具备生产流水线操作技能的一线工人从数量、质量上出现了饱和甚至过剩,具有设备安装及操作、程序调试维护以及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技能的人才出现了严重短缺6-8。然而企业对此类人才的强烈渴求和职业院校毕业的无就业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造成该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是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陈旧落后、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技能不符合企业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欲望不强烈等。这种矛盾对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强度及深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国内工业生产方
4、式的变革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始在一线生产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借助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优势,从地下管道探漏技术、城市管道排水系统、地下管道排水检测与评估层面探索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产业学院,联合校、行、企在一线的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9。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特色产业学院提出“双元育人”的探索模式,该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出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设科研中心、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在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0-11。广西民族师
5、范学院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通信技术的专业特色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了“项目+平台”“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就业质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适应新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2。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 LED 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混合所有制光电学院,通过探索产业岗位人才需求,和行业企业共建“三心、三模、三课”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以 LED 项目平台为引领,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导师互通制,使学生与企业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需求取之于企业,人才用之于企业的目的13。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线产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和海澜集团共建苏信海澜商学院,该
6、学院以学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基于岗位需求,实行分段培养,通过把控培养质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做到精准就业14。一、新岗位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产业链的实质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15。从产业链的原材料开采到零部件加工、零部件安装与调试以及整机搬运环节,有着不同的岗位需求,而这些岗位对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类型的要求也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升级而发生变化。在原材料开采及冶金加工领域,设备智能化程度越基金项目: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
7、思想研究规划课题“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服务山西产业转型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S2022YB073)作者简介:白雪清(197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作技术。1窑窑来越高,从温度传感环节到状态监测环节,都离不开智能检测设备16。这些岗位的工作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粗放式作业转变为精细化操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传感器技术、状态监测技术以及过程控制技术。在机械零部件加工岗位上,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和多曲面化,传统的普通车床、普通铣床等已经无法满足产品的变化,具备多轴联动的数控车床、铣床以及加工中心等智能机床在该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7。
8、在此需求的驱动下,具备三维软件绘图、数控编程等基本技能成为该岗位工人的基本要求。在产品安装岗位上,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在汽车制造、包装加工以及物流领域,都会出现工业机器人的参与。工业机器人的作业类型以重复性作业为主,如搬运、堆垛、安装等方式,在保证工人和机器人安全以及作业环境恒定的前提下,不需要对障碍物或者环境改变进行二次识别18。根据工业机器人的作业类型及方式,在产品生产方面不需要工人徒手操作,工人只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程序编写、调试及操作。在产品搬运及短距离运输岗位上,随着港口吞吐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货物搬运的效率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
9、意义上的“搬运工”已经消失匿迹,而具有高载荷、高功率的大型搬运设备出现在各类港口及货运站。操作大型搬运设备的工人拥有操作相关重型设备的职业资格证19。而随着 AGV 小车导航技术及工作稳定性的提升,在一些不具备危险性的搬运操作岗位上,AGV 小车已经取代了人工作业。因此,需要操作工人具备 AGV小车的安全调度、信息传输编写、路径规划以及深度学习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岗位除了上述岗位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岗位,该产业链上的岗位称为岗位群,见图 1。图 1 智能制造产业链岗位群二、传统智能制造专业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和工厂作业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与
10、现阶段企业一线岗位的需求有些脱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专业设置由于岗位需求的变化,各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未来智能制造领域的主要方向。而传统智能制造专业主要以现有教学资源为基础,培养学生具备单一的机械制造技能。在培养过程中,技术岗位的概念不断弱化。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主要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已经开设多年,在整个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仅仅做了针对性的微调,整体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并未发生改变。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不同步,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不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然
11、而在整个招聘过程结束之后,企业的一些紧缺岗位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解决,致使企业的生产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二)专业实训室建设由于现代企业注重的是毕业生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校期间的针对性实习实训对毕业生在技术技能方面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制造专业实训室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训练场所,实训项目的设置及实训设备的选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有着关键性作用。实训室的开放程度不足以满足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一般情况下,由于涉及实训设备的管理,所以,专业实训室是由实训室管理员管理,而实训室管理员基本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这些实训室在有实训课程的时候才会对一些班级的学生开放。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只有在开设
12、实训课程的时候才会接触到实训设备,才会学习实训技术技能,而为了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一般情况下是由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实训任务。显然,学生在实训室学习的时长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实训室的设备与现代工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匹配度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操作过时的实训设备无法掌握最新的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先进的理念。三、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指出,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技能型社会
13、。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于 2022 年印发了山西省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山西省“一群两区三圈”布局,鼓励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该方案指出要通过职业院校与当地产业链链主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特色产业学院旨在以企业一线的岗位类型、岗位需求以及岗位技术技能作为制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企业高级工程师与职业院校教师互通互融,共同参与编写培训教材,做到毕业生无缝就业。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为例,主要举措有以下几方面。(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学院与地方产业链链主企业共同合作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成立二级产业
14、学院,实现场地、设备、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等共用共享,建立校企共同管理、师资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建设、产学研协调创新、资源人才共享的运行机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双主体”人才共育,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要,制定面向不同生源类型的选拔方案,择优选拔产业学院生源,实行校企育人2窑窑“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校企双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配备专业人员对教材、教法、教学进行不断探索,更新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实践共同编写活页式、手册式新型专业教材以适应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二)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开发
15、优质课程资源以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生产流程为主线,校企共同制定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能力组成的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平台,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确定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计划,校企合作开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以生产项目作为学生实训项目的重要来源之一,推行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法,将生产服务一线转为课堂,推广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引入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和项目化教学模式,采取任务导入、任务目标、工作过程、知识拓展、强化训练的教学方法,结合企业典型工作案例,完成课程教学
16、,积极探索实景、实操、实地教学,为企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对接,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模块。校企共同组织开发校本教材,开发开放一批在线优质开放课程和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资源包。(三)内培外引,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引进行业企业技艺高超、技术精湛的大师名匠,发挥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工艺革新、成果转化、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大师名匠聚集效应。建立“校企专兼互认”制度,实施校企双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实现“双向流动、兼职兼薪”,构建由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教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混编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利用教师
17、企业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各产业学院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下厂实践,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方案、课程标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等,逐步在“产、学、研、培、创、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四)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建设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对接省内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依托企业设备与技术优势,满足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开发、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需要,新增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设备先进,优势互补的校外实训体系。(五)开展“1+X”证书培训试点响应
18、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升级。面向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员工和社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升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助力山西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学院的构建能够彻底改善学生掌握的技术技能与企业一线岗位的需求不匹配的现状,能够真正让学生在产业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线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减少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培训任务,从而实现就业。四、结语传统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在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中出现了严重滞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多种岗位需求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备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从业理念。从产品原材料开采过程到整机搬运过程,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需要在不
19、断地实训和练习中掌握,而传统的实训室设置已经与现阶段工业生产脱节,特色产业学院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难题。特色产业学院的建立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招聘员工减轻了负担。特色产业学院涉及专业课程及培训教材的设计、校企双方专兼教师的培训、实训课程的开展以及社会培训,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最新的职业从业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技能。参考文献:1华振兴,杨久婷.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20):204-207.2钟晓霞,吴耀华,姜坤,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烹饪类特色产业学院的发展探讨J.现代食品,2022,28(14):114-117.
20、3邱福明.高职地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逻辑与着力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61-64.4方兵.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实然、必然与应然基于 30 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考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4):52-58.5向炜,程洪涛,龙耀辉,等.基于校地企协同的产业学院先进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襄阳高新区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36-39.6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4):44-47.7蒋亚南.产教融合下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J.
21、现代职业教育,2022,288(10):64-66.8任清华,林志荣.基于“1+N”产教协同育人的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2,217(1):80-84.9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8-63.10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0-13.11宁启扬.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矛盾、运行逻辑与路径方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29-37.12梁冀.产业学院背景下产教融合实践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22、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通信类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5):151-153.13陈亦南,王北一,颜钰婷,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LED 新型电光源)专业为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48(2):123-127.3窑窑摘要“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遵循,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提供了新思路。高职院校的专本衔接大学生与普通专科生、本科生有认知水平和学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也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培育体系。“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专本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体系构建要以加
23、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要打造全程化培育模式,做好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长期引导;要搭建丰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平台,落实全方位育人原则。关键词“三全育人”;专本衔接;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体系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10-0004-03许俊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10 月 第 10 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专本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体系探究(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改革实践中,倡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2017 年,中共中
24、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应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前高职专本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体系的构建带来启发。一、“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专本衔接大学
25、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将“三全育人”理念渗透到高职专本衔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工作中,达到个性化、系统化的育人效果,其指导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各教育主体明确各自责任,共同推动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工作。全员育人凸显每个教育主体的育人职责,各教育主体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最佳育人效果。育人的主体可以是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实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相关行业专家,也可以是优秀校友和学生家长。这些主体均可以从自身专业或者工作经验出发,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职业“引路人”,从而构筑全员育人体系。二是有利于从时间维度把握不同阶段的培育任务,把握教育时机。全过程育人
26、侧重教育过程,强调职业生涯规划培育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根据专本衔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具备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注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三是有利于从空间维度全面拓展,促使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育人从教育载体的角度,强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多种锻炼机会与平台。比如,学校与优秀企业联合推出求职模拟、职业规划等赛事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目前高职专本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大部分以
27、职业专科教育为主,同时也存在少量的专本衔接学制班。所谓的专本衔接就是在高职院校进行三年的专科学习,通过转段考核后,即可进入定向的本科院校攻读两年,修完规定学分最终获得本科学历、学位。专本衔接大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较弱,但是与高职大专生相比,他们的学习14张丽.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索以苏信海澜商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5):22-24.15刘晓艳.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智能制造类专业群教学标准制定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22):161-164.16苗玉刚,何玉辉.智能制造视域下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22(10):191-193.17陈凯.基于产教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8):222-224.18李丽娟,王轶卿,杨世品.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跨界融合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20-22.19郭纪斌.智能制造专业群“工匠精神”育人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9):275-276.4窑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