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摘要19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以艾约瑟为首的一批传教 士和汉学家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汉语研究,他们在中国评论 上发表了众多文章,从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汉外语言比较,探索 汉外语言之间的关系,试图证明汉语与西方语言之间有着亲缘关系,甚至验证汉 语就是原初语言。艾约瑟及其追随者为实现其神学理想,将19世纪西方盛行的 语言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做法提高了汉学研究地位的同时遭致 了很多的非议。本文以中国评论为中心,考察其中关于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文献,探讨 19世纪后期西人对汉外语言关系的认识以及西人进行汉语历史比较研究对中国 语言学的影响和启示
2、。关键词,中国评论;历史比较;语言关系;西方汉学Abst ra ctAbst ra ctThe 19th century is known in Europe a s the century of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linguistics.Hea ded by Mr.Edkins,a ba tch of missiona ries a nd sinologists did some Chinese studies with western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linguistics theory a nd methods.The
3、y published a la rge number of a rticles on uThe China Reviewn,from the a spects such a s cha ra cters,phonetics,voca bula ry a nd gra mma r a re compa red,trying to prove tha t Chinese a nd western la ngua ges a re rela ted la ngua ges,a nd even tha t Chinese is the origina l la ngua ge.In order to
4、 rea lize their theologica l idea ls,Mr.Edkins a nd his followers a pplied the linguistic idea s a nd scientific methods preva iling in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west to Chinese studies,which improved the sta tus of Sinology a nd ca used ma ny criticisms.This thesis ta kes the litera ture on the study
5、 of Chines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linguistics in“The China Review“a 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 tion,a nd explores the westerners*understa 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 nd foreign la ngua ges in the la te 19th century a nd the impa ct a nd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ers,historica l com
6、pa ra tive studies of Chinese on Chinese linguistics.Key Wo rds:The China Review;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la ngua ge rela tionship;Western Sinologyn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缘起与意义.1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3第三节研究语料与思路.11第四节研究方法.13第二章早期西人对汉外语言关系的认识.14第一节16世纪以前西人对汉语的初识.14第二节16世纪西人对汉语汉字的学习研究.15第三节1718世纪西人对汉语态度的变化.19第四节19世纪西人
7、的汉语历史比较研究.27第三章中国评论里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34第一节中国评论里具体语言的比较研究.34第二节从历史比较研究看西人对汉语的认识.67第四章从历史比较研究着西人对汉外语言关系的认识.79第一节西人对汉外语言关系的认识.79第二节西人对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的批判.87第五章对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的评述.101第一节对西人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评价.101第二节19世纪历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性.102第三节西人的汉语历史比较研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111第四节西人的汉语历史比较研究对中国语言学的启示.119结语.122附录.124文献.146致谢.156inCo nt
8、 ent sCo nt ent sCh a pt er 1 Int ro duct io n.1Section 1 Resea rch origin a nd significa nce.1Section 2 Summa ry of domestic a nd interna tiona l resea rch.3Section 3 Resea rch corpus a nd idea s.11Section 4 Resea rch methods.13Ch a pt er 2 Th e Ea rly West erners*Underst a nding o f t h e Rela t i
9、o nsh ipbet w een Ch inese a nd Fo reig n La ng ua g es.14Section 1 Westerners*first knowledge of Chinese before the 16th century.14Section 2 Westerners*study of Chinese la ngua ges a nd cha ra cters in the 16th century 15Section 3 Cha nges of westemers,a ttitudes towa rds Chinese from the 17th to t
10、he18th century.19Section 4 Chines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y by the westerners in the 19thcentury.27Ch a pt er 3 A Hist o rica l Co mpa ra t ive St udy o f t h e Rela t io nsh ipbet w een Ch inese a nd Fo reig n La ng ua g es in Th e Ch ina Review.34Section 1 A compa ra tive study of specific
11、la ngua ges in The China Review.34Section 2 The westerners*understa nding of Chinese from the historica lcompa ra tive Study.67Ch a pt er 4 Th e West erners underst a nding o f t h e rela t io nsh ipbet w een Ch inese a nd f o reig n la ng ua g es f ro m t h e h ist o rica lco mpa ra t ive St udy.79
12、Section 1 The westerners!understa 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 ndforeign la ngua ges.79Section 2 The westerners criticism on th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y of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 nd foreign la ngua ges.87Ch a pt er 5 A Review o f w est erners,Hist o rica l Co mpa
13、 ra t ive St udy o ft h e Rela t io nsh ip bet w een Ch inese a nd Fo reig n La ng ua g es.101Section 1 Eva lua tion of westerners*Chines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y.101Section 2 The importa nce of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ies in the 19th Century 102Section 3 The impa ct of westerners*Chin
14、es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y.IllIVCo nt ent sSection 4 The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ers5 Chinese historica l compa ra tive study.119Th e co nclusio n.122Appendix.124Ref erences.146Ack no w ledg ement.156v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缘起与意义一、研究缭起上个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曾发表了名为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 演讲,他认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语言也是这样
15、。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可以通 过对比来研究”。吕先生认为,对比研究在语言学上对认识一种语言的特 点有着重要意义。的确,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习者在 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时总会下意识地将目的语与母语进行语言对比,寻找两者的相 似性和差异性,以期从两者的相似性上获得一些学习目的语的正迁移。将两种语 言进行比较在对外汉语学习中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诚然,“比较”作为一种 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的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顾语言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将语 言比较的源头追溯到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它以18世纪产生的历
16、史比较法为基础,通过比较两种或几种语言或方言,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关系,从而确定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一方面可以研究相关语言 的亲缘关系从而确定它们的共同母语并构拟和重建这种语言的原始形式,还能明 白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导致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它的 产生和发展使语言学(Linguistic)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语言学和其他相关 的社会人文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可以说19世纪在欧洲语言史上属于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西方的语言学家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将梵语与欧 洲诸语言进行了广泛的比较,从而形成了名为“印欧语系”的语言谱系树。在这 种历史背景之下
17、,来华的西方人开始将汉语容纳进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框架之中,比较汉语与欧洲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试图证明汉语和欧洲语言之间有着同缘关金吕叔湘.吕叔湘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37页.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一一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系甚至大胆地猜测汉语是否为原始语言。以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进行汉语研究 的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们从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以及句法结构方方面 面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激烈的讨论,其中名为中国评论的汉学期刊是他们的主 要战场。早在19世纪欧洲语言学就已形成历史比较的观念并将汉语容纳到历史比较 的框架之中,丰富了其历史语言比较语言学的内涵。它作为语言学
18、中的第一个科 学流派主导了整个19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不仅为语言学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还 影响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建立和研究。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欧洲语言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之后发展成普通语言学,占据了语言学的话语 权。而与欧洲语言学相比,历史更为悠久的中国语言学则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 展。杨启光评价中国语文学提到“中国传统语文学自其萌芽起就贯穿着一种以义 为本、形音义研究相辅相成的学术逻辑和文本解读、文化阐释的历史逻辑”即 说明中国语文学注重的是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的“小学”。王力先生曾指出汉 语语言研究有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之分,而中国的
19、语言研 究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均属于语文学研究范畴,认为当时的语文学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更加重视的是“文献资料的考察和故训的寻求”。直到五四时期中国引进了欧洲科学的语言学方法,对语言本身开始了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促进了国内汉语语音、词汇研究,更为语法研究、方言研究和 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提供了可能。实际上,从16世纪末期以来,来华传教士就已 经将科学的语言研究方法运用于汉语研究了,直到19世纪下半叶历史比较语言 学的兴起,西方人对汉语的研究则是更上一层楼。如果说王力先生把五四时期作 为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分界点是以国内学界的自我发展为标准的话,那么若无论国 内国外研究者的身份,其实
20、晚清的来华西方人就早已实现了从传统语文学研究到 专业理论化的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转型。可以说,19世纪欧洲语言学所取得的巨大发展不仅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这种科学的语言学方法同样还因为来华传教士以及汉学家的汉语研究对国内公杨启光.中国传统语文学缘起、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03),第4 页.王力著.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08,序言第1页.同上2第一章绪论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意义。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语 言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语言文字学著作产生得最早最丰富的国家,为何在19 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上停滞不前,语言
21、研究未能从传统语文学转型成为现代语言学;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语言研究史上又为何从未形成历史比较的传统,研究古代外来民族和周边国家的语言,讨论它们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二、研究意义19世纪西人以汉语为中心进行的历史比较研究探讨汉外语言关系不仅对西 方语言学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西方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西人将 汉语置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框架之中,扩大了其语言研究的范围,丰富了其语言 比较的内容,完善了其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从中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国内对 汉语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汉语本体的比较,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官话与方言 比较等,却从未进行过汉外比较,西方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弥
22、补了中国 本土汉语研究中的历史比较研究,西方站在历史比较观上的汉语研究与中国传统 的汉语研究有着互补性。因此,此课题能够对国内的汉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 鉴意义。本文以中国评论为中心,一方面梳理和描写了 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 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弥补了之前学界内只针对少数汉学家个人的汉语历史比 较研究而忽视了同时期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本文站在研究语言 学史的立场上,分析了为什么西方在19世纪就已形成历史比较的观念并将汉语 容纳到历史比较的框架之中,丰富了其历史语言比较学内涵,中国又为何缺乏历 史比较的研究传统,从而探讨了西人汉语历史比较研究对国内语言学的影响以及 启示。第二节
23、国内外研究综述一、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综述根据笔者搜集所得的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外学术界有关19世纪西人的汉外 语言比较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文献中:3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一一以中国评论为中心(一)专著类文献鲍狄埃(1842)出版了中国与埃及:论中国和埃及的书写文字有相同的起 源和形成(Sinico-Aegyptia ca,Essa i sur I Origine et la Forma tion Simila ir des EcrituresFigura tiresChinoiseetEgyptienne)一书,从汉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 性出发
24、,证明了汉语和古埃及语言的同源性,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和古埃及文明 同出一源。湛约翰(1866)出版了中国人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An Attempt to Tra ce the Connection of the Chinese with the Western Na tions in Their Religion,Superstitions,Arts,La ngua ges,a nd Tra ditions),他在其第三章汉语 口语中 以词根比较法比较了汉语与雅利安语言,他通过跨语系比较,将各个语系中的各 种语言都与汉语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它们之间有
25、着内在的联系,并且认为 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很有可能作为证实中国人的祖先是从西亚迁徙到现在中国:大陆的证据。艾约瑟(1871)的中国在语言学上的位置尝试论证欧亚语言有共同的 起源(China s pla ce in Philology:a n a ttempt to show tha t the la ngua ges Europe a nd Asia ha ve a common origin)一书描写了汉语与其他东亚语言的比较研究,书 的引言艾约瑟就指出其目的就是想要证明汉语和西方语言有着亲缘关系。他根据 圣经中关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说法为依据,首先假设其理论的合理性,并试图运用词根比较法
26、这一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常用的方法去论证这一假设。通过各种语言之间的比较,艾约瑟认定了其假设的正确性并以此说明世界上的语 言具有同源性,且汉语是人类的原初语言。施古德(1872)在其著作中国与雅利安(SinoArya ca)中首先批判了 艾约瑟在进行中西语言比较时涉猎过广,认为艾约瑟在没有遵循历史比较语言学 的前提下采用跨语系的比较方法存在错误。但他笔锋一转,却又在书中引用了大 量的东方语言如马来语、暹罗语和中国台湾土著方言等与汉语方言(主要包括厦门话 和广东话)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它们的共同来源,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与艾约瑟 相比并无高明之处。拉克伯利(1888)在出版的巴比伦古文字及其在中
27、国的衍生(The Old Ba bylonia n Cha ra cters a nd Their Chinese Deriva tes)一书中比较了汉语和巴比伦的 第一章绪论古代文字,指出汉字和查尔迪亚文字有着联系,以语言文字的相似性将中国和巴 比伦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指出两河流域的艾拉姆(Ela m)和迦勒底亚(Cha ldea)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由此论证了其“中华文明西源说”的理论。尔后他于1894 年出版了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 rly Chinese civiliza tion),从天文历法、科技发明、语言文字、政治制度和历史传说等
28、方面 进一步论证其观点。其中在第六章叙述了古汉字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关系,认 为古汉字是古楔形文字的变形。王国强(2010)的中国评论(18721902)与西方汉学第三章专门介绍 了中国评论中的汉语研究内容并将其做了分类统计,着重介绍了中国评论 里的汉语比较研究和方言研究。其中关于比较研究的内容,作者主要介绍了以艾 约瑟为代表的西方人利用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进行汉外语言比较研究 试图建立中西方语言同源的思想以及福兰阁等人对其的批判,从而指出中国评 论中对比较语言学运用存在的问题。(二)期刊论文类文献傅鉴明(1988)的扬雄的方言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一文认为我国最早也 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比较
29、语言学著作是扬雄在西蜀时期所编的方言,认为扬 雄创造了古方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关于语言比 较的著作与19世纪建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相比,其理论方法更为丰富也更为成 熟,因此认为国内应该研究并建立科学系统的汉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体系。王国强(2007)在视野与评价: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英国汉学一一以 中国评论为讨论中心一文中对当时英国汉学在远东的代表性刊物中国评论 做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包括中国评论的栏目设置和研究范围,简单地提到了 艾约瑟关于中西语言比较的内容及福兰阁等人对他的批评,认为艾约瑟引进西方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思路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虽有臆断之处但在学术史上
30、仍具有重要意义。陈皓对艾约瑟本人及其汉语研究的介绍颇深,多次撰文探讨艾约瑟的汉语历 史比较研究。如他(2008)的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研究及其影 响一文,以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研究为考察对象,对19世纪西人进行的中 西语言比较研究进行了专门考察。通过分析艾约瑟关于中西语言比较的研究和概 5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一一以中国评论为中心述当时学术界对艾约瑟比较研究理论的支持和批判,从中窥探出了 19世纪西方 对汉语的认识状况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上的运用。之后陈晶(2011)又撰文 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通过论述艾约瑟如何 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31、运用到汉语上来推测中西方在历史上的同源关系,并由 此介绍了 19世纪西方对汉语特征的认识情况。还有他(2019)发表的19世纪 西方语言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汉学家的启发和误导一一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和 语言起源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艾约瑟利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对汉 语音韵学所做的贡献,以及艾约瑟受马克斯穆勒等人的影响对语言起源所做的 大胆尝试。杨威(2011)的硕士毕业论文从遗忘到真实一一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 对庄延龄的生平和汉学研究做了具体介绍和分析,其中关于庄氏的汉学研究包括 了他的翻译研究、方言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并认为庄延龄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 的观点和方法促进了他的方言研究。尹延安(
32、2012)的来华传教士中西语言比较之特点、内容与影响中介绍 了 19世纪传教士关于中西语言比较的主要内容,他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来华传教士如何利用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汉语汉字,包括研究汉字 的起源、汉字的结构、汉语语音、汉语声调、语法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与汉语学 习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来华传教士对具体语言进行的比较研究,如专门比较 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罗永现(2012)的台语在汉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将台语 与汉语从类型学特征、词汇、复辅音声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语言有着 很深的历史渊源。张海英(2014)曾在其博士论文英国来华传教士艾约瑟的汉语
33、研究的第 五章单独介绍了艾约瑟以汉语为中心的历史比较语言研究,从艾约瑟的“中西语 言同源”设想开始,介绍了其“中华文明西源说”以及艾约瑟的汉藏语系、日语、朝鲜语与汉语关系的论述,还单独探讨了艾约瑟的词源学研究,最后从理论框架 和比较方法上对艾约瑟的理论进行了评述。江莉(2015)的博士论文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研究一一以 中国评论文中心将中国评论的汉语研究整理出五个中心论题,其中第一 6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汉语的历史比较研究,论述了以艾约瑟为代表的将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 理论方法运用于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思想和其主要批判者庄延龄、福兰阁等对其观 点的分析。陈贺(2017)的硕士论文以中国评论为
34、中心的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 究考察对中国评论中汉语历史比较研究成果进行了考察,其内容考察比较 单一,仅以艾约瑟为代表对其中西语言的历史比较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将汉语纳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范畴,以汉语为中心进行语言比较,西方汉学 家针对汉语的汉字、语音、词汇、语法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描写。关于汉字的比较研究早在16世纪西方最早认识汉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西方汉学家从汉字的起源入手,提出了“汉字埃及说”、“汉字古巴比伦说”等 等论断。如董海樱(2011)的16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中提到欧洲学者 从16世纪开始就着手探索汉字的起源问题了。他们将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相 比,认为汉字与埃及文字相
35、似,因此认为两者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基歇尔(1667)的中国图说中采用图解的方式将比较汉字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样也得出了“汉字埃及说”的结论。德经(1758)将汉字、腓尼基文字、阿拉伯文字等进行 了一系列比较,得出结论:汉字与腓尼基文字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历史比较法以语音描写为基础,它在印欧语言研究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其中 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对汉语语音研究的文献有,陈辉(2006)的博士论文论早 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中提到19世纪伴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一批 来华新教传教士利用英语、德语字母与“训民正音”(韩字)同为音素文字,较 易进行语音学比较研究的便利,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共用的汉字蒙
36、学教材千 字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该书进行了翻译,随后介绍到欧洲I,给欧洲正在 兴起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做研究素材。宫辰(2011)的博士论文论高本汉的中古 音研究介绍了高本汉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音韵学,认为高本汉将 语文学和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对他的中古音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这一方 法本身固有的一些缺陷没能克服,也给他的中古音构拟带来了很多问题。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时期,西方人对语言相似性的认识主要是采用的词 根比较法来获得的,其中将汉语词根纳入语言比较范畴的文献有,如艾约瑟(1871)用词根比较法来探讨跨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英语为例,艾氏对每 719世纪后期西人汉
37、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中国评论为中心个英文字母的发音都做了详尽的考察,最后以一百多组由共同词根组成的汉字读 音和英文单词证明了汉语和英语有着相同词根。同年一位名叫奥西恩(1871)的 学者采用了同样的词根比较法来考察汉语与古代凯尔特语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 汉语词汇的读音推出了古代凯尔特语的发音。纪好弼、夏德、庄延龄、金斯密和 倭讷等人在进行汉外语言比较时大都采用了词根比较法来进行汉语历史比较研 究,他们在选用汉语词根时或选择汉语方言或选择官话,其结论都证明了语言之 间的亲缘关系。18世纪末到19世纪,西人在进行语言的历史比较时都是运用词根比较法来 获取语言相似性,而开始运用语法屈折形式的比
38、较来确定语言之间的关系则是从 葆朴开始的。西人在的汉语历史比较研究中,也有少数从语法特征入手来进行中 西语言比较的学者。英国语言学家伯内特(1773)的论语言的起源和发展(The Origin a nd Progress of La ngua ge)就从语法特征的角度比较了中西语言,认为汉 语从语法的角度来看,与欧洲屈折语言相比,缺乏复合构词法、派生法以及词尾 的屈折变化;艾约瑟(1871)归纳了人类原初语言的四大特征,其中提到汉语和 很多印欧语言一样等都符合“主语加谓语、主语加动词、动词加形容词、形容词 加名词”这样的语法顺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关于介绍19世纪西人的汉外语言比较的文
39、献 并不丰富,国内学者对19世纪西人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探讨汉外语言关系研究 的梳理也不够详尽。前人对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对个别汉学家进 行的个案分析,如针对艾约瑟、庄延龄个人的汉语历史比较研究,而从未将范围 扩大到整个19世纪,对其他西人关于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论述少之又少。除此 之外,目前学界对中国评论中存在的大量关于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文献重视 不够,未曾对其中的文献进行翻译梳理。二、历史比较研究对国内汉语研究影响综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以印欧语言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 研究在19世纪的欧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西方19世纪蓬勃发展的历史比较语言 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
40、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其中关于历史比 较语言学对国内汉语研究影响的文献有:8第一章绪论王力(1936)的中国文法学初探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对中国的语法研究 影响颇深,如马建忠先生在汉语与西方语法的比较基础上写成了马氏文通。但他认为我们在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这种比较方法的时候需要以语系为标准确 定比较的条件,并提醒国内的学者在利用西方的语言研究方法时需要结合实际避 免牵强附会。申小龙(1988)在其汉语史研究论里讨论了传统汉语研究在近代落伍于 西方的原因,他从民族性、社会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 不同之处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需要冲破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囹圄、抛 弃带
41、有西方印欧语言理论烙印的研究限制,倚靠科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研究理论。享滕青(1997)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运用认为 我国的传统音韵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影响,我们可 以运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来验证各种语言或方言是否存在亲缘关系,而且还可 以用这种方法来挖掘语言发展的规律。王远新(1999)的中国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实践和贡献指出中国在引入历 史比较语言学之后,中国语言学家将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本土语言研究实际相结合,在比较对象、语言观、研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丛琳、李宏Q999)的历史比较法在汉语研究中的作用指出历史比较语
42、 言学在音韵学的古音构拟方面有着启示作用,并且提出一个设想:运用西方历史 比较语言学的原理,汉语研究是否能在汉字字形、词汇、语法的演变等方面实现 新的突破。作者还认为掌握历史比较学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汉语研究视角得到更 新,形成更理性、科学和系统的汉语研究视角。罗常培(2004)的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收录了他的耶稣会士在音韵上 的贡献(1935)一文,认为马伯乐和高本汉作为中国音韵学的“继往开来者”,运用西方近代语音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中国语音史,为国内音韵发展做出 了贡献,他们的研究使国内语言学家们受益良多,并鼓励中国的学者将西方的新 工具和国内优良传统结合起来促进音韵学的进一步发展。王士元
43、(2006)的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分析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落 后于西方的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只立足于自身研究从 9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较研究一一以中国评论为中心未涉足过其他语言,从未进行过汉外语言比较。他认为西方学者非常注重研究各 种不同的语言正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契机。因此国内的语言研究需要开阔视 野,观察和了解更多的语言,通过对不同的语言的研究来获取对汉语更深入的认 识。朱红(2006)在文章十九世纪中外语言学比较提出中西方在19世纪的 语言学研究虽都处于语言发展过程的转型期,此时国内语言学研究虽有短暂辉煌 但其研究内容仍属于语文学范畴,总的来说仍然
44、落后于西方,而同时期的西方语 言学则发展到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随后的发展中 形成了普通语言学。直到20世纪中国的语言研究引入西方先进的理论,取得了 一定的成功。西方语言学的发展范式启示国内的语言研究一方面要汲取古代语言 研究之精华,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借鉴国外的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宋丽苹、张东艳(2009)在上古时期中西方语言研究之比较一文中指出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都非常富有创造性,但中西方的研究 方法各有不同,而由于语言符号的差异和西方哲学的发展导致上古时期的西方语 言研究优于中国,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并学习西方历史语言比较的方法来 推动中国语
45、言学的进步。段满福(2013)的博士论文法国现代语言学思想(18651965)及其对中 国语言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介绍了法国现代语言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思想,其 中就包括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指出在“五四运动”中胡适所提出的“整理国故”的思想和法国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思想是一致的。利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有助于汉 语音韵史的研究;王力先生作为汉语音韵学的专家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积 极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同时苓麟祥先生将梅耶的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翻译成中文,成为国内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孙炜(2003)的中西词源学研究比较初探将汉语传统词汇学和西方词源 学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历史语言学研究
46、的范畴,但它们的学术渊源却各不 相同。前者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后者则是在传统训诂学的基础上产 生的,这就导致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可以形 成互补,提出汉语词源学应该借鉴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西方词源学的研究方法。崔金明(2013)在试析汉藏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对上古音研究的价值中认 10第一章绪论为汉藏比较语言学是从印欧语比较语言学发展而来的,国外的汉藏语言比较研究 对国内学者有很大的借鉴性作用,并且强调进行汉藏语言对比,提高对汉藏语历 史比较研究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探讨上古音的发展脉络。木仕华(2014)在陈寅格的汉藏语系比较研究观中介绍了陈寅格先生关 于汉藏语系的
47、比较研究,评析了其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观和具体比较原则。作 者高度赞成陈寅格先生所强调的在进行汉藏比较研究的同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共 性和特性的关系,反对将印欧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强行套用在汉语语法体系之上。徐文堪(2015)在中国缺少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里提到中国是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一些古代外来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如突厥语、女真文、蒙古语、契丹 文等的之间的关系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然而尽管国内学界从很早之前就己经意 识到了研究外来语言和文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远远不如国外的成就,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我们缺少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第三节研究语料与思路一、语料来源本文以中国评论为中心
48、,以王国强对中国评论汉语研究文章的分类 为基础,从“专文”栏目统计了有关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论文共计23篇,并辅 以中国评论中“释疑”栏目中的同类型文章,联系同时期的汉学期刊中的 相关内容以及同时期出版的与历史比较研究相关的汉语专著和杂文,对19世纪 西人在此课题上的文献做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描述,再现那个时代西人对汉外语言 关系的认识情况。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18721901)又被称作远东释疑(Notes a nd Queries on the Fa r Ea st),由英国汉学家但尼士(Nicola s B.Dennys,1840一 1900)在1872年创办于香港。它作
49、为19世纪后期颇具影响力的汉学期刊,与同 时期其他英文期刊相比更具专业性、学术性和专业汉学性的特点。与明显带有宗 教性的刊物教务杂志相比,中国评论更加专注于中国研究,”受宗教事王国强.中国评论(1872-1901)与西方汉学M.北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第72-74页.参见江莉.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第157-178页。19世纪后期西人汉外语言关系的历史比校研究一一以中国评论为中心务和宗教思想影响较小,它能够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身份的汉学研究者,并且 能够有意识地发挥杂志作为汉学研究交流平台的功能,引导作者和读者对一些重 要的论题发表不同看法,将
50、研究推向深入”凡正如卫三畏在中国总论中叙 述“中国丛报停刊后,教务杂志记载教会事务,中国评论分担文学 方面。”因此王国强将其称为“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上的汉学期刊”并把它 作为“侨居地汉学”的代表性刊物。从作者群看,中国评论的撰稿人大都是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 交官和公务员、商人、报刊记者、海关职员和香港政府的公务员等,除此之外还 有少数欧洲本土的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甲伯连孜(Ga beleniz),英国汉学家庄延 龄(E.H.Pa rker)、德国汉学家艾德(E.J.Eitel)等,在华的外国公务人员占了 绝大多数。王国强统计了中国评论中己知的125位作者,按照国籍分布我们 发现英国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