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51633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本科毕设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江南大学为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有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在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结合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描述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对影响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做了一个初步探讨,论证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X方面的共同作用。本文在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作了进一步理性思考后,指出了“留守群体”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后,本文试图提出一种以政府积极引导为基础,高校科学管理为平台,家庭积极干预为助力,本科生自主自强为核心,多方参与、良性互动以积极面对本科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新思路,为有相似生活背景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和已成年的青年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教育对策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the issue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c

3、aught wide and public attentionKey Words:目录第1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3 研究工具.1.4 施测程序.1.5 数据处理.第2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2.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2.2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3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3.1 社会因素.3.2 学校因素.3.3 家庭因素.3.4 个体因素.第4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对策.4.1 政府的积极引导是基础.4.2 高校的科学管理是平台.4.3 家庭的积极干预是助力.4.4 学

4、生的自主自强是核心.第5章 结语.参考文献.致谢.附录1.附录2.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这股农民进城务工潮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伴随这股热潮而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包括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就。与此同时,公众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沉重,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环境改变、学业、就业、家庭经济、情感、人际关系、重大变故、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高校学生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之一,其中包括那些学龄期父母外出务工而被

5、留守在家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各种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而导致心理障碍、心理失衡、自杀、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将目光投入到了留守儿童的童年期,而那些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鲜有人涉及。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曾有留守经历的江南学子进行调查研究,以期发现如下问题:当代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或对策。以期尽可能地为预防、改善和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1.1.

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均引起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强烈关注,2006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在短短的十天时间内有三名学生和一名教职工自杀身亡更是震惊了整个社会,高校学生的自杀及其他心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和舆论的焦点再次聚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上,甚至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多负面的评价,认为“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极差”、“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当代大学生难以挑起社会的重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失败”等等。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社会,是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就业、经济、人际关

7、系、情感、竞争、价值观变化等压力导致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事实上,近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个人的原因,有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时间性,而由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成长背景、家庭因素、教养方式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很明显的个体及群体差异。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改善和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因此,通过调查与研究,客观、全面了解有留守经历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现状,发现有留守经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根

8、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及时总结和借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改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通过以江南大学为例,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比较、借鉴价值。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新的思路,帮助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对待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促进他们积极寻求支持,习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和抛砖引玉的作用。1.2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 研究对象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比较认同的界定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

9、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同时郝振、崔丽娟研究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半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并与父母分离居住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现就读普通大学者定义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了无锡江南大学X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X份,有效率为X%。其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X人(占有效问卷的X%),男生X人,女生X人,平均年龄为X岁;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X人(占有效问卷的X%),男生X人,女生X人,平均年龄为X岁。最后的有效问卷中,样本的分布如表1

10、所示:表1 研究对象样本分布表区分户籍性别人数比例有留守经历组农村男女城镇男女无留守经历组农村男女城镇男女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前期的探索研究阶段,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了解高校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以期在比较全面地了解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勾勒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的全景并最终形成研究框架和研究重点。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江南大学调查收集有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资料。最后阶段,笔者主要基于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描绘江南大学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对影响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进行初步探

11、讨,最后在总结全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和解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1.3 研究工具1.3.1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 16PF(见附录1)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试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人格测试。他从16个方面描述了个体的人格特征,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符号分别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

12、性(Q3)、紧张性(Q4)。.除了描述基本的人格特点,该问卷还提供了四项可以描述人格类型的双重因素(内外向性、懦弱与果断性、适应与焦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和四项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力因素及环境适应因素)。1.3.2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ek-List90,SCL-90) SCL-90是由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在国外应用甚广,80年代引入我国。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见附录2),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轻、中、重”的具体定义由自评者自己体会并表达。

13、分析统计指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总症状指数也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总分/90);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是指总分减去阴性项目(评为1分的项目)总分,再除以阳性项目数。因子分指SCL-90包括的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程度,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组成某一个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SCL-90总分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

14、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某项因子分偏高,说明此项的心理卫生问题严重,反之,心理卫生问题偏轻1。.刘建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16.1.4 施测程序本次施测由学校心理学教师主持、笔者协助,以班级为单位在江南大学心理学实验室进行。测试前对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普查的有关问题,排除后顾之忧,保证施测统一,测试完后,借助心理测试软件,直接反馈信息。1.5 数据处理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第2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所构成的,各种特性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

15、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本部分通过对有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及他们在16种人格因素、次级人格因素及综合人格因素上的比较,来初步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从而比较完整全面地描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个性的全貌。表2-1 有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在16种人格因素上的比较因子有留守经历组(X人)无留守经历组(X人)TP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为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是否存在差异性,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有X

16、个人格因子,有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在*这X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要低于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而在*这X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则要高于后者;两组在另外X个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表2-2 有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的比较因子有留守经历组(X人)无留守经历组(人)适应与焦虑性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懦弱与果断性由表3-2我们可以看出:有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在*上的均分要高于无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而在*上的均分则要低于后者,两组在*X个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表2-3 有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的大学生在综合人格因素上的比较因子有留守经历组(X人)无留守经历组(人)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创造

17、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两组大学生在综合人格因子上有显著差异的检验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因素方面,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的得分是24.385.03,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的得分是25.235.04,无留守经历组的得分高于有留守经历组,但两组均值都超过22分。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上都是比较好的,但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更高。在专业成就因素方面,*2.2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表2-4 有留守经历、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SCL-90的测试结果与中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项目留守经历学生组1(n=182)无留守经历学生组2(n=193)大学生常模组3(n=2685)P1.3值P

18、2.3值P1.2值躯体化1.570.55强迫症状2.030.66人际关系1.530.50抑郁1.910.64焦虑1.680.58敌对性1.730.69恐怖1.540.56偏执1.840.63精神病性1.610.58 表2-4的统计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学生组在*X项因子上的检出率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P0.05,P0.001)。有留守经历学生组在*X方面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无留守经历学生组与大学生常模比较,仅在*X个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得分低于后者。表2-5 不同性别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统计结果比较项

19、目有留守经历学生组男(n=X)女(n=X)T值P值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表2-6 不同年级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SCL-9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躯体化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表2-7 有留守经历的文、理科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SCL-90文科理科T值P值躯体化强迫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第3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3.1 社会因素 彭大鹏、赵俊清指出留守儿童处于学龄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这些不设防的孩子们20。何

20、秀涓从社会工作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入手,强调“环境中的人”的理念,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适应与应对等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1】。他们都指出了社会环境对有留守经历儿童的重要影响,互联网作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 网络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现实社会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围更广、关系更加平等的优点,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互相沟通。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更易产生各种情绪问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调节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寻求网络的支持,但是这种虚拟世界中的随意欺骗他人,尤其是近年来利用网络交友进行作案的事件时有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

21、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形成了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身边的现实世界,而变得孤独自闭,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有些学生更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通宵达旦地上网,损害了身心健康,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3.2 学校因素目前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支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常出现经费缺乏,人员编制、场地、设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等现象。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明确,他们忽略了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或心理健康成长性指导,同时学校

22、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很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一些特殊群体或特殊个体的教育方面没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内容,例如只有极少的学校制定了专门针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的现象也很严重,很多高校往往设立名不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上级的检查,或者玩数字游戏,搞形式主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重视和加以落实。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热衷于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野外扩展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实用的心理知识技能培训,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出现德育化倾向

23、。此外,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区域性的沟通与协作,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各自为政。一些新办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协作和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而部分高校在设备、资源、信息的建设和投入上出现重复与浪费。3.3 家庭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在高校发生的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卢勤在过去多年的大学新生心理建档、新生心理访谈和日常的心理咨询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如来源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

24、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童年期是否留守等(A)。黄俊霞、周春旋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23)。刘正奎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幼年时父母的缺席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青年期人格的形成(24)3.4 个体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及情感交流而导致心态异常及缺乏安全感,导致焦虑恐惧心理。而遇到烦心事往往闷在心里,

25、直接造成他们自私、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等。而女生可能因为女性内分泌和性格特征原因,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另外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不敢和别人交往,不敢参加社交活动,长期地封闭自己,形成了较强的自卑心理。因此,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容易造成自我评价不客观,信心不足、遇事悲观等消极情绪,同时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里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或者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于情于理,情绪差时拒人与千里之外。其次,性心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加上曾经较长时间的

26、亲情缺失,其安全感较差,更易感到空虚,因此容易造成对异性的依恋,使他们渴望接触异性。另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自小缺少父母对其的性知识教育,加之中国现行的学校性知识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对性的意义的认识上更易出现偏差(B)。再次,大学中的人际关系远比中学时代复杂,这时的人际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友谊这一层面上,而是要求个体学会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使自己的行为模式逐渐走向成熟,符合社会的要求。曾留守大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农村,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开始新的生活时,仍按原来的方式进行交往,或是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或是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

27、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曾留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表现出自卑、怯弱、偏执以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导致人际交往的消极退缩,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第4章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对策针对目前各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4.1 政府的积极引导是基础4.1.1 加大农村社区社会教育基地建设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也是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文化及社区成员的引导和监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

28、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各地可以以村为单位,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扶持,在村一级创建文化站、网络室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室、阅报栏等对儿童进行课外知识普及与教育。借助这些硬软件设施在社区建立课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培养留守儿童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同时弥补留守儿童放学后及节假日社会教育的空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教育环境。4.1.2 自觉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范畴 构建和谐社会,对“三农”问题全面求解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

29、“乡风文明”都做了具体规划,对于从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应在大好形势下将自己的问题意识自觉和教育实践研究与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从而为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贡献力量。另外,国家可以以学校为中心构建家庭、社区、外出打工家长各要素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家长定期与班主任、学校、孩子进行信件交流或网络交流的教育方式,每年节假日组织民工返乡参加和留守儿童教育相关的学校集体活动的形式等,尝试将学校教育家庭化,实施“特别关爱工程”,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在心理特点和发展机制,建设特色教育服务。4.1.3 国家对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的干预 处于儿童社会工作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人员实施

30、对儿童发展全局的计划、管理和监督,内容主要包括推动“留守儿童”有关问题立法,向政府提供相关咨询和建议,促进儿童的健康教育,保护儿童权益等。具体策略包括:建立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化与专业化队伍与机制,强化福利服务与其他社会体系在“留守儿童”问题处理方面的互补,并以他们为本建立清晰地服务目标。另外,在政策体系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呼吁政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达到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农村学生的教育

31、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在其打工地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进而减少统筹城乡教育的壁垒。74.2 高校的科学管理是平台4.2.1 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高校作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上重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人人重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人关心他们的氛围,在行动上支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有留

32、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从政策上给以倾斜和支持,杜绝各种人为地干扰和“需要时重视,平时可有可无”的不确定性。再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高校有留守经历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最后,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2.2 个别化心理教育与发展性心理教育相结合,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方面应在全体学生和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及普及工作,抛弃对心理健康的不正确认识和偏见;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讲座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坐等学生上门咨询的被动教

33、育形式为主动服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起治疗与预防、个体与群体、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另外,针对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利于进行个别辅导。 此外,各高校应该建立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心理教育机构为主,各学院、系、班级、宿舍为辅的多级心理卫生保健网络;加强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学校及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先进人物报告会、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帮助高校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找回失落

34、的自我;帮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规划生活、学习目标等。4.3 家庭的积极干预是助力家庭是个体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心灵避风的港湾,家庭成员不仅是个体学习的榜样,对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在个体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个体支持、帮助,温暖个体,关怀个体,从而促进个体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比较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父母外出打工,要保持与孩子经常联系,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要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与机会;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

35、正确的生活观;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另外,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每周至少一次),督促监护人行使监督责任;经常与学校沟通联络(每月至少一次),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定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监护人可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儿童教、养、护知识,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环境,对他们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在父母和监护人的共同努力下,家庭能够增强个体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完善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功能。C4.

36、4 大学生的自主自强是核心 4.4.1 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 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前提。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抑郁或焦虑心理,往往是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心态。4.4.2 要有自我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内涵。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

37、品德和荣誉是自爱;遇事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强烈的自信心,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是自信;凡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作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在这些方面培养自己。4.4.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交往、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应采取各种形式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本人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人群,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克服苦难、战胜挫折的方法,增强意志,施展才华,从而在德智体美劳方面

38、得到全方位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致谢在江南大学四年的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回首往昔,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油然而生。回首这一段求学的路,记忆里满是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同学们的快乐相伴,他们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活力,他们在我生命的里程碑上刻下了重要的篇章,在此我要向你们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蒋明宏老师、王树洲老师、尧新瑜老师、郑友训老师、吕凯老师、肖凌燕老师、万星老师、薛亚萍老师、杨启光老师等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在我四年求学期间不仅传授了我知识和做学问的秘诀,还向我传授做人的准则,有机会接受您们的教诲,将是我毕生的财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您们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开阔的学术视野

39、使我深受启迪,也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宁新老师。从课题的选取到论文的最终完稿,一路上都离不开王老师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您为人和蔼可亲,工作认真负责,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感谢您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学生将铭记在心。另外,感谢我的好友和心教0703的所有同学们,他们的理解、关心、帮助和鼓励,使我有勇气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本次调查研究。感谢本研究的所有调查对象,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无法完成。也要感谢我的室友,我总是习惯挑灯夜战,论文的写作实在离不开他们的包容。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他们的默默支

40、持永远是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第一节 项目概述1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3第三节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和内容3第五节 技术经济指标4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5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5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第三章需求分析及服务规模与标准9第一节需求分析9第二节服务规模与标准10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3第一节 项目选址13第二节项目区自然条件13第三节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18第四节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20第五章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23第一节 设计依据和目标23第二节 规划方案分析25第三节 建设方案31第六章消 防46第七章环保和劳动安全卫生47第一节 环境保护47第二节 劳动安全卫生48第三节 建议50第八章节能分析52第一节 概 述52第二节 节能设计依据52第三节 能耗分析53第四节 节能措施54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进度58第一节 项目组织管理58第二节进度计划安排60第十章招投标方案62第一节招标管理62第二节项目招标基本情况6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6第一节 投资估算66第二节 资金筹措70第十二章效益分析71第一节 经济效益71第二节 社会效益73第十三章结 论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