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79876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9299/ki.42-1837/C.2023.09.0072023年第9期 总第215期 政党建设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艾艳丽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新阶段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文章探讨了基层党组织对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的重要作用,剖析了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治和组织保障物质基础精神指引新手段和新格局”四位一体方面探究了破解困境的路径。关键词:基层党组织;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2、意识;民族乡村作者简介:艾艳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9-0034-04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政治论断并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共

3、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中发挥的作用,希望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稳妥推进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基层党组织是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导力量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既表现出基层治理共有的特征,同时还表现出民族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的特征1。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对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基层党组织为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方向基层党组织以党的民族理论为理论指导,从理论和价值观念层次正

4、本清源、拨乱反正,为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方向。民族理论是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在民族乡村,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深入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思想的重大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进而使各级党员干部用成熟的民族理论思想指导实践,坚定政治自信,实现行动自觉2。具体表现为,党组织通过定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在基层群众中增强政治认同;以板报宣传、墙画绘制等多种形式介绍各民族习俗,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包容性;在日常工作中,坚决抵制“大汉族主义”“

5、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想,坚决贯彻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化解基层034民族纠纷维系民族团结。(二)基层党组织为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3223,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优势,凝聚各方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促成和强化认同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广泛、组织严密,是党在基层了解各族人民诉求和下沉服务的载体,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阵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党组织利用广泛而强大的组织力量和人力资源,由内向外延伸拓展,不断深化组织对个人的引领作用,动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舟共济,取得一系列发展成

6、果,在集体实践中增加了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同时,基层党组织不断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资源,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化功能的桥梁纽带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多元主体力量。(三)基层党组织为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基层党组织坚持理论、政治、行动统筹考虑,在基层工作中赢得民心,为增强“五个认同”提供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基层党组织坚持群众路线,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从根本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思想上,基层党组织向各族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理论和民族思想,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的

7、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组织上,各级党委上下联动,强化区直机关党组织对农村基层组织和民族团结建设的帮扶联系,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工作重点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好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履行党员职责,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好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动上,脱贫奔小康极大提高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在党组织带领下,民族乡村加强了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建设,让各民族群众在发展共享中增加对“四个与

8、共”的理解与感悟。二、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民族乡村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大量劳动力外流,“空心村”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农村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平也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数据显示,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50,比上年有所减少,但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有28481元4。由于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乡村与普通乡村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更为滞后,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之下,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会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甚

9、至产生民族矛盾。2.民族乡村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基层党组织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与民族特征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传统的文化5。各族群众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样包容的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在民族乡村这个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内,民族群众受地域血亲因素影响,族内交际较多。当面临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时,可能会产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心理,这种保守的封闭的民族主义文化是阻碍当下各族人民群众平等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中华文化共同体认同的重大阻碍。另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城乡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市场经济思

10、想也对传统的民族乡村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涌入民族乡村,逐利思想渐占上风,成为影响民族团结大业新的阻碍。同时,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状况复杂,加之语言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客观上阻碍了民族交流。035(二)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力量亟待加强1.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民族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依靠严密的党组织力量。但是事实上,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的民族乡村这个问题更是突出。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常常面临财政不足的困境,缺乏组织建设的必要资金,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力与行动力也会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对集体经济

11、的冲击,村民的个体化意识不断增加,对公共事业的关心淡化,会削弱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影响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与落实。同时,面对复杂的工作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落实效果有待加强,少数地区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从而影响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开展。2.党员干部队伍的“头雁”和“雁阵”功能式微。基层干部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和带头人,民族乡村的基层干部更是处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宣传与落实的最前线,是民族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者、推动者与实践者。由于乡村发展环境和上升空间的影响,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民族乡村同样存在着年轻党员流失、优秀后备力量难以为继的问题,致使部分村级党组织呈现成员年龄偏大、

12、学历不足和能力不够的现象。民族乡村的发展与稳定是乡村治理的两大内容,基层干部的敏锐性是确保两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面对发展机遇,要牢牢把握;面对发展问题和影响稳定的不安全因素,要敢管。但部分基层干部易存在过分求稳的心理,在民族乡村的发展中拘泥于固有工作形式,对存在的问题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淡漠心理,这样懒散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各族群众对党组织的能力信任和政治沟通,致使部分群众有困难不向基层党组织求助,削弱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3.民族团结的工作体系亟需规范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在基层,目前基层工作亟需建立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体系,凸显工作效果,增加各族群众的政治信任

1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压力大、难度高、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几乎已成为常态。层层下压、层层加码的政治指标使得基层工作不堪重负;过于频繁的考核压力倒逼基层工作“形式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问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基层干部大胆开展民族工作的手脚;基层工作中群众政治参与成效低,惠民政策的合作效果大打折扣;某些地方政策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增加群众因政策变动带来的经济负担,造成政治信任的严重流失。三、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要想在民族乡村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基层

14、党组织,以党建带动民族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加强组织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组织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引领民族乡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行为上的认同需要认知上的认同。民族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应当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认知、明确政治方向,以线带面推动民族团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其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基层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组织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日常工作体系,实现民族工作有人负责、愿意负责。同时也要增加容错纠错

15、机制,为民族工作开拓创新提供条件。再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注重党员干部素质培养,除了定期的政治理论与民族政策学习以提高民族乡村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外,还要积极吸纳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入党,发挥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增强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二)引领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就要发展产业。在036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产业振兴,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使各族人民群众通过有利比较产生积极认同。民族乡村由于其历史、地理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特色民族产业,例如西北民族地区的畜牧业,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这些产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

16、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进行引导,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民族产业大力支持,注重整合资源,即利用区域集聚效应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加经济与文化效应。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引领民族产业的发展,还应牢牢坚持对民族产业的领导地位。发展集体经济,不仅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还尽可能使民族乡村的发展成果惠及普通民族群众,增强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巩固发展共同体建设,在实际利益中增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三)加强思想引领,提供科学的精神指引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基层民族工作时应当注重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文化自信,以文化交

17、流促进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指南和精神指引。首先,在民族乡村地区,基层党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价值目标,形成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其次,要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凝神聚气的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与民族史宣传教育,以优秀的文化力量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再次,积极保护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学习宣传本地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通过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展等形式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互鉴。要高度重视民族乡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基层党组织立足领导地位,推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积极解

18、决文化教育发展困境,以先进的文化教育带动思想进步,加强不同民族的内在联系。最后,基层党组织加强宗教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人士积极的统战作用,警惕一切利用宗教搞分裂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四)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基层民族工作新手段和新格局跟随时代的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民族工作质量。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蓬勃发展,成为党宣的重要阵地,网络也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场域。各自媒体平台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促使网络空间的运行逻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感知与认同的生成过程。基层党组织应当利用好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

19、,推进共享文化符号的传播,通过集体记忆传播提升群众的情感认同,面对受众偏好积极改变话语体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渠道。同时,线上要抓紧,线下不放松。要在日常的基层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提高认同积极性。实施网格化管理,以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了解村情,表达民意,建立党群联系的高效工作体制,踏实解决各族群众关心的事情,做好民族工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发挥群众的自治力量,建立村级利益协商和表达平台,慎重处理基层矛盾,区别一般矛盾与民族矛盾,争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参考文献:1蒋慧,孙有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2丹珠昂奔.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民族学刊,2022,13(6).3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4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202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N.经济日报,2022-01-21(11).5蒋苇.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民族文化的重构以裕固族“东迁节”为例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9.责任编辑:朱婧婧0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