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研究180_一、问题的提出(一)硕士教育的特殊阶段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以“科学研究”为培养初衷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则被认为是博士研究生的预科。质量提升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核心议题,科研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科研能力当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硕士阶段的培养特点突出前沿性和专业性,多数杰出人才科研训练也是从硕士研究生阶段才正式开始。这一时期既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的转折点,又是个体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奠基期,对人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能否乐观、幸福地进行科学研究,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能否实现从本科生
2、到研究生的顺利过渡,能否矢志不渝地坚持学术研究的道路,进行学术创新,进而影响着个体的科研质量和成长成才,最终决定着硕士生个体的未来规划和人生走向。(二)学术志趣的复杂特质学术志趣是硕士生的学术志向与学术兴趣的有机结合,是硕士生钻研学术、投身科研的动力之源。学术志趣与个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交织在一起,具有复杂的特质,易受内部心理状态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不乏有学生出于逃避就业等因素将读研作为“缓兵之计”的现象,欠缺学术精神的功利者不胜枚举,硕士生存在学术动机不强、学术志趣不高、学术训练浮躁等现象1,读研生活更是被戏称为一座“围城”。高涨的学术热情能够为硕士生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充足的动力补给;
3、强大的学术韧性能够帮助硕士生在面对学术逆境时主动抗压与化解问题;坚定的学术认同能够将学术研究的价值内化,形成学术自觉与学术归属感。但硕士生因为主导性价值取向不明确、学术目的功利性色彩浓厚、学术道德素养不高等问题,未能从一个“被动学习者”转变为“自主探究者”,未能很好地激发出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渐渐导致自我效能感的丧失和学术热情的衰减,从而导致对学术生活的倦怠和抗拒,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三)幸福科研的培养趋势幸福是人类积极体验的核心,涵盖主观快乐体验与客观个人实现两个方面。作为科研入门者的硕士研究生,科研兴趣、科研动机、科研志向等都会直接影鹿秀颖(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2
4、25009)摘 要:硕士生的培养具有特殊性,其科研幸福感是坚定个体学术道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美国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 PERMA 模型认为幸福感包括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元素,该模型为提高硕士生科研幸福感提供了策略基础。硕士生缺乏科研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有心理韧性与障碍的此消彼长、日渐懈怠的好奇心、“独学而无友”的失意、既定目标的认识错位、成果反馈的个性缺失等。为拥有科研幸福感,硕士生应当着力提高“抗逆的能力”,注重培养“闲逸的好奇”,学会修炼“交往的艺术”,关注自我“动机的驱动”,主动掌握“可控的归因”。关键词:科学研究幸福感硕士生心理状态基于 PERMA 模型
5、的硕士生科研幸福感提升路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1812023.12_响其主观快乐体验;同时不少硕士生在本科期间接受的学术训练较少,对学术研究缺乏了解,无法尽快地融入学术研究之中,难以有较好的客观个人实现。在我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征程中,研究生教育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也日益凸显研究生的主体性观照,逐渐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自身发展。硕士生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建设过程中的优质人力资源,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获取人生幸福的同时实现自我,不仅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追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6、因此,在日常教育实践中注重引导硕士生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促进硕士生产生科研幸福感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二、理论基础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Seligman)强调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指向人类的终极追求,将促进人生更加丰盈蓬勃作为研究目的,认为幸福应当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五大元 素2,通过相关积极心理疗法练习可以习得这五个元素,掌握自主提升幸福感的策略,维持或者增加幸福感。尽管没有任何一个元素可以单独衡量幸福,但是任一元素的停滞都会破坏个体对幸福的体验和评价,五个元素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成为个体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一)积极情绪(P:
7、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是“幸福”的本体含义,因而也是其余四个要素的基石,主要表现为愉悦、狂喜、入迷、舒适等心理感受。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影响着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情绪能够带来良好的能动效应。如果硕士生能够习得积极情绪,他将倾向于以正面的方式看待生活事件和环境变化,用乐观的心态去处理新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同时改变那些具有摧毁性力量的消极想法。反之,如果硕士生的积极情绪缺失,哪怕处在完全有利的科研环境中,也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二)投入(E:Engagement)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引人入胜的活动中,此时个体的时间观念等自我意识逐渐消
8、失。塞利格曼认为投入与心流(flow)有关,所谓心流是指当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3,即个体集中了全部的注意力从事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而倘若硕士生要达到心流,则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聚精会神地进行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产生心流时,硕士生所有的认知和情感器官都被探索的目标领域所占用,产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驱动力,并临场调动技能去应对可能遇到的挑战。(三)人际关系(R:Relationships)社会性是人类已知的最成功的高等适应形式,幸福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积极的雪球效应,人际关系作为构成幸福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在情绪、意义和成就这三个元素的参与支持下,确保我
9、们能够在群体生活中体验到幸福的感觉。对硕士生而言,积极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氛围是能够支持个体专业发展的社交系统,健康有序、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个体远离孤独,感受到被关心、被爱护,从而更接近完满的生活。研究表明,经常运用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的大学生的自尊和协作能力更强,教育成果也更为显著4,而和谐社交的缺失将导致硕士生科研幸福感降低,在适应生活变化和应对学业压力时可能会出现问题。(四)意义(M:Meaning)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指的是个体对超越自我的精神认识,是对预设目标的自觉投注。意义代表了有方向的生活,个体通过将自身行动与更大贡献的事业连接,从而感知到生命的价值5,而对于生
10、活在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而言,相对于“追求令人愉悦的感受”,“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明显更为紧密。人们大都希望通过有意义的努力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硕士生科研也是如此,意义使硕士生更乐观地理解失落和挑战的存在,特别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等内部目标的意义能够使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6,促进他们顺利渡过难关,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五)成就(A:Accomplishment)成就与目标联系紧密,是指人类在无强迫的自由教育教学研究182_状态下的人生选择,试图改善现状或取得结果,并通过指向既定目标的努力和冲动达到。7成就体现为个体能够掌控环境并得到环境的反馈,拥有成就的人在生活中感到效力,而
11、个体在实现成就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幸福感。相对于投入和意义等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因素,成就这一因素更强调环境或他人的反馈,如果在努力科研的过程中,硕士生通过做出探究行动而陆续获得短期成就,他将更愿意接受具有技能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偏好对阶段性反馈负责。8此时,硕士生坚持做出对人生有提升作用的行动,不断因小有所成而感到满足,心理状态也将由此得到改善,更容易体验到身心幸福感。三、硕士生科研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一)心理韧性与障碍的此消彼长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硕士生在遇到科研困难时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也是面对科研压力的良好承受能力,更是在科研活动这一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个体对心态起伏的动态性调试。
12、9研究表明,个体心理韧性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促进积极情感发展,高心理韧性的个体具有更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为自己培养积极情绪,同时也善于诱发亲密他人的积极情绪,从而为自己创造社会支持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积极情绪的内生性,儒家的“乐以忘忧”便是通过内心修养来获得幸福感的典型写照。但是很多情况下,随着科学研究和专业学习的深入开展,硕士生逐渐意识到科研的艰苦枯燥与重重压力,在科研迷茫时更容易钻牛角尖,难以冷静分析原因,加深了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持续不散的消极情绪,成为心理障碍滋生的温床。(二)日渐懈怠的好奇心个体能否顺利进入心流并持续这种状态与好奇心这一元技能(meta-skill)
13、的掌握程度密不可分。10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好奇心则是个体创造性地寻求知识和扩展不确定性体验的驱动力,能够提高硕士生自主探索的积极心理机能,进一步沉浸在科学研究的心流体验中。然而,因为研究生阶段之前的学习方式多为被动接受型,长期处于吸收现成知识的舒适环境,进入硕士学习阶段极易产生对导师或文献的依赖性,挑战未知的好奇心日渐懈怠,丧失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关注事物的好奇取向和集中意念的调节能力本就是积极心理功能的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11,没有好奇心的主观意识是相对惰性和无能的,很难引发全神贯注的心流体验,进而影响科研幸福感水平。(三)“独学而无友”的失意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有助于个人幸福感
14、的支持系统。硕士生在得意时希望积极分享喜悦,在失意时又渴望得到安慰,相比于浏览社交网站,个体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越长、质量越高,幸福感的体验程度就越高。12但是由于硕士生社交经验还未成熟,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尽管有较高的独立意识,在为人处世上却容易冲动,与同学交往时,特别是与存在竞争关系的同学相处时极易产生偏激情绪。事实上,友好交往和幸福感是双向交叉的促进关系,具有支持性的关系可以提高幸福感,高幸福感反过来又会促成更好的社会关系。13如果硕士生人际交往的质量不高,待人接物的现实情境达不到主观满意状态,人际关系不能合理维持甚至出现冲突,将断断续续地出现精神空虚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反应,导致社交孤独
15、感而降低幸福感,更会影响到硕士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四)既定目标的认识错位在工具理性价值日益受重视的现今社会中,硕士研究生出于外在目标而选择读研的现象已不足为奇,主要包括获得亲朋好友的赞赏或将硕士经历当作“好出路”的跳板等原因。14基于上述外在目标,个体将研究生教育经历作为职业升迁的工具而平庸地学习与研究,而不是潜心于科研创新以实现学术理想和自我实现感,这样一种不包含科研兴趣的既定目的与充满科研活动的现实进度之间必然存在矛盾,此类硕士生在面对科研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瓶颈问题时,不仅不能合理地进行问题归因和认知重评,而且更容易消极地选择放弃而非攻坚克难,产生游离于个人预期的挫败感,出现自暴自弃的妥
16、协行为。(五)成果反馈的个性缺失自我感知的成果反馈应当是PERMA中成就这一元素的本意,反映的是个体日益接近主观目标的趋向。15但是部分硕士生或依从外部教条的权威,对主观成就的认识被一定规则下的客观指标体系所操控,认为只教育教学研究1832023.12_有契合学校奖励规定的成绩才是积极反馈,或抱有从众心理,缺乏适合自身进度的规划和解读,随波逐流。每个硕士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性,渴望获取的反馈也各不相同。千篇一律的科研规定只是体现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虽能够引导硕士生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却并不能服务于硕士生个体间进程不一的具体实践。一般而言,低水平的进度很难保证与自我预期相一致的环境反
17、馈,无法维持意志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就预示着幸福感的降低趋势。16四、硕士生科研幸福感的提升策略尽管家庭背景、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硕士生的科研幸福感,但是并不能否认科研幸福感的可训练性。硕士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暗示,改变对不良环境的解释意向,持续拥有科研幸福感。(一)着力提高“抗逆的能力”要想让自我感知的世界更加美好,除了消除恶劣的环境这一主流方式,还可以通过发现和塑造自身抗逆力来实现。抗逆力是硕士生在挫折面前的自我调适,这种自我调适具有扭转预期坏结果的可能,也可以使个体从失败的创伤中恢复良好。17希伯特认为,高水平的自尊、自信和积极的自我观念是抗逆力的根本来源。硕士生尚处
18、在科研入门阶段,并非具备完美创新能力的科研者,应当学会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宽恕自己的错误,并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的频率,努力展现自己卓越的一面,接近并拥有科研幸福感。主动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在面对生活、学业的压力时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压力应对模式,将消极情绪有效消解和宣泄,实现乐观心态长效保持机制。(二)注重培养“闲逸的好奇”好奇心是进入心流的必要元素,也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之一。对于硕士生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兴趣的存在,需要“闲逸的好奇”,需要探索未知的勇气。18好奇心的挖掘要求硕士生发散思维,找到自身突出的优势,联系实践并进行相应的练习,学会
19、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来分析现象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好奇的发生频率。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追求高深学问就是对未知之事或好奇之物进行“精确的知识验 证”19。硕士生要注重丰富个人阅历,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现象,创造性地使用多学科的方法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运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有目的地进行联结,发散思维去认识问题,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以强化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三)学会修炼“交往的艺术”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幸福感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因此,硕士生应当学会积极主动地回应他人的意见,树立“君子和而不同”的正确观念,虚心倾听导师、同学的不同观点,并适时表达对相关建议的感激,主动加深与别人的人际关系,逐渐
20、营造开放交流、集思广益的科研互助氛围,构建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的同伴关系。除此之外,硕士生自身应当秉持友好交往的立场,在处理已略微紧张的人际关系时,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显得更为必要。20硕士生应当了解幽默的艺术,提高自身的幽默感并主动沟通,以适度的玩笑缓和紧张的人际关系,照顾他人的面子和需要,从而较好地规避人际冲突,为科研幸福感的维持提供人际基础。(四)关注自我“动机的驱动”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行动趋向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被称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21,个体的动机影响其执行任务的愿望强烈程度,硕士生“幸福科研”或“痛苦科研”可以看作动机驱使的表现。倾向于实现自我潜能的硕士生更注重体验科研过程
21、的满足感,而较少关注科研能否带来物质利益或声誉赞赏,这一类硕士生拥有的科研幸福感更稳定、持久。研究证明,除非个体相信他们的行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满足自我需要,并且他们坚信能克服困难并解决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否则个体就没有理由采取行动,更不必说后续自发地投入时间、精力和其他资源。22科学研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硕士生连科研的内在动机都没有,那么他在困难面前的坚持也是不堪一击的。因此硕士生应当关注自我动机,在自我动机的驱动下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以强化自身对于专业研究的认可,激发作为“科研人”的自信,萌发坚持科研的热情,并在乐此不疲的科研过程中感知幸福。教育教学研究184_(
22、五)主动掌握“可控的归因”个体很难准确预测他人对自身目标的评价及满意度,从这方面讲,培养适度的个人主义是有必要的。个人主义使硕士生的目标系统在更大程度上由自我决定,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做出判断,并独立于其他人的愿望和评估。因此,一方面,硕士生要对自己有客观清晰的认知,注重转化自我认知视角,学会正确归因,要摒弃将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于外在因素,从而产生的无助感和对自我的无法操控。另一方面,硕士生应坚持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不仅自入学之日起就要进行三年的科研规划,而且要将长远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分配到适应、调整、实现的三个阶段,由浅入深、个性设置,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23、,保障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能为硕士生提供积极反馈,如此一来,硕士生不断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科研幸福感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参考文献:1 朱志勇,刘婷.“挣扎的尘埃”:研究生学术热情变化的个案研究 J.教育学术月刊,2019(2):68-76,111.2 美 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M.赵昱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5-18.3 苗元江,胡亚琳,周堃.从快乐到实现:实现幸福感概观 J.广东社会科学,2011(5):114-121.4 D.Alt.Students Wellbeing,Fear of Missing Out,and Social Med
24、ia Engagement for Leisure i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Environments J.Current Psychology,2018(1):128-138.5 J.Dezutter,S.Casalin,A.Wachholtz,et al.Meaning in Life: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ronically Ill Datients?J.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2013(4):334-341.6 叶为锋,卢家楣,刘啸莳
25、,等.大学生目标内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心理科学,2019(2):379-386.7 Giangrasso B.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ERMA-Profiler as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Measure in An Italian Context J.Current Psychology,2018(3):1175-1184.8 张驰,曹慧,黄紫薇,等.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11):868-874.9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
26、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89-96.10 Asakawa K.Flow Experience,Culture,and Well-being:How Do Autotelic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s Feel,Behave,and Think in Their Daily Live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0(2):205-223.11 Kashdan T.B.,Gallagher M.W.,Silvia P.J.,et al.The Curiosity and Exp
27、loration Inventory-II:Development,Factor Structure,and Psychometrics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6):987-998.12 Chakraborty B.,Maji S.,Sen A.,et al.A Study on Happines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Indian College Students J.Journal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2019(1):215-236.13 Ylva B.Circle
28、s of Happiness:Students Perceptions of Bidirectional Crossove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6(4):1547-1563.14 孙锦明,刘凯.高校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研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0):51-56.15 Kern,Margaret,L.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Well-being in Students:Application of the PE
29、RMA FrameworkJ.J Posit Psychol,2015(3):262-271.16 Sheldon K.M.,Houser-Marko L.Self-concordance,Goal Attainment,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Can There be An Upward Spira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1):152-165.17 Luthar S.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
30、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J.Child Development,2000(3):543-562.18 刘莹,郭瑞.论研究生自主发展及其策略选择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54-58.19 邓磊,邓鸿峰.失色与重绘:大学学术评价市场化的逻辑审思与理性复归 J.大学教育科学,2023(2):41-50.20 Dyck K.T.H.,Holtzman S.Understanding Humor Styles and Well-being: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31、 and Gender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1):53.21 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3.22 Deshon R.P.,Gillespie J.Z.A Motivated Action Theory Account of Goal Orien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6):1096-1127.基金项目:2022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价值与路径研究”(2022SJSZ1116)。(责任编辑:王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