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本溪市小学六年级上册期中试卷(1)
1.看拼音写词语。
shāo wēi yī jīn xǐ yuè jiǎn yuè gē da
xiàng pí chōu ti bān diǎn páo xiào zāo gā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B.在这次辩论比赛中,我方技高一筹,拿下了冠军。
C.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深读透。
D.这个花瓶造型别致,图案新颖,真是美不胜收。
3.下面每组词语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琴弦(xián) 手榴弹 威风凛凛
B.蒙骗(méng) 花架子 画龙点晴
C.驰骋(chěng) 举列子 唯妙唯肖
D.脊梁(jí) 入场卷 遨游天际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拟人)
B.他妈妈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像是益发浓稠了。(比喻)
C.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比喻)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
B.有一段时间,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C.穿上这件雨衣情况情形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D.一阵风被蜡烛吹灭了。
6.下列句子使用的标点符号错误的是( )
A.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
B.三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
C.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几个,可是全靠他一人张罗。
D.“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7.读书收获。
杨绛说过: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儿。这学期我们《快乐读书吧》中介绍了三本关于成长故事的书,相信你已阅读。故事中总有一两个人物打动了你的心。请你从中挑选一本,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谈一谈:这本书中哪个人物打动了你?写出打动你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4)_____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5)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提示补充句子。
(1)、《宿建德江》一诗中,借景物抒发作者愁闷、寂寞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同他的几个好朋友在望湖楼饮酒,忽然下了一场大雨,不多会儿,一阵风吹走了乌云,雨后的西湖别有一番韵味,看到此情此景,苏轼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夏夜的美景。
(4)、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了人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____________。”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绣上了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寒露
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凉,节气来到了寒露。
寒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到了这个节气物候有哪些变化呢?
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是10月9日,太阳黄经为195°时是寒露。此时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气温明显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甚至华南都会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这时,许多人开始用“寒冷”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字面看,寒露的“寒”就是寒冷,“露”则表示了近地面层水汽凝结成露水的现象。这时的天气常常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季农作物的收获十分有利。
接下来,说寒露三候。什么叫三候。大家都知道24个节气,其中包括12个月,每个节气15天左右。而我国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三候”或者说包括“三候”。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现象给三候各起了名字。寒露三候分别为“初候 鸿雁来宾;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三候 菊有黄华”。
这三候的意思是:从白露到寒露,大雁先后飞向南方过冬。早些到达的大雁已经是那里的主人了,后来的就是宾客。按照古人的说法,先到为主,后到为宾,晚到的大雁被当成“宾客”对待。
天气寒冷,麻雀都在自己的巢穴里准备过冬,房檐屋后、池塘草地上都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它们去哪了呢?古人心中充满疑惑,他们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的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麻雀很相似,误以为是麻雀变的,所以说“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然开放。唐代诗人黄巢在《菊花》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指梅兰竹菊)。
当然,这个时节的红叶也分外美丽,我们可以多多走出户外,去赏菊花、观红叶,尽情领略寒露时节的自然风光。
寒露期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个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寓意长长久久,所以它被定为老人节。
按照传统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有很多事情可做 例如插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登高望远 赏菊花等等 都是重阳这一天应景的活动。
最后,欣赏一首宋代晏几道关于寒露的蝶恋花词:“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10、阅读文章填空:要了解寒露三候的内容,应该阅读____段落,要知道________,可以直接阅读第十自然段。本文引用的诗词作者有_____、______,在蝶恋花这首词里的“金菊开时”、“雁字来时”对应着寒露三候里的___、_______。
11、给第十自然段加标点。
12、“昼暖夜凉”一词里包含两组反义词。照样子,再写两个含反义词的词。
_________ ___________
13、根据“寒露气候变化、寒露三候、寒露风俗”这些提示,给本文列提纲。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4、在本文你了解到的知识有哪些?至少列举两个。
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向泥土敬礼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村子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一遇到牛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人那样把手捂着胸脯,但绝对虔诚。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褶皱苍老,有点变形,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从兜里掏出一根卷烟,慢慢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朴实的铁锹,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泥巴,母亲想用手去抠,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举动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来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放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脸上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1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推己及物”在文中指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恪尽职守”在文中指麻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连续三个“怕”,表达出父亲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泥巴在父亲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嫌弃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 。
B.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
C.泥土就像徽章一样美丽,印在了父亲的脸上。
18、“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来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放到嘴里。”请结合短文内容,紧扣加点字分析父母这种行为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现代社会,人类对土地的“敬礼”似乎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盖成楼房,建成各种经济开发区,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之前想一想它是怎么影响你的生活的,为什么让你觉得生活更美好。注意把原因写具体。500字左右。
1.稍微 衣襟 喜悦 检阅 疙瘩
橡皮 抽屉 斑点 咆哮 糟糕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微、襟、疙瘩、橡、斑、糟”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运用。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在一个十分广阔的范围内全是绿色。
技高一筹:稍强一些,多指技术高人一筹,形容比别人厉害,技艺比别人高一些。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D项是指花瓶好看,可以把“美不胜收”改为“美轮美奂”或“精美绝伦”。
3.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字读音和错别字。
A.正确。
B.有误。“蒙骗”中的“蒙”应读“mēng”,意思是欺哄。“画龙点晴”中的“晴”应该是“睛”。
C.有误。“举列子”中的“列”应该是这个“例”。“唯妙唯肖”中的“唯”应该是“惟”。
D.有误。“脊梁”中的“脊”应该读“jǐ”。“入场卷”中的“卷”应该是“券”。
4.B
【解析】B
【详解】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修辞的辨析。
B项,有误。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结合“锅里的粥像是益发浓稠了”来看并没有喻体。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选项A没有语病。
B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在“全”前面加上“同学们”。
C 语义重复。“情况”和“情形”意思重复,所以删去“情况”或“情形”。
D 主客颠倒。应该是风吹灭了蜡烛,故将“一阵风”和“蜡烛”调换位置。
6.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与辨析的能力。
B选项中不要用分号,要用逗号,正确的句式是:三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着五星红旗。
逗号:标点符号中点号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比顿号长比分号短的停顿。
分号:是一种在层次上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和因果等,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
7.阿廖沙打动了我。阿廖沙是俄国小说《童年》人物,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乳名,他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在这方面,周围的人给他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一些朋友帮助下,阿廖沙了解到人间还存在着“真、善、美”,这些东西就在他身边。另外,他还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倔强的精神。现实生活的压力把阿廖沙锻炼成长为了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自信的人。阿廖沙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的人,和下层劳动人民成为了真正的朋友。阿廖沙还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这学期我们《快乐读书吧》中介绍了三本关于成长故事的书,分别是《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886年。《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期间穿插着老师每月给学生讲述的“故事”,还有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
如:小雨来打动了我。文中,在敌人对雨来施行严刑拷打是,我能感受到雨来的勇敢,因为雨来才十二岁,雨来面对敌人却是那样的沉着冷静,他的精神令我敬佩。面对敌人的诱惑与毒打,雨来毫不屈服,他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战胜了敌人,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了那些侵略者毫不屈服的精神。
8. 天涯碧草话斜阳 白雨跳珠乱入船 稻花香里说丰年 芭蕉不展丁香结 视死忽如归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
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出自老舍的《草原》。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4)“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出自李商隐的《代赠》其一,全诗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意思是: 楼上的少女盼望黄昏到来(人约黄昏后),但是黄昏来临,新月初上,所思之人仍未上楼,一天的等待,多时的愿望,全都落空了。新月如钩,望之似能钩来所思之人登楼相会,可是楼梯被抽去,所欢上不来。虽有如钩之新月,却无法将一对情侣连在一起。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想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
9.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死而后已 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名人名言和现代文默写。
(1)、根据语境填“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根据语境填“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根据语境填“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全诗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出自课文《草原》。《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10、 四 重阳节传统习俗 黄巢 王维 三候 初候
11、,:,、、,
12、 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13、 寒露的气候变化有何特征? 寒露分为哪三层? 寒露有什么习俗?
14、①我了解到了重阳节这一天的习俗有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高望远、赏菊花的活动。
②我了解到了寒露有三候,分别为“初候 鸿雁来宾;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三候 菊有黄华”。
【分析】
10、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寒露三候的内容。第十自然段描写了重阳节传统习俗。
从文章第八自然段“唐代诗人黄巢在《菊花》中写道”及倒数第二自然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描写的诗人有黄巢、王维。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从文章第四自然段“寒露三候分别为“初候 鸿雁来宾;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三候 菊有黄华”可知“金菊开时”、“雁字来时”对应着寒露三候里的三候、初候。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按照传统习俗”“重阳节这一天有很多事情可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用逗号,表示句子间的停顿,“饮菊花酒、 吃重阳糕、 登高望远、赏菊花”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故用顿号。“等等”和“都是”之间用顿号表示句子间的停顿。
12、本题考查反义词。
“昼暖夜凉”中“昼”和“夜”是反义词,“暖”和“凉”是反义词,类似的词语还有::有头无尾、喜新厌旧、大同小异等等。
13、本题考查给文章列提纲。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寒露的气候变化的特征。第二部分为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描写了寒露分为三候。第三部分为第九至第十一自然段,描写了寒露的习俗。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介绍了寒露的气候变化、寒露三候、寒露的传统节日会做什么等,读文章提取关键信息,选择最想写的两个列举即可。
C
【解析】15、 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斩断了,设身处地想象蚯蚓的痛 一年来在窗前叫醒农人
16、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
17、C
18、“拾”“吹””擦””放”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粮食的珍惜,体现出了父母对泥土的敬重。
19、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敬重土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土地,而不能对土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分析】
1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句子“有一年,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从兜里掏出一根卷烟,慢慢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可知,推己及物: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文中指父亲不小心把一条蚯蚓斩断了,设身处地想象蚯蚓的痛
从句子“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可知,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文中指麻雀一年来在窗前叫醒农人。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理解。
阅读句子“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可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了三个“怕”,是排比的修辞,把父亲对泥土及其生灵的爱护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把“睡眠的泥土”“小动物们闪了腰,撞坏了犁耙”是拟人的修辞,赋予泥土及其生灵以人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表现出父亲对泥土及其生灵的关切。
1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阅读句子“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来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放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可知,这一句话是反问,意思是泥巴在父亲的脸上,就是土地的徽章,是对父亲热爱土地的奖励。脸上有泥巴,但是父亲并不觉得脏,还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农人的骄傲,表达了父亲对泥土亲如兄弟、邻居一般的感情。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阅读句子“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来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放到嘴里”可知,这句话是动作描写,文中的动词“拾”“吹”“擦”“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粮食的珍惜,体现出父母对泥土的尊重,对劳作的尊重。
19、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可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谈一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人类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土地和我们亲密无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应当敬重土地,和土地和谐相处,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不能对土地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20、范文:
梦想让生活更美好
梦想是什么呢?是你对自己长大后美好的憧憬,是你奋斗的目标,是对未来的期待……有了梦想生活才会更美好。
相信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吧!她小时候对学习新知识有着很大的欲望,因为她想好好学习为祖国做事。虽然当时波兰被侵略,但居里夫人仍然很坚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让生活更美好,有了梦想你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你会努力完成这个目标,这才不会使你的人生太空虚。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梦想那会怎样?每个人都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变得很迷茫,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没有意义。
再说海伦.凯勒,她虽然看不见世界的任何光彩,听不到一点声音,也没办法说话,但她心怀梦想,她想当个作家,于是她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拼搏,最后她用她的努力换来了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心里有个梦想,当你迷茫时像指路的灯一样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引导你完成你的心愿,当你坚持不懈地完成梦想时,成功的喜悦会让你认为,你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你会感到满足,自豪,骄傲……
我觉得梦想,让生活更有意义;梦想,让生活更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本命题作文.。
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分析,首先明确有什么事情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然后具体写出故事的经过,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开头:运用好词好句或者修辞手法等,对下文进行铺垫,引出文章的主题,例如本文开篇点明有梦想生活才会更美好。
过程:具体写出故事的经过,加入一些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可以引用一些符合主旨的素材来衬托文章的主题即可。
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