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中小学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训一体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批准号:FKB070285,课题负责人:吴安春)的研究成果之一,被中国教育学会列入“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编号为:01010491B,课题负责人:刘正荣)。课题的核心思想是创建平行课堂,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本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已经被正式公开出版在整体课堂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刘绍华、刘正荣著)一书中。一、总述1、整体课堂管理的概念整体课堂管理,是指中小学教师,在
2、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和完成教育任务并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整体的管理行为,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整体课堂管理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其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通过管理其全部行为,使之规范、科学,从而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和策略。整体课堂管理的对象有5个: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这5个对象贯穿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从“研究-研究”的循环。2、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概念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管理的方式,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创建平行课堂,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以人为本”
3、的生态教育模式。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虽然探讨的是课堂各环节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策略,但其指导思想是期望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实质是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路线图。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研训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步入“教育家”行列。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为“1-6”,即:“1(中心)2(载体)3(环节)4(目标)5(过程)6(平行)”,具体表述为:(1)、坚持1个中心以师生共同成长为中心。(2)、依托2个载体教案、学案。(3)、突出3个环节课前探究、课堂探究、课后探究。(4)、实现4个目标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5)、管理5个过程课
4、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生成;课堂评估;课堂升华。(6)、兼顾6个平行主体平行;目标平行;过程平行;教学研平行;测评平行;合作与探究平行。3、整体课堂管理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课堂管理是应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各种不同要素组合产生的效果,从而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整体课堂管理时,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方法等要素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和整个教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制订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最
5、优化,保证整体课堂管理目标的实现。2、发展性原则“发展为本”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更是整体课堂管理的宗旨。整体课堂管理以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就是通过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教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投以满腔的热情、对学生发展给予的欣赏、对自己成功教学的肯定等,都包含着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因此,课堂
6、管理过程既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3、学科性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整体课堂管理必须遵循学科特点进行管理。如,语文课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设计为单一的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课或思想品德课;数学课体现了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因此数学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模仿与记忆课,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活动。整体课堂管理要求教师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了解不同学科或者
7、自己所教授学科对个体发展的价值优势,设计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课堂管理方案,最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4、有效性原则整体课堂管理最终是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和形成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目的。因此,其管理手段必须符合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能调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的课堂环境。4、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特点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1)同步性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发展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科德育渗
8、透,这就和“坚持德育为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有差距。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要求,注重教学和德育的同步,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统一。从而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让课堂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场所,更作为对其人生预演的地方。(2)一致性“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前我们提倡关注学生,现在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缺少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受局限的。如果教师仅仅把上课当成“职业奉献”,而忽视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这一根本需求,就很难激发其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9、。因此,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非仅仅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平行性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创建平行课堂,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中的“平行”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课堂主体地位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明确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课堂教学不是以学生为唯一主体,也不是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教师、学生、班集体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这三个主体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其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
10、着主导作用,处在最高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处在基础层面上;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二是课堂管理目标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个目标结合起来,作为每堂课应达成的目标,这四个目标是一体而非分开的,是同等重要而非厚此薄彼的。三是课堂管理过程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在管理“课堂研究、课堂设计、课堂管理、课堂评估、课堂升华”时,其目标都指向“四维目标(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研究行为,整合其课堂资源,找到符合自身
11、特质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设计行为,描绘出课堂蓝图,形成实现“四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案;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创建行为,生成平行课堂,完成课堂设计方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评估行为,寻找本堂课教学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其下次课堂创建积累资源和素材;教师通过管理自己的课堂升华行为,把前面的四个管理行为中形成的成果进行内化和反思,变成自己的科研成果,用于指导下一堂课的教学。四是课堂管理中教学研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教且学还研,三者平行推进。五是课堂管理中测评平行。测指检测,评指评价。一是测评对象平行,包括教师和学生,二是测评手段
12、同时进行。通过形成的测评性试卷进行测,通过量表进行评。六是课堂管理中合作与探究平行。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要求在课堂管理中,充分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4)循环性整体课堂管理模式中,以“整体”为管理目标,其一切课堂管理行为和方式都是把“人”的发展作为唯一任务,兼顾了课堂管理的各个因素和环节,目的在于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课堂管理行为,而是一幅帮助教师迈进研究的殿堂,并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线图”。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研修方式之一,整体课堂管理模式通过“研究-研究”过程管理,把教师的“教”和“学”,学生的“学”和“做”,教师的“研”和学生的
13、“研”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课堂管理循环。5、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行为(操作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行为模块”管理。这五个行为模块是:(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研究(分析)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设计(备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生成(上课)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评估(测评)方法;(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课堂升华(行动实践后的再研究)方法。6、整体课堂管理实施组织要求必须以学校为整体来实施,必须有具体行政措施为保证。7、整体课堂管理流程8、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1)大树理论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认为,课堂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是不可分离的统
14、一体,应该共同成长。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树枝生长到哪里,树根须就延伸到哪里。如果把教师比成根须,枝叶比成学生,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是同步的。根须(教师)获得的养分(能力)通过树干(各种教学方式)传给枝叶(学生),只有根须(教师)获得充足的养分(能力),枝叶(学生)才会繁茂(成长)。(2)斜坡球体理论“斜坡球体理论”是海尔集团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整体课堂管理模式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从斜坡向上前进)的一个整体(球体),球体周围代表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舞台,斜坡代表着教师和学生发展目标和方向。他们在斜坡中的地位,需要有上升力(目标的提升、知识、能力的提升)使其不断向上
15、发展,还需要有止动力(基础管理)防止下滑。斜坡的角度越大,上升力和止动力越大。因此,二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克服阻力和惰性,才能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否则,只能滑落和被淘汰。(3)课堂管理理论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开始,课堂教学研究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到了20世纪,课堂管理又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诞生了很多的课堂管理理论。本课题研究所倚重的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堂管理理论,包括:行为研究。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Lewin的场论、Mcgregord的X理论与Y理论等、Herz berg的双因素理论、Smith的公平理论等。课堂环境研究。Lewin行为公式B一F(PE)
16、;Fraser(1986)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理论;walberg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理论等。课堂管理策略研究。包括课堂环境设置策略、对学生心理的研究、课堂常规和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课堂管理评价研究。即对课堂管理的结果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效用的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研究。Eysenck(1975)遗传学(在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鲁洁(1995)家庭、同辈群体理论、Fraser等课堂环境也会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理论、樊建华的西方国家对学生问题行为解决的模式、还有就是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与方法理论。高尔顿课堂管理理论。高尔顿(TGordon)理论由托马斯高尔顿于1974年提出
17、,又称教师有效训练理论。二、组织领导1、组织机构由学校形成决议,指定一名副校长牵头执行,教务处、德育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具体操作。2、人员组成以学科为单位,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核心小组,进行“吃透教材”的科研攻关。3、制度措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研训活动的推进,见附件。4、组织形式以各学科(专业)为一个合作探究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协调人、骨干学科带头人。非骨干教师愿意参加的,应当鼓励参加。5、研训形式根据研训量表,按表格中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三、研训活动1、课堂研究课堂研究主要是进行教材、教师、课堂资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研究。(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的内容学科教材总体教学
18、目标分析;学科教材学年教学目标分析;学科教材学期教学目标分析;学科教材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科教材课时教学目标分析。例:以高中语文为例,学科教材总体教学目标分析就是分析语文这门学科高中三年的教学总目标是什么?以及学生达成本目标时必须掌握的技能有哪些?学科教材学年教学目标分析是指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年级的教学总目标分析,也是对三年总目标的分解。学科教材学期教学目标分析就是指某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对学年目标的继续分解,而学科教材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则是在学期目标基础上的再次分解。教材分析流程教材分析应达到的目标 弄清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按照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
19、点;确定知识点。 找出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度、广度。找到各知识点的关系。确定重点和难点。 熟悉某一堂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结构:一是分析教材在整个学科和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堂课的内容在单元教材中的前后关联;二是分析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和教学关键点;三是分析本堂课教材在教学目标的内容结构。 本堂课的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想:能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会分析教材的重点,掌握处理重点的方法;会分析教材的难点,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能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材重点的处理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重点内容的教
20、学方法选择。 学科德育目标及实现方式。教材分析的核心是找出教材中各单元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重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关系,找到纵横衔接处,疏通点线面,理清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应注意的问题,最后确定本学科的教学总体设想:哪些内容应该多讲?哪些内容应该少多讲?哪些内容应该可以不讲而让学生自修?哪些内容应该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等。形成XX学科知识导图教材分析的最后呈现结果为XX学科知识导图,这实际上也是该学科通过教材分析而获得的教材重点、难点、知识关联的结构图。教材分析的主要方法 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单元解读
21、: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教材分析行动表见附件1。(2)、课堂资源分析课堂资源是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课堂资源分析的内容课堂基础资源:主要包括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相关各种文献资料(即由师生共同解读的各种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课堂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跟本课堂有关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尤其应该重视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占有和应用。课堂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跟本课堂有关的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课堂德育资源:主要包括跟本课堂有关
22、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能力培养,品格品行训练等。课堂资源分析流程课堂资源分析应达到的目标增大学科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了解探究的程序,学会探究方法;锻炼师生的探究能力。课堂资源分析获取的途径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善于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等。还可以关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来逐步积累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听公开课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X
23、X学科课堂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导图课堂资源分析的最后呈现结果为XX学科课堂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导图,这实际上也是该学科通过课堂资源分析而获得的各知识点的总体资源配置结构图。课堂资源分析的主要方法文献搜集法。课堂资源的使用选择和取舍:教师根据学科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选择。拓展和延伸:课堂资源的取得,除了教师要下功夫外,也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还必须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整合和提炼:教师要对众多的课堂资源进行优化,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资源,师生应该再度提升为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师生
24、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为全体师生共同的财富。课堂资源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因此,应做好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实行课堂资源的共享。课堂资源分析行动表见附件2。(3)、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内容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主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
25、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应? ”“教师应怎样应对? ”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学情分析流程学情应达到的目标学情分析是实现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会注意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类型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并通过教学来加以调整。形成XX学科学情导图学
26、情分析的最后呈现结果为XX学科学情导图,这实际上也是该学科通过学情分析而获得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导图。学情分析的主要方法从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取得:包括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生成的各种状态,如学习准备状态、学习反应状态、学习过程中和结束后的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等;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取得:包括听讲、记录、思考、提出与回答问题、讨论、实验与演示、练习、判断与评价等;从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分析取得: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各种状态与表现都有可能进入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源。学情分析行动表见附件3。(
27、4)、教师分析教师分析的内容对教师本人的分析,要求教师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包括驾驭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运用多种媒体组合的教学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等。个性特长:主要分析自己的性格爱好(包括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情感意愿(包括心理素质等)、道德素养(包括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责任心等)、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能力素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等)五个方面。教学能力:主要分析自己的备课能力、说课能力、上课能力、听课能力、评课能力五个方面。备课能力主要分析其教学材料占有能力(即信息获得,资料搜集
28、、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能力)、教材驾驭能力(包括站在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能力以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的能力)、教学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要完成对学生的怎样的培育目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理解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了解学生的能力(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版规律或阶段特点;学生的学法类型及现实适应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品等方面的现实水平和状态,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
29、、学科整合能力等。教师的上课能力,主要分析教师的课堂控制与自主能力(即上课时师生关系的处理)、形式与实质(即上课目标的本真与达成)、课堂呈现方式(上课时的智慧如何在预设与生成中凸显)、繁杂与简约(课型的多样性与教学策略的灵活应用)等。教师的说课能力。主要分析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收获这些模块的说课情况。教师的评课能力。主要分析自己再收集评估信息、设计评估方案、开展有效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等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对自己的学法指导能力、教研能力进行分析,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如果还缺,不足在哪里?创新能力:主要评价自己再发现问题、提出观点、资料搜集、资料分析、整合优化和拓展提升方面的能力是否
30、具备,如果还缺,不足在哪里?管理能力:主要是分析自己引导、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如果还缺,不足在哪里?教师分析流程教师分析应达到的目标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性格、爱好、情感、意愿、态度、品行、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等都会进入教学活动成为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通过教师分析,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后,应该尽可能地发扬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出现在课堂中。形成PCK导图:教学风格和魅力设计教师分析的最后呈现结果为PCK导图:教学风格和魅力设计,这实际上也是该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分析而获得的应该向学生展示哪些魅力的导图。教师分析的主要方法采用问卷法。教师分析行动表见附件4。2、课堂
31、设计整体课堂管理下课堂设计首先要坚持所有课堂设计的一般原则,重点关注其所具有的科学规范和操作性强这两个特点。它是教师根据系统教育理论,从总体全面把握教材,以实现“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目标为出发点,采用科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的。课堂设计的重点是转化、具体、落实前面的课堂研究成果,主要工作是做好教师用的教案和学生用的学案编写工作。(1)、课堂设计的内容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设计:主要是说清本学科的学科思想与本课特点;明确自己这堂课设计思路;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分析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一是进行教材分析;二是进行学生分析;三是进行教师分析;四是分析课堂能占有的资源;教
32、学目标设计:包括学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目标等。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在确定一两个目标的前提下,力求实现多个分目标。另外,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设计:本部分是课堂管理设计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对根据教学目标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安排,使之既合乎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合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从而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很好的结合起来;二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即课堂教学是采取合作式、探究式、讲授式还是活动式或其他组织形式;三是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四是教学媒体的选用
33、设计;五是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即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六是课堂教学管理设计,即如何应对和控制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如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等。管理效果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是课堂管理设计的保障,即对课堂管理的评价设计。主要目的是了解课堂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并为课堂管理设计的修正和完善提供依据。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2)、课堂设计的流程(3)、课堂设计应达到的目标重视不同课程之间差异;关注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应不一样;把德育目标“无痕迹”地渗透到学科中去。(4)、形成教案、学案教师分析的最后呈现结果为教案和学案,教案是供教师
34、使用的课堂行为规范;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课堂行为规范,包括预习案、导学案和拓展案。(5)、教材分析的主要方法依据课程标准和课堂研究成果,设计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完成教学内容设计;依据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形式(过程)设计;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总结设计。(6)课堂设计行动表见附件5。3、课堂创建课堂创建的核心是生成平行课堂,是课堂研究和课堂设计的延续和具体实施。(1)、平行课堂的概念平行课堂的创建是教师以实现“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维目标为“管理路径”的课堂管理行为。其管理行为是在这个“四维目标”的指引下,把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探究环节看作一个整
35、体来进行课堂设计,并通过具体的教案和学案来实现的。(2)、平行课堂的管理流程(3)、平行课堂的创建管理平行课堂的创建管理是一种“应急管理”。整体课堂管理提倡的就是合作探究、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撞、合作探讨,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成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在课堂中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行课堂的创建管理模式为“三环九步”。3环节指:课前探究、课堂探究、课后探究;9步骤是指:课前探究中的发放预习案、预习案处
36、理、旧知激活;课堂探究中的导入、合作、导出;课后探究中教师的质量提升、绩效评价、教育反思,学生的知识应用、知识迁移、发展创新;3案指课前探究中的预习案、课堂探究中导学案、课后探究中拓展案。课前探究课前探究的工作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整体课堂管理模式的课堂研究就属于课前探究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课前探究实际上是对前面成果的应用,是对前面成果的具体落实。课前探究的主要工具是预习案,这个阶段的管理可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发放预习案:预习案的主要内容有,原有知识导图、原有知识自测自评、原有知识分析新情景、发现提出问题。 预习案处理:发放预习案(课上或课前);预习案完成情况的检查。 旧知激活:是否需要检查,检
37、查的内容和对象及检查评价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课堂探究整体课堂管理把课堂探究部分分为导入、合作、导出三个步骤。导入环节的目标是“引起求知欲”。合作环节以探究为主,主要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导出环节以检查“目标”为主,并启动下一堂课的预习案。本节课是教师对教案的实施和验证,对学生来说,其学案主要是以导学案形式出现的。这个阶段的管理可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有: 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教师探究欲。做到趣味盎然又富有实效,符合趣味性、实效性、交际性、简洁性、新异性特点(忌:导入环节程序化,千篇一律无变化;导入环节形式化,设计空泛走形式;导入环节刻意化,牵强附会难共鸣)。 合作
38、:合作包括合作、探究、同长三个内容。主要有个人自学、组内合探、组内展示等内容。一是展示提升(内容典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形式多样);二是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异质性小组;质疑对抗;小组评价);知识整理(记录生成;知识要点;绘出知识(思维)导图);课堂反馈;穿插巩固;精讲点拨(善抓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矛盾”,是思维的盘整、境界的提升)。 导出:总结规律,提炼方法;达标测评(在每节课学案中都设置目标检测题,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可通过目标检测题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二是余音绕梁,给学生留下回味;三是引发学生和
39、教师的进一步思考,为下一堂课做准备。课后探究。课后探究是课堂创建的延续。对教师来说,课后探究的主要工作是质量提升和绩效评价,进行教育反思。对学生来说,主要是知识应用、知识迁移和发展创新。主要工具是拓展案。拓展案主要包括形成新知识导图、用新知识巩固记忆、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评判、点拨、补充、更正、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进行当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来实现以上目的。(4)、课堂管理礼仪规范1、教师进入课堂要衣着穿戴规范大方、言行文明,带齐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料,不携带任何通讯工
40、具进入教室。2、课前候课。教师上课应提前2分钟到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预备铃响后,教师应站在教室门口或讲台上,面向学生站立,督促未进教室的学生迅速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教师若须使用幻灯片等教学设备,则必须在上课前准备调试完毕,不得占用课堂教学时间。3、上课铃响后,教师站在讲台中央,巡视全体学生,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学生齐说“老师好”后,教师鞠躬后说:“同学们好”,学生在老师“请坐”声中入座。行礼过程中,气氛应庄重。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站立姿势,教师的言行举止均要堪为学生表率,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5、每节课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41、、准备充分,要按正常的教学计划和适当的教学进度上课,不得随意改变教学内容,要确保按期完成教学任务。板书工整、规范。6、授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目标组织教学。重视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及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情况,对预设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恰当分配课堂时间,力求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协调一致,力争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7、教师应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对任教课内的常规纪律负全责。对学生违犯课堂常规要求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严禁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关爱、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体现高尚的师德。8、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得提早下课,
42、不得随意拖堂。下课铃响后,教师说:“下课”,全体学生起立站好后齐说“老师再见”,教师向学生鞠躬说:“同学们再见”。(5)、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规范1、教学环节要做到相对完整: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环节和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导入、新的知识讲授、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每堂课均应严格组织教学。2、知识讲授要突出结构体系:知识的讲授要准确,注重科学性。要阐明这部分知识内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位置、与以前知识的联系、比较、引伸和为新知识的铺垫;要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知识结构的大体系中,特别注意讲授内容与应用实践和学科前沿的联系。3、信息总量要安排均衡合理: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内容
43、要充实、饱满,难易、深浅安排得当,教学过程要紧凑,恰当分配和充分利用时间。课堂教学类型不同,其教学过程应有所侧重,但均应提供充分的信息量及其有价值的知识点。4、重点难点要突破:要结合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考虑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精心策划,通过创设情境、发挥联想、以旧引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以及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水到渠成,提示本质。5、教学方法要讲求启发诱导:课堂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放在重要位置。提倡启发式、导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密切沟通教与学之间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44、。6、教学情境应体现生动活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学识和修养的影响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倡双边活动,师生共同创造出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4、课堂评估一般的管理行为大多是以目标(结果)管理为核心的,整体课堂管理也不例外。整体课堂管理的评估目的很明确,就是评估其课堂管理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是否做到了教学有效?德育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发展了?学生是否成长了?即是评估“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四个目标是否达成。因此,评估体系中将关注的是课堂管理的三个过程,即课前探究、课堂探究、课后探究中是否达到管理设
45、计要求。整体课堂管理的课堂管理评估的实际依据是评估体系和标准。整体课堂管理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分为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这些标准和体系主要依据就是这些的具体行为。在教师行为方面,强调通过课堂研究来完成课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等。对于学生的行为,强调要能够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去,能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师生间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获与体验等。制订课堂评估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评估体系建构的主要方式采用将课堂教学管理过程分课前、课
46、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进行,以教案(教师用)和学案(学生用)为基础,采用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自测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应根据不同的目标来选择不同的要素。二是就课堂教学行为而言,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行为和生生互动行为四种,以此来确定整体课堂管理目标是否实现。三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即教学是否有效)时,除了量化的评价指标歪,还应有一些质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反思来获得相应的评价结论,如: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教的内容了吗?学生在认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进步?学习内容的巩固性与持续性怎样?学习内容的迁移性如何?四是注意评估过程中的评估角度的交叉问
47、题,如,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中涉及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的行为标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学过程的因素等。五是在进行整体性评估时,应回到整体课堂管理的思维目标上来。需要说明的是,评估体系通常会显得比较概括和抽象,因此对于一些不太熟悉课堂评估的教师而言,还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所以学校还订一个专门的、针对评估指标的操作说明来具体规定相应的指标在评估时的操作要点。5、课堂升华课堂升华是整体课堂管理“研究-研究”的更高环节,是教师迈进研究殿堂的必由之路。课堂升华包括课堂管理反思、内化、拓展和成果四个内容,这四个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管理反思。整体课堂中的反思虽说仍是教学反思为主,但其实质是对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的反思。管理反思是教师以课堂管理中的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基本方法是理论思考与课堂目标管理实践相结合、观摩与讨论相结合、体验与写反思札记相结合。适合教师反思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