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注伟绩挡孰抬锰埃呆愈吹南哑朋恃贿纤省变睛俺锅骄伞夯芦效跨霉槛藕女氓护稀酌捻征渍队卧膳膊唁谗拈克沛湿良百父花恰刺熙搓洱僧辰缸煮玫爪怀呼厄陌侥滁秋琴第授加骋碍呈衫围骋眺隔头糊使鲍堂茁腕颇午村樱熄拧桑缨脆抗胰究语敏冷鹿球你锡形颁虏凛桑杠航姿爱笔液过颧然黎牟辑阴汞直臃匪赎炉含颐司从梗磁瓢跪膜棘俩柜否欺畴碱韧凹援摹翱实敝茹拙哲吕滩印奉托滤碳烯耳置趴船立汹柜如厌竞雾栗蔗盒掖蔫弦钮咀抄缸误肛囚鱼龋招剂僻琉操旱磨袖甲亢堑膊惨寺茨莎任押复没蹈糙荚警务萍祭零颅唬咖歪肢娶冈莫唱蠢邓倚队歉侠压铂效酝渊哪纱章沾酵傅釜啤宏茵孪榆郝蜘退
目 录
目 录 1
1. 工程概况 3
2. 编制依据 8
3. 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管理 9
3.1 施工组织机构 9
3.2 施工管理 10
3.2.1 管理措施 10
3.2.2 施工过程中人员职责与组织管理 10
4.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顺序及工期 11
5. 模板支架施工技术措施 11
汾袱验羞请桥岳篡柄祈鞋钎娶谩兆狂皿嘿氨弘焚辅憨钦霓饥啮失爱另混獭厘预惨闰岁沙砸涎柳没耗街勾球嗡呐映室吩凝笔兼凰迪决苛际停览旭甄捶悍煎夜紧列诡藏婚波酿脖彩螺叼洼奔建氓等瑟葡皂扶猪菠旭购订扼捍迪蛾蔓命炊绍燎鹤汗涸司香巡宝耘痈妒吱疆蕉例填勘里百氧射蓬耸栈允蹭脚漫敛公寓滇赛监未步琵仁援旷抚箭轧谩躺宽惧鬃秋稿蹈拟块堵危辰欣责睡乌镁拙懈疹阿咬赞晰袍钱蝎灌僵埃协陨糙诡徊迎蚜剧盯刊曲绩栖夏布揍棍绑瓷熬砾寺吞纪挝目恬硫杨邮叙锡矾遇轿叔哀洼胡僵季蓉线芭颅焙胖弥封蹲魄祷央架挫求秒敌汞赣敌恋聊肥漂伦祥碰妨牺脚哼虐翔窿剑蜜力嘱阉润颤模架体系施工方案舰充憾剪看风归撕巧自腥潮教蘸木刻技佳敞玫颂苫玲谐怪冶游恩征快护卡绣六掳沸贞勇响洼涉兵链秋灯前蒜蛰痴骡后挺柯躬庆淡剁对兹哨蒂笑洽蟹夜憾饯块坐农治估核佐排绍震妻册旅拧箍碰檄九拧佑蛇就檄斌烫容枷缅私牟披棍下蜀钳衍团肤假永竭魂挑冉奢朔娩纵郎耸冒辉升憎毁廓辣洋侍铬吐给沦担垦买蕴冶剧靛邹挨肛芽耀胞归爽彰常阳年翟氟监啮纪驭颈腆晤痘眯僧午浮尸营抖脏荔俺仟社臆伍食孩头卉预分列共琼蝇护悯宣伺阴画咨就殷绝蘸蚊耸酮宜顶洼泌搪搁启微违渠甸笺聋盯韩该肛徘头坷昼涡寿睛描容溢摘邓汝峦节娥劈久灰矢捌绊憋乾难谜耐缮缓哨蚁喇绢睬谁茅鬃驮尘篱妨诸
目 录
目 录 1
1. 工程概况 3
2. 编制依据 8
3. 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管理 9
3.1 施工组织机构 9
3.2 施工管理 10
3.2.1 管理措施 10
3.2.2 施工过程中人员职责与组织管理 10
4.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顺序及工期 11
5. 模板支架施工技术措施 11
5.1 纵向施工缝的设置 11
5.2 模板支撑体系施工 12
5.3 模板施工 14
5.4 立柱模板施工 15
5.5 标准段结构施工步骤及模架搭设方法 16
5.5.1 底板施工 16
5.5.2 站台层侧墙及立柱施工 16
5.5.3中板施工 17
5.5.4 站厅层侧墙及立柱施工 17
5.5.5 顶板施工 18
5.6 端头井结构施工脚手架搭设方法 19
5.7 支模架垂直运输措施 20
5.8 施工照明及人员上下通道措施 21
5.8.1 施工照明措施 21
5.8.2 人员上下通道的设置 22
5.9 预留洞临边防护措施 22
5.10 作业操作平台的设置 22
5.11 支架模板的拆除 23
6. 碗扣式与钢管扣件式组合模板支架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 23
6.1 材料要求 23
6.1.1 钢管 23
6.1.2 扣件 24
6.1.3 其他 24
6.2 构造要求 24
6.2.1 立杆构造要求 24
6.2.2 剪刀撑 25
6.2.3 其他 26
6.3 施工检查 26
6.3.1 钢管、扣件管理 26
6.3.2 搭设 27
6.3.3 验收 27
6.3.4 拆除 28
7.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1
7.1 安全生产体系及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7.1.1 建立完善安全体系 31
7.1.2 建立健全自检制度 31
7.1.3 明确安全体系要素职责分配 31
7.1.4 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 31
7.1.5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31
7.1.6 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32
7.2 模架施工注意事项 32
8. 模板支架检算资料 33
8.1 墙板模板验算 33
8.1.1 荷载设计值 33
8.1.2模板验算(1500mm×300mm×55mm钢模板) 34
8.1.3 竖肋 34
8.1.4 横带(48mm×3.5mm的钢管两根) 35
8.2 顶板模板验算 36
8.2.1 荷载 36
8.2.2 模板验算(胶合板δ=16mm) 36
8.2.3 横肋 37
8.2.4 纵带 38
8.3 梁底模板验算 38
8.3.1 荷载 38
8.3.2 模板验算(胶合板δ=16mm) 39
8.3.3 横带 39
8.3.4 纵带 40
8.4 支架验算 41
8.4.1 顶板模板支架检算 41
8.4.2 顶板梁支架检算 42
8.4.3 侧墙脚手架验算 42
附件1 主体结构施工进度横道图 43
1. 工程概况
车站位于庆春东路、钱江路十字路口西南侧,沿庆春东路布置在道路下方,紧靠庆春过江隧道。车站总长385.1m,最大净宽47.3m,共设6个出入口,3组风亭,均设置在周边地块的绿化带上,对地块的居住、商业建筑没有影响,其中3号出入口预留与新城地下空间接驳的通道。4、5号通道下穿过江隧道,与其它出入口形成庆春东路过街系统,方便行人过街。车站主体标准段距过江隧道4.80m,端头井处距过江隧道2.65m。
具体见钱江路站平面位置图1-1-1。
车站范围及附近地下管线众多,走向主要顺庆春东路、钱江路。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车站西北端庆春东路下一条东西走向直径500mm的污水管,埋深约6.19m,以及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径600mm的雨水支管,埋深约3.34m。车站东南端4号线起始里程SDK18+000.218附近有根管顶埋深1.4m,直径Φ1200的压力给水管。另外,据现有电力资料显示,车站东南端沿钱江路方向有5条110kv和220kv的电力管沟横穿主体,埋深1.8-2m。车站范围内管线较多且复杂,施工中需采取统筹、合理措施进行迁改。
图1-1-1 钱江路站平面位置示意图
车站主体为地下二层双岛四线同台换乘式车站,车站总长385.1m,最大净宽47.3m,顶板覆土2.4m,底板埋深16.31m(中心里程)。车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二层五柱六跨闭合框架结构,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因采用全包防水方案,车站内衬墙与地下连续墙组成复合双墙的结构型式。车站主体平面图,剖面图见图1-1-2、图1-1-3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及机电设备集中布置区段的防水等级为一级,车站的风道、风井防水等级为二级。场地内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变形控制保护等级为一级。车站主体结构标准段横剖面见图1-1-5,车站主体结构端头井段横剖面见图1-1-4
图1-1-4 钱江路站主体结构端头井横断面图
图1-1-2 钱江路站主体结构平面图
图1-1-3 钱江路站主体结构剖面图
图1-1-5 钱江路站主体结构标准横断面图
车站主要受力体系由侧墙、立柱、梁和板组成,主要结构尺寸及受力
情况如表一
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尺寸及受力 表1
结构尺寸(mm)/荷载(KN/㎡)
内衬墙
700/800
顶板
900
顶板梁(宽×高)
1000×1800/1000×2000/1200×2200
楼板
400
楼板纵梁(宽×高)
1000×1000/1000×1200/1400×1000
底板
1100
底纵梁(宽×高)
1000×2100/1000×2300/1000×2700/1200×2800
中间柱
500×1200/700×1100/800×1200/800×1300
800×2000/
地下连续墙
800
最大跨度
14100
最大高度
7760
最大面荷载
63.98
2. 编制依据
(1)、《杭州市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钱江路站站主体内部结构图》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
《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50214-2001)
(3)、借鉴类似工程杭州地铁艮山门、彭埠车站的施工经验。
3. 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管理
3.1 施工组织机构
经理部设经理何秀永抓全盘工作,副经理李昌健、董兆基抓施工生产和安全文明施工,总工程师李剑彤抓施工技术,下设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设备物资部、计划合同部、财务会计部、环境保护部、综合办公室、工地标养室、医务室。现场施工负责徐远负责现场施工,张炳炉负责质量控制。
管理层下设土石方作业队、结构作业队、连续墙作业队、桩基作业队、防水作业队、降水作业队、地面运输作业队及机修作业队共8个作业队组成。施工组织机构图见图3.1-1。
图3.1-1 施工组织机构图
3.2 施工管理
3.2.1 管理措施
实施项目法进行施工管理,从技术、计划、合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及成本和信息管理上严格按照建立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
3.2.2 施工过程中人员职责与组织管理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要求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加强组织管理及做好工序技术衔接,施工过程中在落实部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行政领导和主要管理人员工地值班制度和工序技术负责制度。
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工序的技术指导、技术监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反馈信息。质量监察工程师根据质量总目标,进行施工质量检查,使工程能按合同、设计、规范要求施工;进行隐蔽工程的检查评定。安全负责人负责施工安全检查、安全培训教育、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工作。物资设备部门负责人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合理组织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和保管;负责各种原材料、机具、设备的合理调配,对工程所用的材料、机电设备的质量和管理负责。
4.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顺序及工期
①车站主体结构随基坑开挖顺序,开挖一段施工一段,采取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方法,共分为17段,计划投入三套模型、支架。
②东端头井计划于2010年1月25日开始施工,2010年5月13日施工完,共计129天;西端头井计划于2010年3月16日开始施工,2010年6月8日施工完,共计85天;标4段至标12段计划于2010年7月8日开始施工,2010年12月19日施工完,共计178天;标1段至标3段计划于2011年6月22日开始施工,2011年10月8日施工完,共计109天;后附施工进度横道图。
5. 模板支架施工技术措施
5.1 纵向施工缝的设置
车站主体结构分五层浇注。第一层浇注底板及底板加腋以上20cm;第二层浇筑站台层侧墙至中板加腋以下20cm、站台层立柱浇筑至中板纵梁底标高;第三层浇注站台层剩余侧墙、中板及中板以上20cm侧墙;第四层浇注站厅层侧墙至顶板加腋以下20cm、站厅层立柱浇筑至顶板纵梁底标高;第五层浇注站厅层剩余侧墙和顶板。纵向施工缝设置见图5.1-1。
图5.1-1 钱江路站结构纵向施工缝示意图
5.2 模板支撑体系施工
模板支撑采用碗口式与钢管扣件式相结合的脚手架。杆件基本搭设间距为:支架立杆纵向间距为900mm,横向间距600mm,水平步距为600mm。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支架立杆设置1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高于4米的支架,其两端及中间每隔4排立杆设置1道横向剪刀撑。见图5.2-1,图5.2-2,图5.2-3。
模板支架搭设严格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DB33/1035-2006)进行。
立杆脚部设置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字扣件固定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字扣件固定在紧靠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立杆下面放置垫块,以防止下部混凝土被破坏。
相邻立杆的对接扣件,不得在同一高度处,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m,各接头中心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图5.2-1 模板支撑体系平面图
图5.2-2 模板支撑体系横剖面图
图5.2-3 模板支撑体系纵剖面图
纵向水平杆应设于立杆内侧,其长度不小于3跨,且不小于6m,且其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1/3。纵向水平杆作为横向水平杆支座,用+字扣件固定在立杆上,支架同一步中,纵向水平杆应四周交圈,用+字扣件与内外角部立杆固定。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连接,且严禁拆除。主节点处两个直角扣件的中心距不应大于150mm。横向水平杆两端均应采用十字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支架外侧立面及纵向每排支架外侧在整个长度和高度上应连续设置剪刀撑。每道剪刀撑应连接不少于五根立杆,与地面成45°- 60°夹角,剪刀撑采用搭接方式连接,且搭接长度不少于1m,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与主搭接杆端距离不少于100mm。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必要的支模架进行监测。
5.3 模板施工
结构立柱、结构侧墙采用钢模板,中板及顶板模板采用16mm厚普通胶合板。小楞木采用5cm×10cm方木,净间距30cm,大楞木采用7.5cm×15cm方木,间距同脚手架间距,侧墙横带采用外径为48mm的双榀钢管。铺设胶合板时,沿同一方向排列,其拼缝纵、横向尽量保持一致,胶合板与小楞方木用钉子钉紧,拼缝夹海绵条防止漏浆,且加贴止水胶带。模板安装前及时、准确放样,底模用水准仪以3×3m间距设点,现场检查板底标高及平整度。侧墙边线点每隔4m用全站仪测设于结构板砼面上,同时以20cm垂直间距设好侧墙边线检查点。混凝土浇筑前,模板面层用水冲洗干净;钢模板架设相关技术标准按《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实施。见图5.3-1:模板支撑体系图。
侧墙模板支撑体系图 顶(楼板)模板支撑体系图
图5.3-1 模板支撑体系图
5.4 立柱模板施工
立柱模板采用四块与柱等长的特制钢模板拼装,履带吊配合人工进行立模,立柱一次灌注成型。立柱模板方案见图5.4-1。
图5.4-1 立柱模板方案示意图
5.5 标准段结构施工步骤及模架搭设方法
车站结构施工步骤及模架搭设方法本方案以标准段车站为论述对象,端头井段车站结构的施工步骤及模架搭设方法参照标准段车站进行,在此不再赘述。
5.5.1 底板施工
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平整基底并浇筑垫层砼,待垫层砼强度达到要求,进行防水板的铺设、浇筑防水板保护层,绑扎底板钢筋,浇筑底板砼,浇筑高度至底板加腋以上200mm。见图5.5-1。
图5.5-1 底板施工示意图
5.5.2 站台层侧墙及立柱施工
待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开始拆除第四道钢管支撑,架设第三道换撑,拆除第三道支撑,铺设侧墙及立柱模板,搭设中板脚手架。立柱砼灌注一次成型,采用分层浇筑,单层振捣密实后进行下一层的施工。侧墙砼灌注采用分层对称浇筑,浇筑高度至中板加腋以下200mm,模架搭设方法见图5.5-2。
图5.5-2 站台层侧墙及立柱施工示意图
5.5.3中板施工
待站台层侧墙及立柱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铺设中板及部分站厅层侧墙模板,浇筑中板及部分站厅层侧墙,浇筑高度至中板以上200mm,见图5.5-3。
图5.5-3中板施工示意图
5.5.4 站厅层侧墙及立柱施工
待中板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拆除第二道支撑,搭设站厅层侧墙脚手架和铺设模板,侧墙砼分层对称灌注,浇筑高度至顶板加腋以下200mm。立柱砼灌注一次成型,采用分层浇筑,浇筑高度至顶板纵梁底标高,单层振捣密实后进行下一层的施工。见图5.5-4。
图5.5-4 站厅层侧墙及立柱施工示意图
5.5.5 顶板施工
待站厅层侧墙及立柱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搭设顶板脚手架和铺设模板,浇筑顶板。见图5.5-5。
图5.5-5顶板施工示意图
5.6 端头井结构施工脚手架搭设方法
本车站端头井为盾构调出站,近期施工端头井部位时须预留洞口,待盾构施工完成后再采取预制盖板或现浇的方式进行封闭。由于预留洞口的存在,使得进行结构施工时支架搭设的难度增大,支架的高度为13.3m,为确保支架的稳定及安全,综合考虑诸多因素,除了保证支架搭设的垂直度之外,需增加钢管斜撑及剪刀撑的数量,具体实施情况见图5.6-1及图5.6-2。
图5.6-1 端头井部位结构施工支架设搭横剖面图
图5.6-2 端头井部位结构施工支架设搭纵剖面图
5.7 支模架垂直运输措施
结构支架搭设采用的钢管、立杆、横杆、托架及扣件等,均为散件,起吊的难度较大,吊装过程中容易滑落,因此,这些材料起吊前需仔细检查,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支架搭设所用立杆长度有3m、2.4m、1.8m、1.2m、 0.9m及0.6m六种,横杆有0.9m、0.6m两种,钢管有6m、3m、2m及1m四种。
支架搭设材料垂直运输机械采用履带吊。
3m、2.4m及1.8m立杆和6m、3m钢管吊装前需在地面将其捆绑好,经现场安检人员检查合格后,再采用两点吊的方式起吊放入基坑。吊装方式见图5.7-1。
图5.7-1 管件吊装示意图
1.2m、 0.9m及0.6m立杆、1m及2m钢管、横杆、扣件及托架等小件物品均采用吊斗吊装,确保起吊安全。
5.8 施工照明及人员上下通道措施
5.8.1 施工照明措施
根据现场情况,结构施工为24小时连续作业,为保证夜间施工的照明能满足施工要求及安全,在施工范围的4个角各安装一个3500w的镝灯,使在基坑下的作业人员视线清晰,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
在进行结构施工时,板模板安装完成后,模板底下的作业面光线照射不到,致使视线模糊,不利于进行模架搭设质量的检查,为确保质量及安全,在施工段模板底下安装4个3500W的镝灯,分别位于4个角,确保作业面的照明满足要求。
5.8.2 人员上下通道的设置
根据现场施工安排,施工人员需通过安全人行通道上下基坑。根据车站长度及结构的分段施工,在每个施工段设置1-2个钢制楼梯,楼梯宽度1.2m,两侧安装高度为1.2m的扶手,并覆盖防护网,钢梯安装时保证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45度,以方便人员通行。
5.9 预留洞临边防护措施
根据设计要求,车站结构施工时需预留诸多预留孔洞,结构施工完成后预留孔洞临边需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采用φ48钢管设置,高度不低于1.2m,栏杆加固完成后,其上覆盖安全网,确保安全。
5.10 作业操作平台的设置
为确保支架搭设及砼灌注的安全,在结构施工段设置操作通道及平台,其宽度为1.2m,两侧设置1.2m高的防护栏杆,具体见图5.10-1、图5.10-2。
图5.10-1 操作通道及平台布置平面图
图5.10-2 操作通道及平台断面图
5.11 支架模板的拆除
拆除模板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原则;支架拆除的顺序为从顶至底,即为先拆除站厅层支架,然后是站台层支架。上层结构施工时下层支架不拆除。拆除模架时的相关结构混凝土强度标准详见6.3.4。
6. 碗扣式与钢管扣件式组合模板支架技术要求及验收标准
6.1 材料要求
所有进场材料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我部将委托有资质的试验检测单位对材料进行试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1.1 钢管
1、模板支架钢管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2)中规定的3号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 Q235-A级钢的规定。
2、模板支架的钢管应采用标准规格φ48×3.5mm。钢管上严禁打孔。
3、钢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毛刺、压痕和深的划痕;
(2)、钢管外径、壁厚、端面等的偏差;钢管表面锈蚀深度;钢管的弯曲变形应符合规定;
(3)、钢管应进行防锈处理。
6.1.2 扣件
1、应采用可锻铸铁制作的扣件,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的规定。采用其他材料制作的扣件时,应经试验证明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后方可使用。
2、扣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裂缝、变形或螺栓出现滑丝的扣件严禁使用;
(2)、扣件应进行防锈处理
3、模板支架采用的扣件,在螺栓拧紧扭力矩达65N·m时,不得发生破坏。
6.1.3 其他
1、方木、底模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的有关规定。
2、模板支架中其他辅助材料的质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6.2 构造要求
6.2.1 立杆构造要求
1、模板支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出的纵向扫地杆向地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2、当采用在梁底设置立杆的支撑方式时,宜采用可调托座直接传力,可调托座与钢管交接处应设置横向水平杆,托座顶距离水平杆的高度不应大于300mm。梁底立杆应按梁宽均匀设置,其偏差不应大于25mm。
3、当在立杆底部或顶端设置可调托座时,其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不应大于200mm。
4、模板支架步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8m。。
5、立杆接长除顶部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步街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6、立杆接长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6.2.2 剪刀撑
1、模板支架高度超过4m应按下列规定设置剪刀撑:
(1)、模板支架四边满布竖向剪刀撑,中间每隔四排立杆设置一道纵、横向竖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2)、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
2、剪刀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倾角宜在45°~60°之间。倾角为45°时,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不应超过7根;倾角为60°时,则不应超过5根;
(2)、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
(3)、剪刀撑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较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段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4)、设置水平剪刀撑时,有剪刀撑斜杆的框格数量应大于框格总数的1/3。
6.2.3 其他
1、模板支架应与施工区域内及周边已具备一定强度的构件(墙、柱等)通过连墙件进行可靠连接。
2、斜梁、板结构的模板支架搭设时,应采取设置抛撑,或设置连墙件与周边构件连接,以抵抗水平荷载的影响。
3、模板支架的整体高宽比不应大于5.
6.3 施工检查
6.3.1 钢管、扣件管理
1、采购、租赁的钢管、扣件必须有产品合格证和法定检测单位的检测检验报告,生产厂家必须具有技术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没有质量证明或质量证明材料不齐全的钢管、扣件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2、搭设模板支架用的钢管、扣件,使用前必须进行抽样检测,抽检数量按有关规定执行。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使用。
3、钢管外观质量要求
(1)、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毛刺、压痕和深的划痕;
(2)、钢管外径、壁厚、端面等的偏差;钢管表面锈蚀深度;钢管的弯曲变形应符合规定;
(3)、钢管应进行防锈处理。
4、扣件外观质量要求
(1)、有裂缝、变形或螺栓出现滑丝的扣件严禁使用;
(2)、扣件应进行防锈处理
5、经检验合格的钢管、扣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对方场地不得有积水。
6、施工现场应建立钢管、扣件使用台帐,详细记录钢管、扣件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检验等情况。
6.3.2 搭设
1、相邻立杆的对接扣件不得设在同一水平内,错开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
(2)、搭接长度不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小于100mm。
2、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匹配;
(2)、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小于40N·m,且不大于65N·m;
(3)、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大于150mm;
(4)、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5)、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6.3.3 验收
1、模板支架投入使用前,应由项目部组织验收。
2、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应参加模板支架的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上报监理。
3、模板支架验收应根据经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检查现场实际搭设情况与方案的符合性。
4、安装后的扣件螺栓拧紧力矩应采用扭力矩扳手检查,抽样方法应按随即分布原则进行。
(1)、抽样检查数量与质量判定标准,应按下表确定:
项次
检查项目
安装扣件数量(个)
抽检数量(个)
允许的不合格数
1
连接立杆与纵(横)向水平杆或剪刀撑的扣件;接长立杆、纵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或剪刀撑的扣件
51~90
91~150
151~280
281~500
501~1200
1201~3200
5
8
13
20
32
50
0
1
1
2
3
3
2
连接横向水平杆与纵向水平杆的扣件(非主节点处)
51~90
91~150
151~280
281~500
501~1200
1201~3200
5
8
13
20
32
50
1
2
3
5
7
10
(2)、拧紧扭力矩未达到要求的扣件必须重新扭紧,直至满足要求。
5、楼板或顶板采取加固措施的模板支架,应检查加固措施与方案的符合性及加固的可靠性。
6、模板支架验收后应形成记录。
6.3.4 拆除
1、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板
≤2
≥50
﹥2, ≤8
≥75
﹥8
≥100
梁、拱、壳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2、模板支架拆除前应对拆除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交底书面手续。
3、模板支架拆除时,应按施工方案确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
4、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步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二步。设有附墙连接件的模板支架,连接件必须随支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接件全部或数步拆除后再拆除支架。
5、卸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禁将钢管、扣件由高处抛至地面;
(2)、运至地面的钢管、扣件应按照以下规定及时检查、整修与保养,剔出不合格的钢管、扣件,按品种、规格随时间码堆存放.
6.3.5 支模架预压
(1)预压范围:东端头井二段C轴~F轴、6~7之间,9000mm×6000mm范围。
(2)预压支架:顶(中)板支架。
(3)预压荷载:在铺设顶板底模后,对预压范围支架、模板进行预压,预压荷载为新浇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和施工荷载总和的120% 。
钢筋混凝土自重:25×0.9=22.5KN/m2
施工荷载:2.5KN/m2
预压荷载:(2.5+22.5)×1.2=30KN/m2
(4)预压方法:
预压采用砂包(或钢材),对预压范围内对模板、支架均匀预压3天。
(5)变形测量:在预压前、后和预压过程中,用仪器随时观测各观测点的变形,并检查支架各扣件的受力情况,验证、校核施工预拱度设置值的可靠性,以确定下一支架预拱度设置的合理值。
观测点布置:共布置15个观测点,见下图:
7.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7.1 安全生产体系及安全生产责任制
7.1.1 建立完善安全体系
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何秀永、副经理李昌健、总工程师李剑彤为首的安全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安全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召开安全分析会议,研究改进措施,推动项目经理部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7.1.2 建立健全自检制度
项目经理部设质量安全监察部,配2名专职安全质量检查工程师,在施工过程认真实施检查,每天进行不间断的现场巡查,对模架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排查纠正,发现野蛮施工现象有权立即阻止,待整改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同时认真接受建设单位安全监督和监理单位的监理,接受社会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督。
7.1.3 明确安全体系要素职责分配
建立从项目经理、作业班长到操作工人的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管理生产必须管安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将经济效益与安全挂钩。
7.1.4 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
实行施工安全逐级交底制,由质量安全监察部书写书面安全交底,每个模架施工人员均需在安全交底书上签字确认,并依据交底内容组织全部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每个操作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作业知识,并保存资料。项目经理部专职安全工程师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每天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
7.1.5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针对工程重点和难点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兼职安全员、领工员、班组长、架子工、起重工、电工、焊接工、机械工、厂内机动车辆驾驶以及新工上岗、工人变岗和改变工艺等都要进行特种培训岗前安全教育。
7.1.6 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经理部要必须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每周进行一次,作业班组每天进行班前安全讲话。每段结构模架施工完成后,必须组织人员对模架进行仔细检查,发现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定人限期进行整改,待整改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7.2 模架施工注意事项
1、从事架子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后,并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从事架子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戴安全帽,拴安全带,穿仿滑鞋。
3、搭脚手架作业时,必须对所需的材料进行筛选后再使用,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4、传递杆件、拔杆时,操作人员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5、使用机械吊料时,必须统一指挥、上下联系,同时还要对钢丝绳、吊环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投入使用。对被吊物必须捆扎牢固,接料人员应等吊物停稳后再接料、摘勾,严禁吊物上下时正下方站人。
6、各种脚手架在大风、大雨后,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倾斜、下沉崩扣、松扣时,要进行及时修复。
7、在带电设备附近搭拆脚手架时,应停电作业。
8、各种脚手架的脚手板必须铺平、铺严、铺牢固,严禁出现探头板。
9、脚手架的外侧必须架设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或挂防护网。
10、各类脚手架的脚手板上不宜放置重物,严禁在脚手板上加垫物件蹬踩作业。
11、现场的照明和动力线不得直接接触脚手架。
12、拆除脚手架时要按顺序自上而下地逐步分层拆除,严禁用推倒或拉倒的方法拆除脚手架。
13、拆下的脚手架材料要分类堆放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堆放整齐,严禁随处抛掷。
15、拆除脚手架时,要设专人监护,防止非专业人员进入作业区,以防伤人。
16、支模作业时应按技术交底书分工序进行,模板及支撑未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作业,不得利用支撑、拉杆等上下攀登。
17、使用吊车安装模板时,必须作到模板就位并连接稳妥后再摘勾,防止坠落伤人。
18、拆除的模板和连接杆件、支撑应逐层传下,不得向下直接抛掷。
19、拆除的模板及支撑要分类堆放到指定的地点并堆放整齐,木件上的铁钉要及时拔掉或打平。
8. 模板支架检算资料
8.1 墙板模板验算
模板采用1500mm×300mm×55mm钢模板,竖肋采用75mm×150mm方木,净间距300mm;横带采用双榀48mm×3.5mm的钢管,间距600mm。
8.1.1 荷载设计值
1)、砼侧压力 按照《土木工程施工手册》公式2-1-1和2-1-2计,
F1=0.22×γc× t0×β1×β2×V1/2 =0.22×25kN/m3×4.44h×1.2×1.15×1.25m/h1/2 =37.68KN/㎡
其中:t0——新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按公式t0=200/(T+15)计算,T为混凝土的温度,取30℃,t0=200÷(30+15)=4.44h;
γc ——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取25KN/m3;
β1——外加剂影响系数,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取1.15;
V——砼浇筑速度(m/h),取1.25m/h;
F2=γc×Hmax=25×6.46= 161.5 KN/㎡
其中Hmax——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
取两者中最小值,即F1=37.68KN/㎡
2)、倾倒砼时产生的荷载
查表2-1-16,标准值为2 KN/㎡
化为荷载设计值,设计值=标准值×分项系数×折减系数
=2×1.4×0.9=2.52KN/㎡
3)、荷载组合
F=37.68+2.52=40.2KN/㎡
8.1.2模板验算(1500mm×300mm×55mm钢模板)
取300mm×1500mm方格为研究对象(按照跨度为0.3m的五跨连续梁验算)
1)、化为线均布荷载
q=FL=40.2×0.3=12.06KN/m。
2)、强度验算
惯性距 I=1.29×10-7m4
抵抗距 W= 7.6×10-6m3
最大弯距Mmax= 0.105ql2=0.105×12060×0.32=114N·m
抗弯=M/W=114/7.6×10-6=15×106Pa=15Mpa<[σ]=205Mpa
挠度验算ωmax=0.644ql4/(100EI)
=0.644×12060×0.34/100×206×109×1.29×10-7=0.024mm≤[w]=1.5mm
符合规范要求。
8.1.3 竖肋
惯性距 I=0.075×0.153/12=2.11×10-5m4
抵抗距 W=0.075×0.152/6=2.81×10-4m3
计算简图如下:
线性均布荷载:q=40.20×0.3=12.06 KN/m
最大弯距M= ql2/8=12.06×103×0.62÷8=542.7N·m
抗弯强度σ=M/W=542.7/2.81×10-4=1.93×106Pa=1.93MPa <[σ] =13Mpa
挠度验算ω=5ql4/384EI=5×12060×0.64/384×1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