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谫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699269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谫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谫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谫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学史291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论杜文君(临沂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要:成玄英庄子疏序中所谓“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为疏解”,一直被视为成玄英为郭象庄子注作疏的依据,似乎仅郭象庄子注是成玄英所遵循的“疏不破注”之“注”,而郭象无注,成玄英却作疏的文本则被视为“无注之疏”或认为成玄英“只解经不解注”。其实不然,成玄英庄子疏是以郭象三十三篇本庄子版本为参考,在内容上则汇集了唐及魏晋时期诸家庄子注于一身。他在众家庄子注的基础上,作了更为详尽而具体的阐发,可视为一部“集释”之书。郭象庄子注仅是众多庄子注中的一个,当无郭象注而成玄英为之作疏时,这并非是“无注之疏”,极有可能

2、存在其他人的庄子注。总之,成玄英赞同郭象所删减、编排的庄子版本,这对于当时普遍流行的五十二篇本庄子来说,已经是一个重大突破。关键词:庄子注;庄子疏;“疏不破注”一、引言关于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以下分别简称“郭注”“成疏”)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基本是立足于哲学史、思想史领域的考察,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且不够深人,尚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292励耘语言学刊目前,郭注、成疏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观点。首先,强调郭象注的核心作用,如苏新鎏即认为成疏主从郭注之义旨而引申发挥。其次,弱化了郭注与成疏的关系,认为成疏与郭注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之处更多,甚至认为,成玄英作了大量的“无注之疏”,阐释一些郭象未探究

3、过的问题。最后,认为成疏非郭注的疏解,如蒙文通、龚鹏程等,指出成疏唯出经文、不注说,不据注为疏其实,三说皆未能准确解释出郭注、成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成疏是采用郭象三十三篇本庄子为底本来作的疏解,并非是以郭象注解内容为重点。在底本选择上,郭象三十三篇本庄子相较于当时五十二篇本庄子来说,成玄英是认同郭象的。但是在内容上,成疏则不仅仅参考了郭注,而是立足于前人诸家之注进而诠释与发挥。若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仅比较郭注、成疏则是狭隘、片面的,应该将成疏与众多庄子注作一番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出成疏的文献来源及创新之处。、“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辑为疏解”发覆要准确把握郭注、成疏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

4、如何理解成玄英庄子疏序中所谓“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为疏解”这句话的含义。此句源自庄子疏序:“玄英不庸味,少而习焉,研精覃思三十矣。依子玄所注三十篇,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复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迹指归。”上述第一、第二种观点基本上是根据序中此言来作的论断。然而,这是不恰当的。成疏并不仅仅是针对郭象庄子注作的疏解,诚如第二种观点所言,成疏溢出很多郭注之外的释义,但是称其为“无注之疏”确又言之过甚。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做详细介绍。此处,仅对序中的观点作一正解。(一)成玄英在序中共有两次提到郭象,均未表明其专为郭注作疏解除了“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提到郭象之外,第二次是在整体分析庄子篇章结构苏新鎏

5、:郭象庄学平议郭象注对成玄英疏之影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 8 0 年。熊铁基编:中国庄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19 6 页。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6 年,第4 3 页。蒙文通:辑校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蒙文通文集第八卷,成都:巴蜀书社,2 0 0 1年,第3 57 页。【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 0 12 年,第9 页。(以下关于郭注、成疏、陆氏音义的文献均据此本。)293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论时言“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郭象仍于题下即注解之,逍遥齐物之类是也”。郭象在内七篇的篇题下,给诸如逍遥游齐

6、物论等这样的篇目作了一些注解。但从这段叙述中,看不到郭注、成疏之间的任何关系,甚至成玄英也并未给郭象内七篇篇题下的注作疏解。这与孔颖达给儒家经典之注作疏解的思想然相异,像礼记篇题下郑玄作注之处,孔颖达都会一一释义。与此相反,成疏不仅存在“溢出”郭注之外的释义,甚至对郭注篇题之注置若罔闻,这有悖于注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不能成为成疏为郭注作疏解的直接依据。(二)郭注只是成玄英诠释庄子时众多文献来源中的一个成玄英在序中谈到对“逍遥游”的理解时,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今泛举幼纲,略为三释。”“三释”分别引用了顾桐柏、支道林、穆夜三人的释义。可见,成玄英不仅对逍遥游

7、篇题下的郭注不予理踩,而且在序中,也没有引用郭象之注。成玄英列举了顾桐柏、支道林、穆夜三个人的解释,无论其释义正确与否,但能够发现是,成玄英唯独不用郭象注,而是对其他人的释义予以重视。故我们认为,其庄子疏当是建立在诸家庄子注基础之上的。成玄英在序中也直接表明了这一论断:“自古高士,晋汉逸人,皆莫不耽玩,为之义训;虽注述无可间然,并有美辞,咸能索隐。”这说明,成玄英庄子疏取材广泛,不主于一家,郭注仅仅是其中一个代表。(三)经郭象编定的三十三篇本庄子版本为成玄英所接纳郭注虽然仅是成疏取材的一部分,但是郭象所编定的庄子版本却为成玄英所青睐。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叙述,庄子原有五十二

8、篇,今传本三十三篇庄子是经郭象删减的。日本高山寺古抄本郭象版庄子亦有关于庄子篇产生的详细完整的序跋,其文日:或牵之令近,或迁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而参之高韵,龙蛇并御,且辞气背,竟无深奥,而徒难知以困后蒙,令沉滞失流,岂所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今唯裁取其长,达致全乎大体者,为三十三篇焉。藏于日本高山寺的镰仓幕府时期南华经古抄本完整抄录了郭象所作的跋,今人多有征引294励耘语言学刊郭象因其“牵之令近、迁之令诞、似山海经”等原因,所以“十有之三,略而不存”。郭象所删的十九篇约合原本五十二篇的三分之一。由于郭象本庄子“特会庄生之旨”,故大行于世,而五十二篇本逐渐淡

9、出人们的视野。成玄英非常认可郭象所编定的庄子版本,诚如熊铁基先生所言:“对于郭象编定的三十三篇庄子及其内、外、杂篇之分,成玄英也采取完全肯定的态度,并且视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玄英虽然对郭象内七篇的篇目之注未予解释,但是却对庄子篇目的顺序给予了充分赞赏,在序中言道:“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拇以下,皆以篇首二字为题,既无别义,今不复次篇也。”成玄英对内七篇的结构及其思想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且认为拇以下,只是取其篇首命名,无其他意义。既然成玄英未明确指出,内、外、杂篇篇目及顺序存在问题,

10、这就可以确定,成玄英对郭象的三十三篇本庄子及其篇目顺序编排是赞同的,不然会在序中给予说明。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唐初,五十二篇本庄子并未亡。高华平指出:“庄子一书原来五十二篇中被郭象删汰的十九篇,并没有因郭象的删汰而立即亡,当时其他人注庄仍多用五十二篇本,因而这十九篇仍在学界流传。直到宋元时期,这十九篇才慢慢失。”这对于当时普遍流行的五十二篇本庄子来说,成玄英果断使用郭象三十三篇本庄子作为底本来进行疏解,应该是一个重大突破。综上所述,“依子玄所注三十三篇,辑为疏解”,意思是说,成玄英庄子疏是依郭象编定的三十三篇本庄子版本为依托进行的疏释,并未将郭象的注释内容作为重点。至于郭象的注解,只是成玄英

11、疏解庄子内容的一部分而已。成玄英庄子疏是集众家之注作疏,这里面包括司马彪、李颐、崔護、嵇康、简文帝、陆德明等魏晋及唐初诸家庄子之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造与发挥,而郭象之庄子注仅是其中一家。所以,仅认为郭象之注解是成玄英所遵循的“疏不破注”之“注”,那应当是不准确的,因为郭注、成疏并不符合“疏不破注”之原则,且成疏多有“破注”现象。下面具体论述。熊铁基:中国庄学史,19 1页。高华平: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 期。诸家之注亡较多,但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保存较为丰富。295郭象庄子注子疏关系论十三、“成疏破郭注”举隅“疏不破注”只是一种笼

12、统的认识,并无严格的规则与限制。五经正义也并未严格遵循其“疏不破注”之原则。受唐代“注疏”之风影响的成玄英,在为庄子作疏时更不会依照郭象注来疏解。不仅如此,成疏多有与郭注相抵悟的地方。当成玄英对郭象的注文存有疑义时,要么直言注文之误,修订郭注;要么表达出对注文正确与否的疑虑,加以纠正;要么避注文正误不提,而另立新说。(一)直言郭注之误在成玄英庄子疏中,有大量疏解直接对郭注进行了批驳,提出了反对意见。如:1.“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主)郭注:“以有系者为县,则无系者县解也。”成疏.“为生死所系者为县,则无死无生者县解也。子玄此注,失之远矣。文势前后,自相矛。”2.“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

13、之辩。”(徐无鬼)郭注:“彼,谓二子。此,谓仲尼。”成疏:“彼,谓所诠之理。此,谓能诠之教。子玄乃云:此谓仲尼。斯注粗浅,失之远矣。”3.“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盗跖)郭注:“此篇寄明因众之所欲亡而亡之,虽王可去也;不因众而独用己,虽盗跖不可御也。”成疏:“夫料触虎头而编虎须者,近遭于虎食之也,今仲尼往说盗跖,履其危险,不异于斯也。即郭注意,失之远矣。”这些例证显然都是成玄英对郭注的批评。如成玄英对郭象“悬解”的释义颇有微词,所谓“子玄此注,失之远矣”,他批评郭注文势前后自相矛盾。成玄英认为“悬解”当是“死生不能系,忧乐不能人”的天然解脱状态。又如,成玄英认为

14、郭象对徐无鬼中“彼、此”的解释粗陋浅显,“斯注粗浅,失之远矣”。郭象把“彼”“此”皆解释为具体的人,而成玄英却将其提升到“道与理”“言与教”的哲学思想高度,即所谓“不道而道,不言而言”296励耘语言学刊(徐无鬼疏)之理。再如,在盗跖疏中,成玄英认为郭注并没有道出庄子所蕴含的真正哲理,直言郭注“失之远矣”。在他看来,庄子引用孔子、盗跖是为了揭示人物背后的意蕴,以此来说明要听任自然、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以免像孔子一样“入虎口”。(二)对郭注提出质疑在庄子疏中,成疏对郭注提出了疑问,未遵循其释义,这可视为“成疏破郭注”的一种方式。1.“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

15、)郭注:“凡此上事,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故日芒也。”成疏:“芒,暗味也。言凡人在生,芒味如是,举世皆惑,岂有一人不味者!而庄子体道真人,智用明达,俯同尘俗,故云而我独芒。郭注稍乖,今不依用。”2.“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地)郭注:“犯狂妄行而自蹈大方也。”成疏:“运属清夷,则抚临亿兆;物来感我,则应时昌盛。郭注云猬狂妄行,恐乖文旨。”成玄英除了直言郭注存在错误之外,还对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如齐物论中,成玄英言“郭注稍乖,今不依用”,表达他对郭象将“芒”释义为“皆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否定。在他看来,“芒”分为“凡人之芒”与“真人之芒”。对庄子来说,凡人皆是暗味的,举世皆惑。而凡人是未“

16、达道”之人,不能体悟真人“智用明达,俯同尘俗”的境界,所以对于世人来说,庄子是“独芒”。在这里,成玄英提出不同于郭注的说法,形成与郭注分庭抗礼的局面。又如,成玄英认为郭注所言“狂妄行”,不符合庄子之旨,所以认为其注“恐乖文旨”。“天下有道”表达的是任其自然,回归纯朴的思想,而郭象的注解显然与庄子主旨不符,故成玄英对其提出质疑。(三)不置一词,另立新解在庄子疏中,还存在成玄英对郭注的正确与否不作任何评论,也没有遵循郭象之意来作疏解的情况,这亦可视为“成疏微言破郭注”。1.“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拇)297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论郭注:“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恐仁义非人

17、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成疏:“夫仁义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效。彼仁人者,则是曾史之徒,不体真趣,横生劝奖,谓仁义之道可学而成。”2.“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间。”(天地)郭注:“虽汤武之事,苟顺天应人,未为不闲也。故无为而无不为者,非不闲也。”成疏:“时逢扰乱,则混俗韬光,修德隐迹,全我生道,嘉遁闲居,逍遥遁世。所谓隐显自在,用舍随时。”郭象庄子注的正确与否,成玄英不置一词,而且也没有按照郭象之注来作疏解。如拇篇中,郭象、成玄英都把“仁义”看作人的天性,出自天理。但是成玄英还进一步指出了,庄子此处的“仁义”专指“曾史之徒”的仁义,且批评他们“不体真趣,横生劝奖”,这显然又与郭注不同

18、。再如,天地篇中,郭象认为“汤武之事”就是顺天应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手段,而成玄英则认为时逢乱世,要懂得修德隐迹、逍遥遁世,两者观点截然相反。成玄英所理解的“修德、闲居”是真正的嘉遁、隐匿,并非像“汤武之事”一样,顺时应人。郭注、成疏对于“天下无道”的解释,显然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所以,成玄英没有遵循郭象之注,故破注也。由此可见,成玄英的疏解中,存在着三种破郭注的方式:直言注文之误;表达对注文的疑虑;不参旧注,另立新说。因此,认为成疏乃郭注之疏解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因为郭注、成疏并不符合“疏不破注”的原则。成疏多次对郭注提出反驳,的确不是给郭注做疏的口吻。四、成疏可视为一部“集释”之作上面提到,

19、庄子学史中反复强调成玄英作了大量的“无注之疏”,这一观点与“初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宋刻本、道藏本虽皆经注、疏合会本,但细考疏文,只解经而不解注”的说法相似。如果仅通过比较郭注、成疏两者的差异,就得出“无注之疏”的结论,实在太过狭隘、有失公允。同时,在第二节中我们也指出了,郭注仅是众多庄子注的一家,其他各家之注,实际已经包含在成疏中。成疏虽然没有指出释义的来源,但是不能否高亮:两晋南北朝隋唐义疏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2 0 年,第18 6 页,励耘语言学刊298定其集各家庄子注疏解的事实。(一)集魏晋诸家庄子注即使没有郭象之注,也不能称成玄英作了“无注之疏”,因为这并不代表没有唐前

20、及魏晋时期其他人的庄子注。成疏不仅是疏解郭象之注,同时也是对诸家庄子注的疏解。具体来说是给司马彪、李颐、崔以及未知姓氏等人的庄子注作疏解。1.“尧让天下于许由。”(逍遥游)释文:“许由,隐人也,隐于箕山。司马云:颖川阳城人。李云:字仲武。成疏:“许由,隐者也,姓许,名由,字仲武,颖川阳城人也,隐于箕山。”2.“宜楸柏桑。”(人间世)释文:“崔云:“荆氏之地,宜此三木。李云:三木,文木也。”成疏:“宋国有荆氏之地,宜此楸柏桑之三木,悉皆端直,堪为材用。此略举文木有材所以天折,对前散木无用所以全生也。”3.“狗非犬。”(天下)释文“司马云:狗犬同实异名异于犬也。”成疏“狗之与犬,一物两名。名字既空

21、,故狗非犬也。狗犬同实异名异于犬也。墨子日:狗,犬也,然狗非犬也。”例1中,释文共保存了三个人的庄子注,分别为陆德明、司马彪与李颐。但每个人的注释都很简短且不集中。成疏通过对释文中三种观点的吸收与运用,重新作了梳理与整合,相比释文分散的内容则更为圆润、集中,人物背景介绍更加全面。我们发现在例2 中,成玄英集崔、李二人庄子注来疏解庄子。这样一来,更易使人清晰地了解“荆氏之地”在宋国以及“三木”或“文木”具体指的是“楸柏桑”三种树。成玄英在借鉴前人注解的基础上,还引用了其他经典来增加阐释的可信度,如例3 中“狗犬同实异名异于犬也”当源自司马彪的注,且未作任何改变;其中“狗之与犬狗非犬也”以及引用墨

22、子的语言,是成玄英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成玄英在司马彪注的基础上,又作了补充,使其疏解更加具体虽然成疏未明确表示取材来源,但是从字词训解以及义理阐释上来看,其与诸家庄子注不谋而合,这不能否认他受到了魏晋各家庄子注的影响与启发。299.郭象庄子注与成玄英庄子疏关系论(二)吸收陆德明庄子音义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庄子音义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陆德明自已对庄子的理解;其次,陆德明所称引的材料;最后,把陆德明庄子音义保存的诸家庄子注看作一个整体。如:“名,公器也。”(天运)释文:“释名云:名,鸣也。公,平也。器,用也。尹文子云:“名有三科:一日,命物之名,方圆是也;二日,毁誉之名,善恶是也;三日,况谓

23、之名,爱憎是也。”成疏:“名,鸣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种:一是命物,二是毁誉。”陆德明分别引用释名与尹文子来解释天运此句。但是其所引用的文字是经过陆德明删减改易的。“名,明也,名实事使公明也。公,广也,可广施也。”释名释言语十二与陆德明所引“名,鸣也。公,平也”相异,而关于“器,用也”的解释,也不是释名正文里的内容,而是出自卷四“释用器”这个标题,这当是陆德明自己的发挥。此外,关于尹文子的内容也是经过陆德明改易的。这经过陆德明改造且不完整的释义,被成玄英所吸收。成玄英不仅继承了释文的释义,且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可以发现,对于“名、公、器”的理解,成玄英完全继承了陆德明的解释

24、,未作任何改变,但对于“名”的内容,成玄英稍作了改易,由陆德明的“三科”变成了“二种”,相比释文少了第三种“况谓之名”,而且没有了对“命物之名”“毁誉之名”的解释,如“方圆是也、善恶这一部分内容,在上一节中已经涉及,这里不作过多讨论。上面介绍庄子疏与庄子各家之注的关系,是以陆德明庄子音义为文献材料展开叙述的。这是因为,诸家庄子注亡较多,唯有陆氏庄子音义保存了较多且丰富的材料,这为研究庄子疏与魏晋及唐前庄子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庄子疏与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存在着某种关系。因为还存在着以下几种可能:首先,庄子疏庄子音义与各家之注确有文献相合的部分,却也不能说明庄子疏的文献源自庄子音义,

25、因为极有可能两人都抄自同一文献。其次,像司马彪、李颐、崔等都是治庄大家,陆德明、成玄英同时参考他们的注疏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这些人的庄子注亡较多,但是成玄英在当时能够见到的注疏要比现在材料丰富且与陆德明所见的典籍基本吻合。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庄子疏与庄子音义的多家注释相同或意义相近,我们就不能排除庄子疏直接取材于庄子音义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后一点。通过分析我们有更为直接的证据表明庄子疏与庄子音义的继承与创新关系。陈高佣:尹文子今解,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7 年,第158 页。300.励耘语言学刊是也”。故我们认为,如此相近的解释绝不会是巧合,这当是成玄英直接以庄子音义为依托

26、或材料来源,进而又作了细微的文字调整,阐发了自己的思想。可见,成玄英将陆德明释文中所保存的释义看作了一个整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阐释与分析。经过成玄英的改易与融合,其释义既能保证其综合性、多样性,又能使其疏解在逻辑上比原注更加清晰。但需要指出的是,成玄英对一部分旧注的吸收缺少一定的考证与分析,因为一些旧注与庄子原文是有冲突的,但成玄英依然给予保留。如:“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马蹄)释文:“司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骨,盖炎帝也。”成疏:“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盖炎帝也。”成疏与司马彪注及释文保存的“一云”注解甚同。很

27、明显,成玄英直接将释文的两种注解予以引用且未说明其材料来源。但问题是,筐篇提到了“赫胥氏、神农氏”两个人,这说明二人是同时存在的。而成玄英在解释“故有焱氏为之颂日”(天运)之“焱氏”时却认为,“焱氏,神农也”(炎帝指神农氏),此处的“焱氏”就是炎帝,这显然与马蹄篇的“赫胥,盖炎帝也”(炎帝指赫氏)相矛盾。所以,我们能够推测,成玄英仅就旧注作了保存,并未具体考证其文献的正确与否。由此看来,成疏并不是“无注之疏”或“只解经不解注”,他是给诸家庄子注作疏解,如其序中所言:“自古高士,晋汉逸人,皆莫不耽玩,为之义训;虽注述无可间然,并有美辞,咸能索隐。”这可谓是其文献来源甚广、取材众多的总结。五、余论

28、成疏时常以不同的形式“破郭象注”,并反复提到“郭注失之”“郭注失之迁曲”等,对于郭注有所矫正,这根本不是给郭注作疏的口吻。他并不依傍注文,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成疏完全是依郭注作疏解,如在第四章,我们通过文本比照发现,成玄英吸收、借鉴了多家庄子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很明显,成疏存在既非来源于郭注,又非自己引申发挥的释义,而这一部分内容当直接取材于魏晋时期各家的庄子注(司马彪、李颐龚鹏程:成玄英庄子疏探论,鹅湖月刊,19 9 1年第1期301郭象庄子注子疏关系论中等)以及唐初陆德明的庄子音义。这就说明,成玄英的庄子疏既非专主一家之注而引申或专为郭注作疏,亦非“无注之疏”(或只解经不解注),其可

29、视为是一部庄子“集解或“集释”性质的书。通过成疏与庄子诸家之注的对比分析,可以重新审视郭注与成疏之间的关系。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成疏征引广泛,其中既有成玄英认为可取的、比较确凿的结论,也有他所不认可的或只取其中一说的观点。仅利用经典释文保存的诸家庄子注,就能发现如此多的例证,若魏晋各家庄子注保存完整,那么成疏与各家之注的继承关系,更能显而易见。成疏采用、吸收其他各家庄子注存在着不同的形式,有的引用观点,并指明其文献来源,但更多的是直接引用材料,既无书名,也无人名。所以,仅比较郭注与成疏的差异,就得出“无注之疏”或认为“只解经不解注”的结论过于片面。成疏在内容上虽与郭注多有抵悟,但是他疏解庄

30、子的底本却是按照郭象编排的三十三篇本庄子篇章结构展开的。至于成玄英为什么选择郭象版庄子作为底本来为之作疏,已不可详考,但是我们可以作一番推测。首先,未经郭象删减的庄子篇章较多,史记所谓“十万余言”,这相较于郭象删减后的版本则显得格外繁杂。其次,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解释了郭注受重视的原因:“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这就说明了,郭注已为世人逐渐接受。成玄英或许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所以才选择了郭注作为底本。总的来说,成疏是以郭象三十三篇本庄子为参考,汇集了唐及唐前众多庄子注于一身,在各家庄子注的基础上,作了更为详尽而具体的阐释,无论是名物训释还是思想的发挥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1、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成玄英有着强烈的思想创新意识。也正因为如此,成玄英成为了庄学研究的夜夜者,而在隋唐众多庄子注疏中,他的庄子疏能够脱颖而出、保存完整,这与其取诸家庄子注之“精华”化为已用,不无关系。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当时随着庄子疏的不断传播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极可能加速了魏晋诸家庄子注亡佚的进程。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oxiangs Zhuangzi Zhu andCheng Xuanyings Zhuangzi ShuDu Wenjun(Linyi Universit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

32、ct:In Cheng Xuanyings preface to Zhuangzi Shu,the so-called“thirty chapters302励耘语言学刊annotated by Zixuan are often interpreted as the basis for Cheng Xuanyings interpretation ofGuo Xiangs Zhuangzi Zhu.It seems that only Guo Xiangs Zhuangzi Zhu is the“Annotationthat Cheng Xuanying follows,which“does n

33、ot break the Annotation,while Guo Xiangs noannotation while Cheng Xuanyings sparse text is regarded as“the annotation without annota-tion or Cheng Xuanyings“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 without annotation.In fact,ChengXuanyings Zhuangzi Shu is based on the thirty-three versions of Zhuangzi by Guo

34、Xiang.Interms of content,it integrates the notes of Zhuangzi by various scholars in the Tang and Wei JinDynasties.On the basis of the notes of Zhuangzi,it makes a more detailed and specific expla-nation,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Book of“collective interpretation.The Zhuangzi notes byGuoxiang is onl

35、y one of the numerous Zhuangzi notes.When Cheng Xuanying wrote the noteswithout Guoxiangs notes,it is not“the notes without notes.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re areother peoples Zhuangzi notes.In short,Cheng Xuanying agreed with the edition of Zhuangziedited and edited by Guo Xiang,which was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the 52 widely popularversions of Zhuangzi at that time.Keywords:Zhuangzi zhu;Zhuangzi Shu;“Sparse but not broken no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