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一、社戏的作者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选自小说集呐喊,我们曾学过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小说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 (一)情节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
2、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
3、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1选文写了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孩子们看戏返航途中,偷豆到船上去煮了吃。(归航偷豆)2第段“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
4、被红霞罩着了”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3第段中哪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罗汉豆正旺相”?乌油油、结实4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阿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淳朴无私、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二)“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
5、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
6、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对六一公公这番话应怎样理解? 六一公公并无心责备双喜等小朋友的偷豆行为,而是为踏坏了庄稼感到可惜。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一句中,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3、这一部分表现六一公公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宽厚淳朴、热情好客他的性格特点。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
7、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5、“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总而言之,并不是豆有多好吃,戏有多好看,那夜之所以难忘是因为那夜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在美丽的乡村的夜晚,在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里,由热情淳朴的伙伴相伴,体验感受着人与人和谐亲密的气氛和淳朴的情感。文章以此作结,表现了“我”对乡村淳朴的人情和景色的喜爱和怀念。6“是的,
8、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我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有四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B“我们请客。”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7“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表达了对那夜的豆和戏深深的怀恋。B南方水乡的豆好吃,戏好看,北方的则不行。C并不是那夜的豆格外好吃,也不是那夜的戏格外好看,而是通
9、过写豆和戏突出那夜的生活终生难忘,表过了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恋。D那夜的豆好吃,而那夜的戏不好看。“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反话。8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D节选自社戏,文中“我”即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二)、环境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
10、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
11、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用一个短句概括选文的内容: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2、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月夜行船D水乡美景。3第段第3句中的“点”“磕”“退后”“上前”“驾起”等动词词既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有体现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的心情。4第段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中把“淡黑的
12、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船行的速度非常快,烘托出我的欢快心情。加点的“跑”与第段中“_飞一般_”一词相呼应。5、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视觉:碧绿的豆麦田、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村庄、几点渔火 嗅觉:水草的清香触觉:扑面而来的水气 听觉:潺潺的激水声,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作用:(1)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清新美好(2)写出小伙伴行船之快,烘托了“我”前往看社戏时愉快轻松而又迫切心情。(3)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13、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C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三)、人物:双喜:胆大心细、聪明能干、自信 、有号召力 阿发:天真淳朴、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四、综合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 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 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说明:因为文章主要表现的是理想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热情无私、真诚善良。而看戏与中心联系不大,所以篇幅不多。看戏前的波折正是为了反映小伙伴的热情;看戏后的“偷豆”和“送豆”都是为了表现这种美好的人情,所以要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