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网络初步形成-安徽省十二五系列分析材料之二十二.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633625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网络初步形成-安徽省十二五系列分析材料之二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网络初步形成-安徽省十二五系列分析材料之二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网络初步形成-安徽省“十二五”系列分析材料之二十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呈现出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十二五”时期,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902亿元,相当于“十五”和“十一五”10年投资总和的1.6倍。其中,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水运、场站建设完成投资比“十一五”分别增长40.7%、33.3%、160%、188.8%。“十二五”后三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214.3亿元,占“十二五”交通投资的76.3%,其中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投资增长最为明显,后三年完成投资1142亿元,相当于“十五”和“十一五”10年同项投资总和的3.2倍。新常态下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铁路网络规模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212.1公里,较“十一五”增长143.9%,是历史上新增里程最多的五年。“十二五”末,全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4062.1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1330公里,开启了安徽高铁时代。   公路网络不断延伸。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8.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4246公里,一级公路里程3166公里,公路密度为134.1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3.8万公里、1317公里、2667公里和26.9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里程新增11640公里。市市通高速目标基本实现,99%建制村实现交通通畅。   水运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合理。2015年末,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612公里,其中通航里程6271公里。拥有内河主要港口5个,拥有营运船舶近2.88万艘,总载重4214万载重吨,平均吨位1463吨,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运力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两干三支”高等级航道网中的三条重要支线航道基本建成,提前6年达到2020年皖江段维护水深目标。   民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线结构持续优化。现有合肥、黄山、阜阳、池州4个民用运输机场,安庆1个军民合用机场,宁国青龙湾通用机场。航线网络覆盖国内外59个大中城市,开通了13条国际及地区航线,以及首条全货机航线。建成异地候机楼32个,在皖投入运力的航空公司由“十一五”末的19家增至28家。   (二)运输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87.0亿人、客运周转量8171.5亿人公里、货运量171.8亿吨、货运周转量52412.6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一五”增长46.1%、41.4%、125.2%、137.1%。从运输结构来看,虽然公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仍然占绝对优势,但是随着高铁线路、民航航线的增多以及运输服务部门的客运服务提升,客运中高铁、民航等高附加值的高端出行方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分别为9.6%和13.4%。铁路共完成客运量3.6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782.3亿人公里,分别较“十一五”增长53.0%、42.8%。民航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324.7万人,较“十一五”增长1.2倍。公路、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83.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5389.2亿人公里,分别较“十一五”增长45.8%、40.7%。货运整体增长明显。其中,公路水路运输货运共完成货运量166.1亿吨、货运周转量48948.0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一五”增长135.7%、184.9%。铁路货运略有下滑,共完成货运量5.7亿吨、货运周转量3464.6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一五”下降1.9%、29.7%。港口完成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为20.5亿吨和309.1万万标箱,分别较“十一五”增长56.6%、197.2%。民航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23.2万吨,较“十一五”增长53.3%。   交通运输能力提升较快,群众出行更加方便。2015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512.8万辆,比2010年末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公交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全省公交车达1.85万台,公交线路总长2.72万公里,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6%和122%。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7%。水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船型标准化比重不断提升。全省16个内河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1212个、年吞吐能力4.97亿吨,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474个。港口、集装箱年设计通过能力达5亿吨、119万标箱,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6.5%、292%,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1%、33.9%。   (三)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发展方式和模式加速转变。近年来,我省交通建设采取“省市共建”机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由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资金投入呈多元化格局。“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中央交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612.3亿元。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五年间省级预算项目资金安排162.7亿元,“十二五”后三年,干线公路车购税专项资金比原计划安排增加171%。协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达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5倍,安徽综合交通行业改善项目被评为亚洲开发银行“最佳表现贷款项目”。与国开行安徽分行等5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授信额度2900亿元。省交控集团通过短融、信托、保险、境外发债等渠道,实现融资684.59亿元。市县交通投资公司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已融资到位480亿元。   公路水路运输更加规范高效。公路方面制定道路货运相关制度,开展客货运输市场集中整治专项活动,规范运输经营行为。5市入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入选城市数量位居中部省份第一。水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各类工作标准、规范、程序、制度等,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以“绿色交通”为抓手,通过提高船舶运力、改善船舶吨位结构和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益,从追求总量规模的外延扩张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提高型转变。   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仍然不够   纵向看,2015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792.6亿元,增长1.1%,增速较2010年下降9.9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6%和9.7%,分别比2010年下降0.7个和2.9个百分点。横向看,“十二五”期间我省完成的交通投资额低于湖南、湖北,公路总里程居中部第4位、高速公路里程居中部第6位,铁路营业里程居中部第6位。   (二)要素制约日益凸显   过去在交通运输短缺时期和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各种要素制约尚不明显,可以支撑较高发展速度和较大建设规模。新常态下,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企业债务风险增加。长期以来支撑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三)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近几年,我省一直重视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但总体而言,交通运输管理仍属于“条块分割”状态,铁路领域管理独立性强,交通运输部门内部也仍存在各领域衔接不畅的情况。面对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各地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网络覆盖不足以及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的情况,迫切需要改革交通运输领域管理体制,然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面临很多特殊困难和深层次问题,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风险也会逐渐暴露,将对交通平稳运行产生一定冲击。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交通运输的结构性问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效率、降低运输服务成本。   (一)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从区域上来看,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旺盛需求没有变,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没有变。从发展动力来看,随着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门类多、潜力足、韧性好等特点,加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因素,我省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仍有充足的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使路网航道结构日趋完善,通过加快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抓住国家要高起点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发展机遇,加大航运建设推进力度。另一方面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创新发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拓展发展新空间。   (二)注重提供优质运输服务   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增加高品质、快捷化、差异化、定制化的客运服务供给,扩大更加经济、高效的多式联运货运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重点发挥互联网平台整合市场零散运输资源、提高供需匹配效率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适应运输需求新变化。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研究相应的引导机制,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更好发挥铁路运输和水运在大宗货运中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中转效率,发挥好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三)注重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国家交通运输网络中,我省具有承东接西、连南接北、居中靠东、临江近海及处于长三角腹地等区位特征,应重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衔接,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基本现代化要求。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