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远程教学
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远程教育借助于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更好地解决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时代师生分离的问题,随着高速宽带的普及,人们更乐观地把以往的“远距离”看成是“零距离”或者“等距离”。但是应该看到,即使光纤消解掉了传统意义上的距离,教育的核心问题,即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仍是光纤和计算机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除了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外,并不能直接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像比较、综合、解释、评价之类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者通过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来设计问题,通过设计一些富有穿透力的问题,引导学习者超越课本中现成的专家答案,进入到学科知识更本质的层面,进而去打通学科之间的藩篱,提升和发展高级思维能力。
能否有效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衡量教育内在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考察教育效果的重要尺度。我们以往的教学,无论是面授教学还是远程教学,习惯于把问题分为“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两大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哪年爆发的”是个“客观问题”,“请你分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个“主观问题”。前者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后者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即高级思维能力,服从于更高的教学目的。理论上讲这种分类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诸于此类的“主观问题”过于宽泛,没有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供深入思考的支架,最终的结果使本来是没有唯一现成答案、提升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的“主观问题”变成了记忆、背诵教科书中唯一的专家答案的“客观问题”,高级思维能力的训练自然流产。
教学中的“主观问题”客观化,违背了人的思维规律,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权威主义的知识观和现代考试制度。权威主义的知识观使教材成了教学中的圭臬,而考试制度中的“标准答案”则直接导致了教学中的“主观问题”“客观化”,使教学这种生机勃勃的人类智慧探究活动走向了僵化、教条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重新设计。美国人把教学中的问题分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简单问题”三类。基本问题是那些指向学科核心的问题,如:“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么?”“有机体是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而生存的?”,这些问题能够作为研究的生发点,被无数次进行追问,也许永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基本问题有很好的挑战性和穿透性,但学习者面对这些问题,容易无从下手,找不到进行思考的起点和入口。单元问题常常是那些帮助学习者进入到基本问题的问题,为学习者提供进入基本问题的通道,能够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支架,如:把“人类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么?”作为一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单元问题可能就是“现在的贫富差距同1900年相比,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问题,相应的单元问题可能就是“希特勒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么?”“历史的进步和倒退是由人性决定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很难是唯一的。好的单元问题容易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基本问题,达到提升他们高级思维的能力。同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相比,简单问题常常是指那些只有一个唯一答案的问题,比喻“什么是机会成本?”“什么是八旗制度?”等等,这些问题基本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客观问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简单问题越来越多,如果教育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简单问题上,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教材越编越厚,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我们常常认为远程教学同课堂教学之间有着许多重大的差异,但从教学问题设计的角度看,这种差异远没有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大。目前远程教育的设计者还没有把视野投向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转到如何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化学习环境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教学媒体的设计上,认为只有更形象、更直观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院校甚至正在设计如电脑游戏一样有趣的教学课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众性误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吸引人什么,而是在于改变人什么。不能把精力放在界定学科的基本问题,设计更好的单元问题上,就无法帮助学生保持住持久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核心层面。做不到这一点,远程教学就很容易穿上网络媒体的新鞋,走传统教育的老路,把学生当成只是容器,从黑板满堂灌,走向电子白板满堂灌。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