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徐汇区园南小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题
1.看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老师,六年的时光qiǎo rán( )过去,也许我们曾让您头痛,也许我们曾让您dān yōu( ),也许我们曾让您舒心,也许我们曾让您jiāo ào ( )……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您始终是我们敬爱的老师,您táo lǐ( )满天下,我们始终mínɡ jì( )您的教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瓦砾(lì) 尽管(jìn) 脸颊(jiá) 木屑(xiè)
B.擂鼓(léi) 纤巧(xiān) 模样(mú) 洞穴(xué)
C.剥削(xuē) 填满(tiān) 藐视(miǎo) 膝盖(xī)
D.惬意(qiē) 恶劣(liè) 顷刻(qīng) 玷污(diàn)
3.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语众心长 狂风暴雨 惊心动魄 万象更新
B.肃然起敬 轻于鸿毛 邯郸学步 坐无虚席
C.万籁俱寂 饱经风霜 赞叹不已 盛气凌人
D.置之不理 出人意料 天崖海角 恍然大悟
4.对下列毕业赠言运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A.用智慧描绘生命的画板,用勤奋书写人生的坎坷,用汗水浸润青春的旅途。相信你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排比)
B.那以往的同窗生活,像一串串糖葫芦,那迷人的甜和酸,怎么不让我回味无穷呢?(比喻、反问)
C.为什么如此不舍?因为明天就要离开您——我最敬爱的老师。衷心祝福您永远年轻,永远幸福!(设问)
D.敬爱的老师,您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我们永远感激您!(比喻)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在这次小升初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在考试时要认真审题、答题。
B.实外西区对我很熟悉,我能一一说出佳处来。
C.他的年龄不大,最多二十岁以下。
D.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暴”字的最下面是一个水字。
B.“飘”字的第十三笔是横斜勾。
C.“就”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时,应查“京”部。
D.“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老屋说___ 这个句中“说”字后面应该标上冒号。
7.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金色的鱼钩》是杨旭写的一篇散文。
B.《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句。
D.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8.下列乱句重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冒出了一个个像尖塔似的小脑袋。
②而且都戴着一顶有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笋。
③清明节过后,地面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痕。
④这些裂痕不知在什么时候渐渐地扩大了。
⑤笋在春天的怀抱里,迅速地往上长。
⑥据老农说,一个下春雨的夜晚,笋能长高一尺多呢!
A.③④①②⑤⑥ B.⑤⑥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⑥①⑤
9.阅读·实践
(1)、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不超过20个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__________
(2)、为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有意义的书,六年级(3)班要进行读书活动的宣传,请你根据示例,仿写一组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的宣传标语。
示例:读书点燃智慧 知识照耀人生
__________
(3)、据某市调查,有四成以上的学生选中的课外读物集中于三大类,名列第一位的是科技、科幻类读物。漫画类书籍被学生列在第二位。另外,还有32.2%的被调查者喜欢“卡通画”类图画。针对这个现象,有以下两种观点,你比较赞同谁?请简要谈谈。
A:重“读图”轻“读文”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B:重“读图”轻“读文”对青少年危害较大。
我赞同______,理由是:______。
10.句子积累。
(1)《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是_________,“三进大观园”说的是《红楼梦》中的________;“三山聚义打青州”是名著《___________》中的故事;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含数字“三”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孟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于谦不愿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同时清朝诗人郑燮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王昌龄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一颗清白正直的心。
11.根据描绘的情境,完成写话。
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无权对本书提出批评。”厨师反驳道,“岂有此理:我这辈子没下过一个蛋,但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能吗?”
(1)作家与厨师争论的话题是:________。
(2)厨师答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2、“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
13、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
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
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
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
14、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
B.菱角属于土产品。
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
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
15、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 ”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 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17、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理由: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18、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 )
A.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心细如发,爱子如命。夏日,在你读书困倦时,他会悄然走到身边扇(shān shàn)起习习凉风,夜里他会不断地来到床前,看你有没有睡好,会不会被蚊子叮咬;冬天,他总是摸摸这摸摸那,看看屋子会不会透风,被窝里是不是暖和,还会小心翼翼地把你那伸到被子外的手脚塞进被窝。
有一次,我随宣传队去外县参加全区文艺调演,那是我第一次挣(zhēng zhèng)脱父母的怀抱出远门,大概出去了一周,好不开心。可是我后来听说,父亲几乎天天落泪,望眼欲穿。当我回家一眼看见父亲头上扎着一方手帕,眼眶(kuāng kuàng)湿润地倚靠在家门口时,我禁不住流下了酸楚的眼泪。父爱竟是这般地痴迷和沉重,如此地柔情似水。在我记忆的屏幕里,永远清晰地定格着父亲辞世前父子相拥的那个悲情的瞬间。记得父亲去世前的那一刻,突然用尽他最后那点儿力气抱住了我的头,干裂苍白的嘴唇喃喃地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便极不情愿地垂下了他那双辛劳缝纫了一辈子的双手。
父亲是个爱得很讲究的人,小时候我伤风感冒有个咳嗽时,每当我咳一下,他都要跟着咳一声,用他的话说这样才可以把感冒尽快传染给他。宁愿自己受罪,也绝不愿让儿女们受苦,这就是博大的父爱。他很讲究“口忌”,哪个孩子如果嗓子“哑”了,他不让说“哑”,而说是“瞎”了;哪个孩子生病,他总是不让说“病”字,而是说不舒服。至爱莫过培育。父亲从小没念过书,因为没文化不知道受过多少窝囊气,因为不识字不知道吃过多少哑巴亏,于是,他一直认定一点,就是砸锅卖铁哪怕沿街乞讨,也要让子女们上学受教育。记得那年高考我因为差个几分而落榜,父亲没埋(mái mán)怨没指责,但我常常看见父亲独自抹泪,独处伤神,那无言的父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做儿的心,父爱,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温情和感动,也留给我太多太多的愧疚和感怀。
20、在横线处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0、用“√”给文中加点的字标出正确的读音。
2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望眼欲穿:_________________
落榜: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一自然段通过对父亲的________描写,体现了__________。
24、文章叙述父亲做了哪些令我感动的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
25.习作园地。
(1)、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十几年来,你一定有不少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如:相信自己、欣赏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挑战自己……请你以“____________自己”为题选择具体事例写一篇习作。
(2)、人生不会总是坦途,总有些绊倒过我们的坎需要迈过。不过,风雨之后总能见彩虹,留给我们的回忆也是一笔笔人生的财富。请你以“我那些不得不说的事”为题,选择具体事例写一篇习作。
从上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出现真实的人名;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 悄然 担忧 骄傲 桃李 铭记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先正确拼读音节,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相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检查所写词语是否正确。书写时要注意“悄、忧、骄、傲、铭”这些容易写错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及易错点,做到书写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思考。
A.“尽管(jìn)”,应读作“jǐn”。
C.“ 填满(tiān)”应读作“tián”。
D.“惬意(qiē)”,应读作“qiè”。“ 顷刻(qīng)”应读作“qǐng ”
【点睛】
3.C
解析: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积累,注意积累六年级上册的字音字形。
【详解】A答案 语重心长
B答案 座无虚席
D答案 天涯海角
4.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D这句中把老师的恩情与山、海作对比。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点睛】
5.D
解析: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改病句的掌握情况。
A. 这句话的病因是两面对一面,要么去掉“能否”,要么在“关键”后面加上“是否”;
B. 这句话的病因是语序不当,应该将“实外西区”与“我”调换位置;
C. 这句话的病因是重复啰嗦,“最多与“以下”重复;
6.B
解析:B
【详解】主要考查汉字笔画结构。
A项错误,“暴”字的最下面不是一个水字。
C项错误,“就”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时,应查“尢”部。
D项错误,提示语在后面,说后面加句号。
7.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学习相关文学知识的积累。
A错误。《金色的鱼钩》是杨旭写的一篇小说。
8.A
解析:A
【详解】略
9.B
解析: 孩子的阅读困难会影响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 感受文字之美 享受读书之乐
B
因为重“读图”轻“读文”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惰性思维,且“图画”中传达的信息只是表层的,无法给青少年带来深刻的体验。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宣传标语的设计。
(1)、本题主要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从“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可知,这段材料主要讲孩子的阅读困难会影响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
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此题以“读书”为中心,表述出活动的方式或意义,如可运用对偶的方式拟写为:花香伴随书香,名家走进心灵。
(3)、本题主要考查发表观点。
结合语境,根据重“读图”轻“读文”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从好处以及危害出发,不管赞同哪一种观点,说出理由即可。
如:我赞同A观点,重“读图”轻“读文”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因为青少年对文字的理解是有限的,通过图片呈现文字的意思,更加让青少年接受。
我赞同B观点,重“读图”轻“读文”对青少年危害较大,因为如果青少年长期对漫画类、科技、科幻类读物等图画形式的读物进行阅读,只会看图,不看文字,这对今后的文字阅读是不利的。
10. 刘备 刘姥姥 水浒传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
“三进大观园”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三进大观园的当事人是刘姥姥。
《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含数字“三”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2)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和诗词名句理解。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11.(1)没从事写作,能否对书提出批评?
(2)我虽然没从事过写作,但我能判断一本书的好坏。
B
解析:12、B
13、C
14、A
15、文中的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是一个可笑的人。
【分析】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A
解析:16、A
17、 41——50岁 打包比例最高 浪费情况最低
18、列数字、引用
19、AB
【分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根据图表‘打包比例’的信息”,即只看“打包比例”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20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20岁及以下。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41-50岁打包比例58.7%,浪费比例为10.3%可知,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41-50岁。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结合“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该项符合文意。
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该项符合文意。
C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行为。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20、父爱如水
20、shān zhèng kuàng mán
22、 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想念的迫切。文中指“我”随宣传队去外县参加全区文艺调演,父亲非常的思念“我”。 考试没有被录取。文中指我高考没有被录取
23、 细节 心细如发,爱子如命
24、夏日读书时父亲为“我”扇风;夏夜不断来到“我”的床前,父亲看“我”睡得怎么样;冬天父亲看我睡觉是不是冷,把“我”手脚塞进被窝;父亲等外出演出的“我”;“我”感冒了,父亲跟着咳,希望把感冒尽快传染给他;父亲讲究“口忌”;“我”落榜了,父亲独自抹泪,独处伤神。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感激之情,同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怀。
【分析】
20、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给文章加标题方法:①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②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题目;③利用相关的景或物做题目;④代表性时间、地点做题目;⑤用主要人物或事件做题目。
本文通过记叙父亲为“我”做的事,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心细如发。
可以取名:父爱如水,父亲的爱等。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扇风,读音为shān fēng,汉语词汇,意思为摇扇所生的风。
挣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èng tuō,指奋力摆脱。
眼眶 [ yǎn kuàng ] ①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②眼睛周围的部位。
埋怨,读音为mán yuàn,指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造成结果的人或事表示不满。
2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解释。
这类题首先可以运用串字成句的方法或拆分组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上下文运用语境联系的方法进行检验。
“可是我后来听说,父亲几乎天天落泪,望眼欲穿。”可以看出父亲盼望“我”回来,盼望的眼睛都快望穿了。
“记得那年高考我因为差个几分而落榜”,文中是指“我”高考没被录取。
2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手法的能力。
“夏日,在你读书困倦时,他会悄然走到身边扇起习习凉风,夜里他会不断地来到床前,看你有没有睡好,会不会被蚊子叮咬;冬天,他总是摸摸这摸摸那,看看屋子会不会透风,被窝里是不是暖和,还会小心翼翼地把你那伸到被子外的手脚塞进被窝。”
可以看出是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心细如发,爱子如命。
24、本题考查对事情概括的能力以及对思想感情体会的能力。
事情概括:人物+事件。
25.范文:
相信自己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你就是成功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相信自己就是自信。自信的人,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信的人,无论遇到多
解析:范文:
相信自己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相信自己能行,你就是成功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相信自己就是自信。自信的人,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信的人,无论遇到多么强悍的对手,都会以毫不退缩的勇气去战胜他。
艾菲森是现在NBA最佳得分手,NBA里没有一个人愿意防守他,因为谁也防不住他。但是,他刚进入NBA联赛时,不过是一个高中刚毕业的20岁的毛头小子,没有人认为他会多么出色,更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战胜乔丹。
乔丹是拥有“篮球上帝之称”的著名运动员,他的地位让人望而却步,当有记者让乔丹评价一下艾菲森时,乔丹只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他还太年轻,一个男孩闯入了一个男人的世界。”乔丹的一句话让本来对他有些惧怕的艾菲森十分气愤,他相信有一天他一定要用篮球击败他的偶像——迈克尔,乔丹。当他说出这个理想时,他的队友都认为他是在开玩笑。但艾菲森是认真的,他有必胜的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勤学苦练,用自己必胜的信念激励着自己。半个月后,正好艾菲森所在的球队在主场迎战乔丹带领的球队。那场比赛中,艾菲森几乎没有传球,他不断地像乔丹发起挑战,最后,艾菲森所在的球队输了球。但是,在个人对决赛中艾菲森力压乔丹。乔丹得了34分,而艾菲森得了36分,赛后,乔丹对艾菲森的评价非常高。艾菲森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和自信在NBA里赢得实力。有自信才能有实力,有实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乔丹曾说过:“想成为篮球场上的伟人,就去赢得别人不认为你能赢得的比赛吧!”
篮球的领域是这样,人生中的每一次成功难道不需要你我的自信吗?自信可以创造奇迹。
【详解】1.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首先我们确定自己的作文题目。
开头:我们可以简单的对自己进行一下介绍,分析一下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来引出作文的主题。
中间: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我们需要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说一下,如:战胜自己或者改变自己或者相信自己等。注意: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2)、此次作文是命题作文。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
首先作文的题目已经给出。
开头:我们可以用“不知怎的,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中竟产生了一丝紧张,一丝本不该出现在我心中的紧张。也许是因为我心中的事情太多,太繁琐,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我不愿与他人分享的吧。”来引出作文的主题。
中间: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我们需要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讲述这些事情。注意: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