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611668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范文最新推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

2、调在通常情况下.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3、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还可能略小,要考虑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若气球上浮,密度一定比空气小。 (学生掌声)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1:先在软矿泉水瓶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入一定量水,旋紧瓶塞,振荡,软矿泉水瓶变瘪。 生2:先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试管倒插在水中,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一般证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就用这两种方法。同学们的思路可以在后面的实验当中进行验证。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 生1:如果温度改变,二氧化碳的溶解情况会发生改变。 生2:1:1是通常情况下

4、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师: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来进行分组实验。 生:分组实验。 师: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小组请举手。 生:第2、4、7、8组同学举手。 师:请第四组同学展示实验一. 生1: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盛有蜡烛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生2:解释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另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自下而上的熄灭。 师:请第七组同学展示实验二.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加热时,试管中液体由红变紫。 生2:经查阅资料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5、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 生3:相关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CO2+H2O 师: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都非常精彩。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实验三. 生1:实验二的实验现象为:刚开始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 生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的碳酸钙;若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又变澄清是因为难溶的碳酸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又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生3: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 师:下面我将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

6、碳化学性质的幻灯片。) 师:在初中阶段仅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以上三个方面,其他的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 (老师展示一张菜窖的幻灯片。) 师:进入菜窖时要先做什么实验? 生:灯火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2,然后由各组长负责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师:请第六组同学展示问题一. 生1: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火灾。 生2: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例如,镁条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问题一解决得很好。下面请第九组同学展示问题二. 生1:不是二氧化碳直接和石蕊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生2:二氧化碳和石蕊不直接反应,

7、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师:请第二组同学展示表格填写. 生1:现象是紫花变红,现象是紫花不变色,现象也是紫花不变色,现象是紫花变红。 生2:前面同学回答得完全准确,分析为: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分别不具有酸性,所以不能使紫花变红,但当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时可以先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花变红。 师:回答得很精彩!请第五组同学继续展示问题四. 生: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就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溶质氢氧化钙的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是沉淀。 师:注意问题中的结合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这一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二氧化碳首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

8、酸钙和水,最后将两个化学方程式加和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 师:请第七组同学归纳总结: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生: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可以做气体肥料等。 师:同学们请看图片。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幻灯片。)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用途,下面我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做一总结。 (老师展示一张二氧化碳的用途的幻灯片。)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分别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难点和重点。 (老师展示一张小结的幻灯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师:今天的作业是理解巩固本节内容,完成练案6.3(一)。下课!

9、三、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设计是以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为重点和难点进行。由于我校正在实施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课改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应尽可能体现学案导学的教学思路。首先精心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导学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适度地设,计学生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设计问题时时刻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分组实验,而化学实验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实验进行得较为顺利,在课前就实验操作问题作了特别强调。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

10、、自由、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贯穿于整个课堂,实现了导学案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增强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分小组讨论、回答,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

11、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

12、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13、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

14、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

15、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

16、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

17、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把教学反思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教学就会是一种重复而单调的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重新认识和深层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教学反思是教师思考和探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之间的最佳通道和最佳切入点。教后记正是这一过程的外化形式和外在表现。 教学反思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想,是教师在授

18、课后对整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回顾、评价和总结,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是教师对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因为教案在付诸实践后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认真反思,及时回顾总结每节课的心得和体会,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后记的特点是随手记录,不刻于章法,有感即录。写好教后记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的形式。写好教后记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促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查漏补缺,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那么,教学反思该记录哪些内容呢? 一、记录教

19、师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授课效果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教师经常分析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教师排除各种干扰,提高自制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教师的经验越积越多,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会有很大的飞跃。 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 教学反思应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考试中的失分点等记录下来,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难题,可为再教时确定学生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 教师还应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自己不能立即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外及时研究

20、。如,我在第一次讲授定语从句时,选了几个定语讲解,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很是茫然。课下我了解得知,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较差,不会划分句子成分。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的知识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做了相应的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句子结构和句子类型的前提下再讲定语从句,效果就好多了。 学生的课后发问以及课后辅导中出现的困惑有些是因为课上没有听懂,有些是因为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记录下这些内容可以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减少偏差,少走弯路。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非常有益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动词的-ing形式和-ed形式时,有一些学生错误地认

21、为-ing形式修饰物,-ed形式修饰人。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教师可举实例,正确的理解应为:-ing形式修饰使人产生某种感觉的人或物;-ed形式说明感到怎么样。如,He is a really amusing teacher. He felt embarrassed at first.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常常会有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提出的好见解,并虚心接受。这样不仅是对提出这种见解的学生的一种赞赏和鼓励,同时也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以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做到教学相长。 三、记录教学中的偶发灵感 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供以后

22、参考。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设计出教学的全部,更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偶得对课堂教学往往非常有益。但是,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悄然而至、转瞬即逝的偶发灵感,若不及时去捕捉,便会消失,也就谈不上服务于教学了。 总之,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要思考课堂上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方法,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等。还要对所思考的问题作及时客观的分析和必要的取舍,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改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19 /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