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96885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文系贵州省2 0 2 2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编号2 0 2 2 1 1 3)的研究成果。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与融入方式研究王有志 宋 阳摘 要 文章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的逻辑起点和建设目标出发,提出映射点挖掘的基本原则、渠道,并以 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设计出映射点融入方式,全景刻画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最后以“课程思政效果达成+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设计考核方式,完成课程思政融入的闭环设计。关键词 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融入方式作 者 王有志,贵州财经大学副教

2、授、博士(贵阳 5 5 0 0 2 5)宋 阳,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贵阳 5 5 0 0 2 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 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三次大讨论”2后发展素质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两张皮”、融入方式生硬以及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建

3、设成效。厘清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充分挖掘系统整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及其思政映射点,有利于建立起专业知识点、理论架构与思政映射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间的融入方式,实现“水”与“盐”的完美融合,让思政内容从专业知识中生长出来,实现“润物细无声”。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以更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其目的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培养公共管理841教育评论/2 0 2 3年第1 2期与服务人才,主干学科主要有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经济学类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

4、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思想体系和方法均来自西方经济学,“以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研究公共部门的行为”的课程性质,难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定冲击,分析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何更好地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培养公共精神有效融合,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实践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举科学、平顺地融入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四个自信”,思政映射点挖掘和融入方式设计成为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更好落实高校立

5、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必须在“融”字上下功夫,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厘清课程思政逻辑起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体系(显性)思政元素,瞄准映射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 公共经济学为例,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研究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行为及其规律,鲜明的公共属性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是它的突出和主要特征,并与课程思政的“公共性”不谋而合。4(一)国家逻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神圣使

6、命,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等利用各种形式对我国高校师生进行西方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的渗透与诱导,高校不再是“象牙塔”,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5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6,公共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已经无法从西方教科书中获得答案,急需培养大量具备完备知识体系、了解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类专业致力于服务公共部门、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公共精神、家国情怀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这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落

7、实“门门有思政”要求的逻辑起点。(二)历史逻辑有学者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7,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如果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分开是源于高教改革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那么,当前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则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德育教育优先于科学知识教育的认识早 有 定 论。从 孔 子 的 四 教“文、行、忠、信”,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到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提出“美德即知识”,教育家赫尔巴特(J o h a n n H e r b a r t)“我不承认有任何无德

8、育的知识教育”,课程理论学者迈克尔阿普尔(M i c h a e l A p p l e)强调“教育机构对于分配意识形态产生重要作用”,著名教育与社会学教授菲利普韦克斯勒(P h i l i p W e x l e r)认为“必须将学校作为服务意识形态的机构来研究”,教育社会学家麦克杨(M i k e Y a n g)更是直接表示“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由此,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经历“向苏联学习”“向西方学941习”之后,进入“课程思政”阶段8。也有学者认为我国伟大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可以“向自己学”,9适时总结凝练我们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重新建立教育改革中国话

9、语权。由此,课程思政与其说是新的理念,不如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展开的经济学类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回归“公共”本质更符合实际和时代 发 展 趋 势,对 于 政 府 等 公 共 部 门“经济人”的行为基本假设要给予适当扬弃。(三)现实逻辑据统计,我国高校教师中8 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 0%是专业课,学生学习时间的8 0%是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的8 0%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1 0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放好“盐”,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

10、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因素。恩格斯(E n g e l s)曾说,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数亿人摆脱绝对贫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这些伟大实践都需要新的理论进行阐释和提升。全国1 2 0多所高校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迫切需要将价值塑造融入经济学类课程教学之中,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为开展经济学类课程思政提供了异常鲜活丰满的思政素材。(四)课程逻辑爱因斯坦(A l b e r t E i n s

11、 t e i n)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直到近代,许多欧美高校的经济学都设在哲学系,可见西方经济学受西方哲学影响至深,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对西方主流 经 济 学 的 影 响 更 为 深 刻。从 边 沁(J e r e m y B e n t h a m)到 亚 当 斯 密(A d a m S m i t h),功利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推动“经济人”基本假设的提出,而享乐主义以及个体主义都与此相关;同时,为了使经济学更加靠近科学,顺应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发展潮流,经济学家们更加注重强调“价值与事实”的区分和“价值中立”,将经济学理

12、解为与一切价值规范和形而上学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 的”科 学。1 1作 为“社 会 科 学 的 皇冠”,经济学研究中越来越看不到人,看不到对错,取而代之的是“自利”带来的自私,以至于斯密晚年竟然要烧掉自己的 国富论手稿,很多人忘记了斯密还有一本他自己更为看重的著作 道 德 情 操 论,该 书 产 生 了 被 熊 彼 特(J o s e p h S c h u m p e t e r)称为“亚当斯密问题”的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矛盾问题。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哲学背景问题,马克思给出了经典的回答,“一种知识的建构不可遏制地与生产这些知识的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人也提出了他们自认为有道理的评价标准”1

13、2。以 公共经济学为例,该课程旨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规律,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和条件。同时,由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都来自于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研究公共部门的行为及其规律,这里能看到的是精致的计算与数学逻辑的“科学化”,但看不到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社会性和公共利益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价值取向;看到的是公共部门行为主体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但看不到公共利益;看到的是行为主体在决策“公共利益”时设计各种机制,但看不到机制下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如何协调;看到的是051“公共性”“外部性”,但产生这些事务的价值是依赖于其他事务,

14、准确的说是依赖于人的需要而存在,看不到事物本身存在的价值;看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逻辑和“历史的终结”,却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勃勃生机。这些都说明深入系统开展 公共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是深入推进该课程课程思政的初衷和路径,以及具体实施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二、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根据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要求,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

15、思政内容供给,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如下。一是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同国家制度和改革发展成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归属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认识、尊重国家历史,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强化公共精神塑造。“公共精神”是在每个人身上折射出的现代素养,体现着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文明高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公共责任和公共管理能力全过程,培养具有理性公共精神的公民是 公共经济学的使命所在。三是助力专业使命感养成。遵循“公共利益 公共需求 公共产品 政府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强化专业

16、认同,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将家国情怀嵌入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专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三、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映射点挖掘的基本原则、渠道与融入图谱设计(一)基本原则立德优先原则。一是以德立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二是以德施教,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主力军,应树立德育优先理念,将价值塑造作为专业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的必备选项和内容,科学、平顺融入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公共精神。三是以德立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观点

17、、方法和逻辑,科学审慎认识外来知识体系,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凝练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系统化原则。一是理顺 经济学在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和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重点方向,避免“同质化”。1 3二是科学优化教学案例等思政元素,避免同一案例不同课程反复使用。三是课程知识点讲授内容设计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将各知识点发展脉络理清楚说明白,根据知识体系完整性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选择不同教学内容。四是整体教学设计坚持“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相统一,尤其是课程考核中着力增加思政达成考核,完成课程思政融入闭环。开放性原则。一是教学内容保持开放性,将最新的知识点和思政内容引

18、进课堂。二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互动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讲一次课,监一次考,批一次卷,设计一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向“发现知识”转变。三是教学案例的开放性,向前开放,厘清知识点来龙去脉;向后开放,坚持跟踪经典151案例,保持案例鲜活性;向实践开放,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公共管理解决方案大赛,创新教学过程由“接受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二)课程思政映射点挖掘渠道从课程经典理论体系介绍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拓展思政元素映射点挖掘渠道。一是从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思辨中挖掘思政元素。如,外部性理论中融入“两山论”(绿

19、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价值塑造中体现理论自信,给出外部性治理中国方案,建立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国话语体系;公共选择理论介绍中,系统分析西式民主的致命缺陷,如多数人暴政、投票交易、决策短视和低效等,充分认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和科学性,树立正确价值观。二是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剖析与“公共精神”培养对比中挖掘思政元素。以 公共经济学为例,该课程以“理性经济人”为分析公共部门行为的基本假设。虽然这一假设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分析 公共经济学具体实践问题时存在逻辑冲突,并与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相背离。如,我国抗疫过程中政府以人民为本的决策就难以用经济人作为分析基本假设,而那些乘机哄抬物价、囤积药物等违背社会主

20、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被全社会唾弃,从反面证明经济人假设的缺陷和不足。三是从与课程关联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中挖掘思政元素。“公共支出”章节介绍中,引入贵州脱贫攻坚案例,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脱贫故事,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认 同、对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自信。四是从实践能力培养中挖掘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公共管理解决方案、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五是从创新教学方式上挖掘思政元素。邀请相关业务部门人员、思政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辅导员走进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真正实现“全员教育”。(三)课程思政

21、映射点与融入方式设计课程思政映射点与融入方式图谱设计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一环。科学设计融入方式图谱,不但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进程和课堂展开方式,避免课程思政案例重复使用,而且有利于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设计出发推动专业思政系统性演进,形成“大思政”格局。由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功能 课程内容 思政元素映射点 融入方式与收获”的基本框架,形成课程思政映射点与融入方式图谱。以 公共经济学为例,从贵州财经大学“儒魂商才”的“儒魂”人才培养总目标出发,根据“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是给知识和能力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挖掘“外部性理论”课程内容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

22、确看待这些理论的不足,健全人格心智,培养学生辩证哲学思维,强化 四个自信”课程思政元素映射点,通过介绍“两山论”对庇古税、科斯定理等外部性治理理论的颠覆性创新,尊重生态环境自身价值并于此出发建设生态文明,增强“理论自信”的映射方式,强化学生“四个自信”的学习获得感。从“商才”目标出发,根据“课程思政的显性功能是提升课程的内涵和提高课程的质量”,挖掘“政府和市场关系”课程内 容 的“强 化 国 情 教 育,培 养 公 共 精神,提升理论修养和 理论自信,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思政元素映射点,通过介绍十九大报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相关论述

23、,强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这251一经济学永恒主题的创新性、根本性认知,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宏观调控,才能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四、考核体系设计(一)考核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完整的课程思政映射点融入闭环需要科学设计课程考试方式。吸收“为了学习的考评”的先进考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的基本原则,建构以“课程思政效果达成+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传统考评方式主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证据,转变为“为了学习的考评”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表现才算达到标准,转变为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达到标准的过程、取得的进步以及如何深入学习;从期末考试为学习终点,向“以考评结

24、果引导学生认识掌握未来学习的方向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步骤的反馈信息,并获得充分信心”转变;从教师制定考评方式,向学生参与考评方案制定并设定相互考评权重转变;从知识考评向能力考评、思政考评转变。(二)考核方式确定方式开学初,在课程内容和目的介绍完毕后,教师征求学生对考评方式制定的意见,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内容课程达成方面的考核意见,做到课堂教学“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三)考核方案内容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能力考核和期末成绩。课堂表现和能力测评部分成绩由师生共同打分,能力测评部分增加“复活环节”,如果对小组讨论成绩不满意,可选择“复活”,但以最后一次课堂展现为最终成绩,这样设计贯彻

25、了“为了学习的考评”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检测能力,发现自我不足并不断改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整个考核设计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并根据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实现有效学习。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 0 2 2-1 0-1 6.2 顾明 远.三 次 教 育 大 讨 论J.教 育 研 究,2 0 1 9(1 0):5-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教高2 0 2 03号)A.2 0 2 0-0 6-0 1.4 李洪修,崔亚雪

26、.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公共使命”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2(0 4):3 2-3 9.5 蒋占峰,刘宁.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逻辑进路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2(0 3):7 0-7 6.6 邬大光,陈祥祺.高等教育“深水区”与大学转型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 0 2 1(1 2):6-1 1.7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 的 根本 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 0 2 1(0 1):5-9.8 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1(0 5):7 7-8 4.9 王有志.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N.贵州财经大学报,2 0 2 2-1 2-3 1.1 0 李朝阳.在专业课中用好思政“盐”N.光明日报,2 0 2 0-0 7-1 4.1 1 余章宝.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经验论 哲 学基 础J.哲学研究,2 0 0 7(0 4):1 2 1-1 2 6.1 2 英 麦克F.D.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2:1 1.1 3 李博,陈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挑战与改进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1(0 9):7 5-7 9.3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