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1491635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9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导论财政学原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导论导论财政的概念财政的概念1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财政学的理论体系财政学的理论体系3一、财政的概念二、财政产生的条件三、财政的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财政的概念 财政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由财政提供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主要是由财政投资兴建的;政府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筹措;政府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财政补贴等等。一、什么是财政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是政府参与社会经济资源分配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总体上讲,财政主要有三大类分配和管理活动:1、筹集财政收入 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

2、共需求 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调控1、筹集财政收入 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等都要按税法规定向政府交纳有关税收;有盈利的国有企业要按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向国家上缴利润;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时还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收取一定的费用;政府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等。通过以上各种渠道,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2、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 公共需求 国家行政机关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项目,主要由财政投资兴建;各级政府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每年拨出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农

3、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生产;如此等等。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安排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居民的公共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3、对国民经济的监督、管理和调控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为了有效地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政府需要编制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预算,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财政收支等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作为财政收支计划的财政预算,要由国家立法机关予以审查和批准。二是通过制定和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经济中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三是运用税收、公债和政府预算等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社会供求关系,对国民收入分配、国民

4、经济的各个运行环节以及整体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二、财政产生的条件二、财政产生的条件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前提政治前提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 根源根源(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社会产品的价值=C+V+M。其中,C是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V是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是剩余产品价值。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前。这实际上是表明: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会有财政。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第二,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

5、直接生产过程的财政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 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因此,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时间则应放入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去考察。(三)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 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商品予以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产品予以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组织(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私人组织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主要有三个原因:(1)能力所限。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私

6、人组织一般难以承担。(2)权力所限。许多公共产品(如国防、环保、司法和公共安全等)的生产和提供需要有政治权力作后盾,而私人组织不具有政治权力。(3)利益所限。私人组织的产品提供不仅要求其成本得到足额补偿,而且要求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生产成本得不到足额补偿,私人组织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家依靠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公共需求作为财政产生的根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也可得到印证。在国家产生后,公共需求的决定和实现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君主统治或独裁统治的社会,统治者是以其个人偏好决定公共政策,这种公共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完

7、全反映公共需求,甚至可能完全背离公共需求;同时,统治者是运用政治权力来实现统治者的个人或阶级利益,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公共需求,但当公共需求与其个人需求发生冲突时,他会不惜采用暴力手段优先保障其个人或阶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职能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愿望,财政分配的目的就表现为满足统治者的阶级统治需要。但在现代民主社会,国家统治者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公共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众的偏好和需求,国家职能取决于公众的需要。这时,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三、财政的特征三、财政的特征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活动主要有三大特征:强制性强制性无

8、偿性无偿性 国家主国家主体性体性添加文本内容强制性 在市场机制中,交易是自愿进行的,个人可以选择退出;财政行为则对每一个居民产生影响,而且居民无法退出。也就是说,财政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财政行为一旦发生,个人只能接受,无法选择。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动的必然派生形式 无偿性 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地消费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种无偿性是由政府的职能以及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其次,国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其他主体的收入。这种无偿性决定于政府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以及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性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9、使每个人受益。那么,政府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费用”就应由全体受益者社会成员负担。国家主体性 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必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当然,国家也可能进行一般性分配,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作为一般主体,所进行的分配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这说明,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并非都是财政分配。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财政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象和研究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学是一门以财政活动或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学科体系来看,财政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是应

10、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体来说,财政学研究以下主要问题:(一一)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从理论上讲,政府既可以生产和提供私人商品以满足私人需求,也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求。实际上,并非一切事情政府都能干,即使干了也不一定能干得好。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对政府机制与非政府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定位,而这种分工和定位又将直接决定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分工是基于以下现实:市场机制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能够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机制,但市场机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政府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但在一般资源配置过程中却不及

11、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政府活动范围的基本原则是:将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其他活动主要在于市场失效领域,或由政府进行干预后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的领域。依据以上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可将政府的活动范围总体上界定为: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公共需求;财政的支出范围就是保证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需要。财政学需要研究:如何运用这两种机制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政府以及财政应具有何种职能?如何确定合理的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二二)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政府行为与国民经济活动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运

12、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政府行为,而政府的行为尤其是财政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其中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以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对此,财政学需要对以下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应居的地位和应具有的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如何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高效运行等。(三三)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财政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和提供制定财政政策的客观依据以及理论基础,而不在于财政具体政策的设计和制定。对此,财政学主要研究以下具体问题:财政政策的目标,各种财政政策的效应和应用环境,实现财政政策的手段和机制

13、,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等。(四四)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财政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技术以及其他条件的约束,不仅要保证社会资源中非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必须保证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地区)以及不同公共产品之间的合理配置。但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有完善、有效的公共需求和公共政策决定机制以及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各种法规和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使这些法规和制度得到完整和全面的贯彻执行。对此,财政学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公共需求的决定,政府预算的制定和管理,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效益及其评价等。二、财政

14、学的研究方法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由于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因此,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1)经济活动“应该是应该是什么”或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2)什么方案是好的,什么方案是不好的(3)采用某种方案是否应该,是否合理,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 规范分析 规范经济学涉及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人们福利的影响和评价问题,涉及到是非善恶,合理与否问题,与伦理学、道德学相似,具有根据某种原则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和道德观念不同,对同一经济事物、经济政策、同一经济问题会有迥然不同的意见和价值

15、判断。对于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实证分析方法是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1)经济现象是什么?经济事物的现状如何?(2)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它不回答是不是应该作出这样的选择的问题。即它企图超脱和排斥价值判断(即关于社会的目标应该是什么,经济事物是好是坏,对社会有无意义的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是说明客观事物是怎样的

16、实证科学。实证分析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学的理论体系财政学的理论体系一、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二、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 西方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创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政学,财政学也因之成为一门科学。一、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一、西方财政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派财政学派财政理论理论 新古典财新古典财政理论政理论 功能财功能财政理论政理论 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的西

17、方财的西方财政理论政理论 西方财政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 1、以亚当、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财政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以倡导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除必要的公益事业外,政府不得干涉经济的自由发展,由此形成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国家财政理论。在古典经济学派的国家经济理论中,首先限定了国家的活动范围和担负的职责,并由此确定了国家财政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平衡理论和财政管理理论。相对于重商学派提出的国家聚财理论研究范围而言,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研究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系

18、统性,并发展为一套科学的财政理论体系。古典经济学始于威廉配第,系统化于亚当斯密,集大成于大卫李嘉图。他们的财政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理念:(1)政府的职能主要限于为私人部门的平等竞争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财政收支是由国家职能派生的。古典经济学派是把财政当作履行政府职能的工具来看待的,这也是所谓的“廉价政府”、“守夜人”理论。(2)政府支出应主要通过课税解决。在他们看来,一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发生的开支,应当由公众负担,都应当由社会一般收入开支。而这一般收入则应当是人们贡献出他们自己私人收入的一部分,以补充君主或国家的公共收入。(3)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税赋的一般理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

19、经典著作,几乎都把赋税问题摆在显著地位,如配第的赋税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们都从理论的高度划分了赋税的合理界线,界定了税赋的合理范围。例如从增加资本积累的角度,反对赋税过高,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反对高关税,斯密还为课征赋税规定了公平、确定、便利、节约的税收四原则。(4)形成基本的公债和预算理论。斯密从其经济发展观和国家观出发,从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理论出发,得出了公债有害的结论。从其“廉价政府”观出发,主张严格控制政府支出规模,反对财政赤字,力求预算平衡,奉行“量入为出”的主张。2 2、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财政理论、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财政理论 19世纪中后期到2

20、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市场机制的不足不断暴露,财富分配不均现象逐渐突出,经济危机频繁加剧。对于这些现象,过去的“供应创造需求”、“阶级和谐”论已经无法自圆其说,于是“边际效用论”应运而生,并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角度出发,在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塑造了政府的收入分配功能,提出一套政府从微观方面驾驭市场机制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财政理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色彩,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以自由经济为前提,以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分析为出发点,一方面意识到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主张引入

21、政府的经济作用;另一方面也怀疑政府机制的效果。对于他们的财政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贡献:(1)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为政府进行微观干预提供理论前提。马歇尔从社会总满足出发,以消费者剩余概念为工具,通过对不同规模报酬的商品进行课税或补贴情况的分析,得出政府干预行为的成本及其社会福利效果。而庇古在马歇尔的基础上对外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成为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有力支柱。同时,庇古着眼于垄断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破坏,提出政府具有进行干预的责任。(2)使财政理论具有“福利性政府”的主体特征,扩大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新古典经济学派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为出发点,从社会福利出发,提出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

22、了财政的收入分配理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税收理论的发展上。马歇尔开创了税收转嫁与归宿问题的局部均衡和边际分析,在其晚年首次提出了以累进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思想。庇古则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从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出发,系统的论证了通过累进税来改变市场收入分配结果。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财政理论可以说是一种以均等化为特色的财政理论,构造了一种公平机制,成功地采用了新古典分析方法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然而,他们仍然把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因此,新古典财政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在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下,关于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以萨伊定律为基础,以均衡价格为中心的微观分析,这种微观分析没有也不

23、可能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危机和失业问题。这就为凯恩斯经济学的出台提供了理论空间。3、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功能财政理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功能财政理论 在自由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固守不干预经济运行的中性财政,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在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特定经济结构下,国家中性财政在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方面,便失去了积极意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中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提出增加投资、提高就业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以政府干预为特征,以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为核心的财政理论体系。

24、这一体系的建立,使传统上公认的“健全型财政”深化为“功能型财政”,奠定了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基础。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论证了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从消费函数与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提出了消费倾向理论和流动偏好理论,形成了有效需求原理。(2)提出了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能,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从有效需求的原理出发,主张在经济萧条时期通过扩大政府支出主要是投资支出,来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就业,填补总供求缺口,维持宏观经济稳定。(3)主张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以实现财富与所得分配的公平合理。其主要体现在,以现代直接税取代间接税,增大

25、利润这一利益引导机制对私人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主张以超额累进税率取代传统的比例税率,以达到税负公平和增强低薪阶层对消费品购买能力的目的;主张采取整体税负的减税原则,为社会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提供基础。(4)采取经济扩张政策,主张赤字预算理论和公债有益论。预算平衡不再为本身而平衡,而应该以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核心,财政支出应根据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安排,收支差额可通过发行公债予以弥补。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功能财政理论与以往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理论相比,扩大了政府的机能,形成了“大政府“的主体特色,一反传统财政理论中的“就财政论财政”,而转变为“就经济论财政”,带有鲜明的“功能性财政”特征。在此基

26、础上构筑的宏观财政运行模式在美国得到了首先应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西方其他市场经济的国家也纷纷效仿,在客观上缓解了当时西方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社会矛盾。这种宏观财政政策把当时处于萎缩的资本主义经济拉出了低谷,重新步入了持续发展轨道。凯恩斯之后,相继出现了以萨缪尔森、托宾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学派,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应学派,以布坎南和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学派就财政赤字、公债发行、税负转嫁、政府的经济干预、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公共产品的有效率提供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组织政府的组织、机构与决策等问题,

27、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完善和丰富了财政学理论,并逐步把数量方法应用于财政分析,扩展了西方财政学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大理论成为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基石:4 4、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以来的西方财政理论年代以来的西方财政理论现代财政学的三大理论基石 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效率理论效率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提出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概念是财政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是这一概念的提出,才使得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分析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对于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性质的研究才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公共需求和公共决

28、策、公共产品供给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一系列现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公共产品及理论的产生对于现代财政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效率理论。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帕累托提出的效率准则,即帕累托效率准则,成为现代经济学评价资源配置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帕累托效率准则最先是用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状态,它不仅为私人部门生产私人商品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标准,而且也指出了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路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只要消费者在其收入约束下通过出价竞争方法依据其偏好自由选择商品,生产者按照利润极大化原则生产和提供相应的商品,就可

29、以实现帕累托效率。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也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帕累托效率准则也为选择公共资源配置机制、评价公共部门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状态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是,由于公共产品存在着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使消费者不付费消费公共产品成为可能,从而难以形成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因此,在非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领域,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路径实现帕累托效率。(3)公共选择理论。由布坎南、阿罗等人创建的公共选择学派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政治市场”学说,即把政府的决策过程看成是类似于市场的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他们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到现代财政学,从而为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

30、一条重要途径。公共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决策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决定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是关于公众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举过程中依据公众偏好有效选择公共产品并决定公共产品效率规模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建,不仅为提高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也在经济活动分析和政治制度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财政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传统财政学传统财政学时期时期 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时期时期 19931993年年二、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二、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发展新中国的财政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传统财政学时期(1949-1992年)这一时期,财政理论基

31、于两大政治、经济背景:计划经济模式和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观。在此背景下,财政学的理论及体系也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和社会制度色彩。在此期间,中国财政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创建了“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的主要观点:(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没有国家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这实际上表明,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国家产生之前所进行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并且认为,财政的本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特殊分配关系,即统治阶级掠夺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2、公共财政学时期(1993年至今)

32、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宏观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政治观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主要改革目标;学术气氛更加民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大大加强。在理论体系上,这一时间最显著的特点是“公共财政”成为财政理论的主线。由于理论界对“财政”与“公共财政”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此有必要对二者作进一步的说明。“财政”一词是由英语“public finance”意译而得,一百多年来该词已被习惯地用于描述政府的分配活动。如果用直译方法,“public finance”又可译为“公共财政”。但问题是:如果要将中文的“财政”译为英文该是什么?如果译成“financ

33、e”显然不符合中文的本意,因为“finance”还有财务、金融等意;如果译成“public finance”,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财政public finance公共财政”。换言之,中文的“财政”到英国去一趟回来就成了“公共财政”。因此,仅从字面上讲,将“public finance”译成“公共财政”或“公共财政学”纯属画蛇添足。但是,如果从中国财政理论发展的背景、过程及其内容考察,就会发现“公共财政”与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或国家财政)有着明显区别:(1)公共财政预算的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而公共需求决定于公众的偏好和意愿,因此公共财政预算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而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即主要通过以公共权力为基础的税收征集收入;国家财政的收入既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国家财政的支出则可能提供(甚至主要提供)私人商品。三、本书的理论体系三、本书的理论体系第一篇 市场与政府 第二篇 财政支出理论第三篇 财政收入理论第四篇 财政宏观管理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