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郭树华(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 5 0 1 0 0)摘要:乡村产业振兴是助力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着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建设需要强化,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机制待优化,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素质待提高等现实困境。为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从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建设水平,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设效能,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本领等四大方面协同发力,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产
2、业振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期盼,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还有几亿农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仍在2.5左右1,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有2 7 4 2 0万人需要依托乡村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3 7.4%。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它能够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发展差距,有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深入开展。基于此,必须锚定共同富裕这一全民共盼的伟大目标,准确认识和把握乡村产业振兴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厘清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
3、境,持续探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高质量路径。1 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价值体现1.1 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乡村产业振兴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伴随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大量闲置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乡村产业振兴能够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利的机遇,让广大农民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发展,不断提高家庭收入。伴随乡村产业发展,2 0 1 52 0 2 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 1 4 2 2元上升到1 8 9 3 1元,增长迅速。3乡村产业振兴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乡村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环境,促进乡村网络、道路、电力、水力等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改善升级,提升
4、农村的实际生活体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服务流向乡村。广大农民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且可以就近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娱乐等各类服务,从而更加深入地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1.2 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产业振兴能够深入挖掘“乡土中国”蕴藏的特有文化资源,滋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储藏的大量优秀文化资源,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乡村产业振兴内在包含着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通过竞争有序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乡村产业振兴能够激发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蓬勃活力,助力乡村众多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和繁荣发展,进而广大人民才能更加广泛的
5、接触、享受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才能不断迈向深入。2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2.1 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乡村产业振兴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而当前乡村产业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显然是不足的。一方面,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人才缺乏。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农村难以吸引人收稿日期:2 0 2 3-0 7-0 2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2 2 B K S J 0 1);2 0 2 2年度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2 0 2 2 Z D
6、 0 0 2)作者简介:郭树华(1 9 9 8-),男,山东曹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才、留住人才。2 0 2 1年,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 9 2 5 1万人,年龄在5 0岁以下的占比为7 2.7%,4大量高素质年轻劳动力流向了城市,从而致使乡村更加缺乏擅长数字产业建设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待完善。目前我国数字技术在乡村传播发展的力量较微弱,乡村产业数字化管理的技术设备建设欠缺落后,大量产业设备不支持数字化建设或升级,且由于成本较高,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人员进一步发展数字化产业的积极性不
7、高。同时,乡村产业数字化还未形成较成熟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乡村数字化产业协同共建作用微乎其微。据2 0 2 1年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统计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对产业及市场的渗透率整体已经超过3 6%,而农业领域渗透率仅为8.2%。5由此可见,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困难重重、任重道远。2.2 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建设需要强化乡村产业的趋同化发展,特色建设不足,严重制约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振兴,弱化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人民增收致富的效能。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挖掘不充分。由于农村综合建设投入相对较少,目前仍有大量产业发展资源未被发现和使用。例如,2 0 1 9年农村宅
8、基地闲置数量约为4 7 0 1万处,闲置率高达1 8.1%。6二是,乡村产业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无序竞争、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同一发展资源周边会有多个乡村,再加上村庄间的产业发展沟通协作不全面不深入,为了争得发展先机,很多乡村往往不顾自身发展基础和发展规划,在对自身基础优势与资源优势认识不清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进而导致乡村产业建设同质化严重,资源优势被大大削减。三是,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持续性不足。乡村特色产业仍然在较发达的地区建设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乡村特色产业规模链条化建设不健全,很多乡村特色产业结构较单一,品牌内涵不够丰富,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缺
9、乏长久发展的内生动力。2.3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机制待优化乡村产业建设的各项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完善化,直接限制着乡村产业振兴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有关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待完善。当前,支撑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各项政策措施对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和投入还需持续加强,例如,运用市场化竞争促进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还需持续完善。其次,乡村产业振兴的协同共建机制待完善。在地方管理层面,各部门之间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上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着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在乡村自治层面,乡村之间在产业发
10、展中的沟通协作缺乏,不同乡村之间存在着各自为营、无序竞争的问题,极大削弱了乡村产业共同发展的集群效应。最后,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建共富机制有待完善。一些乡村存在着乡村产业建设的过度资本化,不能真正的缩小城乡居民发展差距,背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初衷。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是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共富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乡村产业共建共富机制的不完善,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缓慢。2.4 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素质待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较低,阻碍着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一是,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科学素养较低。据统计,2 0 2 0年,我国农村居民中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员所占比重为
11、6.4 5%,而同期城镇居民中所占比重为1 3.7 5%,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亟待提高。7广大农民不能正确把握自身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展数字产业、智能产业等现代产业时,其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二是,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老龄化严重。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乡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缺口不能得到有效填充。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在5 5岁及以上的人员数量占比高达3 3.5 8%。8三是,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缺乏主动精神。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充满困难的事业,需要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战胜挑战,方能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12、。但是,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不畅,一些农民在乡村产业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懈怠思想,甚至还存在着“等靠要”的不良习气。2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3 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3.1 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赋能作用,不断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一是,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地方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基层干部配置,保证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名擅长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人员负责。地方政府和乡村要完善各方面的引才手段,在逐步提升广大农民数字化素养的同时,着重吸引更多优秀社会人才主动参与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9二是,加强乡村产业
13、数字化发展的设施和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加综合投入和补贴补助,推动乡村产业的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以满足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要求。发展完善具有影响力和规模效应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平台,破除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信息壁垒,推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更好应用于乡村产业建设。三是,提高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全过程的建设管理水平。在乡村产业建设的生产、管理、消费等各环节,全面融入数字化元素,积极发展数字经济。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工具抓手,依托数字化技术做好乡村产业的发展定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预见性和抗风险能力,在助力农业供给侧持续性改革中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水平,以数字技术加
14、强农作物种植管理,科学预测各类农产品价格和需求变动情况,1 0综合市场变化科学安排农业生产管理。3.2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建设水平深挖乡村特色资源,以特色产业建设充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是,找好发展定位,深挖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首先要立足乡村实际,做好自身长期定位和规划,深入挖掘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让乡村各类资源都“活”起来,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灵活的资源选择。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1 1妥善处理特色产
15、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之间的多重关系。乡村特色产业建设要扎根乡土,突出特色,把乡村与众不同的文明风貌、文化根脉展现出来,做好农村“土特产”文章。同时,着眼长远,不断丰富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内涵,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 2提高投资回报率,真正增强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坚持区域协同,走合作共赢之路。同一区域内,加强乡村间的沟通协作,在妥善解决乡村间利用同一资源谋发展问题的同时,统筹不同乡村的特色资源开发重点,共同建设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等,进一步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乡村间要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成功建设经验,
16、扩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3.3 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设效能科学的政策机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人民共享乡村产业发展成果,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一是,以有力的政策措施持续增加乡村产业建设的综合投入。地方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调整财政预算和人员分工,加大对乡村产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与智力支持,细化工作职责,让事关乡村产业发展的事项办理更有效、更便捷。1 3同时,充分运用科学规范的宏观调控,推动社会资本与社会人才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建设。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公平的市场竞争引导乡村产业高质量振兴。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而乡村产业市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市场,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17、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规范好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出“公平竞争,你追我赶”的良好营商环境,乡村产业才能在有序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入挖掘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富裕。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激活乡村产业发展要素的蓬勃活力,强化城乡产业发展的融合对接,1 4促进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向乡村流动,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共建合力。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好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落实好乡村产业振兴的共享发展要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所侧重地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人民在乡村产业的共建共享中走向共同
18、富裕的美3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好愿景。3.4 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本领广大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所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建设的实际本领。一是,识别好农民素质提升的多样需求。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建设的分工不同,需要的素质能力也是不同的。要通过线上征集与线下座谈相结合的方式整理农民能力提升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根据农民年龄、性别、工种主动划分农民能力提升需求的不同类型。二是,利用专业院所开展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系统、全面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实际本领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农业院校及乡
19、村振兴研究机构针对性培训农民产业建设能力的培养体系,既要着重培育提升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的实际本领,也要从深层次加强农民的科技素养、人文素养、道德信仰的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在乡村产业建设中能够更加善于抓住机遇、创新困难解决办法。三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素质本领。乡村产业组织内部要逐步健全人员培养机制,主动提升农民的工作本领。地方管理部门和乡村要定期邀请专家下乡培训,培训地点、培训内容等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利用电视、广播有规律的向农民讲解宣传产业技能知识,运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宣传培训各类产业建设技能的自媒体账号,1 5鼓励广大农民自主学习。
20、4 结语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乡村各类问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深化共同富裕的重要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乡村产业振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的复杂局面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从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建设水平,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建设效能,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本领等四大方面协同发力,方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振兴,助力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5 参考文献1 贾则琴,龚晓莺.乡村振兴助力新发展格局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基于马克思再生产循环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21、0 2 2(6):8 8-9 3.2 罗明忠,刘子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与破解之道J.中国果业信息,2 0 2 3(4):2.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 0 2 2E B/O L.(2 0 2 2-0 9-0 1)2 0 2 3-0 3-0 9.h t t p:/ww w.s t a t s.g o v.c n/s j/n d s j/2 0 2 2/i n-d e x c h.h t m.4 国家统计局.2 0 2 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 B/O L.(2 0 2 2-0 4-2 9)2 0 2 3-0 4-1 8.h t t p:/w ww.s t a t s.g o v.c
22、 n/s j/z x f b/2 0 2 3 0 2/t 2 0 2 3 0 2 0 3_1 9 0 1 4 5 2.h t m l.5 任晓聪,王疏影.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 0 2 3(4):4 4-4 6.6 曲颂,仲鹭勍,郭君平.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实践解析与理论探释J.中国农村经济,2 0 2 2(1 2):7 3-8 9.7 中国科协.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发布E B/O L.(2 0 2 1-0 1-2 7)2 0 2 3-0 3-2 0.h t t p s:/b a i j i a h a o.b a i d u.c o m/s
23、?i d=1 6 9 0 0 1 2 6 7 9 1 6 5 3 4 5 1 2 6&w f r=s p i d e r&f o r=p c.8 国家 统计 局.第 三次 全 国农 业普 查E B/O L.(2 0 1 7-1 2-1 4)2 0 2 3-0 2-2 5.h t t p:/ww w.s t a t s.g o v.c n/s j/p c s j/n y p c/2 0 2 3 0 2/U 0 2 0 2 3 0 2 2 3 5 3 1 2 7 3 7 6 9 7 7 4.p d f.9 马丽,杨艳梅.农民数字素养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 0 2 2
24、(6):4 6-5 4.1 0 韩旭东,刘闯,刘合光.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改革,2 0 2 3(3):1 2 1-1 3 2.1 1 何应心.运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J.创造,2 0 2 2(7):4 5-4 7.1 2 苏秋艳,赵鸭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及对策J.农业展望,2 0 2 1(8):1 2 0-1 2 4.1 3 田祥宇.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逻辑、特征与政策保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 0 2 3(1):1-1 2.1 4 刘偲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 0 2 2(1 8):3 1-3 3.1 5 包映蕾.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 0 2 2(2 2):7 7-8 0.(0 1 7)43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