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6642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德育与管理DEYU YU GUANLI 教师TEACHER 0032023 年 8 月Aug.2023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实践的有效途径和平台,但在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形势下,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高校有必要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入手,在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体特征、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深入分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探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提升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

2、理能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一、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一)基于时代使命担当,遵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这是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未来方向的指引,要以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公民的民族精神,促进形成人际关系和睦、充满关爱

3、的和谐社会。2(二)响应思政育人理念,助推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需要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各大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它集结了可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青春力量。故而,高校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精准定位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意识,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抗压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努力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三)立足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下,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

4、够的,要通过必要的社会实践,培养自身适应社会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策略研究凤宝林1,孙雪媛1,甄凯华 1,曹 静1,金 鑫2 摘 要: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的志愿服务动机逐渐趋于多样化,为了保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涨热情,进而提高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能力,文章作者深入分析了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综合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具体特征、实际需要的情况下,从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引导策略,力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202320

5、24 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202212G051);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2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研究”(S-2022G01);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训练项目重点支持领域项目“新会葵艺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JMYZCXCY2022001);2021 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师院校数学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GJB1421366);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2GYB13

6、8)。作者简介:凤宝林(1980),男,广东江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数学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4-0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3)23-0003-03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高校(1.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江门 529000;2.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699)德育与管理0042023 年 8 月的能力。志愿服务就是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有效途径和平台。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是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

7、、价值观)的过程;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出院校,走进社会的过程,能使校园生活与社会接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长才干和技能,还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4二、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及组织与协同育人理念不够契合各高校虽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为学生谋未来、谋发展,但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及组织与协同育人理念不够契合。部分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经验主义思想,校内与校外缺乏联系,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学情特点优化活动,忽视学生的志愿服务体验

8、,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5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的主动性不够,导致校外协同育人主体动力弱化,家长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缺乏主动意识,在人才培养中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协同育人的作用,联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已有的机制缺乏创新性。(二)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理念与宣传手段的对接不够深入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知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虽能够有序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宣传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温度”,冰冷的“程序”不能体现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内涵,不能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或激发其提升自

9、我的利己动机。在服务学生方面,较少关注价值引领、教育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等,从而影响育人效果。(三)志愿服务活动的结果评定与保障机制的执行不够有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组织、实施,以及结果的检验、活动的持续开展等,均离不开保障机制的支持。部分高校未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构建相应的惩罚与奖励机制,一些现有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未与时俱进,可操作性不强,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难以发挥保障作用,不利于发挥“结果评定”应有的育人效果。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会影响宣传效果与政策实施,从而影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最终导致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不高、效果欠佳。三、高校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

10、服务的策略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是各大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精准定位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直面问题,破解难题,给予大学生必要的、及时的、有效的理论指导,让其充分参与实践锻炼,激发其参与社会服务、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一)“接地气,贴民心”,做好志愿服务活动设计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与人文精神的引领。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工作理念,普及志愿理念,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

11、的良好氛围,促使大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高校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端正专业学习的态度,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二是重视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稳定学生情绪状态以及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具有社会服务价值,在开展具体的教育工作时,高校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入手,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让学生

12、认识到个人心理健康状态对其履行职业责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三是强化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的交融。组织育人与实践育人不仅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七个育人”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使两者协同一致,形成合力。在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多样化的现实。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正确看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新要求和新期望。高校要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增强活动设计能力,创新育人的志愿服务项

13、目,保障志愿服务持续和稳定地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收获经验、享受快乐、增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二)“聚人心,筑同心”,做好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一是宣传活动类别要新。高校不仅要在宣传中掌握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动机,更要突出志愿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做到与时俱进,突破思维定式,适时开展“知识性”的竞赛、“文艺性”的演出、“主题性”的征文、“榜样性”的讲座、“交流性”的座谈会、“模拟性”的演习等活动,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打造思想引领的德育与管理0052023 年 8 月主阵地。二是媒介宣传手段要新。媒介宣传是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的主渠道,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有

14、效依托校园网、校园海报、展板、条幅进行宣传,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及表达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营造“知的氛围”“学的氛围”“干的氛围”,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有效激发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三是宣传管理理念要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要从宏观角度出发,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发挥党风建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示范引领和思想宣传作用,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树立典型、现身说法、发挥榜样力量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促进大学生在

15、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三)“抓细节,重过程”,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一是开拓创新时代化。主动转变思维方式,建立“校社家”融通机制,协调联动,达成教育共识,努力把志愿服务精神变成一种“家风”“校风”“社风”,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喜爱”的良好志愿服务氛围。高校应当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愿望,对接专业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创新意识。高校要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在打造“短期”+“长期”同步的项目库的同时,创建“菜单式”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以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

16、项目,有利于传承志愿服务精神、提高高校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利于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评估评价多元化。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高级需求比低级需求更能够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且持续时间更久、影响力更大。高校要把握教育规律、学生心理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等,采取自评与他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综合评价与增值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估,形成多元评价机制。高校要进一步规范选拔机制,明确选拔标准,确保志愿服务质量,并将志愿服务过程与志愿服务结果相联系,将此二者并列为考核评估的重点内容,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志

17、愿服务风气,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志愿服务意识。三是奖励机制精准化。各高校要立足学生发展、学生成长、学生成才的育人目标,积极引导大学生把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转化为精神价值。高校在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志愿者的个人利益,不能仅采取“一刀切”的粗放型奖励方式,要结合学生的需求,遵循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行的原则,既考虑志愿者的个体差异,又考虑志愿者的整体特征,满足其与时俱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形成多元化、动态化、灵活化的奖惩激励机制。高校要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还可以推动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推动大

18、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志愿服务常态化。高校要紧扣时代发展特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掌握学生个性化的志愿服务动机,结合专业特点、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求等,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认知偏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高校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善和优化志愿服务工作。各高校可设置校内实践锻炼岗位,例如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等,增强学生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能力。在参与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的认知,还能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同时,这也能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解、交流。相关工作的持续、延续和常态化,便于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良

19、性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四、结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达到了新高度,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上,要进一步发挥育人功能,及时改变育人思维,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使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统筹设计、优化配置,逐步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持续的、能够传承志愿精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氛围。参考文献:1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EB/OL.https:/ 周蔚华,杨春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新担当J.编辑之友,2021(2):6-12.3 刘帅鑫,胡云飘.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动力培育 J.河北农机,2020(6):72-73.4 张 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评说与探讨 J.教育探索,2007(4):85-87.5 宋玉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20(1):85-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