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参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78417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参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参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1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助力乡村发展,“艺术振兴乡村”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从普遍意义上来说,“艺术”既是一种技术手段,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通过艺术介入乡村治理,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赋能理念。探索高校如何在达到育人实效的同时,将艺术专业作用于乡村建设,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效度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一、实践背景与模式概述(一)实践背景乡村振兴既是经济层面的发展,也是传承乡村文化、改善精神风貌的过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

2、进,艺术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媒介之一,已有多地进行推广尝试,主要表现为实践下乡与智力下乡。本文以高校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为主,暂不讨论智力下乡。“实践下乡”作为当前高校参与艺术振兴乡村的重要方式,其实践内容多体现为环境改造与文化传播,主要实践模式包括乡村外包环境改造项目和文化宣讲进乡村活动等,呈现出从外界向乡村“输出”建设内涵的整体态势,这种模式的现实困境在于项目能够迅速落地但周期较短;实践效果见效速度快但可持续性不强;外源性参与度较高但内源性力量不足且参与度不深等,导致村民容易存在“看客”状态,难以投身于家乡建设中。在此环境下,实践活动如何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让村民通过外力的辅

3、助进一步发现美、创造美,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自主建设美丽乡村引人深思。(二)模式概述“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全称为“艺术点亮生活”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是由宁波市某高校20余名师生组成的一支社会实践队伍,团队成员涵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建筑学等多专业青年学子,实现学科交叉,从校园实践出发,共赴乡村振兴。旨在走出常规实践模式,将“美化乡村”与“引导村民参与艺术创造”建设乡村相结合,通过多种艺术行为,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增强村民参与能力与主人翁意识,探索“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实践模式(简称“艺术赋能”模式),使得村民能够在高校结束实践活动后,具有持续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与能力。“艺术

4、赋能”模式的实践脉络不同于普通的学生调研、绘制墙绘、制作微景观等,而是围绕唤醒村民的“艺术之心”,挖掘乡村建设内在动力,加强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并协助提高治理能力。实践活动包含乡村调研、多群体访谈、乡村特色故事收集、专属乡村记忆照片集制作,以及引导“老青小”村民进行艺术创造并将其改造为可供乡村落地实践的文化IP、文创产品、墙绘设计等作品多项内容,最终对成果进行整合与转化。在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内涵的基础上,形成“乡村说”成果集,说的是乡村作品,说高校参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探析以“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为例高雅姝(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参与社会服

5、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振兴乡村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宁波市某高校“乡村说”社会实践团队的探索经验为基础,凝练“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实践模式,探索“高校学生村民乡村”全方位、多点联动、共同参与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路径,希望在推进研究“高校参与艺术振兴乡村”中提供实践参考,充分发挥高校专业特色,通过艺术赋能的方式,全方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赋能;高校作者简介:高雅姝(1995),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基金项目:2022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终身教育)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参与 艺术赋能乡村治

6、理 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GHZS-ZD03)。乡村振兴20的是乡村故事,说的是乡村文化,更是乡村未来。二、实践内容与模式探索实践内容的设计可以根据实践主体、对象、地点、手段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设定。本文通过“乡村说”实践团队的实践探索,结合“艺术赋能”实践模式的结果导向,将该模式的行动方案重点归纳为选择可实行的赋能切入点、实现村民群体类型全覆盖及成果的转化与延续三个方面。(一)选择赋能切入点选择可实行的赋能切入点,是“艺术赋能”模式的实践基础。现今,多数村镇的村民自小生活在村镇中,每一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且乡村邻里关系相较于城市而言更加亲密。赋能的对象是村民,艺术只是

7、赋能的媒介与手段,只有立足于村镇现有经济条件与人文环境开展活动,才能够引起村民共鸣,故在筹备实践活动前期,首要任务是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整个村镇的人、事、物,以“寻找乡村富有文化内涵的共鸣点”为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调研报告,锁定目标地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困境,为活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如西塘镇是历史古镇,祯埠镇注重生态农业,宁波市则可以海丝文化与东方大港等特色作为赋能切入点,这些赋能切入点既是整个行动方案的起点,也是实践人员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的桥梁,能够促进行动方案顺利推进。(二)实现群体全覆盖实现村民群体类型全覆盖,是“艺术赋能”模式的实践核心。一般乡村都涵盖了“老、中、小”

8、三类主要年龄层群体,只有不忽略任何类型的群体,贴近村民生活、走进村民内心、充分挖掘村民能量,才能真正激发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例如,通过赋能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令其在对“大城市”充满好奇的同时,也能充分认识到乡村的美好愿景与建设方向,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待大学毕业或有能力可以返乡建设时,能够意识到返乡就业带领村民创新发展也可以大有作为,从而实现为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的目标。“艺术赋能”模式的优势在于从老年人所承载的乡村历史,到中青年人所承载的现实风貌,再到少年儿童所承载的无限未来,都可以通过艺术进行表达。艺术作为生活“再现”的重要媒介,拥有独特视角和能力唤起并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之中,因此在

9、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需要把握住群体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村民,通过艺术手段设计出特色实践活动,达到覆盖面全、切入点小、推广性强的要求。(三)成果转化与延续实践成果的转化与延续,是“艺术赋能”模式的实践关键。实践活动往往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高校在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往往难以保障效果的延续性。因此,“乡村说”实践团队重在尝试为村民赋能,寻找可视化手段,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群体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将实践成果提炼升华,转化为可供村镇、村民长期使用的能力或实体物品。实践团队开展了多类别的实践活动,最终探索凝练出三种较为有效的活动元素:IP转化、智能教学、乡村宣传。IP转化,主要面向少年

10、儿童,由实践团队组织少年儿童通过剪纸、绘画等多种方式,感悟家乡之美,创作“未来乡村”作品,比如杨梅之乡的杨梅、文化古镇的历史建筑等,并由实践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特色,在孩童作品的基础上指导改造,打造文化IP、文创产品、旅游伴手礼及墙绘设计等作品,既能够在孩童心中点亮一盏“我为家乡”的明灯,又能够辐射到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同时为乡村提供艺术作品,助力乡村品牌建设。智能教学,主要面向老年人,由实践团队成员组织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等各类现代化工具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运用的心理需求,融入心理疏导与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内容,让身为乡村主体人群却“慢了一拍”的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尊重和回应老

11、年人的生活发展诉求,既能够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水平,又能够激发富有经验的老年人继续发光发亮。乡村宣传,所有实践活动的成果归口都应用于乡村宣传,包括视频、照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其中视频宣传片可结合生态与文化,以乡村文化故事为切入点,加入村民共同创作和拍摄;照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主要面向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结合一些特殊群体,以“我与乡村”为主题,拍摄富有乡村特色的艺术照并进行深入访谈。例如,为乡村老人留下“记忆中的艺术照”、为返乡建设的中青年留下“建设记忆作品”、为退伍老兵留下“峥嵘岁月照”等,一张照片“换取”一段故事,将照片与故事凝练成册,既能够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又能够在活动中凝聚村民力量,引导其积极投身

12、于乡村建设中。三、实践价值与模式反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方法之多、方向之广、深度之大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探索,其中“农村美”是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把美术、艺乡村振兴21术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乡村外观、环境改造固然重要,但在环境改造项目模式已逐渐趋于成熟的当下,高校参与艺术振兴乡村已然有新的路径供我们选择与思考。(一)注重专业价值联动前文中提到,高校参与艺术振兴乡村主要表现为实践下乡和智力下乡两种类型,相比于实践下乡的“实干”,智力下乡更倾向于“指导”,看似是两种参与类型,但倘若实践下乡的过程中,缺少了智力补充,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实

13、践效果浅薄。因此,高校在参与艺术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加强专业实习、技术指导等服务途径,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针对所实践活动,尤其是开展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的带队教师不仅需要负责学生的安全等相关事宜,更要担负起链接资源、专业指导等工作,融合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运用科研力量,对服务行动进行前期指导、中期补充、后期升华等全过程精准指导,发挥“专业力量”在高校参与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中的价值。(二)注重长期规划设计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一般为阶段性服务活动,多数学生集中参与时间往往不超过三个月,这就间接导致了绝大多

14、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服务活动时,选择村貌改造作为主要实践内容,此类外观改造属于乡村建设中较为基础的部分,一般能够迅速看到实效,如村墙、景观等可以通过短期墙绘项目、微景观改造项目开展落实。而在基础建设之外的其他模块,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短期项目。例如,历史文化贯穿了整个乡村发展脉络,统筹考虑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规划,创立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挖掘可推广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协助乡村理清发展建设思路,更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因此,高校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应逐渐降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项目频度,由校、院牵头展开与乡村的长期合作,学生短期实践和村貌改造仅作为规划中的一部分,建立体系完整、模式完

15、善的艺术振兴乡村长期合作共识才是长久之道。(三)注重内源动力提升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乡村人群结构中,老年人承载着乡村文化、历史底蕴,青年人展现着当下乡村建设的精神风貌,而少年儿童则饱含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些富有活力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是乡村宝贵的财富,也是乡村可以长久发展的源动力。“乡村说”实践团队是对“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实践模式的一次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乡村的向心力转变为创造力,引导村民进一步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乡村建设的信心和能力,关注乡村不同年龄层群体的乡村建设差异,保留属于村民老一辈记忆中的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时代的鲜活血液,纵使

16、实践探索也存在不足与困境,却也初见成效。因此,高校在设计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活动时,可选择尝试通过专业手段去“激活”村镇。运用艺术能够引起不同群体生活共鸣的特征,将重点从“我能够改造乡村什么”转向“我能够引导村民改造乡村什么”,挖掘何种艺术形式能够让村民激发什么能量、学会什么技能、延展什么应用,从而增强村民“我为乡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具有由内而外的建设意识,使得村镇能够拥有长久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四、结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高校也在逐渐强化参与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学子将专业知识“学懂、弄通”转向“会用、善用”的重要过程,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助力,更是一次检验与提高知识素养的

17、尝试,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作用于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长久课题。而在“艺术振兴乡村”研究中,如何将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建设环境美、外观美的“美丽乡村”十分重要;如何以“美”育人,唤醒老年、青年、少年三代村民的“艺术之心”,进一步树立“我为乡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内涵美、底蕴美、发展美的“未来乡村”也值得继续思考和实践。参考文献:1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13-18.2薛淞元,姚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J.现代园艺,2021(5):165-166,168.3闵学勤.激活与赋能:从乡村治理走向乡村振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6):45-52.4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三大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5(1):219-224.5黄巨臣,焦晨东.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多重嵌入”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6):60-67.6杨贵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优势与启示以浙江省黄岩区乡村振兴实践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1):1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