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63455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19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19.2023作者简介:朱晓雯,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讲师。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朱晓雯(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天津 300380)摘 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培养策略方面,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社会导向,坚持将新时代的“谋篇布局”作为根本依据,将“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为方向遵循;要以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创新导向,在人才强国向度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塑造创新文化为指向营造社会创新风气;要以为党育才、为国育

2、人的总基调为政治导向,明确“培养什么人”聚焦的现代化人才培养定位,“怎样培养人”拓展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思路,“为谁培养人”阐明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指向。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人才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9.0441 社会导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支持人才致力于伟大事业并建功立业的重要举措。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科学论断也为新时代人才投身到具体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指明方向,由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谋篇布局指明方向。1.1 新时代“谋篇布局”为根本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引和路径遵循,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谋篇布局。事实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总体上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力量和“国家安全、强军和国际环境”的保障机制。此即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事实上,新时代的“谋篇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对人才战略提出更高要求,即对人才的类型、人才的层次及复合

4、型人才产生较大需求。千秋伟业,关键在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凝聚各方英才,因此,要做好统筹人才发展规划的工作。与此同时,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无论是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本质上都是系统观念的体现。于人才战略而言,也应运用系统观念看问题,提高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这本就是一个创新,是对系统观念看问题的诠释。这三大战略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重要举措,三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共同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2“高质量发展”主题为方向遵循党的二十

5、大报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瞻远瞩作出战略安排,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事实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正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为现实基点,也必然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关注基础领域。我国已迈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机遇之下我国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环境愈发不稳定、不确定。作为农业大国、制造业

6、大国,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谋求自身发展,如何由“大国”变“强国”,首先要强化对基础领域相关产业的重视,推进基础领域的科技创新,对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深挖基础领域的发展潜力,引导人才到田间地头去、到厂房车间去,培育俯得下身子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二是关注重点领域,在航空航天、数字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在基础理论研究,在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在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即“卡脖子”技术问题、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的问题、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基础研究是科学创23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19 期Modern Busine

7、ss Trade Industry No.19.2023新的源头,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因此,要重视科研工作,尊重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无论是国之重器还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为各项工作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2 创新导向: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表明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动能新优势。事实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重要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在实现新时代 10年伟大变革中意义重大,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8、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一以贯之的原则。2.1 以人才强国为导向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中的重要推力和抓手,表明科教、人才、创新是“三位一体”的构成,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三者互有需求、互有支撑、互为补充、互有带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以人才强国为导向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要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资源要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实现民

9、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工人阶级的未来乃至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二是要破除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壁垒,释放创新活力并提升创新效率。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在制度源头深化改革力度,充分“解绑”“减负”,助力造就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现代化创新人才队伍。三是要促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者聚焦到人才培养问题上,其在对创新要素的诉求方面是趋于一致的,因此,应推动三者融合式、内涵式发展,以此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2.2 以塑造创新文

10、化为指向营造社会创新风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表明文化具有转变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人类进步的物质力量的特性。而塑造创新文化,正是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使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部署的各个领域蔚然成风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一是要在培养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方面着力。培育创新文化要坚决贯彻党的创新战略,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相关制度要求。制度是管根本和长远的,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发挥好制度建设对创新文化培养的引导力度,同时破除制度中的阻碍顽瘴。二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

11、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取得科技创新成就、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三是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科学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光明福祉,因此要推动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科学精神。3 政治导向: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总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突出人才培养的政治标准问题。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渠道和环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正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而也是高质量发展目标向度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价值遵循。3.1

12、“培养什么人”聚焦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发展脉络和时代使命,创造性提出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科学论断,由此明确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立大志,找准指引人生航向的明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主题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顺应大势、勇立潮头,将个人事业同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结合,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和任务。明大德,做正确价值标准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道

13、德素养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成大才,引导青年养成过硬本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要落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的客观实践上,青年只有养成过硬本领,才能真正使青春在奋斗的实践中绽放绚烂之花。担大任,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人才是否志存高远、拥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能否继往开来、赓续伟大成绩、开辟光明未来的关键所在。总之,“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培养什么人”问题上对现代化人才培养作331现代商贸工业2023 年第 19 期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No.19

14、.2023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22.11,2023JKZD15);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2 年度学生工作项目(2022.4,XSGZ2022J14)。作者简介:刘雅琳(1984-),男,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出科学论断和阐释,从目标向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政治导向。3.2“怎样培养人”拓展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思路“怎样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必须明确回答的关键问题,也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人才的关键问题,是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落实并真正锻造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全面建设

15、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人才的方法路径。“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和现代化人才的殷切嘱托。具体而言,一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中,并将其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推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明确人才政治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从教育的各环节各阶段入手,从幼年时起,“扣好第一粒扣子”、把握好“拔节孕穗期”。三是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树立大思政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潜移默化传递价值理念,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融汇,最终实现教书、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3.3“为谁

16、培养人”阐明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指向“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根本问题中的价值内核,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命题,即为党和国家、为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上,“为谁培养人”不仅强调人才的政治性,即人才理想信念、坚定信仰、家国情怀、人民情节等,还突出了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归根结底,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为中

17、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培养人。参考文献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3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M.人民日报,2021-4-20(01).书院制改革背景下导师的价值蕴意与实践探索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为例刘雅琳1 段懿哲1 胡晶晶2 刘 炳1 朱会宇1(1.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

18、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 要:随着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升学生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医药院校书院制改革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蕴意、实施模式以及提升路径,以全面提升导师制价值引领作用,强化本科生发展教育,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期为其他中医药院校导师制发展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关键词:本科生;导师;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9.0450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呈现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专业人才层次,发展素质教育。书院建设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是高等教育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4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