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单元,第1页,繁荣,基础,表现,政治清明,工具革新经济繁荣,科技发展文化繁荣,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第2页,1.,建立:,581,年,杨坚,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结束自魏晋以来,300,多年,分裂,3.,强盛:杨坚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出现鼎盛局面,开皇之治,4.,对后世影响深远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6.,衰落:因为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5.,不朽建筑:大运河;赵州桥,7.,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知识结构,隋朝盛衰,第3页,二、大运河开通,1,、开通大运河条件,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古运河,3,、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4,、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开通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2.,目标,:,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络和交流巩固对全国统治。,第4页,第5页,2,、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1,、科举制目标:,经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第,4,课 昂扬进取社会风貌(中考重点),一、,科举制焕发活力,:,考,核,内,容,明经,主要测试记诵儒家经典能力。,进士,包含策问,重在考查治理政事能力。加试经史和杂文(诗赋),3,、科举制隋炀帝诞生,完备于唐朝,第6页,朝代,人物,内容,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创建,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两宋元,发展,明朝,八股取士,鼎盛,清朝,废除科举制,衰亡,第7页,科举制影响,1,、,改进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读书人能够凭才学做官;,2,、,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3,、,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有利于,唐诗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废除。,第8页,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都城长安,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任用贤能,善于纳谏,房玄龄,调整统治政策,杜如晦,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武则天统治期间奖励农业生产,,重用贤能,,开创殿试制度,,社会生产继续发展。,2.,发展,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知识结构,唐朝盛衰,第9页,皇帝,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中书省,起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第10页,3.,鼎盛,开元盛世,原因,贞观之治和贞观遗风奠定基础,唐玄宗前期重视用人,善于纳谏,表现,人口众多,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文化事业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4.,衰落:,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5.,灭亡:,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五代开始,知识结构,唐朝盛衰,第11页,四、秦、隋朝共同点:,1,、秦、隋朝由长久分裂割据到大一统。,2,、秦、隋朝各项制度,对以后,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秦、隋朝都修建了大型工程。,4,、,末年暴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5,、秦、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第12页,秦隋:,1,、都是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2,、都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黑暗,3,、都暴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汉唐,:,统治者都吸收前朝教训出现了繁荣局面,都轻徭薄赋,整理吏治,任用贤良,都成为影响当初世界大国,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第13页,经济繁荣工具革新,农业技术,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兴修水利,农作物种植,蔬菜栽培,饮茶之风,,工具革新(曲辕犁、筒车),丝织技术高,,陶瓷业有主要发展(越要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长安既是当初各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交通运输,隋朝大运河,第14页,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科技领先,唐诗繁荣,书法绘画,雕刻雕塑,赵州桥、大明宫含元殿、金刚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敦煌莫高窟,第15页,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明代祝万祉,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桥。,第16页,2,、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 日期(,868,年),雕版印刷品。,第17页,诗仙,李白,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第18页,“,诗圣,”,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时代,代表作品:,“,三吏,”,“,三别,”,“,诗史,”,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锤炼、凝重,第19页,白居易,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代表作品:,秦中吟,新乐府,作品特点:,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如白话,通俗易懂。,第20页,三、书法:“颜筋柳骨”,1,、,颜真卿,:,“,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第21页,2,、柳公权:,“,柳体,”,,代表作为,玄秘塔碑,。,第22页,四、绘画,阎立本,步辇图,第23页,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第24页,五、雕塑,甘肃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第25页,敦煌莫高窟内佛像,第26页,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隋唐,甘肃敦煌莫高窟,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古代雕塑归纳,第27页,开放,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举制度创建、完善过程,影响,联姻:吐蕃,册封:回纥、靺鞨、南诏,日本(鉴真)、新罗(居唐进口首位)、天竺(玄奘),第28页,唐朝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原因:,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路径主要有几个形式:,1,经过官方和民间贸易;,2,经过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宗教文化交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放对外政策,发达对外交通,第29页,6.,民族关系(开明民族政策),民族政策:,开明,突厥:,设机构,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吐蕃:,和亲,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回鹘:,和亲,或册封,南诏:,册封,云南王;会盟,点苍山会盟,7.,对外交往,玄奘西行,求取佛法,鉴真东渡,弘扬佛法,遣唐使,向中国学习,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知识结构,唐朝盛衰,第30页,巩固练习,第31页,1,、隋朝开凿大运河目标不包含,A,、巩固对全国统治,B,、加强对江南统治,C,、加强南北交通,D,、毁灭陈朝,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根本目标是:,A,进攻陈朝,B,巩固隋朝统治,C,巡游享乐,D,进攻高丽,2,、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意义是,A,巩固隋朝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第32页,4,、隋炀帝曾率,20,万人船队从东都洛阳到江都巡游,船队经过运河沿岸百姓可遭了殃。船队走两段运河是,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A,B,C,D,5,、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假如走运河水路,以下哪段运河他无须经过?,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第33页,6,、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其实,大运河南北两端应该是,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第34页,7,、隋唐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运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A.,邗沟江南河通济渠,B.,江南河通济渠邗沟,C.,通济渠邗沟江南河,D.,通济渠江南河邗沟,第35页,8,、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诼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意义是,A,巩固隋朝统治,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第36页,9,、淮北市博物馆陈列了许多今年发觉出来大运河文物。右图中隋朝大运河流经今安徽省境内一段是,第37页,10.,下面相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叙述,不正确一项是,A.,唐太宗注意吸收隋忘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降低农民服劳役天数,生产时间有所确保,D.,对少数民族采取强硬政策,如派兵毁灭了东突厥,12.,关于,“,贞观之治,”,认识,不正确是,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收教训,B.,唐统一为安定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决定性原因,D.,劳感人民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基础,第38页,11,、唐朝实施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分封制,12,、,“,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证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时期,此局面形成得益于谁领导,A.,隋文帝,B.,唐太宗,C.,唐高祖,D.,唐玄宗,13,、,“,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中被唐太宗比喻为能够,“,知得失,”,镜子是谁,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第39页,15,、唐朝科举制完善主要表现在,A,、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人能够凭才学参政,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主要,14,、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置科目,定时举行统一考试,经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以下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是,A,、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方法选拔官吏,B,、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C,、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D,、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第40页,16,、科举制度影响,我们从侧面来分析,下面分析不正确是,A.,“,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科举考试最大受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B.,参加科举考试人数众多,科举考试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C.,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人们普遍推崇明经考试,第41页,17,、,“,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应了,A,、唐太宗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用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D,、唐太宗设置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第42页,18,、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擅于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武举考试,结果考中。此事可能发生在以下哪位皇帝统治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第43页,1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以下哪项制度推行直接相关,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第44页,20、右图两位历史人物表达了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间友好关系,A.吐蕃,B.回纥,C.南诏,D.突厥,第45页,21,、我国历史上,“,和同为一家,”,指是,A.,汉朝和匈奴关系,B.,唐朝和新罗关系,C.,唐朝和靺鞨关系,D.,唐朝和吐蕃关系,第46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