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病理学炎症预防要点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炎症的本质主要是
A. 以损伤为主的反应
B. 局部组织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C. 局部组织的血管反应
D. 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
E. 以上均正确
答案:D
解析: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2.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A. 变性、坏死、增生
B. 变质、渗出、增生
C. 炎症介质的释放
D. 血管变化及渗出物形成
E. 局部物质代谢紊乱
答案:B
解析: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是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增生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
3. 炎症介质组胺在炎症灶内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导致发热
B. 修复
C. 白细胞趋化
D. 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
E. 引起疼痛
答案:D
解析: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炎症时可通过脱颗粒释放,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4. 下列哪种炎症介质具有趋化作用
A. 组胺
B. C5a
C. 缓激肽
D. 前列腺素
E. 活性氧代谢产物
答案:B
解析:C5a 是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趋化移动。
5. 急性炎症时组织变红的主要原因是
A. 组织间隙水肿
B. 炎症灶内炎细胞浸润
C. 炎症灶内血栓形成
D. 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E. 肉芽组织增生
答案:D
解析:急性炎症时,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导致局部组织发红。
6. 在急性炎症中,局部发挥重要防御作用的是
A.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流减慢
B. 白细胞的渗出
C. 炎症介质参与
D. 血浆渗出
E. 纤维蛋白渗出
答案:B
解析: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7. 下列哪项不属于急性炎症时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的机制
A. 轴突反射
B. 组胺的作用
C. 缓激肽的作用
D. 白细胞溶酶体酶的作用
E. 前列腺素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白细胞溶酶体酶主要参与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后续过程,而非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的机制。
8. 下列哪种细胞不是急性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成分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急性炎症时渗出的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在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时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也可渗出,但嗜碱性粒细胞一般不渗出。
9. 下列哪项不符合炎症性增生的特点
A. 是反应性增生
B. 原因消除后不再增生
C. 可见核分裂象
D. 增生组织不具有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E. 增生组织能分化成熟
答案:D
解析:炎症性增生是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增生组织能分化成熟,具有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是一种反应性增生,原因消除后一般不再增生,在增生过程中可见核分裂象。
10.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炎症
A. 风湿性心内膜炎
B. 乙型肝炎
C. 结核
D. 伤寒
E. 大叶性肺炎
答案:E
解析: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属于急性炎症。风湿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与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较长;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病变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病程也较长。
11. 下列哪种炎症介质可引起发热
A. 组胺
B. 缓激肽
C. 前列腺素
D. 白细胞三烯
E. 肿瘤坏死因子
答案:C
解析:前列腺素可引起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组胺主要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缓激肽主要引起疼痛;白细胞三烯主要参与白细胞趋化等;肿瘤坏死因子可引起发热、恶病质及组织损伤等。
12. 炎症时,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的细胞是
A. 淋巴细胞
B. 红细胞
C. 单核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答案:B
解析:炎症时,红细胞是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的,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一般是通过主动游出血管的。
13. 炎症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胞增生压迫神经末梢
B. 局部充血及血流量增多
C. 炎症渗出物压迫及炎症介质作用
D. 组织变性坏死
E.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答案:C
解析:炎症局部疼痛主要是由于炎症渗出物的压迫以及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等的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的。
14. 急性炎症时最早出现的血管反应是
A. 细动脉扩张充血
B.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C. 毛细血管扩张
D. 细动脉收缩
E. 小静脉扩张
答案:D
解析:急性炎症时最早出现的血管反应是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仅几秒钟,随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15. 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
A. 组织损伤
B. 发热、致痛
C.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D.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E. 干扰能量代谢
答案:D
解析: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A. 变质
B. 渗出
C. 增生
D. 化生
E. 机化
答案:ABC
解析: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不属于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机化是指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也不属于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 下列属于炎症介质的有
A. 组胺
B. 缓激肽
C. 前列腺素
D. 白细胞三烯
E. 肿瘤坏死因子
答案:ABCDE
解析: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和肿瘤坏死因子等都属于炎症介质,它们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 急性炎症时,炎症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速度一般按下列哪种顺序发生
A. 细动脉短暂收缩
B.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C. 血流速度减慢
D. 白细胞附壁
E. 血浆渗出
答案:ABCD
解析:急性炎症时,炎症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速度一般按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附壁的顺序发生,血浆渗出一般在血流速度减慢之后。
4. 下列哪些细胞可渗出到炎症灶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答案:ABCDE
解析:在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都可渗出到炎症灶发挥作用。
5. 炎症增生的意义在于
A. 限制炎症扩散
B. 修复组织缺损
C. 使炎症局限化
D. 增强机体抵抗力
E. 导致纤维化
答案:ABCDE
解析:炎症增生可限制炎症扩散,使炎症局限化;增生的细胞可参与组织修复,修复组织缺损;同时也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过度增生可导致纤维化等不良后果。
三、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 )和( )。
答案:变质、渗出、增生
解析:这是炎症的三个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是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渗出是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增生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
2. 炎症介质组胺主要存在于( )和( )的颗粒中。
答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解析: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炎症时可通过脱颗粒释放出来发挥作用。
3. 急性炎症时,炎症局部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
答案:细动脉短暂收缩
解析:急性炎症时最早出现的血管反应是细动脉短暂收缩,持续仅几秒钟,随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
4. 炎症时,经主动过程从血管内游出到血管外组织的细胞是( )、( )、( )和( )。
答案: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解析:这些细胞一般是通过主动游出血管参与炎症反应,而红细胞是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
5. 炎症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是( )和( )。
答案:炎症渗出物压迫、炎症介质作用
解析:炎症渗出物的压迫以及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等的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可引起炎症局部疼痛。
6. 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可引起( )、( )等炎症反应。
答案:发热、疼痛
解析:前列腺素在炎症过程中可引起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
7. 急性炎症时,血流动力学改变依次为( )、( )、( )、( )。
答案: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白细胞附壁
解析:这是急性炎症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一般顺序。
8. 炎症增生是一种( )增生,增生组织能( )。
答案:反应性、分化成熟
解析:炎症增生是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反应性增生,增生组织能分化成熟,具有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9. 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 ),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称为( )。
答案:渗出液、渗出物
解析:炎症时,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体腔等的液体称为渗出液,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等成分称为渗出物。
10. 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 )、( )、( )等。
答案: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解析:炎症的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白细胞增多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表现。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答案:炎症介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炎症时释放,可使细动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
(2)缓激肽:可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疼痛。
(3)前列腺素:可引起发热、疼痛等炎症反应。
(4)白细胞三烯:可使血管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吸引白细胞趋化等。
(5)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可引起发热、恶病质、组织损伤等,还可调节白细胞的功能等。
(6)活性氧代谢产物:可损伤组织细胞,促进炎症反应。
(7)补体系统:可参与炎症反应,发挥趋化、调理、溶解细胞等作用。
解析: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炎症介质作用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通过影响血管、细胞等方面来调节炎症反应。
2. 简述急性炎症的结局。
答案:急性炎症的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种:
(1)痊愈:大多数急性炎症能够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损伤因子被清除,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修复损伤组织,使炎症完全消退,组织和器官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2)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如果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在机体内持续起作用,不断地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迁延不愈,使急性炎症转变成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组织和细胞的增生等改变。
(3)蔓延扩散:
- 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蔓延,如疖、痈等。
- 淋巴道蔓延:急性炎症渗出的富含蛋白质的炎性水肿液或部分白细胞可通过淋巴液回流至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 血行蔓延:炎症灶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淋巴路侵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菌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毒血症是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败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脓毒败血症是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脓毒败血症,不仅在血中繁殖,而且随血流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发生多发性栓塞性脓肿。
解析:急性炎症的结局取决于致炎因子的性质、机体的抵抗力以及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了解急性炎症的结局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五、病例分析题(15 分)
患者,男,25 岁。因咽痛、发热 3 天入院。查体:体温 39.5℃,咽部红肿,双侧扁桃体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1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 85%。
1. 请分析该患者可能的诊断及依据。
2. 简述该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针对该患者的病情,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答案:
1. 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依据:患者有咽痛、发热症状,查体咽部红肿,双侧扁桃体肿大且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故考虑急性扁桃体炎。
2. 病理变化:
- 黏膜上皮充血、水肿,可伴点状出血。
- 扁桃体实质内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以隐窝处最为明显。
- 隐窝内可见脓性渗出物,由细菌、炎症细胞、脱落的上皮细胞等组成。
- 严重时可出现局部组织的坏死。
3. 治疗措施:
-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
-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以控制感染。
- 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退热药物,咽痛明显时可给予局部含漱液等缓解症状。
- 局部治疗:如扁桃体表面清洁、引流等,促进炎症消退。
解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可做出急性扁桃体炎的诊断。了解其病理变化有助于理解疾病的本质。针对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及局部治疗等,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