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外科骨科骨折复位进阶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骨折复位的标准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不必完全矫正
B. 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 2cm
C. 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
D. 前臂双骨折只需对位良好
E. 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 3/4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 1/3 左右
答案:C
解析: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 1cm;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 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 3/4 左右。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
2. 骨折复位的方法中,不属于切开复位优点的是
A. 可使长骨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B. 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C. 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D. 损伤小,不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E. 早期功能练习,可防止关节粘连,减少关节僵直
答案:D
解析:切开复位的优点包括可使长骨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早期功能练习,可防止关节粘连,减少关节僵直。但其缺点是损伤大,可能破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3. 下列哪种骨折最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
A. 股骨颈骨折
B. 肱骨髁上骨折
C. 桡骨远端骨折
D. 锁骨骨折
E. 胫骨骨折
答案:A
解析: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运破坏,最易发生缺血性骨坏死。
4. 骨折愈合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血肿机化演进期约需 2 周方能初步完成
B. 内、外骨痂由膜内化骨而来,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由软骨内化骨而来
C. 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不断加强,能抗拒一定应力,即达临床愈合标准
D. 骨痂由血肿机化而来,较大的血肿对骨愈合有利
E. 骨痂改造塑形期在临床愈合以后
答案:D
解析:较大的血肿可因局部血运障碍,影响骨折愈合。
5. 骨折急救处理中,下列哪项是最重要的
A. 立即复位固定
B. 清洁裸露骨折端
C. 简单妥善固定患肢
D. 都需使用止血带
E. 清洁伤口后固定患肢
答案:C
解析:骨折急救的目的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最重要的是简单妥善固定患肢,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减少疼痛,便于搬运。
6. 骨折的特有体征是
A. 疼痛与压痛
B. 功能障碍
C. 肿胀与瘀斑
D. 骨擦音和骨擦感
E. 患肢循环障碍
答案:D
解析:骨折的特有体征包括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具有这些体征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疼痛与压痛、功能障碍、肿胀与瘀斑、患肢循环障碍等为骨折的一般表现。
7. 骨折早期并发症不包括
A. 休克
B. 脂肪栓塞综合征
C.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D. 关节僵硬
E. 骨筋膜室综合征
答案:D
解析:关节僵硬是骨折晚期并发症,多因长期固定,缺乏功能锻炼,关节周围组织纤维粘连,导致关节活动障碍。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均为骨折早期并发症。
8.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不确切的是
A. 患肢无纵轴叩击痛
B. 局部无异常活动
C. X 线摄片骨折线消失
D. 解除外固定后不变形
E. 受伤上肢向前平举 1kg 持续 1 分钟
答案:C
解析: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包括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 线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 1kg 重物持续达 1 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 3 分钟,并不少于 30 步;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X 线摄片骨折线消失是骨折骨性愈合的标准。
9. 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中,成人下肢骨折缩短不超过
A. 0.5cm
B. 1cm
C. 1.5cm
D. 2cm
E. 2.5cm
答案:B
解析: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中,成人下肢骨折缩短不超过 1cm。
10.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下列哪项错误
A. 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B.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好者
C. 并发主要血管损伤
D. 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
E. 多处骨折
答案:D
解析: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不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绝对指征,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观察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好者;并发主要血管损伤;多处骨折常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11. 下列哪种骨折愈合最慢
A. 胫骨中、下 1/3 骨折
B. 股骨髁上骨折
C. 肱骨髁上骨折
D. 内踝骨折
E. 桡骨远端骨折
答案:A
解析:胫骨中、下 1/3 骨折时,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 1/3 段胫骨的血循环显著减少;同时下 1/3 段胫骨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胫骨远端获得的血循环很少,因此骨折愈合较慢,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12. 骨折后下肢康复目标要求膝关节
A. ROM 在 5°~60°
B. ROM 在 0°~90°
C. 行走时膝关节ROM 在 60°~120°
D. 当足跟着地时屈曲最大,而当足尖着地时,接近完全伸直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D
解析:骨折后下肢康复目标要求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屈曲最大,而当足尖着地时,接近完全伸直。
13. 骨折后上肢康复目标要求肘关节
A. ROM 在 5°~60°
B. ROM 在 0°~90°
C. 行走时肘关节ROM 在 60°~120°
D. 当手握重 1kg 时,屈肘 90°,前臂旋前、旋后均达 90°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D
解析:骨折后上肢康复目标要求当手握重 1kg 时,屈肘 90°,前臂旋前、旋后均达 90°。
14.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
A.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B. 复位
C. 固定
D. 功能锻炼
E. 抗感染
答案:A
解析: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固定是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5. 骨折固定的目的不包括
A. 止痛
B. 防止骨折断端再发生移位
C. 有利于防止休克
D. 便于伤员搬运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E
解析:骨折固定的目的包括止痛、防止骨折断端再发生移位、有利于防止休克、便于伤员搬运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骨折复位的方法有
A. 手法复位
B. 切开复位
C. 牵引复位
D. 撬拨复位
E. 以上都是
答案:ABCDE
解析:骨折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切开复位、牵引复位、撬拨复位等。手法复位是最常用的复位方法;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等;牵引复位常用于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严重或骨折合并脱位等情况;撬拨复位可用于一些关节内骨折。
2. 骨折的早期并发症有
A. 休克
B. 脂肪栓塞综合征
C. 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D. 骨筋膜室综合征
E. 感染
答案:ABCDE
解析:骨折早期并发症包括休克,多因严重创伤、骨折引起大出血或重要脏器损伤所致;脂肪栓塞综合征,多发生于成人,是由于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可引起肺、脑脂肪栓塞;重要内脏器官损伤,如肝、脾破裂,肺损伤,膀胱、尿道损伤,直肠损伤等;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由骨、骨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感染,开放性骨折时,由于骨折部位与外界相通,易发生感染。
3. 骨折愈合的过程包括
A. 血肿机化演进期
B. 原始骨痂形成期
C. 骨痂改造塑形期
D. 骨化性肌炎期
E. 纤维性骨痂期
答案:ABC
解析: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机化演进期,约需 2 周;原始骨痂形成期,一般需 4~8 周;骨痂改造塑形期,需 8~12 周或更长时间。骨化性肌炎期不属于骨折愈合的正常过程;纤维性骨痂期是血肿机化演进期的一部分表现。
4. 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A. 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B. 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 1cm
C. 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
D. 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
E. 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 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 3/4 左右
答案:ABCDE
解析: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包括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 1cm;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 1/3 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 3/4 左右。
5. 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证有
A. 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B.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好者
C. 并发主要血管损伤
D. 多处骨折
E. 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
答案:ABCD
解析:骨折切开复位的适应证包括骨折断端间有肌肉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好者;并发主要血管损伤;多处骨折等。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不是切开复位的绝对适应证,可进一步观察或采取其他措施。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
答案:骨折急救的目的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其原则如下:
(1)抢救生命:骨折往往合并其他损伤,应首先抢救生命,如检查有无颅脑、胸、腹等重要脏器损伤,如有呼吸、循环障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创口包扎:用绷带压迫包扎止血,如有骨折端外露,一般不宜复位,以免将污染物带入创口深处,可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再用绷带包扎。
(3)妥善固定:骨折急救处理中最重要的一项,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减少疼痛,便于搬运。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等,固定伤肢。
(4)迅速转运:经妥善固定后,应迅速运往医院救治。
解析:骨折急救处理原则是基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损伤进一步加重、便于后续治疗等多方面考虑的。首先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然后对创口进行简单处理,重点是妥善固定骨折部位,最后尽快转运至有条件治疗的医院。
2. 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包括: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 线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
(4)拆除外固定后,如为上肢能向前平举 1kg 重物持续达 1 分钟;如为下肢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 3 分钟,并不少于 30 步。
(5)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
解析:这些标准综合考虑了骨折部位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等,从不同角度判断骨折是否达到临床愈合状态,以指导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和活动。
3. 简述骨折切开复位的优缺点。
答案:优点:
(1)可使长骨干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2)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3)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4)早期功能练习,可防止关节粘连,减少关节僵直。
缺点:
(1)损伤大,可能破坏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2)可能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3)内固定器材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如松动、断裂等。
解析:切开复位能更精准地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和护理,但手术创伤较大,存在破坏血运、感染等风险,且内固定器材可能带来一些后续问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权衡利弊。
四、病例分析题(每题 15 分,共 15 分)
患者,男性,35 岁,因车祸致右大腿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2 小时入院。查体:右大腿肿胀,中段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右下肢短缩约 2cm,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足趾感觉、活动正常。X 线片示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
1. 该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
2. 简述该患者的治疗原则。
3. 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如何预防和处理?
答案:
1. 诊断: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
2. 治疗原则:
(1)复位:可采用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2)固定: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方法,如钢板螺钉内固定等,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3)功能锻炼:在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和舒张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骨折愈合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和肢体负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3.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1)休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休克表现,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怀疑,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早期可采用呼吸支持等治疗措施。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注意有无肝、脾、肺等器官损伤的表现,如有异常,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进行相应治疗。
(4)骨筋膜室综合征:密切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疼痛加剧、感觉异常等情况,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及时切开减压。
(5)感染:保持创口清洁,定期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发生感染,及时进行清创、引流等处理。
解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 X 线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治疗原则遵循骨折的一般治疗原则。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需密切观察病情,提前预防,一旦出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五、论述题(20 分)
请论述骨折复位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复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
答案: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在于: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减少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手法复位:
适用情况:大多数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达到满意效果,尤其适用于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移位较轻、软组织嵌入不严重的骨折。
优点: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小,不破坏骨折部位的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无需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费用相对较低。
缺点: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如骨折端有严重移位、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手法复位可能难以达到解剖复位,影响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复位效果依赖于术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