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临床医学专科医师真题练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自身调节
D. 正反馈调节
E. 负反馈调节
答案:E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它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例如,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使血压降低,反之亦然,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2.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 钾平衡电位
B. 钠平衡电位
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
E. 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答案:E
解析:动作电位的幅度是由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决定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其峰值接近钠平衡电位;随后钾离子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回到静息电位水平。
3.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 收缩反应
B. 分泌
C. 神经冲动
D. 电位变化
E. 离子运动
答案:D
解析: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等,它们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收缩反应是肌细胞兴奋的表现;分泌是腺细胞兴奋的表现;神经冲动是神经细胞兴奋的表现;离子运动是产生电位变化的基础。
4.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的正常值是
A. 0.48
B. 0.64
C. 0.84
D. 8.4
E. 0.95
答案:C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 0.84。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会导致肺泡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意味着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会导致部分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形成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5.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 气体分压大小
B. 肺内压变化
C. 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D. 胸膜腔内压变化
E.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答案:C
解析: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呼吸运动通过改变胸廓的大小,从而引起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实现肺通气。气体分压大小是气体扩散的动力;肺内压变化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胸膜腔内压变化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肺本身不能主动舒缩,其扩张和回缩依赖于胸廓的运动。
6.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
B. 吸气和呼气过程均是主动过程
C. 呼气时,肺内压大于大气压
D. 吸气时,肺内压小于大气压
E. 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答案:B
解析: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吸气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呼气时,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压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7.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A. 紧张性收缩
B. 分节运动
C. 蠕动
D. 容受性舒张
E. 蠕动冲
答案:D
解析: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它可使胃容纳和储存食物,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小肠的运动形式包括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和蠕动冲等,这些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8.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A. 胃液
B. 胰液
C. 小肠液
D. 胆汁
E. 唾液
答案:B
解析: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对食物的消化起着关键作用。胃液主要消化蛋白质;小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对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胆汁主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唾液主要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9. 下列关于体温生理波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儿童平均体温偏高
B. 女性排卵后体温降低
C. 老年人平均体温偏低
D. 昼夜温差不能超过 1℃
E. 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答案:B
解析:女性排卵后体温升高,而不是降低。这是因为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孕激素,孕激素可使体温升高 0.3 - 0.6℃。儿童由于代谢旺盛,平均体温偏高;老年人代谢率较低,平均体温偏低;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 1℃;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
10.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每分钟滤过的血液量
B. 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
C. 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
D. 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尿液量
E. 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尿液量
答案:B
解析: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它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每分钟滤过的血液量不是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超滤液量计算不准确;每分钟每侧肾形成的尿液量和每分钟两侧肾形成的尿液量均不是肾小球滤过率的定义。
11.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
A. cAMP
B. Ca2+
C. cGMP
D. IP3
E. 乙酰胆碱
答案:E
解析:第二信使是指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物质,如 cAMP、Ca2+、cGMP、IP3 等。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属于第一信使,它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激活第二信使系统,从而传递信息。
12.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B. 激素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
C. 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D.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E. 激素可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答案:D
解析:激素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有些激素是类固醇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等;有些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有些激素是肽类和蛋白质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且作用具有特异性。
13. 下列哪种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
A. 甲状腺激素
B. 胰岛素
C. 肾上腺素
D. 雄激素
E.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D
解析:雄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胰岛素是蛋白质激素;肾上腺素是氨基酸衍生物;促甲状腺激素是糖蛋白激素。
14.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理完整性
B. 绝缘性
C. 双向传导性
D. 相对不疲劳性
E.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答案:E
解析: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具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等特征。它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只要神经纤维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就能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而正常传导兴奋。
15. 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需要 Ca2+
B.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主动耗能过程是主动转运过程
C. 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D.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电位变化
E. 突触传递可发生总和
答案:B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通过胞吐作用,不是主动转运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导致 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而且突触传递可发生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哪些属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入胞和出胞
E. 渗透
答案:ABCD
解析: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净移动;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入胞和出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方式。渗透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不属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2. 下列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B. 凝血过程中需要 Ca2+参与
C. 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启动
D.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Ⅲ启动
E. 血液凝固的最终产物是纤维蛋白
答案:ABCDE
解析: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凝血过程中需要 Ca2+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Ⅲ启动。血液凝固的最终产物是纤维蛋白,它将血细胞和血浆成分凝固在一起形成血凝块。
3. 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肺换气
A. 呼吸膜的厚度
B. 呼吸膜的面积
C. 通气/血流比值
D. 气体的分压差
E. 气体的分子量
答案:ABCDE
解析:呼吸膜的厚度、面积、通气/血流比值、气体的分压差以及气体的分子量等因素均可影响肺换气。呼吸膜厚度增加会阻碍气体交换;呼吸膜面积减小会减少气体交换量;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越大,气体交换越容易;气体分子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越有利于气体交换。
4. 下列关于胃液分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头期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
B. 胃期分泌兼有神经和体液调节
C. 肠期分泌主要受体液调节
D. 幽门部 G 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E. 盐酸可抑制胃液分泌
答案:ABCDE
解析:头期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液分泌。胃期分泌兼有神经和体液调节,食物扩张胃体和胃底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同时食物的化学成分可刺激胃黏膜释放促胃液素等体液因素,促进胃液分泌。肠期分泌主要受体液调节,食物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等体液因素,促进胃液分泌。幽门部 G 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可促进胃酸分泌。盐酸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胃液分泌。
5. 下列关于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正确的是
A. 肾小球的滤过
B.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C.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D.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E. 尿的排放
答案:ABCDE
解析: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以及尿的排放。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吸收,同时将代谢产物等分泌到小管液中;通过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调节尿液的渗透压;最后尿液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将尿液排出体外。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 简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答案: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如下: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该部位膜电位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随着钠离子的继续内流,膜电位达到峰值,此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开始降低,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钾离子外流,导致膜电位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衰减的,其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等因素有关。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慢。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一般是单向传导的,即从感受器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
解析:神经冲动的传导是神经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首先要明确刺激引起膜电位变化的离子机制,即钠离子内流导致去极化,钾离子外流导致复极化。然后说明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如不衰减性、双向性等,以及在反射活动中的单向传导情况。这样全面阐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2.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心室内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时,收缩压和脉压均降低。
2. 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心舒期末主动脉中血液存留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度加快,心缩期末主动脉中血量增加不多,收缩压升高幅度较小,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和脉压的变化相反。
3. 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大时(主要是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心舒期末主动脉中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明显升高。在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使得血流速度加快,因而收缩压升高幅度较小,脉压减小。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和脉压的变化相反。
4.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弹性贮器作用可使动脉血压波动幅度减小。当心脏射出的血液在心动周期中一部分暂时储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中,使动脉血压不致过高;当心脏舒张时,储存的血液释放出来,使动脉血压不致过低。
5.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度变化不大。当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时,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循环血量增多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动脉血压升高。
解析:动脉血压的稳定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从心脏泵血功能、外周血管阻力、血管弹性以及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多个方面阐述影响因素,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以及各因素对血压的具体影响方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血压调节的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奠定基础。
3.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案: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它可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和储存,减少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过多的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等。
- 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有利于糖异生。它可使脂肪重新分布,出现向心性肥胖,即四肢脂肪减少,面部、躯干脂肪增多。
2.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有较弱的保钠排钾作用,还可降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阻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有利于水的排出。
3. 对血细胞的影响:可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增多,使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4.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
5.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创伤、手术、饥饿、寒冷等时,血中 ACTH 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也相应增多,可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能力,减轻应激反应,对维持机体的生存起重要作用。
6. 其他作用: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故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剧胃溃疡。此外,还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失眠等症状,大剂量可导致精神失常。
解析:糖皮质激素是体内重要的激素之一,其生理作用涉及多个系统和代谢过程。详细阐述其对物质代谢、水盐代谢、血细胞、循环系统以及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糖皮质激素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其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具有多面性,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谨慎考虑其利弊,从而加深对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