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麻醉科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措施解析专项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1. 心脏手术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关键是
A.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B. 维持适当的血容量
C.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调节血管张力和心脏功能;维持适当血容量保证足够的前负荷;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能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所以以上都是关键。
2. 心脏手术麻醉中,监测心肌缺血最敏感的指标是
A. 心电图 ST 段改变
B. 肌钙蛋白升高
C. 心肌酶升高
D.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答案:A
解析:心电图 ST 段改变能较早反映心肌缺血情况,是监测心肌缺血最敏感的指标。肌钙蛋白和心肌酶升高相对较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等,不是监测心肌缺血最敏感指标。
3. 心脏手术麻醉中,预防心律失常的措施不包括
A. 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
B. 避免过度通气
C. 快速输血输液
D. 纠正电解质紊乱
答案:C
解析:快速输血输液可能导致循环负荷过重等问题,易诱发心律失常。维持良好麻醉深度、避免过度通气、纠正电解质紊乱都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
4. 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包括
A. 出血
B. 感染
C. 脑功能障碍
D. 高血糖
答案:D
解析:体外循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感染、脑功能障碍等,高血糖不是其典型的常见并发症。
5. 心脏手术麻醉中,关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错误的是
A. 多巴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
B.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收缩外周血管
C. 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
D. 血管活性药物应大剂量快速输注
答案:D
解析:血管活性药物应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调整剂量和输注速度,大剂量快速输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而不是正确的使用方法。多巴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收缩外周血管;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
6. 心脏手术麻醉中,维持呼吸功能稳定的重要性在于
A. 保证氧供
B. 排出二氧化碳
C. 维持酸碱平衡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维持呼吸功能稳定能保证机体氧供,排出二氧化碳,进而维持酸碱平衡,对心脏手术患者至关重要。
二、填空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心脏手术麻醉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 )、( )、( )等。
答案:心电图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
解析:心电图监测可了解心脏电活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实时准确反映血压变化;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助于评估血容量和右心功能。
2. 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前应做好( )、( )、( )等准备工作。
答案:患者病情评估、麻醉诱导、建立体外循环通路
解析: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为后续麻醉管理提供依据;合适的麻醉诱导保证麻醉平稳;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是进行体外循环的前提。
3. 心脏手术麻醉中,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措施有( )、( )、( )等。
答案: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加强呼吸道护理
解析: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防止分泌物堵塞气道;合理使用机械通气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加强呼吸道护理能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4. 心脏手术麻醉中,心肌保护的方法包括( )、( )、( )等。
答案:心脏停搏液的应用、低温、药物心肌保护
解析:心脏停搏液可使心脏停跳,减少心肌能量消耗;低温降低心肌代谢率;药物心肌保护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简述心脏手术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具体措施。
答案:
-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心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增强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收缩外周血管提升血压,硝酸甘油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等,并根据监测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
- 维持适当的血容量: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及时补充或调整液体量,保证足够的前负荷,避免血容量过多或过少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
- 保持心肌氧供需平衡:维持适当的心率和血压,避免心动过速或过缓、高血压或低血压增加心肌氧耗或减少氧供;保证充足的血红蛋白水平以携带氧气;优化呼吸管理,保证良好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心肌负担。
- 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防止因内环境异常影响心肌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解析: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心脏手术麻醉的关键,多方面措施协同作用才能有效维持。血管活性药物直接调节心血管功能;血容量是维持前负荷的基础;心肌氧供需平衡关乎心肌功能;酸碱和电解质平衡为心脏正常工作提供稳定内环境。
2. 阐述心脏手术麻醉中体外循环后的主要护理要点。
答案:
-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变化,如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
-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按需吸痰;合理设置机械通气参数,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呼吸模式和潮气量等;加强呼吸道湿化,防止气道干燥和分泌物结痂。
- 伤口及引流管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 维持循环稳定: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液体,维持适当的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注意保暖,避免患者体温过低影响循环功能。
- 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病房环境消毒;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和引流装置;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促进患者康复。
解析:体外循环后患者病情复杂,护理要点涵盖多个方面。生命体征监测是基础,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呼吸道护理关乎呼吸功能恢复;伤口及引流管护理防止出血和感染;维持循环稳定保证组织灌注;预防感染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营养支持促进身体康复。
四、病例分析题(15 分)
患者,男性,65 岁,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血压控制不佳,平时血压波动在 160 - 180/90 - 100 mmHg。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提示 ST 段压低,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肥厚伴舒张功能减退。麻醉诱导平稳,体外循环过程顺利。体外循环结束后,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心电图显示 ST 段进一步压低。
问题:
1. 分析患者体外循环后出现上述情况可能的原因。
2. 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处理?
答案:
1. 可能原因: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期间心脏停跳,恢复灌注后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功能下降,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心电图 ST 段变化。
- 血容量不足: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存在血液稀释、失血等情况,若补充不足,可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引起血压下降,反射性心率增快。
- 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手术及体外循环的刺激可能影响血管调节功能,导致血管张力改变,血压波动,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出现上述表现。
- 原有心脏病变基础: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舒张功能减退等心脏病变,对手术及体外循环的耐受性较差,术后更容易出现心脏功能异常。
2. 处理措施:
-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快速评估血容量,若血容量不足,及时补充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指导补液。
- 根据血压、心率情况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提升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必要时联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血压稳定。
- 改善心肌功能:
- 给予药物心肌保护,如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收缩力。
- 密切监测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指标,评估心肌损伤程度。
- 优化呼吸管理:保证良好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维持适当的呼吸参数,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 加强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解析:体外循环后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复杂,多因素相互作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维持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功能、呼吸管理及加强监测等多方面入手,以尽快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心肌损伤,促进恢复。
五、论述题(5 分)
试述心脏手术麻醉中多模式监测的重要性及意义。
答案:心脏手术麻醉中多模式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模式监测能够从多个维度全面、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心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电方面的异常,为调整麻醉深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提供依据。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精确测量动脉血压,比无创血压更及时准确地反映血压变化,有助于判断循环功能状态,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机。中心静脉压监测可反映右心房压力和血容量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前负荷及指导液体治疗至关重要。此外,还可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了解呼吸功能和通气状态,体温监测预防术中体温异常导致的不良后果等。多模式监测能让麻醉医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麻醉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和顺利康复。
解析:心脏手术麻醉风险高,单一监测模式有局限性。多模式监测整合多种信息,能全方位评估患者生理功能,为麻醉管理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持,使麻醉医生能更精准地调控麻醉和手术过程,从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优化手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