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传染病疟疾诊疗方案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
B. 消化道传播
C. 蚊虫叮咬传播
D. 血液传播
答案:C
解析: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2. 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寒战
B. 高热
C. 大汗
D. 黄疸
答案:D
解析: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一般无黄疸。
3. 诊断疟疾最常用的方法是
A. 血常规
B. 血涂片找疟原虫
C. 骨髓穿刺
D. 血清学检查
答案:B
解析:血涂片找疟原虫是诊断疟疾的最常用方法,可明确疟原虫的种类。
4. 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是
A. 氯喹
B. 伯氨喹
C. 青蒿素
D. 乙胺嘧啶
答案:A
解析:氯喹能杀灭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是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
5.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是
A. 避免蚊虫叮咬
B. 口服预防药物
C. 接种疫苗
D. 加强锻炼
答案:A
解析: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等。
6. 疟疾患者并发黑尿热时,下列哪项处理是错误的
A. 立即停用奎宁、伯氨喹等可能诱发溶血反应的药物
B. 改服氯喹
C. 静滴氢化可的松
D. 适量输血
答案:B
解析:疟疾患者并发黑尿热时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给予对症处理,而不是改服氯喹。
7. 下列哪种疟原虫可引起再燃
A. 间日疟原虫
B. 恶性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答案:A
解析: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再燃。
8. 疟疾的传染源是
A. 疟疾患者
B. 带疟原虫者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答案:C
解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均是疟疾的传染源。
9. 疟疾的流行特征不包括
A. 地区性
B. 季节性
C. 自然疫源性
D. 年龄分布均匀
答案:D
解析:疟疾的流行有地区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年龄分布并不均匀。
10. 治疗脑型疟疾首选的药物是
A. 青蒿琥酯
B. 氯喹
C. 伯氨喹
D. 乙胺嘧啶
答案:A
解析:青蒿琥酯是治疗脑型疟疾的首选药物。
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疟疾的传播媒介有
A. 中华按蚊
B. 嗜人按蚊
C. 微小按蚊
D. 大劣按蚊
答案:ABCD
解析:以上按蚊均是疟疾的传播媒介。
2. 疟疾的临床表现有
A. 发热
B. 贫血
C. 脾肿大
D. 黄疸
答案:ABC
解析: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贫血、脾肿大等,黄疸一般不是典型表现。
3. 抗疟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A. 抑制疟原虫的核酸合成
B. 干扰疟原虫的能量代谢
C. 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和功能
D. 抑制疟原虫的蛋白质合成
答案:ABCD
解析:抗疟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4. 疟疾的预防措施包括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加强国际合作
答案:ABC
解析:疟疾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5. 下列哪些情况提示疟疾患者病情严重
A. 昏迷
B. 抽搐
C. 黄疸
D. 血红蛋白尿
答案:ABCD
解析:这些情况均提示疟疾患者病情严重。
三、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疟疾的病原体是( )。
答案:疟原虫
解析: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
2. 疟疾的典型发作包括( )、( )、( )三个阶段。
答案:寒战、高热、大汗
解析:这是典型间日疟发作的三个阶段。
3. 抗疟治疗的目的是( )、( )、( )。
答案:控制发作、防止复发和传播、预防疟疾
解析:抗疟治疗有这三个主要目的。
4. 疟疾的诊断依据包括( )、( )、( )。
答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解析:这三方面是诊断疟疾的依据。
5. 预防疟疾的药物有( )、( )等。
答案:氯喹、乙胺嘧啶
解析:这两种是常用的预防疟疾药物。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疟疾的临床表现。
答案:疟疾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大汗。寒战持续数分钟至 1 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 40℃以上,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高热持续 2 - 6 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明显缓解。间日疟和卵形疟发作周期多为隔日一次,三日疟为三日一次,恶性疟发作无规律。除典型发作外,还可出现贫血、脾肿大,严重者可并发脑型疟疾、黑尿热等,表现为昏迷、抽搐、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解析:从发作特点、不同疟原虫发作周期以及严重并发症等方面阐述疟疾的临床表现。
2. 简述疟疾的治疗原则。
答案:疟疾的治疗原则包括:①控制发作:选用氯喹等能杀灭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的药物。②防止复发和传播:用伯氨喹等药物杀灭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③重症疟疾治疗:如脑型疟疾等应采用青蒿琥酯等进行抢救。④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等。⑤预防用药:流行区人群或高风险人群可选用氯喹、乙胺嘧啶等预防。
解析:分别从控制发作、防止复发传播、重症治疗、对症处理以及预防用药等方面说明治疗原则。
五、病例分析题(10 分)
患者,男性,25 岁,因发热、寒战、大汗 10 天入院。患者 10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 39 - 41℃之间,伴有寒战,随后大汗淋漓,体温可降至正常。发作间隔时间约为 48 小时。查体:贫血貌,脾肿大。血常规:血红蛋白 80g/L,白细胞 6×10⁹/L,血小板 150×10⁹/L。血涂片检查发现疟原虫。
1.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间日疟。
解析:患者有典型的周期性发热、寒战、大汗,发作间隔约 48 小时,结合贫血貌、脾肿大及血涂片发现疟原虫,符合间日疟的表现。
2. 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
答案:治疗措施如下:①控制发作:选用氯喹,按规定剂量和疗程使用。②防止复发和传播:加用伯氨喹。③对症治疗:纠正贫血,可适当补充铁剂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解析:根据间日疟的治疗原则,给予控制发作药物氯喹,防止复发传播药物伯氨喹,并针对贫血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