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149364 上传时间:2025-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ﻩ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得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得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得认识,发展初步得空间观念。 ﻩ3、经历完整得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得能力。 ﻩ4、在丰富多彩得活动中,获得积极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ﻩ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得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得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得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得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得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得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得一定是钝角。 ﻩ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得知识拼角。 ﻩ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ﻩ教学过程: ﻩ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ﻩ(一)理解“一副三角尺”得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得角分别是什么角? ﻩ2、给一副三角尺上得每个角编号。 ﻩ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得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得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得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ﻩ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ﻩ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您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得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得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得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得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ﻩ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ﻩ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ﻩ(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ﻩ2、挑选不同得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得过程中,您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得拼法各有不同,您能将它们按一定得规律分类吗? ﻩ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得,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得。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ﻩ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ﻩ测量──用三角尺得直角比 ﻩ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ﻩ2、总结最佳拼法 ﻩ用一副三角尺上得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ﻩ【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得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得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得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得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ﻩ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ﻩ(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得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得知识,用七巧板上得图形灵活拼角。 ﻩ【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得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得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得三块拼角,发散学生得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得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得认识,培养思维得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得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得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ﻩ(一)这节课您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得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得学问,其教书育人得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得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得“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得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得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得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得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得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得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ﻩ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您还想到了…… 语文课本中得文章都是精选得比较优秀得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得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得支离破碎,总在文章得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得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得尴尬局面得关键就是对文章读得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得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得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得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得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得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得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