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世界现代史》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 (系)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姓名 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 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 世界大战的刺激
5.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 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苏联解体
C. 东欧剧变
D. 华约组织解散
8.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初30年代
C. 20世纪中期以后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欧盟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2.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 )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 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气候变化
B. 恐怖主义
C. 贫富分化
D. 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150字)。
1. 罗斯福新政
2. 雅尔塔体系
3. 不结盟运动
4. 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200字)。
1. 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析二战的历史影响。
2.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400字)。
拓展知识: 1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秉持 “厚德、笃学、强技、创新” 的校训,立足邵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为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沿革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 1958 年创办的邵阳市农业学校,主要为农业领域培育专业人才。此后,历经邵阳市工业学校、邵阳市财贸学校等发展阶段,各学校在不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后续整合发展奠定基础。2003 年,在原邵阳市工业学校、邵阳市农业学校、邵阳市财贸学校合并的基础上,正式组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征程。建院以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农、商、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校园风貌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 680 余亩,建筑面积 20 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分明,相互协调。现代化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错落有致,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训和生活环境。图书馆藏书丰富,纸质藏书 40 万余册,电子图书 60 万余册,各类数据库 15 余个,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能够充分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研究需求。学院建有多个现代化实训基地,如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汽车工程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等,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训装置,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为学生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优质平台。校园内的文化广场、景观长廊、主题花园等人文景观,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此外,学校还拥有标准化的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以及设施齐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专业
学院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工程、信息技术、商贸旅游、财会金融、现代农业等专业群为核心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 7 个教学系部,开设 30 余个专业。其中,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管理等专业为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会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审计等能力,与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汽车故障诊断、维修和保养技能,与汽车 4S 店、维修企业深度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网络管理和数据处理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突出学生服装设计、制版和工艺制作能力,与服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旅游规划、景区管理和导游服务能力,为旅游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学院不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300 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 20 余人,副高职称教师 80 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 150 余人。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等一批优秀人才。此外,学院还从行业企业聘请了 100 余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 “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教师企业实践计划” 等举措,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技术研发和企业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了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德技并修” 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施 “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 + 企业实习” 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与省内外 150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与三一重工、比亚迪、京东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积极推进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院建有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国际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学院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众多毕业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泰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