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乐山师范学院
《世界现代史》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 (系)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姓名 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 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4.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 世界大战的刺激
5.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 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苏联解体
C. 东欧剧变
D. 华约组织解散
8.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初30年代
C. 20世纪中期以后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欧盟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2.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 )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 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气候变化
B. 恐怖主义
C. 贫富分化
D. 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150字)。
1. 罗斯福新政
2. 雅尔塔体系
3. 不结盟运动
4. 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200字)。
1. 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析二战的历史影响。
2.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400字)。
拓展知识: 乐山师范学院:嘉州学府,育梦摇篮
在钟灵毓秀的巴蜀大地,乐山师范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 乐山。这里,东望乐山大佛,南临大渡河,西眺峨眉山,北接城市绿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学校灵动的山水气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培育人才的一方沃土,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优秀学子。
一、历史溯源:砥砺前行,铸就辉煌
乐山师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 1978 年,最初以乐山教育学院的身份开启了教育征程。1982 年 4 月,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省属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为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力量。1993 年 9 月,学校更名为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专科教育阶段不断探索与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0 年 3 月 21 日,经教育部批准,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乐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乐山师范学院,成功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迈入本科教育的新征程。
此后,学校持续奋进,不断深化改革。2012 年,乐山师范学院纳入教育部 “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由武汉大学对口支援建设,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获得了强大助力。2016 年,学院成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 年列入 “优先培育” 单位,2023 年纳入四川省 “双一流” 学科建设名单,2024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乐山师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办学实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校园风貌:山水相依,书香四溢
乐山师范学院占地 1150 余亩,建筑面积 43.3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的苏稽校区占地 1100 亩,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 。学校主体以海棠路为界,由天桥连接,分为南北校区,各有特色,共同营造出优美宜人、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
北校区的行知楼,是学生们求知问道的主要场所,一间间教室里回荡着师生们探讨知识的声音。实训楼内,先进的机房与多功能厅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校史馆则静静诉说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沫若图书馆宛如知识的殿堂,内部环境清幽宁静,馆藏丰富,拥有纸质书 (刊) 181 万余册,电子书 (刊) 981 万余册,65 个数据库 ,莘莘学子们在此沉浸书海,汲取知识养分。新建的北校区运动场设施完备,无论是日常锻炼,还是举办运动会,都能充分满足师生需求,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此外,旅游学院、经管学院、音乐学院等学院分布其中,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了专属的学习空间。
南校区的弘毅楼是学院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的聚集地,有序运转着学校的各项事务。旷怡楼则是美术学院师生的创作天地,艺术的灵感在此碰撞、迸发,同时也是研究生潜心学习的场所。博雅楼里,部分学院的课程有序开展,传授着专业知识。南校区运动场同样设施齐全,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体操馆一应俱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还有致远楼、宁静楼、游泳馆等建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周边配套的食堂、超市、澡堂等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校园内的景观亦是别具一格。春日里,海棠花竞相绽放,繁花似锦,将校园装点得如诗如画,微风拂过,花瓣飘落,仿佛下了一场浪漫的花雨。翠柳湖波光粼粼,湖边垂柳依依,与周围的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是师生们课余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格桑花海五彩斑斓,随风摇曳,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三、学科专业:多元发展,特色凸显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了涵盖文、史、理、工、教、经、管、法、农、艺十大学科门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 。截至 2025 年 3 月,设有 15 个教学单位,开设 62 个本科专业,3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成果斐然。林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 “双一流” 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学校先后获批 10 余个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12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 个省级新农科项目、3 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这些项目的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提升了学校整体学科实力。
专业设置上,学校注重特色与优势打造,形成了一批高质量专业。现有 2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 个省级 “一流本科专业”、6 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7 个省级特色专业、2 个省级 “课程思政” 示范专业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丰富且系统。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学实践活动、学术讲座与研究项目,提升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该专业毕业生在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备受青睐,许多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学校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紧密结合当下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专业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编程语言等,学生毕业后可在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等从事相关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等工作,为新兴产业输送专业人才。
四、师资队伍:德才兼备,潜心育人
乐山师范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1500 余人,其中高级职称 400 余人,博士、硕士学位近 1200 人 。全国优秀教师 2 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 2 人、省级教学名师 4 人、省 “四有” 好老师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6 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 1 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6 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5 人,四川省 “天府青城计划” 2 人,乐山市各类拔尖、优秀人才近 60 人 。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广泛招揽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学校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与丰富的科研资源。同时,大力推进校内教师培养工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助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此外,学校积极搭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团队协作的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中,涌现出众多杰出教师。例如,在数学领域,[教师姓名 1] 教授长期专注于非线性分析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其授课班级学生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在文学领域,[教师姓名 2] 教授深耕地方文学研究,尤其在 “沫若文化” 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在教学中,他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学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热爱,培养了大批优秀文学人才。
五、科研创新:立足前沿,服务社会
学校秉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承担、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学校建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如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语言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等 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 2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这些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推动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围绕新材料研发、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新材料研发方面,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在电子、能源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聚焦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开展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学校的沫若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沫若文化内涵,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文化推广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乐山的文化影响力。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研发的部分新技术、新产品已成功实现转化,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此外,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传播到社会各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展望未来,乐山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 “弘毅自强,笃学践行” 的校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奋勇前行,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