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025-2026学年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1是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图2是图1中4个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II3的致病基因来自I2
C.II3与一正常人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是1/2
D.该致病基因长度小于正常基因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3.宫颈癌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九价HPV疫苗(只能预防9种高危型HPV病毒的宫颈癌疫苗)对年龄16至26岁人群效果最佳,半年内完成3剂次接种后体内初期抗体平均值是自然感染的100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PV能诱导人体某些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
B.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
C.通过3次注射可获得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D.接种成功的人群对所有HPV能终身免疫
4.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5.IL-6R基因编码的IL-6R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研究发现,IL-6R基因的过度表达会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TAT3蛋白,形成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恶性肿瘤。下列叙述的错误的是( )
A.IL-6R的作用说明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B.IL-6R基因过度表达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二聚体通过核孔转移到核内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二聚体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该基因只在肿瘤细胞中表达
6.用柳树的枝条浸出液来处理扦插枝条,可早生根1-3天,存活率提高10%-2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主要是吲哚乙酸
B.幼嫩枝条中的调节物质主要由幼嫩组织中相应腺体分泌
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不能反复使用
D.插条生根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氨基丁酸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氨基丁酸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可能需要经_______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氨基丁酸释放,并与位于图中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 ____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
(2)人体注射麻醉剂后,麻醉剂起到了与____ ( 填物质名称)一样的功能,从而可 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8.(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早在 Natalie Nakles 出生前,甚至是来自她母亲的卵子成熟之前,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那颗卵子本应只携带一条 16 号染色体,结果最后却多出了一条。而随后的一系列过程,让 Nakles 的受精卵发育时移除了来自精子的 16 号染色体。因此,现今 24 岁的 Nakles 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从父母身上各继承了一组染色体,她的两条 16 号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
这种现象被称为“单亲二体性”,即 23 对染色体中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早期研究表明单亲二体性与自然流产有着密切关系,即便胎儿存活,它也有可能患有骨骼异常、癫痫、智力障碍和儿童癌症等疾病。例如,如果两条 15 号染色体都来自母亲,会导致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根据相关病症也被称做低肌张力-低智力-性腺发育低下-肥胖综合征;而如果 15 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人综合征,患儿会产生发育迟缓,智力残疾,严重的言语障碍以及运动和平衡问题。它们都是具有明显症状的特殊遗传疾病。Nakles 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自闭症谱系疾病,但不会有自闭症患者的语言和智力障碍。除此之外她很健康,没有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
如今,一项研究对大约 483 万人的 DNA 进行了检测,其中 440 万来自基因检测公司,43 万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结果显示,许多像 Nakles 这样的健康人身上都存在单亲二体性。该研究共找到了 675 个单亲二体的样本,且没有发现其与任何有害特征存在显著相关。这表明,单亲二体性现象比过去文献中的结果更普遍,且危害性更低。
(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 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单亲二体的出现通常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天使人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
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单亲二体的后代一定患病
(3)请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已有知识,用文字或图解的形式提出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的两种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10分)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GUS基因表达产物经染色能从无色变成蓝色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首先需用能产生不同________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草甘膦抗性基因和Ti质粒,这种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用________________处理。Ti质粒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进行图中筛选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筛选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某品种水稻的幼胚,先进行________处理,然后接种到含________的培养基中,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用于获得目的植株。
(4)将大肠杆菌用Ca2+溶液处理,是否完成了转化?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已知毛色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但哪种毛色为显性性状未知。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想根据毛色这一性状鉴定它的基因型。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一鉴定工作,请设计合理的配种方案,并写出预期鉴定结果和结论。
(1)配种方案:
①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鉴定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
11.(15分)2018年!月25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类似克隆羊“多莉”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克隆的猕猴“中中”和“华华”,登,上了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下图是体细胞克隆猴的技术流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选择猕猴胚胎期而非成年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___________现象。每一次传代培养时,常利用_________酶消化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中。
(2)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有__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同-批克隆猴群的遗传背景相同,图中克隆猴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
(3)图中步骤①是克隆猴的技术难点之一,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_________后进行去核操作,而后用_________方法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
(4)体细胞克隆猴的另外一个技术难点是猴的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差。科学家发现,胚胎发育障碍与克隆胚胎基因组上大量组蛋白的甲基化密切相关。由此推测,图中Kdm4dmRNA翻译产生的酶的作用是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解析】
根据图1中Ⅰ1、Ⅰ2、Ⅱ4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图2中电泳图可知,Ⅱ4长度为1.0的基因属于致病基因,则长度为2.1的为正常基因,据此可知,Ⅰ1只含正常基因,Ⅰ2既含正常基因又含致病基因,所以Ⅱ4的致病基因只来自Ⅰ2,故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Ⅰ2和II3均为携带者。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由于Ⅰ1无致病基因,则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B正确;
C、设致病基因为a,Ⅱ3(XAXa)与一正常人(XAY)婚配,后代正常(XA_)的概率是3/4,C错误;
D、致病基因长度为1.0,正常基因长度为2.1,前者小于后者,D正确。
故选C。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图1和图2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C
【解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
,B错误;
C、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C正确;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
D正确。
故选C。
本题综合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D
【解析】
注射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抗体发挥作用,而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效应T细胞发挥作用。
【详解】
A、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DNA病毒,能诱导人体某些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A正确;
B、抗原具有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记忆细胞,由题知“九价HPV疫苗能预防9种高危型HPV病毒”,说明九价HPV疫苗具有与9种HPV相似的抗原结构,B正确;
C、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对较少,3次注射相当于多次进行免疫,因此可获得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
D、九价HPV疫苗只能预防9种高危型HPV病毒,接种成功的人群不能对所有HPV终身免疫,D错误。
故选D。
4、C
【解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从表格中看出甲状腺激素偏高,胰岛素含量降低。
【详解】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该个体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分析清楚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D
【解析】
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特征为:能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
【详解】
A、IL-6R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细胞膜实现信息交流功能多数是通过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来实现,A正确;
B、IL-6R基因过度表达从而引发恶性肿瘤,使得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变化,B正确;
C、二聚体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
D、由题意“形成的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异常表达,引发恶性肿瘤”,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错误。
故选D。
本题的知识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对癌细胞的特征的记忆及对细胞癌变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B
【解析】
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
A、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说明柳树枝条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可能为吲哚乙酸,A正确;
B、浸出液中的调节物质是由一定的部位产生的,而不是由腺体分泌的,B错误;
C、植物激素发挥完作用后也会被灭活,不能够反复利用,所以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C正确;
D、生根的过程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 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受体) 动作电位 氨基丁酸 延长
【解析】
1、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1)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所以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的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氯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产生。
(2)麻醉剂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和氨基丁酸一样的功能,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本题的重点是要理解氨基丁酸引起的是抑制作用,理解抑制作用产生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
8、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C 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 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细胞会随机丢失额外的第三条 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
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
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 变成了一对染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体。 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
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 如果某条染色体均来源于被印记的一方,则会造成健康问题。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1)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2)A、单亲二体,指某一号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于精子或者卵子,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A错误;
B、15 号染色体都来自父亲,则会导致天使人综合征,天使人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人一样,不存在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单亲二体也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这样后代不患病,D错误。
故选C。
(3)通过文章信息分析,单亲二体性形成机制:第一种假说:减数分裂的异常导致卵子或精子获得了两条相同编号的染色体,因此胚胎最终得到了三条同源染色体。这些胚胎可以进行“三染色体自救”,即某些细胞会随机丢失额外的第三条染色体,因此胎儿的染色体组成可以出现某一对的两条染色体都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
第二种假说:减数分裂异常形成二体配子和缺体配子结合产生单亲二体。
第三种假说:缺体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单体合子。在卵裂过程中,单体染色体进行复制 变成了一对染色体,在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的情况下,这一对染色体同时进入相同的一个子代细胞变成二体,即单亲二体。
(4)如果单亲二体性确实造成了健康问题,原因如下:
第一种,一个孩子可能从父母一方继承了两条相同的、带有罕见隐性突变的染色体。
第二种,某些基因的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来源于父母哪一方,这种现象称为“基因印记”。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9、黏性末端 防止经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相连接 、Ti质粒和Ti质粒相连接 DNA连接酶 Ti质粒有T-DNA片段,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 获得含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筛选目的基因表达的愈伤组织 消毒 植物激素 否 大肠杆菌用Ca2+ 溶液处理,只成为了感受态细胞,无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维持稳定和进行表达的过程
【解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详解】
(1)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为了避免因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相连接 、Ti质粒和Ti质粒相连接的情况出现,所以用能产生不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处理草甘膦抗性基因和Ti质粒,再用DNA连接酶处理以便获得目的基因和质粒正确连接的基因表达载体,Ti质粒有T-DNA片段,能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这样目的基因就可以随着受体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复制。
(2)为了获得含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根据目的基因表达载体上含有的标记基因,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1,由于含有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具有对潮霉素的抗性,因此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筛选2的目的是要筛选出目的基因表达的愈伤组织,然后用该愈伤组织经过组织培养获得目的植株。
(3)为获得目的植株,首先取某品种水稻的幼胚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接种到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成目的植株。
(4)大肠杆菌经Ca2+溶液处理之后,成为了感受态细胞,此时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因此时无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维持稳定和进行表达的过程,故并未完成了转化。
熟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转化的概念是解答最后一问的关键!
10、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交配 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交配 若实验一的子代出现白色小马,则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
若实验一的子代全为栗色,实验二的子代也全为栗色,则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
若实验一的子代全为栗色,实验二的子代有栗色和白色,则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题意分析,因为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而且要求在一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一鉴定工作,因此需要让该匹公马与多匹母马进行杂交,以便获得更多的后代,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
(1)鉴于上述分析,可以这样设计:
①实验一: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交配;
②实验二:让该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交配;
(2)若实验一后代中有白色马出现,则说明栗色对白色为显性,且该栗色公马为杂合子,即基因型为Bb;若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子代都全为栗色,则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若实验一的子代全为栗色,实验二的子代有栗色和白色,且栗色个体多于白色个体,则该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
理解分离定律的本质以及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提取关键信息,并会用遗传定律解释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1、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 细胞贴壁 胰蛋白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或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 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 物理或化学 催化组蛋白的去甲基化
【解析】
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取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器官、组织。将材料剪碎,并用胰蛋白酶(或用胶原蛋白酶)处理(消化),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将处理后的细胞移入培养基中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互相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出现接触抑制。此时需要将出现接触抑制的细胞重新使用胰蛋白酶处理。再配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
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这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详解】
(1)由于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更强,更易于培养,因此在进行核移植时,通常选择胚胎期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出现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的特点,因此刚放入培养瓶中的细胞沉降到瓶底部后首先会出现细胞贴壁现象。进行传代培养时,常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到新的培养瓶中。
(2)图示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有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图中克隆猴是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卵母细胞,获得重组细胞,经过细胞培养获得早期胚胎,然后经过胚胎移植获得的,因此其遗传物质主要来自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
(3)图中步骤①体细胞核移植是克隆猴的技术难点之一,其具体操作为,首先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后进行去核操作,而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
(4)由于胚胎发育障碍与克隆胚胎基因组上大量组蛋白的甲基化密切相关,为了使胚胎顺利发育,需要对组蛋白进行去甲基化操作,因此可推知图中Kdm4dmRNA翻译产生的酶的作用是催化组蛋白去甲基化的。
熟知克隆动物的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从题干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