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y****6 文档编号:11998223 上传时间:2025-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6.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5年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研究小组以健康的橄榄幼苗为实验材料,移栽前用外源生长素吲哚丁酸(IBA)对橄榄幼苗根系进行浸泡处理,所使用的生长素浸泡液浓度分别为100mol/L、300mol/L、500mol/L,每组处理时间分别为1h、3h、5h、CK组培养液未加生长素,栽培45d后取样测定橄榄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有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及处理时间 B.CK组没有用生长素处理,幼苗因缺乏生长素不生长 C.实验结果表明幼苗地上部与根系对生长素反应不同 D.根据上述指标无法确定橄榄幼苗移栽的最佳处理方法 2.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的统计值,以下特征是种群特有的是( ) A.年龄结构 B.性比率 C.分布型 D.出生率 3.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 B.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 C.不是所有的糖都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 D.向蛋清液中先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 4.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神经细胞数量调整的现象属于( )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衰老 D.细胞凋亡 5.下列有关遗传、变异、进化、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可能来自基因重组 B.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若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即为纯合子 6.在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连锁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①③④④ 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往往出现干咳、乏力、发热,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严重时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大致路径为:鼻腔—口腔—咽喉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就在于其表面的刺突状糖蛋白(S蛋白)与肺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在感染过程中,参与防御新型冠状病毒的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与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新型冠状病毒进入鼻腔,刺激鼻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打喷嚏排出病毒,这种反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直接刺激下丘脑___________中枢,导致身体发热。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3)新型冠状病毒突破人体两道防线后,参与特异性免疫的___________细胞,能够杀伤部分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4)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采用治愈患者的血清进行治疗是因为该血清中含有_______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为了从血清中筛选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选用____________(蛋白质)与之进行杂交。 8.(10分)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M和m、T和t控制。这两对基因对花色的控制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纯合的红花、粉花与白花植株若干,为验证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红花植物与若干_____________植株杂交: ②将得到的F1单独隔离种植,分别进行___________,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该种植物的花上有的出现紫斑,有的无花斑。将杂合红花无斑植株作为亲本自交,子代中出现红花紫斑、红花无斑、粉花紫斑、粉花无斑、白花紫斑、白花无斑6种表现型,对应的比例为27:117:9:39:12:5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花斑的遗传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亲本杂合红花无斑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是_______种,子代粉花无斑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 9.(10分)森林氧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宁静心境。这是很多城市公园的一景。细观园林,以乔木为主,灌木、草本等融为一体。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城市园林做了如下实践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想调查公园中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他们在4 km2范围内张网捕鹊,第一次捕获并标记80只,全部放回公园中,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该灰喜鹊种群密度应是__________只/km2。如果这一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 (2)由于公园附近住宅小区逐渐增多,公园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灰喜鹊的种群数量有明显下降。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若将灰喜鹊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其数量呈现“J”型增长,引起此增长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公园森林氧吧中,水杉、湿地松巍然屹立,龙爪槐、石榴花婀娜多姿,冬青卫矛、迎春花郁郁葱葱……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10.(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11.(15分)图1为细胞部分结构和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1-4 为细胞内结构,①-⑨为物质运输途径。请据图回答: (1)在人体内胆固醇既是组成_____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_____的运输。据图1 可知,细胞需要的胆固醇,可用血浆中的 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得到。 (2)据图 1,溶酶体是由[ ]_________形成囊泡而产生的。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_____→ 溶酶体(用数字和箭头表示)。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的功能,此功能体现膜具有_____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据图分析:对植株地上部来说,浓度为100和300的IBA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地上部鲜重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浓度为500的IBA处理,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对地下部根系来说,浓度为100和300的IBA处理,地下部鲜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详解】 A、据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有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及处理时间,A正确; B、CK组没有用外源生长素处理,但幼苗自身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地上部和根系生长,B错误; C、由图可知,对植株地上部来说,浓度为100和300的IBA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地上部鲜重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浓度为500的IBA处理,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对地下部根系来说,浓度为100和300的IBA处理,地下部鲜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说明橄榄幼苗地上部与根系对外源生长素反应不同,C正确; D、橄榄幼苗生长的各个指标对不同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存在不同反应,不同组合处理的幼苗生长效果无法通过单一或少数指标全面反映,D正确。 故选B。 2、C 【解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它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是种群内特征的统计值,而种群密度、分布型则是种群特有的。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详解】 分布型是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种群特有的,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ABD三项均是统计值。 故选C。 3、D 【解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橙黄色。 【详解】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花生种子、菜豆种子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A正确; B、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将油脂染成橙黄色,B正确; C、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C正确; D、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向2mL蛋清液中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5滴的双缩脲试剂B液,D错误。 故选D。 4、D 【解析】 细胞凋亡或称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 【详解】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会产生过量的神经细胞,所以需要调整神经细胞的数量,使之与受神经细胞支配的细胞的数量相适应,以保证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精确调节。这种调整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 故选D。 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细胞凋亡在植物体内也普遍存在。 5、C 【解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A、三倍体香蕉是不可育的,因此其变异不可能来自基因重组,A错误; B、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由于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若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子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 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染色体变异(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减少),即①③④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育种原理便可解答本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黏膜、吞噬细胞 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体温调节 酶的活性 效应T细胞 浆细胞 刺突状糖蛋白(S蛋白) 【解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 (1)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故参与防御新型冠状病毒的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与细胞主要包括黏膜、吞噬细胞;新型冠状病毒进入鼻腔,刺激鼻黏膜的神经末梢引起打喷嚏排出病毒,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特点是人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 (2)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当病毒侵入人体, 导致身体发热,说明病毒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过高的体温影响细胞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3)新型冠状病毒突破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病毒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引起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能够杀伤部分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4)浆细胞分泌产生的特异性抗体,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状糖蛋白(S蛋白)与人肺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故可选用刺突状糖蛋白(S蛋白)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分子杂交,从而筛选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8、白花 自交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F1自交部分子代中红花:粉花:白花=9:3:4 2 16 14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M控制酶M的合成,酶M能将白色色素转化成粉色色素,基因T能控制酶T的合成,酶T能将粉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因此红花的基因型为M_T_,粉花的基因型为M_tt,白花的基因型为mmT_和mmtt。 【详解】 (1)要验证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纯合红花植物MMTT与若干白花植株(mmTT或mmtt)杂交: ②将得到的F1(MmTT或MmTt)单独隔离种植,分别进行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自交部分子代中红花:粉花:白花=9:3:4,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将杂合红花无斑植株作为亲本自交,子代中出现红花紫斑、红花无斑、粉花紫斑、粉花无斑、白花紫斑、白花无斑6种表现型,对应的比例为27:117:9:39:12:52。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红花:粉花:白花=9:3:4,紫斑:无斑=3:13,故花斑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亲本杂合红花无斑植株含有四对杂合子,故产生的配子种类是24=16种,子代粉花有2种基因型,无斑有7种基因型,故子代粉花无斑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7=14种。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于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9、标志重捕 40 动物一般都有逃避捕获的特性 减小 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传染病等 垂直 【解析】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详解】 (1)灰喜鹊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灰喜鹊的种群数量为:80×30÷15=160,由于调查范围是4 km2,所以该灰喜鹊种群密度应是160÷4=40只/km2。由于动物一般都有逃避捕获的特性,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所以这一估算值会比实际值偏大。 (2)S型曲线中K/2(K1)时增长速率最大,大于K/2(K1)时增长速率减小,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直至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所以图中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若将灰喜鹊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由于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无传染病等因素,其种群数量将呈现“J”型增长。 (3)公园森林氧吧中,水杉、湿地松巍然屹立,龙爪槐、石榴花婀娜多姿,冬青卫矛、迎春花郁郁葱葱……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增长,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10、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1:1 稳定 活动能力 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个,成年(3+ 4+ 5+ 6+ 7+ 8+):400个,老年(9+ 10+ 11+ ≥12):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点 11、细胞膜 脂质 胞吞 4 高尔基体 2→1→4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流动性 【解析】 分析题图 1:题图为细胞部分结构和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⑨为物质运输的过程,1 为内质网,2 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3 为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4 为高尔基体。 【详解】 (1)在人体内胆固醇既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据图可知,细胞需要的胆固醇,可用血浆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其受体结合成复合物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得到。 (2)由图知,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题图中的 4)形成囊泡而产生的;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从合成到进入溶酶体的途径是 2 核糖体→1 内质网→4 高尔基体→ 溶酶体;⑥→⑨过程是衰老的线粒体被溶酶体“消化分解”并被运输出细胞的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