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论丛27东莞传统民居村落改造中的照明设计研究闻翘楚在乡村文旅市场中,对于传统民居的当代改造一向是重要环节,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在展示和讲述当地人文历史的同时,赋予传统民居建筑新功能属性,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然而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过度改造会弱化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破坏原有的文化氛围。照明设计是赋予空间新功能新体验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东莞传统民居的环境特征着手,分析原始的光环境及视知觉因素,从功能与氛围体验两个方面,探讨东莞传统民居改造中的照明设计方法。一、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特点东莞传统民居属于广府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相
2、对独立的建筑谱系。广府文化主导型的传统村落环境包括外部的自然景观、村落肌理与居祠建筑三个部分。建筑的聚合形成了村落形态,对于民居村落的改造主要顺应原有的村落平面关系、利用周边自然景观,在建筑和景观置入当代功能属性。东莞地区的传统民居村落布局结构以梳式布局为主,此布局形式的民居村落街巷结构,属于典型的侧面进入屋内模块构成的模式。主要特点为:村落的一侧设有一个垂直于民居朝向的带状广场作为全村的公共空间,以垂直于该广场的若干条纵巷为里巷,从平面图的形态来看,道路和广场的形态与一把梳子的结构形态相似。如位于东江沿岸的东莞陈屋村,每一组民居纵向排列,形成狭长巷道。民居建筑的自身形态是进深大于开间的三间两
3、廊,是广府地区传统民居的普遍民居建筑形态。在东莞的传统民居村落中,也存在一类融合了客家文化的,由排屋组成的棋盘形式的传统民居村落,如东莞塘厦镇四村、省级文保单位东莞南社村,相较于传统广府民居的三间两廊,排屋的私密性较弱。此类布局形式相较于梳式结构,更具有围合感。建筑外部特色材料为红砂石的墙基与青石砖的墙体拼接。现存的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现状情况复杂,部分村落整体开发改造为文化旅游景区,一部分村落中的部分建筑转向商业空间,但是内部仍然留有部分居民长期居住生活,比如由农村转变为城中村的东莞下坝坊。在这样的状况下,并不适合改变建筑形态与布局的改造方式。针对村落中部分空间改造的情况,充分合理运用照明设计,
4、用相对小幅度的设计改变空间功能属性与体验氛围,是一种更高效的改造方式。二、东莞传统民居村落改造中的光环境及视知觉因素前文提到的东莞传统民居村落,无论是哪种布局,都包含了狭长的巷道结构、较为开阔的广场空间、以及建筑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这三类主要的公文化论丛28共活动空间。根据空间形态进行的光环境视知觉因素分析,理清空间有待改善的缺陷与可以强调的特征,有助于更好的进行照明设计。建筑内部的形态也多为开间大于进深的比例关系。(一)巷道空间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布局的特征是纵向道路多横向道路少的梳式布局,纵向巷道垂直于民居建筑的主立面,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动线,横向巷道是作为建筑和建筑之间分隔的作用留出的空
5、间,相比纵向巷道更为狭窄。由于两侧建筑高度大于道路的宽度,巷道空间虽然能够接收自然光线的照射,但是大多数的时间段完全处于阴影中。夜晚的巷道则更需要人造光的补充。(二)公共活动空间传统民居村落中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有两类,一类是水塘边的活动广场,一类是祠堂前的空地广场。水塘边的广场原本是村民洗衣垂钓的休闲空间,祠堂是村落里的核心空间,祠堂前的广场空间原为村民们日常起居交流和进行传统活动的地方。相对于巷道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要开阔一些,能够得到相对多的自然光照射,作为居住空间的前提,在晴朗的天气里不需要太多的人造光补充需求,尤其是临水一侧的公共广场。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传统民居院落改造的重点空间,改造后巷
6、道由居民的日常活动功能转变为游客的游览行为,而作为游览空间,此类空间的照度分布均匀柔和,无法形成观赏的视觉重心。作为特色的建筑立面上特征也难以被辨识。空间整体形态狭长缺少层次变化,作为游览空间缺少节奏变化。(三)院落空间院落是相对私密的一类空间,原作为一个家庭的活动起居、日常交流使用。部分民居空间转变为餐厅、民宿、商铺等空间类型后,院落成为了游客较长时间停留体验的空间。东莞传统民居院落的空间特征是绿植的有围合感的天井形态,部分做传统民居转型的经营者还会在原始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加建露台。相较于建筑高度而言,院落的面积狭小,再加上树木绿植则更显不足。三、照明设计在民居改造中的作用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置入
7、当代功能,延续建筑自身生命力的同时,能够有利于乡村的振兴与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于传统民居建筑原有的室内外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和保留。然而,传统民居村落空间原有的功能与人的行为与置入的新功能不匹配。从光环境这个因素来看,存在自然光照度不足、众多受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街区景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光环境的合理设计。照明在改造设计中不只是对夜景的设计,而是对功能属性转变有一定作用的设计环节。根据前文分析,即便是作为居住空间,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的光环境本身具有自然光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占比较大的道路环境,在白天道路路面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阴影当中,在晚上则更是达不到通行的使用要求。四、
8、东莞传统民居村落改造中的照明设计策略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环境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建筑、道路、院落、公共广场四个部分,其中道路部分在改造后的功能属性不变,另外三个部分在改造后有更多的功能属性以及使用群体的可能性。在分析中同样会加入对具体的照度分布、色温和光源亮度的探讨。(一)投光照明当前的传统建筑改造提倡“修旧如旧,建新和文化论丛29谐”,强化建筑本身的风貌特色,尤其是建筑的外部立面部分。前文提到,东莞民居建筑的外部特征是投光照明的形式能够强化建筑这些特征。对于可能置入建筑其中的新功能而言投光照明的形式可以增加更多观赏的可能性。线状的投光照明在立面上留下柔和的亮度,有强调建筑原本色彩和质感的作用,点状
9、的投光照明灯具能够形成更丰富的光影节奏。在旧建筑改造类设计中,投光照明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照明形式。比如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口的巷道空间,两侧建筑和地面上都有对投光照明的应用。对于仍然居住在村落中的居民而言,投光照明是一种相对柔和的照明方式。前文提到东莞传统民居村落中的大量巷道空间处于阴影中,在夜晚则更加昏暗。在这类空间使用发光强度过高的直接照明类型灯具容易带来眩光等不良现象。使用色温略低的光源则更容易营造温馨柔和的环境氛围。(二)轮廓光照明轮廓光照明是一种用线型光源勾勒出空间形态的照明形式,可用在建筑的转角处、街道和建筑之间、以及建筑立面的表面。对于狭长的巷道空间,利用线立面与地面的型光源,不仅能够
10、增加昏暗空间照明度、加强空间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强调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空间的形式特色。勾勒出空间轮廓的方式,能够形成富有节奏的空间体验,与文字结合可以作为导视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昏暗的空间也能提供充足的照度。东莞南社明清古村改造方案中也加入了大量的轮廓光照明,在巷道路面两侧做了线状的轮廓光照明。轮廓光照明同样适用于强调建筑的形态特征,对水塘边的建筑进行轮廓光照明,能够提升原本建筑结构特征的可识别性。相对于投光照明,轮廓光的亮度更高,在设计时需要控制线条的数量。(三)互动投影照明置入现代性强的照明装置,能够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民居改造设计有助于主题场景的营造。目前很多传统民居村落的改造方向为商业空间,
11、比如餐厅、酒吧、零售店铺等。而商业空间的经营传播需要相对强烈的空间体验,引入新鲜业态、激活场所的活力,也是古村落空间改造的重要方向。对于东莞传统村落狭长的广场空间而言,单纯游览欣赏建筑立面,容易引起游客的视觉疲劳,在路面上使用互动投影照明能够吸引游客的停留。在改造时可以在水塘边设置一些游览的景观节点,配合休憩停留的设施,更能够设计出有观赏节奏的景观环境。结束语乡村文旅一直是传统民居改造的主要方向,在保护传统民居形态的同时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东莞传统民居村落有着独特的风貌特征,古村落改造一直是东莞地区发展文旅行业的重要环节。然而东莞传统民居村落的空间特征存在狭长昏暗的问题,而同质化的改造设计也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文旅环境,而结合丰富有序的照明设计手段,能够相对高效地在不破坏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景观游览的质量。注:本 文 系 广 东 科 技 学 院 校 级 项 目 GKY-2021KYQNW-45,项目名称:东莞传统民居适应性改造研究。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