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化学高一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一密闭容器内,充入0.8mol氢气和0.6mol碘蒸气,发生反应H2(g)+I2(g)2HI(g),反应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正确的图像为
A. B.
C. D.
2、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焰色反应 B.石油分馏 C.煤的干馏 D.碘的升华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和 是同分异构体
B.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C.乙烯和氯乙烯都能发生加聚反应得到高分子材料
D.甲醛的水溶液常用于种子杀菌消毒,可以用于浸泡食品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用于制太阳能电池板
B.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C.氨基酸与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盐均变性
D.尼龙绳、羊绒衫和棉衬衣等生活用品都是由合成纤维制造的
5、《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漏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指的是
A.稀硝酸 B.食醋 C.氨水 D.氢氟酸
6、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被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关于“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粒子不显电性
B.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在同一周期
C.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D.该粒子质量数为4
7、下列物质的电子式正确的是
A. B. C. 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矿物油也可以发生皂化反应
B.葡萄糖和蔗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C.环己烯与苯可用溴水鉴别
D.采取分液方法可以将液溴和CCl4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9、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吸热反应
B.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C.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D.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的冶炼原理,就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B.冶炼金属时,必须加入一种物质作还原剂
C.金属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一定是被还原
D.金属单质被发现和应用得越早,其活动性越弱
11、催化氧化的产物是的醇是( )
A. B.
C. D.
12、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X的单质最稳定
B.Z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定是一种强酸
C.Z单质在Y单质中燃烧可反应生成ZY3
D.Z单质与Fe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蛋白质和高级烃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
D.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可以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铜锌硫酸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锌电极经电解液流向铜电极
C.将3mol H2与1mol N2混合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可生成2molNH3,转移电子数目为6NA
D.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将22.4 L HCl配成1 L溶液,c(H+)为1 mol/L
B.2 L 2 mol/L的盐酸,c(H+)为2 mol/L
C.从100 mL 2 mol/L的盐酸取出10 mL,c(H+)为0.2 mol/L
D.1 mol/L 的盐酸中所含Cl-数目为NA
16、NaCl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将NaCl溶于水配成1 mol·L-1的溶液,溶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离子为Na+
B.溶液中含有NA个Na+
C.水合b离子的图示不科学
D.室温下测定该NaCl溶液的pH小于7,是由于Cl-水解导致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已知乙烯能发生以下转化:
(1)乙烯的结构式为:_____。
(2)写出化合物官能团的化学式及名称:
B中含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D中含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
18、现有A、B、C、D、E、F、G七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在周期表中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的气态氢化物能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D+和E3+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C与F属于同一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F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2)上述B、C、D、E、F、G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
(3)由上述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物质甲可以发生如图反应:
①若乙具有漂白性,则乙的电子式为________。
②若丙的水溶液是强碱性溶液,则甲为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G和F两种元素相比较,非金属性较强的是(填元素名称)________,可以验证该结论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含氧酸的酸性
(5)A、B两种元素形成一种离子化和物,该化合物所有原子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则该化合物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
(6)由A、B、C、F、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X,已知:① 1 mol X能与足量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② X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Y,该气体能与氯水反应,则X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该气体Y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已知碳化铝(Al4C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甲烷。为了探究甲烷性质,某同学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方案:
甲:方案探究甲烷与氧化剂反应(如图1所示);
乙:方案探究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条件(如图2所示)。
甲方案实验现象:溴水不褪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乙方案实验操作过程: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两瓶甲烷与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I瓶放在光亮处,II瓶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按图2安装好装置,并加紧弹簧夹a和b。
(1)碳化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实验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_____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 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排入空气中。
(3)下列对甲方案实验中的有关现象与结论的叙述都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结论是通常条件下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B.硬质玻璃管里黑色粉末无颜色变化,结论是甲烷不与氧化铜反应
C.硬质玻璃管里黑色粉末变红色,推断氧化铜与甲烷反应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推知甲烷不能与卤素单质反应
(4)写出甲方案实验中硬质玻璃管里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假设消耗甲烷与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7)
(5)—段时间后,观察到图2装置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然后打开弹簧夹a、b,现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20、某实验小组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后,联想到H2O2分解制备氧气,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编号
温度
反应物
催化剂
甲
25℃
试管中加入3mL5%H2O2溶液
1mL蒸馏水
乙
25℃
试管中加入3mL5%H2O2溶液
1mL0.1mol/LFeCl3溶液
丙
40℃
试管中加入3mL5%H2O2溶液
1mL蒸馏水
(1)实验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甲和实验乙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实验甲和实验丙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对实验乙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并在2min内6个时间点对注射器内气体进行读数,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s
20
40
60
80
100
120
气体体积/mL
实验乙
15.0
29.5
43.5
56.5
69.5
81.5
0~20s的反应速率v1=__________mL/s,100~120s的反应速率v2=__________mL/s。不考虑实验测量误差,二者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1、A~I是常见有机物,A是烃,E的分子式为C4H8O2,H为有香味的油状物质。
已知:CH3CH2Br+NaOH
(1)0.2mol A完全燃烧生成17.6 g CO2,7.2g H2O,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2)D分子中含有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
(3)①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
(4)G可能具有的性质为__________。
a.与钠反应 b.与NaOH溶液反应 c.易溶于水
(5)请写出②和⑦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⑦_________________;
(6)J是有机物B的同系物,且比B多3个碳原子,J可能的结构有___种,写出其中含3个甲基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由题可知,起始时H2为0.8mol,I2为0.6mol,HI为0 mol,随着反应的进行,H2、I2的浓度逐渐减小,HI的浓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三者浓度均不再发生变化。
【详解】
A.H2为反应物,随着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的进行,浓度逐渐减小直至不变,且起始时,图像不符,A项错误;
B.起始时,HI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随着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的进行,H2、I2的浓度逐渐减小,HI的浓度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平衡,三者浓度均不再发生变化,B图像符合题意,B项正确;
C.I2浓度应逐渐减小,而不是增大,起始时HI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随着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的进行,HI的浓度逐渐增大直至不变,图像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D.起始时HI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图像不符合,D项错误;
答案选B。
2、C
【解析】A.焰色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碘的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煤的干馏和石油分馏的区别。
3、C
【解析】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环中没有双键,所以 和 是同种物质,故A错误;
B.甲烷可以通过石油分馏得到,乙烯可以通过石油的裂解得到,而苯在工业上是从煤的干馏产物煤焦油中获取,故B错误;
C.乙烯和氯乙烯中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发生加聚反应得到高分子材料,故C正确;
D.甲醛的水溶液常用于种子杀菌消毒,但甲醛有毒,不可以用于浸泡食品,故D错误。
故选C。
4、B
【解析】分析:A.晶体硅用于制太阳能电池板;
B.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C. 蛋白质遇重金属盐发生变性而不是氨基酸;
D.羊绒衫的成分为蛋白质,棉衬衣的成分为纤维素,只有尼龙绳为合成纤维。
详解:A.用于制太阳能电池板的是晶体硅而不是二氧化硅,故A错误;
B. 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故B正确;
C. 蛋白质遇重金属盐时会发生凝结,失去原来的活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能使人中毒;氨基酸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没有这个性质,故C错误;
D.羊绒衫的成分为蛋白质,棉衬衣的成分为纤维素,只有尼龙绳是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5、C
【解析】分析:鼻冲水是指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
详解:A、稀硝酸挥发性较小,故A不符;B、食醋,浓度较小,与“气甚辛烈”不符合,故B错误;C、鼻冲水是指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储存于玻璃瓶中易挥发、有毒的物质,故C正确;D、氢氟酸,剧毒,故D错误;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掌握微观粒子及物质的性质,难点:对氨水物质性质的理解。
6、B
【解析】
A.该粒子只由四个中子过程,中子不带电,所以该粒子不带电,故正确;
B.该元素没有质子,故不能与氢元素在同一周期,故错误;
C.该粒子的质量数为4,氢原子的质量数是1,故质量大于氢原子,故正确;
D.该粒子的质量数为4,故正确;
故选B。
掌握原子的构成微粒,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7、D
【解析】
分析:A.氯离子没有标出最外层电子;
B.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不存在阴阳离子;
C.溴离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两个溴离子不能合并;
D.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需要标出所带电荷,阴离子还需要标出最外层电子。
详解:A.NaCl属于离子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正确的电子式为,A错误;
B.氯化氢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存在离子键,HCl分子中H原子与Cl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B错误;
C.MgBr2为离子化合物,镁离子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溴离子需要标出所带电荷及最外层电子,溴化镁正确的电子式为,C错误;
D.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钠离子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氢氧根离子需要标出所带电荷及最外层电子,氢氧化钠的电子式为,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电子式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注意把握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区别,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两个溴离子不能合并。
8、C
【解析】
A. 矿物油属于烃类;
B. 还原性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C. 双键能与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使溴水褪色;
D. 液溴会溶于有机溶剂;
【详解】
A.矿物油属于烃类,不能发生皂化反应,A项错误;
B.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蔗糖不属于还原性糖,B项错误;
C.环己烯中含有双键,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它褪色,苯能与溴水发生萃取,C项正确;
D.液溴能溶于有机溶剂,所以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D项错误;
答案选C。
9、B
【解析】
A.由于生成物的能量高于反应物的能量,所以反应发生时不足的能量从环境中吸收,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A正确;
B.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无关,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正确;
D.反应热就是断键吸收的热量与成键释放的能量的差值,由于该反应吸热,所以反应中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高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D正确。
答案选B。
10、B
【解析】
A、金属的冶炼是将金属化合物转化为金属单质,A项正确;
B、有的金属化合物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冶炼金属的时候,自身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不需要另加还原剂,如HgO,B项错误;
C、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正价,当变成金属单质后,化合价就变为0,所以是被还原,C项正确;
D、金属被发现和应用得早,说明该金属容易被还原,从而也说明这些金属的活动性一般是较弱的,D项正确。
答案选B。
11、A
【解析】
选项中均为醇,含-OH,与-OH相连C上有2个H能被氧化生成-CHO,即含-CH2OH结构,以此来解答。
【详解】
催化氧化的产物,该醛主碳链有4,1个甲基,为2-甲基丁醛;
A.含-CH2OH结构,可催化氧化生成醛为,与题意相符,故A选;
B.催化氧化的产物,该醛主碳链有4,有1个甲基,为2-甲基丁醛;而含有-CH2OH结构,可催化氧化生成醛,该醛主碳链为4,有1个乙基,为2-乙基丁醛,不符合题意,故B不选;
C.与-OH相连的C上只有1个H,催化氧化生成酮,故C不选;
D.与-OH相连的C上只有1个H,催化氧化生成酮,故D不选;
故选:A。
12、A
【解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Y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Y为O元素,由元素的相对位置可以知道,X为N元素,Z为S元素。A、X、Y、Z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分别为N2、O2、S。氮气分子之间形成氮氮三键,化学性质稳定。正确;B、Z为S元素,S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亚硫酸为弱酸,硫酸为强酸。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错误;D、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Fe元素表现+2价。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元素周期表的推断。本题的突破口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由此可推断Y为O元素,再由元素的相对位置可以知道,X为N元素,Z为S元素。元素种类明确后,即可根据元素的性质判断选项的正误。
13、A
【解析】
分析: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烛泪指的是石蜡,石蜡是几种高级烃的混合物;
B.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达到10000以上,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项,单糖、二糖不能水解,多糖才能发生水解;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详解: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烛泪指的是石蜡,石蜡是几种高级烃的混合物,故A项正确;
B项,糖类有单糖和二糖和多糖,单糖和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油脂的相对分子量较小,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项,单糖、二糖不能水解,多糖才能发生水解,故C项错误;
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质、有机反应类型,注意掌握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结构及性质,明确淀粉和纤维素属于混合物,二者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14、D
【解析】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可以将大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但不能全部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铜锌硫酸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锌电极经外电路流向铜电极,但不能进入电解质溶液中,故B错误;
C.H2与N2生成NH3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所以3mol H2与1mol N2不能生成2mol NH3,转移电子数目小于6NA,故C错误;
D.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正确;
故选D。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燃烧过程(能量转换率仅30%多),有利于节约能源。电子不能进入电解质溶液中,记住:“电子不入水,离子不上岸”。
15、B
【解析】
A.缺条件,不能判断气体HCl的物质的量,因此也就不能计算c(H+);A错误;
B.HCl是一元强酸,所以c(H+)=c(HCl)=2mol/L,B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的浓度与取用的溶液的体积无关,所以c(H+)=2 mol/L,C错误;
D.只有浓度,没有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微粒的物质的量及数目,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6、C
【解析】
根据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a离子为Cl-,b离子为Na+,然后溶解过程图示进行分析。
【详解】
A、Na+核外有2个电子层,Cl-核外有3个电子层,即Cl-的半径大于Na+,a离子为Cl-,b为Na+,故A错误;
B、题目中没有说明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NaCl的物质的量,即无法判断Na+的数目,故B错误;
C、H2O中H+显+1价,b为Na+,根据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原理,Na+应被氧原子“包围”,即水合b离子的图示不科学,故C正确;
D、NaCl是强酸强碱盐,水溶液显中性,即pH=7,故D错误。
易错点是选项B,学生仍为NaC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则溶液Na+的物质的量为1mol,忽略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即n=V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 -OH 羟基 -COOH 羧基 CH2=CH2 + H2OCH3CH2OH 加成反应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氧化反应 n CH2=CH2 加聚反应
【解析】
(1)乙烯分子中两个C原子形成共价双键,每个C原子再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结构式是:。
(2)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乙烯与水加成生成乙醇CH3CH2OH(B);乙醇被氧化生成乙醛CH3CHO(C);乙醇与乙酸CH3COOH(D)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H2CH3。B中含官能团名称是—OH,名称是羟基;D是乙酸,官能团是-COOH,其中含官能团名称是羧基。
(3)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2 + H2OCH3CH2OH,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 CH2=CH2;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
18、 第三周期第VIA族 Al3+ Na或Na2O2 氯 bc NH4HSO3 SO2+Cl2+2H2O=4H++2Cl-+SO42-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元素推断和非金属性的比较,关键是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元素。
详解:A、B、C、D、E、F、G七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在周期表中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为氢元素,B的气态氢化物能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为氮元素,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为氧元素,D+和E3+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为钠元素,E为铝元素,C与F属于同一主族,F为硫元素,G为氯元素。(1)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IA族。(2)上述氮离子、氧离子、钠离子、铝离子、硫离子和氯离子中根据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分析,半径小的为2个电子层的微粒,再根据电子层结构相同时序小径大的原则,半径最小的是铝离子。(3)①若乙具有漂白性,说明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乙为次氯酸,电子式为。②若丙的水溶液是强碱性溶液,该反应为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或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则甲为钠或过氧化钠。(4)硫和氯两种元素相比较,非金属性较强的是氯,可以比较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故选bc。(5)氢和氮两种元素形成一种离子化和物,该化合物所有原子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该物质为氢化铵,该化合物电子式为。(6)由氢、氮、氧、硫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X肯定为铵盐,已知:① 1 mol X能与足量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确定该铵盐中含有一个铵根离子;② X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Y,该气体能与氯水反应,则说明Y气体具有还原性,则气体为二氧化硫气体,所以X为亚硫酸氢铵,二氧化硫和氯气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SO42-。
19、Al4C3+6H2SO4=2Al2(SO4)3+3CH4↑ 干燥甲烷 不能 A 2CH4+7CuO7Cu+CO↑+CO2↑+4H2O 在I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II瓶中无现象 水倒吸入I瓶中,同时I瓶中出现少量白雾,II瓶中无现象
【解析】
(1)碳化铝(Al4C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甲烷,碳化铝与硫酸反应可理解为碳化铝(Al4C3)与水反应,产物再和硫酸反应,所以产物为硫酸铝和甲烷,反应方程式为:Al4C3+6H2SO4=2Al2(SO4)3+3CH4↑;(2)碳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甲烷,甲方案探究甲烷与氧化剂反应,盛放浓硫酸的装置放置在氧化剂氧化铜之前,所以实验甲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CH4,甲烷和氧化铜反应,碳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碳的氧化物,产物中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所以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3)A.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若能反应,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甲烷的作用下会褪色,现不褪色,结论是通常条件下,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A正确;B.甲烷能与氧化铜反应,当少量甲烷参加反应,硬质试管里为大量黑色粉末氧化铜和少量铜的混合物,也可能为氧化亚铜,现象无颜色变化,结论是甲烷不与氧化铜反应时错误的,B错误;C.氧化铜与甲烷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硬质试管里黑色粉末也能变红色,C错误;D.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但甲烷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D错误;答案选A;(4)甲烷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甲烷与氧化铜反应,碳元素化合价升高,甲烷与氧化铜物质的量之比2:7,先根据氢守恒确定水前系数,再根据碳、氧守恒得硬质试管里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7CuO7Cu+CO↑+CO2↑+4H2O;(5)由于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物有CH3Cl(气体)、CH2Cl2(油状液体)、CHCl3(油状液体)、CCl4(油状液体)、HCl(极易溶于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图2装置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在I瓶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Ⅱ瓶中无现象,然后打开弹簧夹a、b,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水倒吸入I瓶中,同时I瓶中出现少量白雾,Ⅱ瓶中无现象。
点睛:本题是关于甲烷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考查了元素守恒定律的运用及实验的步骤、物质的性质等,掌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明确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是解答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 2H2O22H2O+O2↑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0.75 0.6 随反应的不断进行,H2O2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1)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气,方程式为:2H2O22H2O+O2↑;(2)甲和乙实验中除双氧水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可知实验探究反应物的不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甲和实验丙,除反应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可知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增加来表示。根据表中数据和题中反应速率的单位可知 ,;速率减小的原因是随反应的不断进行,溶液的过氧化氢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21、 CH2=CH2 羧基 加成 ac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CH2OHCH2OH+2CH3COOHCH3COOCH2CH2OOCCH3+2H2O 8 (CH3)3CCH2OH、(CH3)2COHCH2CH3、(CH3)2CHCHOHCH3
【解析】分析:根据17.6g CO2的物质的量为:n(CO2)==0.4mol,水的物质的量为=0.4mol,A是一种烃,根据元素守恒可知0.2mol A中n(C)=0.4mol,n(H)=0.4mol×2=0.8mol,则1molA中n(C)=2mol,n(H)=4mol,A为CH2=CH2,A与水加成生成B,B为CH3CH2OH,则C为乙醛,D为乙酸,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E为乙酸乙酯;乙烯与氢气加成生成I,I为乙烷;乙烯与溴加成生成F,F为1,2-二溴乙烷, 1,2-二溴乙烷发生水解生成G,G为乙二醇,乙二醇和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二酯,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为乙烯,A的结构简式为CH2=CH2,故答案为:CH2=CH2;
(2)D为乙酸含有羧基,故答案为:羧基;
(3)反应①为CH2=CH2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3CH2OH,反应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故答案为:加成反应;
(4)G为CH2OHCH2OH。a.与金属钠反应CH2OHCH2OH+2Na→CH2ONaCH2ONa+H2↑,故a正确;b.醇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b错误;c.乙二醇易溶于水,故c正确,故答案为:ac;
(5)反应②:乙醇在Cu或Ag作催化剂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反应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⑦:CH2OHCH2OH+2CH3COOHCH3COOCH2CH2OOCCH3+2H2O,故答案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 CH2OHCH2OH+2CH3COOHCH3COOCH2CH2OOCCH3+2H2O;
(6)B为CH3CH2OH,J是有机物B的同系物,且比B多3个碳原子,则J为戊醇,由于C5H12有3种结构:CH3CH2CH2CH2CH3、、,其中CH3CH2CH2CH2CH3中有3种氢原子,即有3种醇,中有4种氢原子,即有4种醇,中有1种氢原子,即有1种醇,因此J可能的结构共有8种,其中含3个甲基的结构简式为(CH3)3CCH2OH、(CH3)2COHCH2CH3、(CH3)2CHCHOHCH3,故答案为:8;(CH3)3CCH2OH、(CH3)2COHCH2CH3、(CH3)2CHCHOHCH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