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康桥书院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棉花纤维的粗与长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狗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D.玉米的圆粒和黄粒
2.如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UAG B.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C.翻译时,核糖体沿着②向右移动 D.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
3.下列能正确表示脱氧核苷酸分子内连接关系的是( )
A.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B.磷酸—核糖—碱基
C.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D.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4.如图曲线1为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将反应温度略微升高或向反应混合物中再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变化后的曲线最可能分别是( )
A.3 2 B.4 2
C.2 4 D.3 4
5.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B.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C.生物的性状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
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性状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池塘里的全部植物构成一个种群
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不断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使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根据相关生物进化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Ⅰ. 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的概念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代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
(3)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Ⅲ.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的频率是_________;如果该种群足够大,虽然出现个体迁出现象,但是整个种群不存在基因突变,个体间也随机交配,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作用,那么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会不会改变?_____________
8.(10分)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_____________,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________。
9.(10分)如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b过程的实质是____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____,地球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 )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 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____(填“是”、“否”或“不一 定”)形成新物种。
(3)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
10.(10分)家猫中有很多对性状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如有尾与无尾(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眼睛的黄色与蓝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在上述两对性状中,其中某一对性状的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现从家猫中选择多只表现型相同的雌猫和多只表现型相同的雄猫作亲本,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无尾黄眼
无尾蓝眼
有尾黄眼
有尾蓝眼
♂
2/12
2/12
1/12
1/12
♀
4/12
0
2/12
0
(1)家猫的上述两对性状中,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性状是__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只考虑这一对性状)。
(2)控制有尾与无尾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猫中控制尾形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亲本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
11.(15分)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DNA杂交体,这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如图是原核细胞DNA复制及转录相关过程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
(2)RNA-DNA杂交体中通过氢键连接的碱基对是____________________。R环结构通常出现在DNA非转录模板链上含较多碱基G的片段,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原核细胞DNA复制速率和转录速率相差很大。当DNA复制和基因转录同向进行时,如果转录形成R环,则DNA复制会被迫停止,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R环的形成会降低DNA的稳定性,如非模板链上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经________次DNA复制后开始产生碱基对C—G替换为________________的突变基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
A、棉花纤维的粗与长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属于一对相对性状,B正确;
C、狗的白毛和鼠的褐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玉米的圆粒和黄粒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其中①为tRNA,能转运氨基酸;②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详解】
A、异亮氨酸的反密码子是UAG,密码子是AUC,A错误;
B、核糖体由大小亚基组成,B正确;
C、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以知道,翻译时核糖体沿着②mRNA向右移动,C正确;
D、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
故选A。
本题结合真核细胞某基因的翻译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C
【解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详解】
ABCD、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其中脱氧核糖的一侧连接磷酸,另一侧连接碱基,即磷酸—脱氧核糖—碱基,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B
【解析】
本实验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因此提高反应温度会降低酶的活性,延长达到化学反应平衡点的时间,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曲线3;向反应混合物中再加入少量同样的酶,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曲线2,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C
【解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A正确;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B正确;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错误;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而蛋白质的功能可以影响生物的性状,D正确。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
③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细胞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所含的DNA(基因)相同,但合成的RNA、蛋白质不完全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6、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
A: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
B: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上的所有基因,B错误。
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不断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使基因库变化的原因,C正确。
D:突变和自然选择等都会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Ⅰ.(1)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2)自然选择学说; (3)自然选择。
(4)出现生殖隔离
Ⅱ.(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基本单位;(3)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Ⅲ. 60% ; 会
【解析】
试题分析:Ⅰ⑴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⑵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提出的⑶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4)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Ⅱ⑴根据新物种产生的基本环节可知,X表示突变,Y表示自然选择。⑵小岛中所有的蜥蜴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⑶种群的过度繁殖,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增加。Ⅲ。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24%+1/2×72%=60%;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由于存在迁出,会导致A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8、DNA复制 转录 翻译 逆转录 c 间(S) 细胞核 tRNA(转运RNA) 氨基酸
【解析】
由图可知,a为DNA复制,b为转录,c为翻译,d为逆转录,e为RNA复制。
【详解】
(1)a、b、c、d依次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
(2)c翻译过程需要tRNA(运输氨基酸)和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同时参与。
(3)a(DNA复制)发生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4)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a(DNA)复制和b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5)tRNA可以携带氨基酸,其上的反密码子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
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遗传信息位于DNA上。
9、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c生殖隔离 QR 不一定 10%
【解析】
分析图1可知,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不同种群的变异类型不同,在不同环境的选择下形成了不同的品系1和2,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品系1和品系2分别进化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c为生殖隔离。图2表示在不同时间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
【详解】
(1)图1中b过程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中c代表生殖隔离。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图2中在QR时间段内甲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所以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A和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XAXA个体占42%、XAXa个体占6%、XaXa个体占2%,XAY个体占45%、XaY个体占5%,可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具体为个数进行计算,则该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6+2×2+5)÷(42×2+6×2+2×2+45+5)×100%=10%。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无尾 AA 常 X F1雌猫中无蓝眼,雄猫中出现蓝眼 基因的自由组合 AaXBXb AaXBY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中,雌猫和雄猫中无尾:有尾都是2:1,没有性别之分,说明控制尾巴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雌猫中只有黄眼,雄猫中却有黄眼也有蓝眼,有性别之分,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一对性状的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而无尾:有尾=2:1,说明显性纯合子致死。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
(1)由于雌猫和雄猫中无尾:有尾=2:1,说明显性纯合子致死,因此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性状是无尾,基因型是AA。
(2)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中,雌猫和雄猫中无尾:有尾都是2:1,没有性别之分,说明控制尾巴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雌猫中只有黄眼,雄猫中却有黄眼也有蓝眼,有性别之分,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家猫中控制尾形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子代无尾:有尾=2:1,可推知亲本控制尾巴的基因型是Aa和Aa;根据子代雌猫中只有黄眼,雄猫中黄眼:蓝眼=1:1,可推知亲本控制眼色的基因型是XBY和XBXb,因此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Y和AaXBXb。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的能力、判断遗传方式的能力、从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11、DNA聚合酶 解旋酶 RNA聚合酶 A—T、U—A、G—C、C—G 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多,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 R环阻碍解旋酶(酶B)的移动 2 T—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2)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碱基配对:A-U、C-G、G-C、T-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3)运载工具:tRNA 。
(4)碱基配对:A-U、U-A、C-G、G-C。
3、题图分析:图中的双链表示DNA,酶A是以DNA分子的每一条链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这是DNA的复制,其中酶A代表DNA聚合酶,酶B代表解旋酶。R环是由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表示正在发生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因此酶C表示RNA聚合酶。据此分析回答相关内容。
【详解】
(1)酶A、B、C分别是DNA聚合酶、解旋酶、RNA聚合酶。
(2)RNA-DNA杂交体中通过氢键连接的碱基对是A—T、U—A、G—C、C—G。R环结构通常出现在DNA非转录模板链上含较多碱基G的片段,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的原因是C-G碱基对通过三个氢键相连接,A-U或A-T碱基对通过两个氢键相连接,因此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多,mRNA不易脱离模板链。
(3)研究发现原核细胞DNA复制速率和转录速率相差很大。当DNA复制和基因转录同向进行时,如果转录形成R环,则DNA复制会被迫停止,这是由于某些R环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R环阻碍解旋酶(酶B)的移动造成的。R环的形成会降低DNA的稳定性,如非模板链上胞嘧啶(C)转化为尿嘧啶(U),这样的DNA分子再进行复制,第一次形成U-A碱基对,第二次复制形成T-A碱基对,因此经2次DNA复制后开始产生碱基对C—G替换为T—A 的突变基因。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易错点:(3)最后一空不要写成A-T碱基对,若写成A-T碱基对说明没有理清DNA复制过程中模板链与非模板链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