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八下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数是勾股数的是( )
A.1,2,3 B.0.3,0.4,0.5
C.6,8,10 D.5,11,12
2.一件工程甲单独做a小时完成,乙单独做b小时完成,甲、乙二人合作完成此项工作需要的小时数是( )
A.a+b B. C. D.
3.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规定:每答对一道题得+5分,每答错一道题得-2分,不答的题得0分.已知圆圆这次竞赛得了60分,设圆圆答对了x道题,答错了y道题,则( )
A.x-y=20 B.x+y=20
C.5x-2y=60 D.5x+2y=60
4.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5.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各进行了10次射击,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如表:
选手
甲
乙
丙
丁
平均数(环)
9.0
9.0
9.0
9.0
方差
0.25
1.00
2.50
3.00
则成绩发挥最稳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计算的结果为( )
A. B. C. D.
7.从2019年8月1日开始,温州市实行垃圾分类,以下是几种垃圾分类的图标,其中哪个图标是轴对称图形( )
A. B. C. D.
8.将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若∠ABC=35°,则∠DBE的度数为
A.55° B.50° C.45° D.60°
9.某班有若干个活动小组,其中书法小组人数的3倍比绘画小组的人数多15人,绘画小组人数的2倍比书法小组的人数多5人,问:书法小组和绘画小组各有多少人?若设书法小组有x人,绘画小组有y人,那么可列方程组为( )
A. B. C. D.
10.如图,数轴上点N表示的数可能是( )
A. B. C. D.
11.如果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且与轴负半轴相交,那么( )
A., B., C., D.,
1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S△ABC=7,DE=2,AB=4,则AC长是( )
A.6 B.5 C.4 D.3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3.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则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
14.若,则的值为____.
15.在平行四边形中,,,,那么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6.计算10ab3÷5ab的结果是_____.
17.在如图所示的方格中,连接格点AB、AC,则∠1+∠2=_____度.
18.如下图,在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垂足为.当,时,的周长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78分)
19.(8分)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千米的地匀速前往地,甲乘汽车,乙骑电动车,甲到达地停留半个小时后按原速返回地,如图是他们与地之间的距离(千米)与经过的时间(小时)之间的函数图像.
(1) ,并写出它的实际意义 ;
(2)求甲从地返回地的过程中与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已知乙骑电动车的速度为千米/小时,求乙出发后多少小时与甲相遇?
20.(8分)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3); (4).
21.(8分)问题情景:如图1,在同一平面内,点和点分别位于一块直角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上,点与点在直线的同侧,若点在内部,试问,与的大小是否满足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
(1)特殊探究:若,则_________度,________度,_________度;
(2)类比探索:请猜想与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类比延伸:改变点的位置,使点在外,其它条件都不变,判断(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与满足的数量关系式.
22.(10分)如图①,在△ABC中,AC=BC,∠ACB=90°,过点C作CD⊥AB于点D,点E是AB边上一动点(不含端点A,B),连接CE,过点B作CE的垂线交直线CE于点F,交直线CD于点G.
(1)求证:AE=CG;
(2)若点E运动到线段BD上时(如图②),试猜想AE,CG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
(3)过点A作AH⊥CE,垂足为点H,并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③),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直接写出答案BE=
23.(10分)分解因式:(m+1)(m﹣9)+8m.
24.(10分)阅读理解:
“若x满足(21﹣x)(x﹣200)=﹣204,试求(21﹣x)2+(x﹣200)2的值”.
解:设21﹣x=a,x﹣200=b,则ab=﹣204,且a+b=21﹣x+x﹣200=1.
因为(a+b)2=a2+2ab+b2,所以a2+b2=(a+b)2﹣2ab=12﹣2×(﹣204)=2,
即(21﹣x)2+(x﹣200)2的值为2.
同学们,根据材料,请你完成下面这一题的解答过程:
“若x满足(2019﹣x)2+(2017﹣x)2=4044,试求(2019﹣x)(2017﹣x)的值”.
25.(12分)分解因式:
(1); (2)
26.如图1,某容器外形可看作由三个长方体组成,其中的底面积分别为的容积是容器容积的(容器各面的厚度忽略不计).现以速度(单位:)均匀地向容器注水,直至注满为止.图2是注水全过程中容器的水面高度(单位:)与注水时间(单位:)的函数图象.
在注水过程中,注满所用时间为______________,再注满又用了______________;
注满整个容器所需时间为_____________;
容器的总高度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C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和勾股数的概念,逐一判断选项,从而得到答案.
【详解】A、∵12+22≠32,
∴这组数不是勾股数;
B、∵0.32+0.42=0.52,但不是整数,
∴这组数不是勾股数;
C、∵62+82=102,
∴这组数是勾股数;
D、∵52+112≠122,
∴这组数不是勾股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勾股数的概念,掌握“若,且a,b,c是正整数,则a,b,c是勾股数”是解题的关键.
2、D
【解析】设工程总量为m,表示出甲,乙的做工速度.再求甲乙合作所需的天数.
【详解】设工程总量为m,则甲的做工速度为,乙的做工速度.
若甲、乙合作,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天数为
.
故选D.
没有工作总量的可以设出工作总量,由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式即可.
3、C
【解析】设圆圆答对了x道题,答错了y道题,根据“每答对一道题得+5分,每答错一道题得-2分,不答的题得0分,已知圆圆这次竞赛得了1分”列出方程.
【详解】设圆圆答对了x道题,答错了y道题,
依题意得:5x-2y+(20-x-y)×0=1.
故选C.
此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关键是读懂题意,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4、D
【分析】根据幂的运算法则和完全平方公式逐项计算可得出正确选项.
【详解】解:A. ,故错误;
B. ,故错误;
C. ,故错误;
D. ,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幂的运算和完全平方公式,熟练掌握幂的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5、A
【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比较出甲、乙、丙、丁的大小,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甲的方差最小,
∴成绩发挥最稳定的是甲,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波动大小的特征量,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
6、B
【分析】根据分式乘除运算法则对原式变形后,约分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解:
=
=.
故选:B.
本题考查分式的乘除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7、B
【解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即可得解.
【详解】解: 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B、不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C、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
8、A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ABC=∠A’BC,∠DBE=∠DBE’,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代入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由折叠的性质可知∠ABC=∠A’BC=35°,∠DBE=∠DBE’,
∴∠EBE’=180°-∠ABC-∠A’BC
=180°-35°-35°
=110°,
∴∠DBE=∠DBE’=∠EBE’=×110°=55°.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和角的计算,熟知折叠后重合的角相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D
【解析】由两个句子:“书法小组人数的3倍比绘画小组的人数多15人”,
“绘画小组人数的2倍比书法小组的人数多5人”,
得两个等量关系式:
①3×书法小组人数=绘画人数+15 3×书法小组人数-绘画人数=15,
②2×绘画小组人数=书法小组的人数+52×绘画小组人数-书法小组的人数=5,
从而得出方程组 .
故选D.
点睛:应用题的难点,一是找到等量关系,二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本题等量关系比较明显,找出不难,关键是如何把等量关系变成方程,抓住以下关键字应着的运算符号:和(+)、差(—)、积(×)、商(÷)、倍(×)、大(+)、小(—)、多(+)、少(—)、比(=),从而把各种量联系起来,列出方程,使问题得解.
10、C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2<N<3,即<N<,在选项中选出符合条件的即可.
【详解】解:∵N在2和3之间,
∴2<N<3,
∴<N<,
∵,,,
∴排除A,B,D选项,
∵,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无理数的估算,在一些题目中我们常常需要估算无理数的取值范围,要想准确地估算出无理数的取值范围需要记住一些常用数的平方.
11、B
【解析】由题意得,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k>0,b<0,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四种情况:①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②当k>0,b<0,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增大;③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④当k<0,b<0时,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的值随x的值增大而减小.
12、D
【分析】过点作于,然后利用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解:过点作于,
是的角平分线,,
,
,
解得.
故选:.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熟记性质并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3、
【分析】方法一:利用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可得m、n的数值,代入关于a、b的方程组即可求解;
方法二:根据方程组的特点可得方程组的解是,再利用加减消元法即可求出a,b.
【详解】详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将解代入方程组
可得m=﹣1,n=2
∴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整理为:
解得:
方法二:∵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方程组的解是
解得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重点是整体考虑的数学思想的理解运用在此题体现明显.
14、-5
【解析】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计算,即可求得a、b的值,由此即可求得a+b的值.
【详解】∵=,
∴a=1,b=-6,
∴a+b=1+(-6)=-5.
故答案为:-5.
本题考查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熟练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计算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5、2<a<8.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求出OD,OA,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a的取值范围.
【详解】因为平行四边形中,,,
所以,
所以6-4<AD<6+2,即2<a<8.
故答案为:2<a<8.
考核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是关键.
16、1b1.
【解析】10ab3÷5ab=10÷5·(a÷a)·(b3÷b)=1b1,
故答案为1b1.
17、1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D2、DE2、AE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DAE=1°,结合图形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解:如图,AD与AB关于AG对称,AE与AC关于AF对称,连接DE,
由勾股定理得,AD2=22+12=5,DE2=22+12=5,AE2=32+12=10,
则AD2+DE2=AE2,
∴△AD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AE=1°,
∴∠GAD+∠EAF=90°﹣1°=1°,
∴∠1+∠2=1°;
故答案为:1.
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18、1
【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CD=BD,则△ACD的周长等于AC+AB.
【详解】解:∵DE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ACB=90°,
∴CD=BD,AD=BD.
又∵在△ABC中,∠ACB=90°,∠B=30°,
∴AC=AB,
∴△ACD的周长=AC+AB=AB=1,
故答案为:1.
本题考查了含30度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培养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78分)
19、(1)2.5;甲从A地到B地,再由B地返回到A地一共用了2.5小时;(2)y=-90x+225(1.5≤x≤2.5);(3)1.8小时.
【分析】(1)根据路程÷时间可得甲人的速度,即可求得返回的时间,从而可求出a的值;
(2)设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根据图象可得直线经过(1.5,90)以及(2.5,0),利用待定系数法把此两点坐标代入y=kx+b,即可求出一次函数关系式,根据返回可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求出乙的函数关系式,联立方程组求解即可.
【详解】(1)90÷1=90(千米/时);
90÷90=1(小时)
∴a=1.5+1=2.5(时)
A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甲从A地到B地,再由B地返回到A地一共用了2.5小时;
(2)设甲从B地返回A地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根据图象知,直线经过(1.5,90)和(2.5,0)
,
解得,
所以y=-90x+225(1.5≤x≤2.5);
(3)由乙骑电动车的速度为35千米/小时,可得:y=35x,
由,
解得,
答:乙出发后1.8小时和甲相遇.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关键是看懂图象所表示的意义,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甲从B地返回A地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0、(1);(2);(3);(4)
【分析】(1)提公因式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即可;
(2)整理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
(3)提公因式后,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继续分解即可;
(4)提公因式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分解即可.
【详解】(1)
;
(2)
;
(3)
;
(4)
.
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21、(1)125,90,35;(2)∠ABP+∠ACP=90°-∠A,证明见解析;(3)结论不成立.∠ABP-∠ACP=90°-∠A,∠ABP+∠ACP=∠A-90°或∠ACP - ∠ABP =90°-∠A.
【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出∠ABC+∠ACB,∠PBC+∠PCB,然后即可得出∠ABP+∠ACP;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等量转换,即可得出∠ABP+∠ACP=90°-∠A;
(3)按照(2)中同样的方法进行等量转换,求解即可判定.
【详解】(1)∠ABC+∠ACB=180°-∠A=180°-55°=125度,∠PBC+∠PCB=180°-∠P=180°-90°=90度,
∠ABP+∠ACP=∠ABC+∠ACB -(∠PBC+∠PCB)=125°-90°=35度;
(2)猜想:∠ABP+∠ACP=90°-∠A;
证明:在△ABC中,∠ABC+∠ACB=180°-∠A,
∵∠ABC=∠ABP+∠PBC,∠ACB=∠ACP+∠PCB,
∴(∠ABP+∠PBC)+(∠ACP+∠PCB)=180°-∠A,
∴(∠ABP+∠ACP)+(∠PBC+∠PCB)=180°-∠A,
又∵在Rt△PBC中,∠P=90°,
∴∠PBC+∠PCB=90°,
∴(∠ABP+∠ACP)+90°=180°-∠A,
∴∠ABP+∠ACP=90°-∠A.
(3)判断:(2)中的结论不成立.
证明:在△ABC中,∠ABC+∠ACB=180°-∠A,
∵∠ABC=∠PBC-∠ABP,∠ACB=∠PCB-∠ACP,
∴(∠PBC+∠PCB)-(∠ABP+∠ACP)=180°-∠A,
又∵在Rt△PBC中,∠P=90°,
∴∠PBC+∠PCB=90°,
∴∠ABP-∠ACP=90°-∠A,∠ABP+∠ACP=∠A-90°
或∠ACP - ∠ABP =90°-∠A.
此题主要考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等角转换,熟练掌握,即可解题.
22、(1)详见解析;(2)不变,AE=CG,详见解析;(3)CM
【分析】(1)如图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BCD=∠ACD=4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CBF=∠ACE,由ASA就可以得出△BCG≌△CAE,就可以得出结论;
(2)如图②,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BCD=∠ACD=4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CBF=∠ACE,由ASA就可以得出△BCG≌△CAE,就可以得出结论;
(3)如图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出∠BCD=∠ACD=4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BCE=∠CAM,由ASA就可以得出△BCE≌△CAM,就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1)证明:∵AC=BC,
∴∠ABC=∠CAB.
∵∠ACB=90°,
∴∠ABC=∠A=45°,∠ACE+∠BCE=90°.
∵BF⊥CE,
∴∠BFC=90°,
∴∠CBF+∠BCE=90°,
∴∠ACE=∠CBF.
∵CD⊥AB,∠ABC=∠A=45°,
∴∠BCD=∠ACD=45°,
∴∠A=∠BCD.
在△BCG和△CAE中,
∴△BCG≌△CAE(ASA),
∴AE=CG.
(2)解:不变,AE=CG
理由如下:
∵AC=BC,
∴∠ABC=∠A.
∵∠ACB=90°,
∴∠ABC=∠A=45°,∠ACE+∠BCE=90°.
∵BF⊥CE,
∴∠BFC=90°,
∴∠CBF+∠BCE=90°,
∴∠ACE=∠CBF.
∵CD⊥AB,∠ABC=∠A=45°,
∴∠BCD=∠ACD=45°,
∴∠A=∠BCD.
在△BCG和△CAE中,
∴△BCG≌△CAE(ASA),
∴AE=CG.
(3)BE=CM,
理由如下:∵AC=BC,
∴∠ABC=∠CAB.
∵∠ACB=90°,
∴∠ABC=∠A=45°,∠ACE+∠BCE=90°.
∵AH⊥CE,
∴∠AHC=90°,
∴∠HAC+∠ACE=90°,
∴∠BCE=∠HAC.
∵在RT△ABC中,CD⊥AB,AC=BC,
∴∠BCD=∠ACD=45°
∴∠ACD=∠ABC.
在△BCE和△CAM中
,
∴△BCE≌△CAM(ASA),
∴BE=CM,
故答案为:CM.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式的性质的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
23、(m+3)(m﹣3).
【分析】先对原式进行整理,之后运用平方差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解:原式=m2﹣8m﹣9+8m=m2﹣9=(m+3)(m﹣3).
本题考查的是因式分解,要求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
24、3
【分析】仿照阅读材料中的方法将原式变形求值即可.
【详解】解:设2019﹣x=a,2017﹣x=b,
则ab=(2019﹣x)(2017﹣x),a-b=2019﹣x+x﹣2017=2,
(2019﹣x)2+(2017﹣x)2=a2+b2=4044,
∵(a-b)2=a2-2ab+b2,
∴ab=
=3
∴(2019﹣x)(2017﹣x)=3.
本题主要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够灵活变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1);(2).
【分析】(1)先提公因式,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
(2)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1)
;
(2)
.
本题考查了分解因式,灵活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是解题的关键.
26、(1)10,8;(2)1;(3)1
【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直接得出答案;
(2)设容器A的高度为hAcm,注水速度为vcm3/s,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可列出一个含有hA及v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v后即可求出C的容积,进一步即可求出注满C的时间,从而可得答案;
(3)根据B、C的容积可求出B、C的高度,进一步即可求出容器的高度.
【详解】解:(1)根据函数图象可知,注满A所用时间为10s,再注满B又用了18-10=8(s);
故答案为:10,8;
(2)设容器A的高度为hAcm,注水速度为vcm3/s,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得:
,解得:;
设C的容积为ycm3,则有4y=10v+8v+y,将v=10代入计算得y=60,
∴注满C的时间是:60÷v=60÷10=6(s),
故注满这个容器的时间为:10+8+6=1(s).
故答案为:1;
(3)∵B的注水时间为8s,底面积为10cm2,v=10cm3/s,
∴B的高度=8×10÷10=8(cm),
∵C的容积为60cm3,
∴容器C的高度为:60÷5=12(cm),
故这个容器的高度是:4+8+12=1(cm);
故答案为:1.
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读懂图象提供的信息、弄清题目中各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