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站名: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凡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错写、漏写或字迹不清者,成绩按零分记。
…………………………密………………………………封………………………………线…………………………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器乐选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批阅人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音乐创作中,旋律的发展手法多种多样。以下哪种手法是通过重复旋律的部分片段来发展旋律?( )
A. 模进 B. 对比 C. 扩展 D. 紧缩
2、音乐作品的演奏版本众多,不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的诠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 )
A. 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处理 B. 乐器选择、演出场地、观众反应 C. 作曲家指导、音乐评论、市场需求 D. 以上都不是
3、在音乐作品的分析中,音色的运用对音乐表现有重要作用。以下关于音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不同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 B. 音色可以塑造音乐形象 C. 音色对音乐情感表达影响不大 D. 合理运用音色可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4、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哪个角度主要关注音乐的和声进行?( )
A. 曲式分析 B. 旋律分析 C. 和声分析 D. 节奏分析
5、音乐中的速度标记对音乐的表现有重要影响,以下哪个速度标记表示较快的速度?( )
A. Allegretto B. Largo C. Andante D. Presto
6、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李斯特是交响诗的创立者,他的交响诗作品通常具有?( )
A. 强烈的戏剧性
B. 规整的结构
C. 简单的旋律
D. 单一的主题
7、在音乐教育中,培养节奏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
A. 聆听音乐 B. 身体律动 C. 节奏模仿 D. 以上都是
8、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宫商角徵羽”是五声音阶的名称。请问“徵”音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哪个音?( )
A. 1
B. 2
C. 5
D. 6
9、在音乐表演中,舞台形象对演出效果有一定影响。以下哪项不属于良好的舞台形象( )
A. 得体的服装 B. 夸张的表情 C. 优雅的姿态 D. 与音乐风格相符的发型
10、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中,音乐对人的情绪和认知有着一定的影响。以下关于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哪项说法是不准确的?( )
A. 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B. 悲伤的音乐总是让人感到沮丧
C. 音乐可以调节情绪的强度
D. 不同的人对同一段音乐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11、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重要任务。对于一首悲伤的音乐作品,以下哪种理解方式不太恰当( )
A. 分析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特点 B. 单纯根据标题来判断情感 C. 结合作曲家的创作背景 D. 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12、在音乐产业的发展趋势中,以下哪种模式有望成为未来音乐消费的主流方式?( )
A. 数字音乐下载 B. 音乐流媒体服务 C. 实体唱片销售 D. 音乐演出票务
1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欣赏作品。例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需要了解?( )
A. 当时的社会变革 B.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C. 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D. 以上都是
14、民间舞蹈常常与音乐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下哪种民间舞蹈的音乐节奏欢快活泼?( )
A. 蒙古族的安代舞 B. 傣族的孔雀舞 C.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 D. 藏族的锅庄舞
15、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以下哪种音乐活动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A. 合唱 B. 乐队演奏 C. 个人独奏 D. 音乐创作小组
16、在音乐表演中,歌唱家需要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以下哪种发声方法能够使声音更具穿透力?( )
A. 头声发声 B. 胸声发声 C. 混声发声 D. 假声发声
17、在音乐分析中,和声的分析是重要的内容。对于属七和弦的解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常解决到主和弦
B. 可以解决到下属和弦
C. 解决时不改变和弦的根音
D. 解决方式是固定不变的
18、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广泛。有些作曲家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灵感,以下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常与自然主题相关?( )
A. 德彪西 B. 莫扎特 C. 海顿 D. 勃拉姆斯
19、在音乐史的研究中,对于音乐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入的探讨。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音乐流派形成的主要因素?( )
A. 社会文化背景
B. 音乐家的个人喜好
C. 音乐技术的进步
D. 听众的需求和审美倾向
20、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重要分支,它借助电子设备和技术来创作和演奏。以下哪种设备或技术在电子音乐创作中起着核心作用?( )
A. 合成器
B. 钢琴
C. 小提琴
D. 鼓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音乐表演中的观众反应和互动可以影响表演者的情绪和状态,从而对演出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表演者应该保持专业素养,不被观众的反应所左右,始终专注于音乐的表达。这种说法成立吗?( )
2、在音乐欣赏中,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可以帮助理解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逻辑。了解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结构形式,能够更深入地欣赏音乐,这种论述是准确的。( )
3、音乐作品的风格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这种说法正确吗?( )
4、民族乐器二胡具有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能够演奏出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赛马》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通过生动的旋律和技巧展现了骏马奔腾的场景。二胡的演奏技巧包括揉弦、滑音、打音等,演奏者通过这些技巧赋予音乐更多的情感和韵味,这样的描述是准确的吗?( )
5、音乐比赛为音乐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和竞争的平台,如国际钢琴比赛。但比赛的结果往往受到评委的主观偏好、选手的临场发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选手的真实水平和潜力。这种看法有没有道理?( )
6、曲式结构的创新是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些作曲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曲式模式,而是采用自由、灵活的结构方式来组织音乐材料,使音乐作品更加个性化和富有实验性,这种创新的曲式结构也反映了当代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和探索精神。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7、古典音乐中的交响乐规模宏大,需要众多乐器和演奏者的协同配合。指挥家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手势和表情引导乐队,使各个声部达到和谐统一,共同演绎出精彩的音乐,该表述是正确的。( )
8、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和类型。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些主流音乐风格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其他小众音乐风格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这种看法有没有道理?( )
9、在音乐创作中,旋律的创作通常是基于一定的音阶和调式,通过对音符的选择和组合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旋律线条,作曲家会考虑旋律的起伏、跳进、级进等因素,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音乐形象,同时,旋律的重复性和变化性也是创作中需要精心设计的部分,以增强旋律的记忆点和吸引力。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10、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但会分散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力,所以不应该使用,这种说法对吗?( )
11、音乐选秀节目为音乐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可能导致音乐创作的功利性增强,这种观点成立吗?( )
12、音乐表演是将音乐作品通过演奏、演唱等方式呈现给观众的艺术活动,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还需要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在音乐表演中,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不同的表演场地和环境也会对表演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
13、音乐表演中的乐器保养对于保证乐器的音质和演奏效果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些价格低廉、使用寿命较短的乐器,保养工作并不是那么重要,可以随意使用和丢弃。这个判断准确吗?( )
14、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巴赫,其作品以复调音乐为主,结构复杂而精巧。他的《哥德堡变奏曲》展示了高超的作曲技巧和深邃的音乐思想。巴洛克音乐在当时的宗教仪式和宫廷中广泛应用,对后来的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于巴洛克音乐和巴赫的这些介绍是准确的吗?( )
15、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可以来自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电影等。但如果过度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可能会失去音乐的独特性,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30分)
1、(本题5分)解释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如 pp、p、mp、mf、f、ff 等的含义和在演奏或演唱中的表现要求。
2、(本题5分)论述音乐与环保意识的结合,探讨如何通过音乐作品呼吁环保、举办环保主题音乐会,以及音乐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方面的潜力。
3、(本题5分)阐述音乐创作中歌词与旋律的关系,如何使歌词与旋律相互配合,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4、(本题5分)深入分析音乐史中的女性作曲家及其作品,探讨她们在音乐发展中的贡献和面临的挑战。
5、(本题5分)深入分析音乐史中的音乐思潮演变,如浪漫主义思潮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影响。
6、(本题5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请论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和方法。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20分)
1、(本题10分)详细论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为例,剖析其中所蕴含的宗教、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元素及其传达的文化价值观。
2、(本题10分)论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从节奏的数学规律、和声的频率比例、乐曲结构的数学模型等方面分析音乐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以及数学对音乐创作和分析的影响。
第3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