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酉港镇中学 童中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①读准“祗、骈、石、食、见、邪”等字的读音,把握好朗读节奏,顺畅朗读课文。②掌握“食、或、美、策、其”等文言实词或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意思。③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寓意,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过程与方法:①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③小组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领悟寓意及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②学习韩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并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并能联系写作背景,领悟文章的寓意及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骥遇伯乐》的故事导入。
二、温故知新
1、熟悉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顺畅朗读
(1)点名学生读下列句子,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其真无马邪?
(2)学生对照课件划分的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点名学生读,其余学生从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作点评。
3、读懂文意
注意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
5、教师配乐范读。
三、研读课文
教师出示几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一)探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千里马为什么不能驰骋千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2、食马者的无知体现在哪些方面?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点名学生读,读出嘲讽的语气)
3、千里马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发出了嘶鸣,但食马者不仅不懂它的意思,反而拿鞭子抽打它,更可笑的是食马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读出嘲讽、愤怒的语气)
(二)了解千里马不被发现的悲惨命运
1、天下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哪句话揭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
2、千里马不被发现,会有怎样的悲惨命运?你觉得应该带有怎样的感情去读?(点名学生读,读出怜惜之情)
3、作者为千里马鸣不平,发出了怎样的呐喊?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大家齐读,读出愤懑、嘲讽的语气)
(三)揭示文章的寓意
1、本文通篇写马,难道作者仅仅是为千里马鸣不平吗?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托物寓意:借某种客观事物来抒发情感,把深刻的道理通过某一事物表达出来的写法,叫托物寓意。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3、本文借千里马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四、拓展延伸
同是怀才不遇,你赞同谁的做法?
屈 原 不遇明君以死明志
陶渊明 归隐田园自得其乐
李 白 天生我才狂傲不羁
韩 愈 尽己所能造福百姓
五、课堂小结
同时怀才不遇,屈原选择和他的理想同归于尽,陶渊明隐居田园以求自得,李白在他完美的理想中脱离现实,而韩愈却尽他所能造福百姓,他“心忧天下”的豁达情怀令人感动,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问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立志当存高远,人生失意莫沉沦。”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能有所启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六、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28、马说
韩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