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说》-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26812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6.8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说》-第二学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学设计 庵埠中学      初二级   郭少娜   【教材分析】 《马说》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表面写千里马,然而话中有话,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良马喻人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全文仅有178字。然而说理透彻。先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稍作解释后即进一步论证:一、能者多食。食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据喂养普通马的惯例来喂养千里马。千里马的温饱都成问题,何谈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马者不懂如何驱使、喂养、理解千里马,使得千里马不成其为千里马。写人只需一句话,然而形象逼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面对着千里马发出“天下没有千里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无马,其自矜、自满、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结合新时代进行思考,树立有益的人才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意蕴深远。课堂上将以大家的共同交流和合作探究为基础,以朗读品味为切入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老师主要对课堂活动进行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探究主旨,遇到疑难再稍作点拨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开放式讨论法。 3、小组合作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检查背诵 三、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A、 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B、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总结一二段,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七、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并完成布置练习。 2、小作文: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八、板书设计: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