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课 题
《马说》
授课人
王健华
学校
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中学
版 本
语文社2001课标版
年 级
九年上
单 元
第七单元
课 时
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注释积累“且、等、安、其“等词语意思,并能熟练使用白板技术。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3、通过点拨、思考,学生能认识到伯乐固然重要,但自己也要勇于表现。
二、学情分析
1、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伯乐固然重要,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四、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课件、视频、音频、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朗读
四、翻译
五、思考分析
六、拓展延伸
播放动画片《伯乐识马》
故事中的千里马虽然一开始落入普通车夫手里,被用来拉盐车,加之车夫没有精心喂养,变得骨瘦如柴,后来被伯乐识中,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它又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千里马都是幸运的,例如唐朝韩愈就不是一匹幸运的千里马,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马说》,了解一下原因。
播放幻灯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为“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散文家、诗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本文选自《韩愈文选》。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播放幻灯片:常识反馈
韩愈(768——824)字_____,谥号为“___”。唐代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之首。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4、解题:先提出疑问“说”指什么
再播放幻灯片,补充学生的解释“说”的意思
1、播放《马说》配乐朗诵
2、播放幻灯片:检测字音和节奏
3、播放音频,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语速适中,饱含感情)
4、指导朗读
5、点评
1、指导翻译。
2、播放幻灯片:提示书上没有的字词意思。
3、点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检测反馈(播放幻灯片,包括解释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字词句)
提出要求:齐读课文并思考:
1、能表明全文观点的句子是哪句?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不只是说“马”,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并板书。
播放幻灯片:有人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吗.请写出自己心中想法。
观看视频
带着疑问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积累(写本子上)有关作者的常识,做到边写边背。
指名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错。
学生举手回答
1、学生听范读,手不离笔,标记字音和节奏。
2、指名一生给红体字标音,给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3、学生配乐练读课文。
4、指名2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5、齐读。
1、结合书中注释和大屏幕上的提示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明白之处做好标记。
2、小组内讨论解疑。
3、班内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由老师进行点拨。
4、找三组同学翻译课文,每组翻译一段。(一人读,一人翻译,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补充)
指名答
抢答
齐答
1、齐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写在本子上。
视频动画片《伯乐识马》
音频及幻灯片
幻灯片
幻灯片
视频、音频
幻灯片,交互式白板
幻灯片
幻灯片
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用视频和老师的设疑 “为什么说韩愈不是一匹幸运的千里马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韩愈的愿望。
积累有关作者的常识,了解背景,为更好地理解主题做铺垫。边写边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检测识记情况。
联系《爱莲说》和《捕蛇者说》明确“说”是一种文体,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
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理解课文及主题。
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马 说
韩 愈
壮志难申盼明君
怀才不遇思伯乐
伯 乐——识别人才的人(渴望)
千里马——人才(惋惜、同情)
食马者——封建社会愚昧统治者
(嘲讽、批判)
托物寓意
七、教学反思
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入环节采用播放动画片《伯乐识马》的形式,老师恰到好处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心中疑惑茅塞顿开。
朗读教学活动不一定集中放在教学环节前部分进行,可以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这课的朗读教学,当遇到学生把握不好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的阻力时,可把它穿插到翻译课文之后进行,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再朗读时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正如张连仲在《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中说到:“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教师可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翻译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逐步养成积累文言字词意思的好习惯。翻译过后的检测,及时有效。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主题。
最后的拓展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伯乐固然重要,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