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1825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之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对话的语言和特点。3.辨析多义词。4.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点导法。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军事外交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史实,也

2、是优秀的散文著作。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氾(fan)南 佚(yi)名 夜缒(chui )而出 若不阙(que)秦杞子(qi)杨孙戍之(shu)失其所与,不知(zhi)3.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晋/军函陵,秦/军犯南。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1.“侯”“伯”是什么样的职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春秋时期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个爵位,等级依次有高低。2.“以”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呢?答:“以”是因为的意思,它还有“根据”(田家侯之,以兴农事)、“把”(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用”(屠暴起

3、,以刀劈狼首)、“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第一段中两个“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试具体说说它们各是怎样的意思?答:不同,前一个是“对”,后一个是“向”。2.第一段中两个“军”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答:都是名词作动词,驻军。3.晋侯、秦伯为什么围攻郑国?答:因为郑国不敬重晋侯,又依附楚国。4.你认为晋军和秦军出兵的理由是否正当呢?答:不正当,郑国的做法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安全着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5.作者开头指明原因有何用意?答:为后文写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小结:本段用简要的文字交代了晋军、秦军伐郑的原因,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设伏,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写法。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部分。二

4、.分析第二段:1.第二段中四个“之”是什么用法?怎样翻译?答:第一个是代词,代佚之狐的意见;第二个“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第三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四个“之”是代词,代郑伯。2.第二段中的人物称呼怎么理解?答:“公”对诸侯王的称呼;“臣”是官员。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称,“子”是对别人的敬称;“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谦的称呼。3.这一段作者既有对烛之武的直接描写,又有对他的间接描写,请指出来。答:通过“佚之狐”来写烛之武是间接描写,说明烛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写,表现烛之武自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4.郑伯有着怎样的品格?通过写郑伯也可以表现烛之武,这种写法又叫什么?答:

5、郑伯的自责表现了他的大度和坦诚;这种写法是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小结: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三.作业:1.练习一(背诵课文)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1.翻译1.2段。2.背诵并说说前四段大意。二.分析阅读第三段:1.本段中的三个“亡”字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答:第一个“亡”是灭亡、亡国之意思,动词;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消灭,使灭亡的意思,作使动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两个“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字还有哪些用法?答:不同,前者是当作的意思;后者是给予的意思。这两处都是动词。“为”还有的用

6、法是:为了(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做(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3.本段中“东道主”“往来”“行李”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答:“东道主”“行李”跟现代汉语不同,“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来”则与现代汉语相同。4.这一段有三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具体说明。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意思是满足;“秦伯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5.烛之武是怎样劝服秦伯的?答: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6.

7、烛之武劝说秦王用了哪些道理?答:郑亡对晋有利,对秦反而有害。晋国受了秦国恩怨,反而对秦有防范之心。郑国灭亡后,秦国也将受到晋国的侵略。小结:这一部分集中笔墨表现烛之武的口才和聪明智慧。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三.分析阅读第四段: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曾经在哪一篇课文学过这个词?答:没有的意思;曾经在岳阳楼记中学过这个词即“微斯人,吾谁与归”。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们还学过它的用法吗?答:“因”的用法是介词,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还有:于是(定伯因复担鬼,鬼无重)根据(因地制宜)3.“以乱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这个词还有哪些用法?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

8、外“易”字还有:变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容易(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改换(一客数败,嗤其失算,欲易置之)。3.晋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讲求仁爱、机敏聪慧,有长远眼光的人。小结: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四.改写练习: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的一篇小说(记叙文)或者评书。 五.作业:1.课后练习2、3。2.补充作业:同步训练。六.教学后记: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

9、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

10、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